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魯肅傳

《三國志魯肅傳》屬於人物傳記類文言文,講述的是三國時期有關魯肅平生的一些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國志魯肅傳
  • 屬於:人物傳記類文言文
  • 時代三國時期
  • 講述:有關魯肅平生的一些事件
原文,譯文,三國志簡介,作者簡介,作者,注者,

原文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生而失父,與祖母居。家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
魯肅魯肅
周瑜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袁術聞其名,就署東城長。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乃攜老弱將輕俠少年百餘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東渡,因與同行,吳書曰: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父老鹹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後雄傑並起,中州擾亂,肅乃命其屬曰:“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俱至樂土,以觀時變乎?”其屬皆從命。乃使細弱在前,強壯在後,男女三百餘人行。州追騎至,肅等徐行,勒兵持滿,謂之曰:“卿等丈夫,當解大數。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騎既嘉肅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還。肅渡江往見策,策亦雅奇之。留家曲阿。會祖母亡,還葬東城。
劉子揚與肅友善,遺肅書曰:“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眾萬餘,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肅答然其計。葬畢還曲阿,欲北行。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肅從其言。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權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
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逕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備甚歡悅。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臣松之案:劉備與權併力,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又語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則亮已亟聞肅言矣。而蜀書亮傳曰:“亮以連橫之略說權,權乃大喜。”如似此計始出於亮。若二國史官,各記所聞,競欲稱揚本國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書,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載述之體也。
欲東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魏書及九州島春秋曰:曹公征荊州,孫權大懼,魯肅實欲勸權拒曹公,乃激說權曰:“彼曹公者,實嚴敵也,新並袁紹,兵馬甚精,乘戰勝之威,伐喪亂之國,克可必也。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將軍家詣鄴;不然,將危。”權大怒,欲斬肅,肅因曰:“今事已急,即有他圖,何不遣兵助劉備,而欲斬我乎?”權然之,乃遣周瑜助備。孫盛曰:吳書及江表傳,魯肅一見孫權便說拒曹公而論帝王之略,劉表之死也,又請使觀變,無緣方復激說勸迎曹公也。又是時勸迎者眾,而雲獨欲斬肅,非其論也。
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合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眾人聞之,無不愕然。就坐,徐舉鞭言曰:“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島,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權撫掌歡笑。
驕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漢晉春秋曰:呂范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周瑜病困,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江表傳載:初瑜疾困,與權箋曰:“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案此箋與本傳所載,意旨雖同,其辭乖異耳。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維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十九年,從權破皖城,轉橫江將軍。
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原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吳書曰: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乾命!”乃趨就羽。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羽無以答。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肅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權為舉哀,又臨其葬。諸葛亮亦為發哀。吳書曰: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權稱尊號,臨壇,顧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譯文

