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龍鎮(浮梁縣下轄鎮)

三龍鎮(浮梁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龍鎮,是鎮名,在中國大陸分布在兩個地方,一個是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三龍鎮;還有一個是地處大豐市東北部、入海口,江蘇省中心鎮。三龍鎮位於浮梁縣西南部,系景德鎮市和浮梁縣城郊區,鎮政府所在地三龍街距景德鎮市區10公里,距浮梁縣城7公里,三龍鎮東鄰浮梁鎮,南接洪源鎮,西毗浮梁縣黃壇鎮、波陽縣,北連蛟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龍鎮
  • 所屬地區:景德鎮市
  • 電話區號:0798
  • 面積:96平方公里
  • 人口:10802人(2009年)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潮濕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贛H
概況,衛生建設,土礦資源,地理優勢,交通優勢,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方針政策,機關效能,重大戰略,

概況

三龍鎮位於江西省景德鎮浮梁縣西南部,系景德鎮市和浮梁縣城郊區,鎮政府所在地三龍街距景德鎮市區10公里,距浮梁縣城7公里,三龍鎮東鄰浮梁鎮,南接洪源鎮,西毗浮梁縣黃壇鎮、波陽縣,北連蛟潭鎮。
三龍鎮(圖1)三龍鎮(圖1)
截止到2009年4月,三龍鎮下轄5個村委會,54個村民小組,有2400餘戶農戶,總人口1080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387人。域內總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577畝,山林面積8.3萬餘畝,主要盛產優質稻、草莓、茶油、木材等。

衛生建設

鎮政府內設黨政辦(增掛計生辦),經濟發展辦(增掛安監站)、財經辦、社會事務辦、綜治辦五個職能部門,行政編定22名,截止到2009年3月實有行政編幹部17人。事業單位設有農業服務中心、計畫生育服務所、農村社會事務中心、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所4個,事業編共定編23名,實有事業編幹部16人,鎮配備黨政領導10名,(其中:黨委委員7名、設書記1名、副書記1名,委員5名;政府配備鎮長1名、副鎮長3名、鎮長助理1名)。

土礦資源

據勘探,三龍鎮地下瓷土礦資源十分豐富,儲量在100萬噸以上,此外還有少量金、銀、鐵等金屬礦產資源。坐落於楊家盤溪自然村的宋太子中允王仲舒祠堂,系景德鎮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村有小Ⅰ型水庫二座,此處風景優美、古木參天、水面寬廣,系旅遊、觀光、垂釣、休閒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地理優勢

境內屬丘陵山地,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北部丘陵起伏,中部為河谷地帶,最高海拔432米,西河流域發源於波陽青溪支流,交叉經過鎮境,萬壽山小河與西河饒三龍匯入昌江,

交通優勢

境內有206國道、龍港公路和“三大”公路三條主幹道,206國道縱貫南北,龍港公路與“三大”公路橫亘東西,景鷹高速穿境而過,與鄰近的九景高速、景婺黃高速、羅家機場、昌江水道構成水陸空三位一體的交通樞紐網路,便利的交通優勢拉近三龍同市區、縣城的距離,形成了十分鐘經濟圈。

