上杭黃岩丘三五郎公墓記辯訛

《上杭黃岩丘三五郎公墓記辯訛》從各種歷史資料證明,上杭丘氏各世系民國以前老譜、墳墓碑刻墓記和祠堂神主牌等均無所謂“丘三五郎公墓始建南宋淳熙八年”的記載。告誡修譜人的價值觀要突出以德修譜,而以德修譜的核心就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切不可攀附望族、冒認先祖、亂收他族,將統宗統系歪風謬種流傳,以免亂宗亂族,貽誤後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杭黃岩丘三五郎公墓記辯訛》
  • 始建?:無所謂的記載
  • 始祖?:以免亂宗亂族,貽誤後人
公墓記辯訛,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丘氏入閩始祖?,

公墓記辯訛

江西·邱冠瑛
(圖1)
2003年,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在所謂“丘三五郎公墓”旁,又立碑鐫刻墓記,其原文如下:“‘丘三五郎公墓’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1180年)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1775年)更建石墳,豎石獅一對,華表一對。該墓為丘氏入閩始祖,其裔孫遍布海內外。”閱2003年,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所立的《墓記》,有兩大問題連立《墓記》者自己也回答不了。一個是“丘三五郎公墓”的始建時間;另一個是“丘三五郎公墓”是否為“為丘氏入閩始祖”。

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

2005年元月,“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譜編委會”編輯出版的所謂《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譜》P66所錄的所謂“大明景泰庚午元年(1450)”丘聰撰《初修三五郎公族譜序》云:“謹按先世,自東晉五胡云擾渡江而西,繼入南閩,家於汀之寧邑。及始祖三五郎兄弟三人遷居上杭勝運。以其始來茲土,故名始祖。其子十人俱出上杭,又名世祖。以其世居上杭,自此故名世祖。……夫自世祖由來至於今世,三百有餘歲……。”該序稱始“遷居上杭勝運者”,為“三五郎兄弟三人”,故“上杭勝運”之始祖也應當是“三五郎兄弟三人”,而非僅指所謂“三五郎”一人。該序未說所謂“始祖三五郎兄弟三人遷居上杭勝運”的確切地名;未說所謂“始祖三五郎兄弟三人”的具體葬地;未說所謂“始祖三五郎兄弟三人”的配偶;未說所謂“始祖三五郎兄弟三人”的子孫名諱。該序稱“自始祖由來至於今世,三百有餘歲若其“始祖由來至於”所謂“親溪 聰字敏學”者之世為“三百有餘歲”,那么,按照“古代以三十年為一世”之一般規律,其所謂“親溪,聰,字敏學”者當為十世或十三世之間才符合人類一般衍傳規律。但所謂“親溪 聰字敏學”者自己落款卻署“六世孫”,1574年丘自華作《杭川邱氏重修家譜序》也稱“六世鄉薦親溪”,說明其所謂“親溪,聰,字敏學”確為六世。然而,如果其所謂“親溪,聰,字敏學”確為六世,其所謂“自始祖由來至於今世,三百有餘歲”則為假。即使是這篇假丘聰1450年《初修三五郎公族譜序》,也未說“‘丘三五郎公墓’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1180年)”。1574年正月,丘自華作《杭川邱氏重修家譜序》云:“其伯一郎之次子從慶六世孫珏任廣平樂府訓導,扶陽住也;滿子志生六世孫聰領鄉薦任翁源縣學訓導,移居龍巖也。”經考稽龍巖族譜,龍巖已盡屬萬八秀公之後裔,並未發現丘聰之後裔。而今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和“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譜編委會”卻說丘聰是“繼龍十三世孫”即湯邊大地的丘聰。