魯肅字子敬,是臨淮郡東城縣人。家中富有錢財,生性樂善好施。周瑜任居巢縣令時,帶領幾百人專程拜訪魯肅,並請求資助糧食。魯肅家中有兩大圓倉的米,各有三千斛,魯肅便指著其中一倉米說送給周瑜,周瑜愈加知道魯肅是個奇才,於是就結為親密好友,結成像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的情誼。袁術聽聞魯肅的名聲,派人前來任命他為東城縣令。魯肅看到袁術沒有法紀制度,認為不值得與他共建大業,於是扶老攜幼帶領一百多個為人輕生重義、勇於急人之難的青年,往南到達居巢投奔了周瑜。這時孫策已去世,孫權還住在吳縣。
劉子揚是魯肅的好友,寫信給他,信中說:“現在豪傑並起,您的才幹很適合當前形勢,您應趕快接回老母親,不要滯留在東城。近來有個叫鄭寶的人,在巢湖擁有一萬多人馬,土地肥沃,廬江的人大多去依附他,更何況我們呢?觀察他的形勢,還可以聚集人才,機不可失,您儘快去吧!”。魯肅同意了劉子揚的意見,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當即整頓行裝,欲投奔鄭寶。正巧周瑜已經把魯肅的母親接到了吳郡,魯肅去見他,把劉子揚的建議和自己的打算都對他說了。時孫策已經去世,孫權仍住在吳郡。周瑜勸魯肅留下來,他說:“過去馬援和漢光武帝說:‘現在世上,不僅君主選擇大臣,大臣也選擇君主’,現在我的主人親近賢良,看重士族,收納奇才,錄用異人,而且我聽到先哲密論,繼承天命代替劉氏的人將在東南方興起,推算事勢,正符合他的命相,他終會建成帝業以配合天符。這時正是壯士們攀龍附鳳,盡情馳騁,發揮才能的年代。我正在這裡這裡受重用,您不用考慮劉子揚。”魯肅聽了周瑜的話。周瑜就向孫權推薦魯肅,說魯肅的才能可輔佐時政,孫權應當廣泛尋求像魯肅這樣的人才,來成就功業,不要讓他離開。
孫權馬上召見魯肅,與他交談後,便非常喜愛他。眾賓客結束談話後退出,魯肅也告辭離去,孫權就單獨叫魯肅回來,合坐一席對飲,(魯肅)說:“我私下推想,漢室不可能復興,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被剷除。我替將軍您謀劃,只有盡取長江流域,並占為己有,然後稱帝建號來謀取天下,這就是漢高帝一樣的事業啊。”孫權更加敬重他。
適逢孫權得到曹操要東征的訊息,就和眾將領商議,眾人都勸孫權投降曹操,而只有魯肅沒有說話。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追到屋檐下,孫權知道他的心意,握住他的手說:“您想說什麼?”魯肅回答說:“剛才考察眾人的議論,完全是要誤害將軍,不值得和他們謀議大事。現在只有像魯肅我這樣的人可以投降曹操,而將軍您卻不行。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我投降曹操,曹操會把我送回鄉里,品評我的名位,還可能會做下曹從事那樣的小官,乘坐牛車,隨帶吏卒,與士大夫們交遊,逐級升遷還可能會做州郡的長官。如果將軍您投降曹操,想要在哪裡安身呢?希望您早定大計,不要採納眾人的意見。”孫權嘆息說:“這些人的主張,使我很失望;現在您闡明大計,正和我的心意相同,這是上天把您賜給我的啊。”
當時周瑜接受任務去了鄱陽,魯肅勸孫權趕快追召周瑜返回。孫權隨即任命周瑜掌管此事,讓魯肅做贊軍校尉,幫助謀劃策略。曹操大敗撤退,魯肅當即先返回吳郡,孫權隆重地邀請眾位將領迎接魯肅。魯肅正要入殿拜見孫權,孫權卻起身向他施禮,並對他說:“子敬,我為您挾鞍下馬來迎接您,足以使您感到顯赫榮耀了吧?”魯肅快步趕上前說:“還不夠。”眾人聽到這話,沒有不感到驚愕的。大家就座後,魯肅慢慢舉起馬鞭說道:“我希望將軍您的威儀恩德遍於四海,統一九州,能夠成就帝王大業,那時再用迎接賢士貴賓的軟輪安車來徵召我,這才算顯赫榮耀呢。”孫權拍掌歡笑。後來劉備到吳京城會見孫權,請求統管荊州,只有魯肅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共同抵禦曹操。曹操聽說孫權拿土地資助給劉備時,他正在寫信,驚愕得連筆都掉到了地上。
周瑜病危,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信中說:“當今天下,正有戰事,這是我日夜擔憂的,希望至尊先加以考慮沒出現的災難,再享樂。現在與曹操為敵,劉備又近在公安,邊境靠的很近,百姓沒有徹底依附,應該找良將鎮守安撫這裡。魯肅智謀和才略足以勝任,請讓他代替我,我就沒有惦念的事了。”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周瑜私屬部隊四千多人,以及原來的奉邑四縣,全都轉歸魯肅所有。魯肅開始時駐守江陵,後移兵下駐陸口。威望恩義,大行於眾,部屬增加萬餘人,被任命為漢昌太守、偏將軍。十九年(214年),隨孫權攻破皖城,改任橫江將軍。
在此之前,益州牧劉璋法度綱紀頹敗廢弛,周瑜、甘寧等人曾勸孫權藉機攻取蜀地。孫權就此事徵詢劉備的意見,劉備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假意對孫權說:“我和劉璋被列在漢朝宗室中,希望能憑藉祖先英靈來匡扶漢朝。現在劉璋得罪了您,我非常驚慌害怕,這件事我不敢參與意見,希望您能對劉璋加以寬恕。如果我的請求不能批准,我就要歸隱到山林中去”。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然而,後來劉備卻向西進軍,圖謀吞併劉璋,留關羽鎮守荊州。孫權明白劉備的意圖後,勃然大怒,罵道:“狡猾的賊人竟敢欺騙我!”對劉備深為不滿。魯肅與關羽鄰界統兵,疆土犬牙交錯,多次發生摩擦。魯肅顧全大局,總是以友好的姿態安撫雙方。劉備平定益州,孫權請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肯。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劉備得知,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魯肅為了大局,邀請關羽相見,提出各自將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將軍們各帶單刀赴會。魯肅指責關羽:“原來我們國家的君主誠心誠意把土地借給你們,是因為你們軍隊打了敗仗,從遠方來到,沒有可以憑藉的土地。現在你們已經得了益州,既然沒有把土地歸還的意思,我們只要回三個郡,你們又不答應。”魯肅話音未落,荊州方面的一將說:“土地這個東西,只屬於有德的人,哪裡有什麼長久歸屬一個人的!”魯肅當即大聲喝叱,辭色嚴厲。關羽此時也操刀而起,對那人說道:“這是國家大事,你懂什麼!”用眼光示意那人離去,並提刀上前。魯肅做出決定後,他部下將領怕出變故,勸魯肅不要輕蹈險地。魯肅毫無畏懼,他說:“事到今日,應該把話說清。劉備辜負國家,是非尚未論定。關羽又能怎么樣呢?”毅然赴會。
單刀會雙方僵持不下,戰爭一觸即發。時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失去益州,於是派人跟孫權講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孫、劉休兵罷戰。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為他舉哀。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三國志·魯肅傳》)。魯肅遺腹子魯淑長大後,歷任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他治軍嚴整,有才幹,於274年病逝,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並統領兵馬。

三國志簡介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征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
三國志魯肅傳

作者簡介

作者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並《三國志》。歷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注者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漢族,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著名史學家,為《三國志注》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學三裴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