經濟發展

2005年,全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5600萬元,工業企業收入4600萬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17萬元,糧食總產量680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
“十五”期間,全鎮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兩個率先”的目標,根據制定的第十個五年計畫,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群策群力搞經濟,負重奮進謀發展,攻堅克難求推動,動真碰硬抓落實,三個文明建設成績顯著。全鎮定報企業共完成銷售收入34021萬元,工業增加值8728萬元,利稅2622萬元,利潤540萬元;投改投入8220萬元,財政收入1515萬元。
發展高效農業發展高效農業
1、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五”期間,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平穩運行的良好態勢,預計到“十五”期末,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6億元,其中一產3.8億元,二產2.4億元,三產1.4億元;定報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1000萬元,工業增加值10480萬元,利稅2775萬元,利潤595萬元,完成工業技改投入10800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800萬元;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新增私營企業34家,個體工商戶250戶;農民人均純收入5524.2元。第三產業迅速發展,鬥龍莊園作為全市唯一的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接受並通過了國家旅遊總局的驗收,年接待外來遊客2萬人次以上,推動全鎮旅遊業的發展。
本土工業企業現有贛森綠色食品公司、鑫穀米業公司三家龍頭骨幹企業。2007年通過招商引企,引進廣東佛山金意陶、樂華、漢索夫、萊特、漢景達等,五家國內知名建陶企業落戶到三龍陶瓷工業基地投資辦廠,此五家企業總投資24億元。目前金意陶一期工程已建成生產線2條,樂華一期工程建成了4條,此6條生產線達產達標後,年銷售收入達45億元,創外匯1.5億美元,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18000餘人,創利稅1.5萬元。將有利推動浮梁工業經濟快速崛起。
2、富民渠道明顯拓寬。“十五”期間,圍繞做強做特的農業目標,全鎮大力調整種養結構,放大產業特色,形成了特經種植、特種養殖和經濟林木三大特色基地,其中特經種植達3.6萬畝,特種養殖大戶210戶,經濟林木面積10500畝。“豐余”牌蔬菜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豐余村建成全省無公害蔬菜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致富工程不斷加快推動,累計人數已突破1.5萬人,實現勞務年收入近4200萬元。
三龍鎮(圖2)三龍鎮(圖2)
3、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十五”期間,全鎮基礎設施投入加大,高起點修編集鎮規劃,勾勒出“三橫四縱”道路系統和中心鎮區“網路化”框架,集鎮環境不斷改觀。集鎮建設和基礎設施投入5000多萬元,鎮區建設用地擴大到327.28公頃。堅持以市場化運作方法積極推進集鎮建設,陳李線居民住宅樓群、中國小教學樓等一批標誌性工程全面完成。集鎮“三化”工程步伐加快,投資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居民的生活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農村道路灰黑化工程步伐加快,鄉村水泥路面已達27公里。
4、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十五”期間,全鎮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加快,教育布局進一步最佳化調整,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全市前茅,衛生事業改制圓滿成功,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已達81.3%,文體工作得到了重視,文化中心活動正常;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有線電視普及率不斷擴大;計生工作常抓不懈,優生優育和婦女保健的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穩定工作以爭創平安三龍為重點,司法、綜治、矛盾調處中心、信訪等部門各負其責,齊抓共管,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重拳出擊,標本兼治,為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人民安居樂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基礎設施

到2009年初,三龍新街小城鎮建設已成雛形,新建了商住樓80餘幢,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餐飲、批零、交通運輸等第三產業迅速,行政服務、學校、金融、醫療、電力、通信等功能覆蓋全鎮,尤其是2009年新建成的220千伏和35千伏兩所變電站為三龍工農業生產和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

方針政策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緊扣發展中心,加快“三先”步伐,突出以工興鎮,強化規模支撐,實施集鎮帶動,促進和諧發展,將三龍建成新興海濱集鎮。 主要目標:“十一五”期末,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全鎮GDP達到19億元,其中:一產4.75億元,二產8.93億元,三產5.32億元,人均GDP超4000美元,實現四年翻一番;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工業主體經濟和三產服務業比重分別提升16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達到25:47:28;工業主體經濟支撐作用進一步突出,工業技改投入五年累計達14.6億元,年均增幅42%,實現兩年翻一番,工業經濟總量達到30億元,其中規模定報企業經濟總量達到19億元;財政收入達到6000萬元,力爭7000萬元,年均增幅28%以上,確保三年翻一番,力爭五年翻兩番;實際利用外資“十一五”末達到1920萬美元,實現倍增目標;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00美元,確保增幅12%以上;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環保、安全、計畫生育等各項工作保持較快發展水平,到2010年底建成全面小康。
三龍鎮(圖3)三龍鎮(圖3)