2005年元月,“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譜編委會” 編輯出版的所謂《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譜》P66收錄的所謂丘宏1466年撰《續修三五郎公族譜序》云:“始祖三五郎從寧化石壁都邱家坊移來上杭勝運大拔城前壩……葬於原居黃岩屏峰嶺。枕山帶水,左龍右虎,極萃風水之美。”該序說“始祖三五郎從寧化石壁都邱家坊移來上杭勝運大拔城前壩”,“及公卒,葬於原居黃岩屏峰嶺”。從語境上看,“始祖三五郎從寧化石壁都邱家坊移來上杭勝運大拔城前壩”,即“上杭勝運大拔城前壩”當為原居地,而該序又說“及公卒,葬於原居黃岩屏峰嶺”,證明其原居為“黃岩屏峰嶺”。“原居”是指遷上杭後的首居地。到底“始祖三五郎”遷上杭後的首居地具體在“上杭勝運大拔城前壩”還是在“黃岩屏峰嶺”呢?所謂的丘宏1466年撰《續修三五郎公族譜序》說法矛盾。眾所周知,丘宏是致政公九世,丘宏之子是丘禎。《杭川丘氏陵宗公一脈支譜》所載的明·弘治十年(1497)奉直大夫協正庶尹知連州事同郡廖輔作《前序》、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池州知府、前兵科給事、建安田賦明·嘉靖五年(1526)所作《前序》、任維摩州同知的宏公本人之子、十世孫禎於明·嘉靖己丑年(1526)所作《前序》等三序皆以“致政”為始祖,均無隻字提到所謂“始祖三五郎”,與所謂的丘宏1466年撰《續修三五郎公族譜序》中之所謂“始祖三五郎”的說法完全不相符。而且廖輔《前序》、田賦《前序》和宏公本人之子、十世丘禎於《前序》等三序均未說丘宏公有寫過序之事實,也未說“致政公”之上接世系有所謂“父伯四郎”、“祖三五郎”、“曾祖三郎法言”、“高祖喬公”。故疑此所謂丘宏1466年序為偽序。
1497年時,二十七郎公後裔首修譜序,無說及“丘三五郎公”事,更遑論所謂“丘三五郎公墓”。如:丘志翀公1497年撰《始修宗譜圖序》云:“溯余之始祖二十有七郎者,世居寧化石壁,後因宋元(1271~1279)構兵,乃遷居於上杭勝運里,生一子曰三五郎,由三五郎而生五子:長四一郎乏嗣,次曰四三郎、三曰四七郎,居來蘇里之黃坑,四曰四九郎,居勝運里,五曰四十四郎,居來蘇之林塘。”
1504年時,二十七郎公後裔的第二個修譜人撰譜序,也未說及“丘三五郎公”事,也未說及所謂“丘三五郎公墓”。如:丘昂1504年撰《邱氏族譜序》云:“今考之,一世祖二十七郎,世居寧化石壁,時宋末(1271~1279),彼地擾攘,人民鼎沸,因同兩兄攜母帶子移於上杭而居焉。自二十七郎而生三五郎,由三五郎而生四一郎,次曰四三郎,三曰四七郎,同居黃坑,四曰四九郎,移居扶陽,五曰四十四郎,移居來蘇,同此一脈而出,由此一脈而分。”
1514年,上杭中都始祖千五郎公後裔丘廷綸公撰《宗系塋冢圖前序》云:“每歲屆值清明,躬登於墳者,鮮矣!至詢其所自,但知其墳,而不知何者為某祖考,何者為某祖妣,孰先孰後。見會於族人,但知其同姓,而不知何人是叔兄?何人是弟侄?源流莫溯,世次莫詳,是則可憂也!乃知諸父諸兄並無譜志。後聞勝運廬源洞,四九郎裔志翀公,暨吾族叔祖金公,俱造有宗譜稿,借而披閱,始知先世居於寧化縣石壁村丘家坊,宋時彼處離亂,吾祖先兄弟三人,奉母韓氏,移來上杭勝運里扶陽上坪居住。自二十七郎而生三五郎,由三五郎而生五子:長,四一郎失嗣;次,四三郎,三,四七郎同居來蘇黃坑;四,四九郎居勝運之扶陽;五,四十四郎亦居黃坑。厥子千五郎,奉母黃十娘始居於中都林塘,即吾房祖也。”該序未說及“丘三五郎公”事,也未說及所謂“丘三五郎公墓”。
1524年,丘自昂撰《河南丘氏宗系墳冢圖後序》云:“宗系譜者,族兄廷綸之所編也。昔蘇軾父老泉,嘗造蘇氏宗譜,鹹稱其能,今兄所編亦如之矣。正德九年(1514),綸思家族無譜可志,叔侄長幼無所分,宗系墳冢無所記。故詢翀、金二公家世傳有譜稿,往就借觀之,搜尋本貫,原系寧化縣,時宋末(1271~1279)因江南兵亂,始祖兄弟三人,同母韓氏,移來上杭。”該序未說及“丘三五郎公”事,也未說及所謂“丘三五郎公墓”。
