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

棉紡

把棉纖維加工成為棉紗、棉線的紡紗工藝過程。這一工藝過程也適用於紡制棉型化纖紗、中長纖維紗以及棉與其他纖維混紡紗等。棉織物服用性能產好,價格低廉,且棉紡工序比較簡單,所以在紡織工業中占首要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紡
  • 外文名:cotton
  • 使用原料:棉纖維、棉型化纖
  • 工藝:普梳、精梳、廢紡、混紡
紡紗,棉紡歷史,棉紡發展,棉紡紡紗系統,成績,

紡紗

紡紗最初用手工,後來逐漸套用簡單工具,如紡專、紡車。1758年出現羅拉式翼錠細紗機,1770年又出現珍妮細紗機,1774年創造出三滾筒梳理機,1779年發明了走錠細紗機,約在18世紀末葉,才有了並條機和粗紗機。棉紡工程的機械化是先從細紗機開始的,所以細紗機有時也稱紡紗機。而細紗以前的工序,統稱為前紡,包括開清棉、梳棉、並條、粗梳、粗紗等,依原棉的纖維長度,含雜和成紗品質要求等組成不同的前紡工藝;前紡加工之前,必須先進行原料選配。細紗以後的加工,有絡筒、並紗、拈線、搖絞等。

棉紡歷史

明清時期,閩東用手工紡紗木質紡墜、織機織布。民國26年,霞浦陳克桂改造古老織機,造出木質手搖車紗機、木質腳踏織布機和整經機等設備,辦起閩東第一家織布廠,生產平紋白布。民國36年,福鼎黃吾和等人合股置機20多台開設“蘇蘇布廠”,生產蚊帳布、格子愛國布。周寧“桃源布廠”引進浙江紡紗織布機械,生產斜紋布、格子布。柘榮魏允秋也置機設廠生產自改布等。50年代,霞浦紡織廠引進溫州紡織工藝技術,改造設備,製成鐵木結構輪機,變腳踩手拉織布為腳踩自動提綜移梭打線,織出纖維布、被單布等產品。60年代初,霞浦細紗機改成捻線機,增置1511型織布機、多梭箱自動織布機等新機械設備,產出閩東首批色織被單布。60年代中期,古田紡織廠製造24台新型織布機,用動力運轉紡紗織布;霞浦紡織廠引用半自動插管落紗機替代人工插管落紗機。70年代初,古田紡織廠先後設計出“狄更生’織布機、C191型自動卷緯機、1515~63型自動換梭機等一系列紡織機械設備。70年代後期,芒麻紡織在古田紡織廠研試成功,填補省內空白。70年代末,壽寧線毯廠研試成功提花線毯,建成年產50萬條生產線。80年代初,閩東毛紡廠。中外合資環球毛紡公司擁有現代化紡織機械設備,清棉工序的開松、混合,梳棉工序的分梳及卷裝,粗紗工序的牽伸,以及粗紗工序、細紗工序的調節控制等均達生產指標要求。1988年壽寧線毯廠已具有生產提花線毯22種規格、10種顏色、19個花型的水平。1986年,田芒麻紡織在原有毛紡1016錠的基礎上擴建成功4896錠長麻紡織生產線,擁有5912錠的生產能力。1988年試製36支、48支、54支麻線投人生產,成為閩東主要紡織企業。
現在大多數紡機都已經自動化,電腦觸控螢幕來控制,節省了人力資源
棉紡

棉紡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棉紡織行業大國,在世界棉紡織行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中國規模以上棉紡企業數量從2003年的4449家,增加到2005年的7632家,增加71.54%;工業總產值從2874億元增加至5136億元,增加78.70%;資產合計從3030億元增加至4171億元,增加37.68%;銷售收入從2809億元增加至5006億元,增加78.22%;利潤總額從71.64億元增加至159.96億元,增加123.29%;出口交貨值從546億元增加至749億元,增加37.28%;從業人數從228.07萬人增加至258.95萬人,增加13.54%。

棉紡紡紗系統

棉紡生產所用的原料有棉纖維和棉型化纖,其產品有純棉紗、純化纖紗和各種混紡紗等。在棉紡紡紗系統中,根據原料品質和成紗質量要求,又分為普梳系統、精梳系統和廢紡系統。
(一)普梳系統
一般用於紡制粗、中特紗,供織造普通織物
工藝流程:
清梳聯→頭道並條→二道並條→粗紗→細紗
(二)精梳系統
精梳系統用以紡制高檔棉紗、特種用紗或棉與化纖混紡紗。
工藝流程:
清梳聯→精梳準備→精梳→頭道並條→二道並條→粗紗→細紗
(三)廢紡系統
廢紡系統用於加工價格低廉的粗特棉紗。
工藝流程:
開清棉→梳棉→粗紗→細紗
(四)化纖與棉混紡系統
滌綸(或其他化學纖維)與棉混紡時,因滌綸與棉纖維的性能及含雜不同,不能在清梳工序混和加工,需各自製成條子後,再在頭道並條機(混並)上進行混合,為保證混勻,需採用三道並條。

成績

2006年1-12月份中國規模以上棉紡行業企業數量為8742家,該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563億元,同比增加24.09%;資產合計5038億元,同比增加17.11%;實現銷售收入6384億元,同比增加24.53%;完成利潤總額218.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4.49億元,同比增加33.30%;完成出口交貨值882.2億元,同比增加14.46%;行業整體從業人數272.24萬人,同比增加3.53%。由此可見,棉紡行業總量增長勢頭良好,並為中國經濟、財政、出口和就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007年列入統計的棉紡織規模以上企業9593戶,比2006年增加2448戶,一年增加的企業數相當於2000年全行業的企業總和。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917億元,同比增長26.05%;實現利潤總額104億元,同比增長50.52%;行業綜合效益較好。
2008年1-10月我國棉、化纖紡織及印染精加工行業施工項目共有2493個,其中新開工1542個,都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比分別下降7.50%、10.40%。截止到10月份,我國固定資產的投資已經完成691個,較去年同期略有增加;但實際完成投資額為668.4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85億美元。
截止2008年10月,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共有施工項目數2988個,較2007年減少29個,新開工項目數也減少到了1762個,同比減少179個。雖然施工項目和新開工的項目都較去年有所減少,但已經完成的項目卻有所增加,同比增加3.21%;實際完成投資額也增加到665.8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25.82億美元,增幅達到23.30%。
棉紡織業在發展的同時也表現出讓人擔憂的一面,特別是與國外先進企業對比,差距明顯。技術裝備差距、信息化和快速反應技術差距、創新能力的差距凸現,加上粗放型擴張、市場競爭胡亂等問題存在,大大阻礙了行業的發展。因此,加強產業升級,提高棉紡織科學技術進步,調整產業結構,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是當務之急。
“十一五”期間,國家制定棉紡織行業規劃,將給予棉紡織業很大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到“十一五”末,棉紡織90年代及國際水平的設備比重要達到65%,勞動生產率提高到55000元/人·年,精梳紗比重達到30%,無卷化率達到50%,無梭布比重達到70%,無結頭紗比重達到70%,萬元產值耗電比2005年降低10-15%。棉紡織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