機關效能

為紮實有效開展機關效能年活動,提高為公眾服務效率,樹立政府廉政形象,2009年3月,浮梁縣三龍鎮制訂了《政府內務管理制度》,該制度從生活細微入手,對工作紀律、節儉廉潔、為民服務等作了嚴格規定。
該鎮還於2009年2月11日召開了全鎮機關幹部開展機關效能年活動動員大會,制訂了“實施方案”,要求從九個方面改進,規範和提高機關效能,以五個圍繞創新工作機制:一是圍繞項目推動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二是圍繞小城鎮建設推動新農村建設;三是圍繞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特色農業發展;四是圍繞重點企業服務推動配套企業落戶;五是圍繞效能年活動推動機關作風建設,為全面建設“經濟強鎮、工業重鎮、特色名鎮”提供組織和制度保證。

重大戰略

重點實施四大戰略,即:以工興鎮戰略,規模支撐戰略,集鎮帶動戰略,和諧發展戰略。
1、實施以工興鎮戰略。繼續堅持推進新型工業化步伐,以招商引資為抓手,突出資源招商、產業招商、企業招商以及以商引商,大力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用高新技術武裝和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經濟集約化步伐,努力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為加快全鎮經濟發展夯實基礎。
三龍鎮(圖4)三龍鎮(圖4)
2、實施規模支撐戰略。立足現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進一步加快培植規模經濟,重點培大育強三大產業:一是以寶龍集團為龍頭的水產品捕撈、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二是以虹達集團為龍頭的栽桑、養蠶、絲綢、印染、服裝一體化產業;三是以二良紡織為龍頭的棉花、紡織、印染、服裝一體化產業,力爭到“十一五”期末,三大產業產值占全鎮工業總值的60%以上。
3、實施集鎮帶動戰略。依託三龍鎮是省重點中心鎮的優勢,高起點規模集鎮建設,不斷擴大集鎮規模,提高集鎮人口總量,集聚人流、物流,活躍三產服務業,力爭到“十一五”期末,集鎮居民人口發展到3萬人。加快小康村建設,科學規劃,精心實施,將鬥龍港村建成“鹽阜第一村”。
4、實施和諧發展戰略。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居民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加快社會環境整治,重視資源、環保工作,建立節約型社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打造平安三龍,營造健康、文明、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投入拉動效應。
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資。一切為項目而舉,一切為項目而謀,全民發動,全民動手,不斷營造濃烈的招商引資氛圍;改進招商方式,堅持駐點招商、以商引商,委託招商、專業招商並舉;提高招商成效,重點引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稅收、低能耗、低污染以及提升傳統產業、龍頭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提升組織水平,組合力量,加大考核,力爭每年招商引資項目建設都有新突破,項目投入年增速達到50%以上。二是加快項目建設步伐。強化服務,為企業提供項目論證、證照辦理、土地徵用、銀行開戶、資金融通等全方位服務,著力協調好項目建設用地,對重點項目,千方百計解決資金、電力、原材料等瓶頸問題,確保項目按時竣工投產。三是最佳化投資環境。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大局意識和創新意識,努力改進機關工作作風,提高辦理效率,全力打造新型服務高地、投資者福地。
  • 以科技提升產業水平,增加經濟發展競爭力。
一是加快現有企業擴張重組,強化規模支撐。加快虹達公司、二良紡織等骨幹企業對外重組步伐,鼓勵寶龍集團實施跨地區、跨行業擴張聯合,延伸觸角,彰顯實力,力爭到“十一五”末,寶龍集團銷售超5億元,利稅超5000萬元,全鎮擁有億元以上企業6家以上,定報企業達到50家。二是以改革創新為重點,增強市場競爭力。著力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規範的市場運作機制和法人治理機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強市場要素的協調服務。引導和扶持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推進產學研聯合,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對企業新上技改項目視同招商項目給予優惠扶持,儘快培植一批高新技術型、快速成長型、多元經營型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快推進對外開放,提升外向型水平。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瞄準港澳台、日韓等外資密集區開展招商引資,提高外資利用水平。選擇寶龍集團、盛科公司、捕撈公司等一批具有自營出口權的重點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財團進行外資嫁接改造,開發新品,擴大出口,增加出口創匯。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引進、培養技術人才和企業家,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努力形成人才良性發展高地,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 加快全民創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把民營經濟作為推進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廣泛開展輿論宣傳,強化典型引導帶動,積極組織創業輔導,認真實施創業幫扶,全力打造創業平台,迅速掀起民營經濟大幹快上熱潮,真正使民營經濟成為全鎮主流經濟。