1551年,丘尚志作《河南堂丘氏族譜圖引》云:“及稽先伯祖志翀公始作譜序,讀其宗譜牒,乃知我祖二十七郎“諱惟祿”居寧化石壁,因宋時兵亂,同母韓八娘及長兄惟成,次兄惟福,兄弟同遷於上杭而家勝運焉,此即吾之祖也。而其前之寧化石壁上祖,莫之考詳。我祖廿七郎而生三五郎,三五郎生五子,即四一郎、四三郎、四七郎、四九郎、四十四郎,分支分代,斯譜而明矣。志翀公作譜之時,即弘治十年(1497)丁巳之秋,迄今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之歲,五十五年間,我丘氏子孫世數又加昌矣。”該序還是未說及“丘三五郎公”事,更未說及所謂“丘三五郎公墓”。
1574年,丘自華撰《合墳鐫碑認宗認墓記》云:嘗聞“黃岩三五郎佳冢、紫林灘繼龍公天葬之地,當究認宗源懸掛。”該記證明丘自華是上杭中都始祖千五郎公後裔中第一個說“三五郎”的人。該《記》說“黃岩三五郎佳冢當究認宗源懸掛。”說明1574年正月,丘自華修譜撰《合墳鐫碑認宗認墓記》時,對“黃岩三五郎佳冢”的“宗源”並不確定。也許其只聽聞黃岩有“三五郎”墳甚好傳謂“佳冢”,既然是丘姓古墳,就當查清其“宗源”懸掛,所以丘自華的《合墳鐫碑認宗認墓記》才會說“當究認宗源懸掛”。但是丘自華至死也未查清所謂“黃岩三五郎佳冢”的“宗源”,也未親臨“懸掛”。事實上,此所謂《考》證明:“三五郎之墓,原葬黃岩屏風嶺極美”僅是“聞”而已,丘自華並未親臨驗證。
1574,丘自華作《統宗源流考》云:“聞三五郎之墓,原葬黃岩屏風嶺極美,繼龍公之墓乃天葬於黃岩紫林灘三官地。但伯七郎公佳城及始祖妣李陳太婆墓未知耳,今博訪而認祭之,則先冢可無遺矣。”此所謂《考》證明:“三五郎之墓,原葬黃岩屏風嶺極美”還是“聞”而已,丘自華並未親臨。
1574,丘自華作《杭川邱氏重修家譜序》云:“丘氏之族,按諸譜先自晉唐居江西建昌、永豐、石城等處,繼遷寧化,源流甚遠不可考矣。據先達六世孫鄉薦親溪(聰)、九世孫黃門蘭齋(弘)二公所撰譜序,皆以鼻祖三五郎兄弟三人,於宋南渡(1127)後,疊因兵燹,始自寧化移居上杭紫林勝運、來蘇等處。以其始遷,故稱始祖。厥子十人,除伯三六八郎,惟存七子流傳蕃衍,曰:伯一郎、伯二郎、伯四郎、伯五郎、伯七郎、伯九郎、伯十郎。兄弟自此世居,故稱世祖。但弘公序雲,李氏出子十人,而不詳其幾母。又據程鄉九世孫庠生習序雲,李氏下加一陳氏。……粵稽三五郎卒葬黃岩屏風嶺,世傳極萃風水之美,故世子七人子孫被其餘蔭,第妣李、陳未詳,厥墓。吾家自韓八娘以後,俱有佳城定在。傳聞繼龍公因獵歇涼,睡在竹下,得天葬於黃岩紫林灘三官地。先運蘇裔因苦渡水失祭,今豐官、曹田裔懸掛。” 其“今曹田、豐官裔懸掛”之說,說明在1574年之前,中都等地的丘氏尚未參與祭祀。從丘自華的《記》、《考》中可以看出,丘自華在未驗證三五郎具體開基地、居住地和墳墓、碑記的情況下,僅憑道聽途說的傳聞,就敢在此《杭川丘氏重修家譜序》中寫下三五郎生十子云雲,可見丘自華為統宗統系之膽大妄為已到了不顧亂宗亂族、亂倫亂序的地步了。
清光緒十年(1884)福建上杭稔田丘純公譜記證明:“據來蘇舉人諱華東作譜序云:‘吾家自典午(冠瑛按:指晉朝)南遷八姓衣冠同入閩中,始居莆田,繼居寧化,最後到杭川,來杭為始祖者三五郎公也,生子十人,墳墓碑記多無可考’,即三五郎公為南宋人,其墳墓後人始得之。”江西尋烏汶口四十四郎裔贊堯撰:“始祖三五郎生十子,墳墓碑記多無可考,即三五郎公為南宋人,其墳墓亦後人始得之,……妣李、陳太孺人亦應為後人虛刻。”“三五郎公墓後人始得之”,然究竟何時得之,今已無可考。
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為了取得將此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憑空杜撰的“丘三五郎公墓,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並無任何證據佐證。
