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古羅馬奧古斯丁著基督教書籍)

上帝之城(古羅馬奧古斯丁著基督教書籍)

《上帝之城》(拉丁文:De Civitate Dei)是由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為希坡的奧古斯丁,主要論述神聖的照管及人類的歷史。提醒神的國度是屬靈及永垂不朽的,而並非是這世界任一國家能取代的。“上帝之城”可說是第一部教會歷史哲學。

基本介紹

  • 書名:上帝之城
  • 作者:Augustine
  • 原版名稱: De civitate Dei
  •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出版時間:412~427
  • 書號:0521468434
  • 原名:De civitate Dei
  • 別名:The city of God
  • 圖書分類:人文社科
  • 地區:義大利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上帝之城》(拉丁文:De Civitate Dei)為北非希波的奧古斯丁所著。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奧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回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時當公元413年。
上帝之城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合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歷史觀。
本書共分二十二章。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上帝之城》(412~427)主要論述神聖的照管及人類的歷史。提醒神的國度是屬靈及永垂不朽的,而並非是這世界任一國家能取代的。“上帝之城”可說是第一部教會歷史哲學。此書顯示出奧氏不但是哲學家、神學家、護教士,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亦同時是文學家和戲劇批評家、時代和歷史之評釋家。此書左右了整箇中世紀的政治發展。全書共二十二卷,歷十四年(412-426)光陰才完成。首十卷為基督教作有力的辯護,反駁異教主義及羅馬愛國主義;後十二卷論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發展及指歸,地上之城因不自愛藐視上帝終必衰弱,上帝之城則以神愛為本必然興旺長存。

作品目錄

第一章:奧古斯丁駁斥將羅馬之難歸咎於基督教之不拜神明的謬說。
第二章:回顧在基督之前的時代羅馬人就已遭受的災禍,原因是他們的神明把他們帶進腐敗和邪惡中。
第三章:羅馬的外在(身體與物質的)災禍。
第四章:賞賜帝國給羅馬的不是神明,而是獨一真上帝。
第五章:討論命運、自由意志和上帝的預知;並及古羅馬人品德的來源。
第六章:討論瓦羅(Varro)對神學的三分法,以及神明無能對未來生活的幸福有任何的貢獻。
第七章:討論市民神學(Civil Theology)的“優選神明(select gods)”,並論崇拜他們並不能得到永生。
第八章:略論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駁斥阿普留斯(Apuleius)所言,鬼魔是神明與人之間的媒介而應受崇拜。
第九章:討論一些人主張將鬼魔分為善的與惡的兩類。
第十章:波佛利(Porphyry)的救贖教義。
第十一章:進入本書的第二部份。討論地上城和上帝城之不同起源,進程和終局。對世界之受造多所臆度。
第十二章:天使與人的受造;惡的起始。
第十三章:死亡是懲罰,源於亞當之犯罪。
第十四章:人最初之罪的刑罰與後果;人本來可以不帶肉慾而繁衍後代。
第十五章:聖經歷史中地上城與上帝城分別的進展。
第十六章:由挪亞至以色列列王時代的上帝城歷史。
第十七章:由先知們到基督時代的上帝城歷史。
第十八章:從亞伯拉罕到世界末日的地上城與上帝城歷史之對比。
第十九章:概覽對至高善的不同哲學看法;將這些看法與基督教對幸福的信念作比較。
第二十章:論最後審判,以及聖經新舊約對此之宣告。
第二十一章:論惡人在地獄中受永刑;論各種對此信念的反對。
第二十二章:論聖徒的永樂,身體的復活,以及初代教會所行之神跡。
國內出版的版本有五(截止2012年10月)
1、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版:《上帝之城:駁異教徒》,吳飛譯,三冊。
2、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上帝之城》,王曉朝譯,上下卷
3、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影印本),The city of God against the pagans,英語版。
4、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8-1版,莊陶陳維振譯。
5、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1-1版,(英)瑪庫斯譯,英文全本。
該書是早期基督教的支柱性著作,奠定了早期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並影響了基督教一千多年。從教義的角度看,其甚至僅次於《聖經》,奧古斯丁柏拉圖主義背景也就深刻地影響了早期的基督教。直到中世紀後期,阿奎那才為亞里士多德主義在教會內部漸漸主導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