同時,加強全民創業產業引導,重點圍繞棉紡絲綢水產三大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強龍頭、壯龍身、活龍尾”戰略,建成軋花、紡織、服裝一條龍;繭、絲、綢、服裝一條龍;捕撈、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不斷延伸配套產業鏈,努力形成三大主導產業齊頭並進的新格局。同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高度重視資源、環保、生態等工作,加快發展治污、排放、物流等配套產業,著力謀劃可持續發展。
  • 強化富民優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突出抓好“六大”規模種植基地和“五大”規模養殖基地建設。“六大”規模種植基地,即:7萬畝優質棉生產基地、6萬畝優質啤酒大麥生產基地、萬畝白菜生產基地、萬畝青椒生產基地、萬畝西瓜生產基地、萬畝冬瓜生產基地。“五大”規模養殖基地,即:20萬頭生豬生產基地、500萬羽家禽生產基地、2萬畝海水貝類養殖基地、萬畝淡水精養基地、5000頭種豬繁育基地。與此同時,大力推進科技興農,實施品種更新、技術推廣、知識更新農業三項工程。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大設施農業發展力度,推進農業標準化工程。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加快農業項目開發,全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力爭到“十一五”末,特經種植占種植業比重達60%,養殖業占農業比重達60%。二是推進非農化工程。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強組織引導,加強技術培訓,提升輸出層次,力爭實現“三分之一種田、三分之一打工、三分之一創業”目標。三是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快培植農型“龍頭”加工企業,建立健全合作化服務體系,繼續擴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產品創牌工作,加快與大中城市市場交流合作,建立銷售視窗,建成規模基地,全力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力爭“十一五”末創省級以上農產品名牌2個以上,鹽城市級名牌5個以上,較大規模標準化農型“龍頭”企業達20家。
  • 注重科學協調,推進社會和諧進步。
一是突出城建城管,打造三產平台,推進城鄉一體化。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小城鎮建設規劃,堅持市場化運作,逐年實施一批標誌性城建工程,努力提高集鎮建設層次。加強集鎮環境衛生管理,提高居民素質和文明程度,做到綠化、美化、亮化,衛生、文明、規範,增強集鎮聚合力,使集鎮成為人流、物流的中心,三產服務的平台,加強中心村建設,重點加快鬥龍港村打造“鹽阜第一村”步伐,推進城鄉一體化。與此同時,主動承接大豐港口輻射帶動,發展鬥龍港海產品交易和特色旅遊,加快沿海開發。二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落整潔、管理民主”的總方針,加強鎮村布局規劃,分層推進小康村建設,重點規劃建設10箇中心村。加強農村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尤其是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科技、保障、計畫生育等社會事業,擴大社會保險履蓋面,關心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積極為困難戶排憂解難,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努力推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三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大力開展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倡導做文明人、辦文明事的良好風尚。大力推進民主法制建設,深入開展政務、村務、廠務公開活動,增強基層民主法制意識。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加強信訪工作,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著力創建“平安三龍”。積極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大力繁榮文化事業,重視人口、資源、環境建設,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 保持黨的先進性,著力提高執政能力。
一是全面加強黨員幹部思想建設。繼續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二是切實加強幹部隊伍和基層組織建設。堅持導向實績、導向基層、導向一線、導向公認的用人導向,突出為發展配幹部。繼續優選配強“雙強”型村組幹部隊伍,大力推進“強基工程”。創新非公有經濟組織和社區黨建工作,發揮黨員幹部帶頭模範作用。三是不斷強化黨的作風建設。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作風,大力弘揚新時期“三創”精神,大力糾正行業和部門不正之風,堅決查處幹部違法違紀案件。加強黨員幹部業務能力培訓,提高組織經濟工作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