眾所周知,三五郎公墳原是土墳,僅有一塊小石碑,碑鐫“丘三五郎公墓”,碑中無其它任何記刻。
乾隆六年(1741),廣東大埔白侯舉人、雍正丙午進士、江西建昌知縣、烋公裔邱元遂、字禮泉,聯合上杭稔田丘得廣公裔發起修三五郎公墓,仍然是亂石堆砌,碑鐫“丘三五郎公墓”。
乾隆四十年(1775)時,“丘三五郎公墓”已荊榛草莽,遂由上杭曹田邱弘九公會同邱琫生公發起修琢石全墳並石獅二座,開通墓道。其墓碑鐫刻為“宋丘氏一世祖考三五郎公、妣李太孺人、妣陳太孺人墓。十房嗣孫重修”。1574年以後,上杭族譜均說“三五郎公生十子,其三、六、八早逝”而無傳。既然“其三、六、八早逝”,又何來“十房嗣孫重修”?明顯是偽托。shan
1989年己巳歲,因1988年間被人盜墓後經眾議以原墳重建,其墓碑中間鐫刻“宋丘氏太始祖考三五郎公、妣李太孺人、妣陳太孺人墓”,其墓碑左邊鐫刻“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歲季冬月吉旦”,其墓碑右邊鐫刻“十房嗣孫重修”。更換了原乾隆四十年(1775)墓碑,即改為將“一世祖”改為“太始祖”。
1997丁丑歲孟冬版《丘氏致政公一脈宗譜》P368收錄的《三五郎公金罐蓋記載全文》記載:“河南郡太始祖三五郎丘公妣李、陳太孺人於宋從寧化石壁來杭遷居勝運里太拔城前公卒葬於黃岩紫雲灘屏峰嶺坐丁山癸向庚午庚子分金,於清乾隆六年十二月十一日酉時更葬原墳丁山兼未。公元1988年間被人盜墓後經眾梓叔倡議以原墳重建擇於1989年己巳歲正月廿六日壬戊吉日丁未時安葬瓷牌三個以留紀念。1996年八月間又被人盜挖因祭祖團來杭暫時隨便整理復源但仍未安葬,今年1997年二月廿二日又被人盜挖現仍在調查中。”
2000年,為將此墓申請為“上杭縣文物保護單位”,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的丘春淮請曹田丘樹勛依1989年己巳歲將“一世祖”篡改為“太始祖”的碑文重寫墓碑,其墓碑中間鐫刻“宋丘氏太始祖考三五郎公、妣李太孺人、妣陳太孺人墓”,其墓碑左邊鐫刻“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歲季冬月吉旦”,其墓碑右邊鐫刻“十房嗣孫重修”。更換了1989年己巳歲所立墓碑,並重寫華表一對:“世歷四朝昌三百年科第,支傳十派綿億萬代簪纓。”
(圖2)
2003年,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在所謂“丘三五郎公墓”旁,又立碑鐫刻墓記:“‘丘三五郎公墓’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1180年)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1775年)更建石墳,豎石獅一對,華表一對。該墓為丘氏入閩始祖,其裔孫遍布海內外。”見圖1
縱觀上述歷史證明,上杭丘氏各世系民國以前老譜、墳墓碑刻墓記和祠堂神主牌等均無所謂“丘三五郎公墓始建南宋淳熙八年”的記載。稽考全國各地民國以前老譜,也無所謂“丘三五郎公墓始建南宋淳熙八年”的記載。署1998年12月31日出版的《閩粵台河南堂丘氏族譜》P33收錄的台灣邱仕電、邱秀強在上杭縣城解放路206號丘氏宗祠拍攝的祠堂神主牌照片表明:該祠堂神主牌寫的是:“河南郡丘氏一脈宗親考妣之神位”,該祠堂神主牌連“三五郎”三字都未書,何來所謂“丘三五郎公墓始建南宋淳熙八年”的記載?所謂“丘三五郎公墓始建南宋淳熙八年”完全是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於2003年編造鐫刻的自欺欺人謊言,其目的是企圖矇騙普天之下的丘(邱)氏去認實際上是宋末遷上杭,1574年前無人認屬,僅有豐官、曹田丘氏懸掛的三五郎,以達到其少數人斂財的目的。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以斂財為目的而亂認祖宗當旅遊資源的行為,早已成為姓內外有識之士和海內外宗親的笑話,當為丘(邱)氏後人戒。

丘氏入閩始祖?

2003年,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在所謂“丘三五郎公墓”旁,立碑鐫刻墓記,其中有“‘丘三五郎公墓’……該墓為丘氏入閩始祖,其裔孫遍布海內外”的鐫刻。其《墓記》語法不通在此不論,其“丘三五郎公”是否“遍布海內外”亦可不論,但丘三五郎公真是丘氏入閩始祖嗎?經稽考福建省各縣市丘(邱)氏族譜,發現:
1、1119年,福建建陽丘氏請鄒元佐作序以隋大業(605~618)年間的“行恭公”為始祖,無上接世系。
2、1182年,新安仲晦朱熹作《芹溪邱氏宗族譜序》以“宋侍講公諱瑞者生一子曰勵,任福建提刑使,至建陽見其溪山環秀,遂留一子曰喜者居焉”為其始,在“瑞”之上無上接世系。
3、1203年,《黎陽邱氏族譜序》稱“諱禎、諱祥、諱福者兄弟三人,自河南固始從王潮入閩卜居黎陽”為始,以崇安望族之“永輝諱璀”為詳。
4、1303年,福建大田丘氏請張德馨作序稱:“後年間祖邱三公顯膺副使之職,亦有遷喬之志。自赫騰鄉來開基於台躔黽坑居之,丕顯前烈,垂裕後昆。生長男邱六公、次邱七公、三邱八公,鹹膺顯宦俱列名總管之職,皆有當時名望。邱六公開基大田新豐居之,邱八公開基德化東井居之。我祖邱七公志操不凡,力量過人,仕於宋度宗(1265~1274)之朝,能靖時忠國,士大夫嘉之。”以生丘六、丘七、丘八公的“邱三公”為祖,又以“邱崇、邱岳”為祖,其無上接世系。
5、1438年,署“六世孫希質”撰《河南丘氏族譜圖引》云:“吾思厥祖,始自姓丘氏大祖,以上數世,居福建之上杭勝運里上南湖宗枝世代,其譜諜失於著集……仰惟始祖生高祖諱文興,同伯諱文勝宋季間(1271—1279)徙家來廣東之梅州,即今程鄉石窟都居焉。”
5、1450年,上杭丘聰作序以從寧化遷上杭的“三五郎”兄弟三人為始祖,無上接世系。
6、1470年,《福建連江江亭邱氏族譜序》以唐末五代(907~960)之後的“高太祖七十二提領公”為可考之祖,無上接世系。
7、1497年,上杭志翀公序以“世居寧化石壁,後因宋元(1271~1279)構兵,乃遷居於上杭勝運里,生一子曰三五郎”的“二十有七郎者”為始祖,無上接世系。
8、1497年,上杭鼎公請廖輔作序以“源出於江右建昌路新城縣三都人氏,住居則在石城蛟湖堡西林之地。……宋嘉定(1208—1224)間避兵來杭”的“致政公”為始祖,無上接世系。
9、1504年,上杭丘昂公序以“二十七郎”為始祖,無上接世系。
10、1508年,六世嶸作《邱萬鐘戶修譜序》以“江西石城蛟蝴保西林始遷龍巖之祖萬八秀公為一世”萬八秀之父是“四九提領”,萬八秀之祖是“七職醫伯四八太醫”,萬八秀之父祖名諱及其上世系無可考焉。
11、1514年,上杭中都廷綸公作序稱其族“源流莫溯,世次莫詳,諸父諸兄並無譜志”,借閱志翀公譜後,即以志翀公所言之始祖“二十七郎”為始祖,無上接世系。
12、約1520年,賜進士出身南雄知府奉勅南京江西道巡按四川監察御史九世孫丘道隆撰《序》以“宋元(1271~1279)之間,自寧化石壁村,游於上杭勝運里大白城前”的“三五郎公”為始祖。
13、1524年,上杭中都自昂公作序雲“綸思家族無譜可志,叔侄長幼無所分,宗系墳冢無所記”遂以廷綸公1514年序,追增三代塋冢作後序。
14、1524年,尤溪《舊譜文》以“南宋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丙寅歲,來尤尋館於廿五都,因親就住畫基建業於黑藤坑”的“兆慶公”為始祖,無上接世系。
15、福建長汀《福建長汀丘坊丘氏族譜》收錄的大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長汀龍田公作《龍田公續序》稱“我幼曾看宗圖,原祖流來自江西魚蘭閣人,因唐宋兩朝相攻(960~961年),自奔福建汀州路總管府青圍大團水西壩下居住,置買田產數百有餘石。但聞知三世祖拙墨公,任府同知,轉升贛州府知府,三年身故搬回。”以“拙墨公”為三世祖,一世、二世未記名諱。
16、1565年,賜進士第出身,貴州左布政使司致仕,累進正奉大夫正治卿,前兵科都給事中,中書科舍人一十九世裔孫預達作《福建鳳岡仙邑邱氏族譜序》云:“至五季後唐(923~936)時,真州太守王貞公,自晉江清源遷興之仙邑文賢里,名其地曰上邱,上邱之邱科公始也。”
17、浙江江山《丘氏族譜》收錄的署八世裔孫的丘遠譚1574年,撰福建連誠縣《丘氏族譜》《重修族譜序》云:“溯我祖,志大遠圖,由寧邑而遷杭川,而遷長連兩邑之界,住居上門之地,生三子:長吾祖官生公、次佛生公、三馬郎公。遷宅中田,由二十八世祖天福公,卜宅南山之下,肇建宗祠以承祭祀。廿九世祖友亮公,承連城戶業,大振家聲,閭里歌頌。”以其“長吾祖官生公、次佛生公、三馬郎公”為可考之祖,其“官生、佛生、馬郎”無上接世系。
18、1615年,福建泰寧法從公裔請完素江日彩作序以唐天寶(742~756)年間的淛東常熟老人村的“仕賓公”為入閩始祖,無上接世系。
19、1685年,賜進士第史部觀政歸化蕭宸翰宣人氏撰《天水郡一修譜序》云:“唐貞觀間有行恭公,功在社稷,封為天水郡公,遂有以天水為郡者。傳五世昆清公,累官光祿大夫兼內閣太子太師賜金魚袋,於唐長慶三年(823)遷居建州武夷山下。厥孫禮郎公,自建州遷居寧化水茜雙溪口。漢唐以來之盛蓋可知矣。逮後唐有瑞郎公者,授虔州(即今贛州)判事,居虔州白鷺樹下。其子守成公,賦性疏狂,曠逵不羈,旋里謁祖見山川秀麗,遂轉於水茜雙溪口居焉。其子祚郎公,遷寧之興善里都寮,厥後曾孫二郎公,諱唐傑,字景文,大宋嘉泰(1201~1204)間任總部侍郎,生九子遂各分居焉”以“五世昆清公”為入閩之始。
20、康熙戊午年(1678)十世孫士芬撰福建省永春縣桃城鎮長安村《堂前邱氏族譜序》以“卜居永州十四都堂前鄉”的“肇基公”為始祖,而此無名諱字號謚傳譜的“肇基公”卻被稱為“御史大夫微之公之後”。
以上部分各地、各世系的始修譜序證明,丘(邱)氏入閩之始,不自宋末之“三五郎”;丘(邱)氏入閩之始眾多。傳聞中有晉時人,譜序中有唐時人,經史子集有載的宋朝閩籍丘氏名人則更不鮮見。如:
⑴慶曆二年(1042)楊寘榜進士。嘉祐間知福清縣右堂知順昌縣的福建甌寧人,一作建安人丘與齡
⑵元符(1098-1100)進士,官終朝議大夫的長溪(今福建霞浦縣)人丘允,字執中;
⑶師朱熹(1130-1200),有《主敬問答》的宋邵武(今福建邵武)人丘珏,字玉甫;
⑷紹興二年(1132)張九成榜進士,福建建安人丘欽若
⑸紹興(1131-1162)初舉遺逸,進書數萬言,皆恢復大計的宋仙遊(今福建仙遊縣)人丘奐,字明遠;
⑹隱居不仕,穎敏博學,尤邃於易。與朱熹(1130-1200)友善,常祖往來問答。有《易說》傳於世的宋建陽(今福建建陽縣)人丘義,字通濟;
博學強記,以聲律魁鄉舉。紹興(1131-1162)中登第,歷官梧州教授,有《食芹集》的宋(960-1279),建寧(今福建建寧)人丘翔,字元鳳;
⑻師陸九淵(1139-1193),連日聽教的宋邵武(今福建邵武縣)人丘元壽
⑼幼孤,母為寇所虜,敬求之不能得,刻木肖母像,晨昏侍奉。一夕妻饋奠,誤侵母像仆地,敬哭泣擗踴幾絕,因卜築交溪之上,服喪三年,春秋祭享,後人稱其所居里曰孝鄉的宋建寧(今福建建寧)人丘敬
⑽嘉定(1208-1224)間除贛縣(今江西贛州市)尉,有廉聲。歸值紹定(1228-1233)寇發,郡檄攝城令。畫計禦寇,率民登東田岩,全活甚眾。招撫使陳韡奏其功,辟知邵武(今福建邵武縣)軍的宋連城(今福建連城縣)人丘鱗,字起潛;
⑾寶慶二年(1226)特奏名,優於文學,素性耿介。寶慶間任寧都(今江西寧都縣)丞,興學好士,政教著聲的宋連城(今福建南城縣)人丘方,字正叔,是為丘鱗之侄;
⑿風度凝然,如振鷺立鶴,有志朱子之學,親炙呂大圭洪天錫(?-約1270)之門。宋末科舉解杜門,刻志厲學,不求人知。宋亡(1279),居海嶼中,因自號釣磯翁。有《易解義》、《書解義》、《詩口義》、《春秋通義》、《周禮補亡》等書的宋同安(今福建同安縣)人丘葵,字吉甫;
⒀嘗受學於朱熹門人。淳祐(1241-1252)中登第,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市)僉判。宋亡(1279)不仕,著《周易輯解》十卷、《經世補遺》三巻、《易學說約》五篇,發明“朱子宗旨”的宋建安(今福建建毆縣南松溪南岸)人丘富國,字行可等。
今福建上杭丘氏源流研究會的組成人員視經史子集有載的宋朝閩籍丘氏名人如無物,越編越離奇,竟然敢自欺欺人的誑稱“丘三五郎公墓……為丘氏入閩始祖。”真可謂是無知人膽大,大到大言不慚了。
2005年元月由“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譜編委會”編輯出版的所謂《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譜》P66所錄的所謂“大明景泰庚午元年(1450)”丘聰《初修三五郎公族譜序》云:“謹按先世,自東晉五胡云擾渡江而西,繼入南閩,家於汀之寧邑。及始祖三五郎兄弟三人遷居上杭勝運。”就已經說明“三五郎兄弟三人”的先世早在“東晉五胡云擾渡江而西,繼入南閩,家於汀之寧邑”即今之福建寧化縣,直到宋末三五郎兄弟三人才遷居上杭勝運。所以,宋末遷居上杭勝運的三五郎兄弟三人,充其量也只不過為宋末遷居上杭勝運的眾多丘氏先祖之其中三位而已,怎么能說“丘三五郎公墓……為丘氏入閩始祖”呢?
修譜人的價值觀要突出以德修譜,而以德修譜的核心就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切不可攀附望族、冒認先祖、亂收他族,將統宗統系歪風謬種流傳,以免亂宗亂族,貽誤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