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尼斯堡

格尼斯堡(德語:KöConigsberg,Konigsberg;又譯哥尼斯堡,今稱加里寧格勒),建城於1255年,是位於波羅的海海岸的俄羅斯海港城市與加里寧格勒州(Калининград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的外飛地)的首府。加里寧格勒省位於今日的波蘭北方、立陶宛西南,與俄羅斯本土並沒有連線,是個孤立在俄羅斯境外的特殊地區。面積215.7平方千米,人口430,003人(在俄羅斯排名第42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格尼斯堡
  • 外文名稱:KöConigsberg
  • 別名:哥尼斯堡 加里寧格勒
  • 行政區類別:首府
  • 所屬地區:加里寧格勒州
  • 面積:215.7平方千米
  • 人口:430,003人
歷史沿革,文化作品,

歷史沿革

條頓騎士團
最初,柯尼斯堡的所在位置是由古普魯士人建立的幾處定居點,稱為特旺斯特(Twangste)。1255年,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桑比安部落,特旺斯特被摧毀。隨後,一個新的要塞在原地建立,稱為柯尼斯堡(Conigsberg),意為國王山(King’s Mountain),以紀念波希米亞國王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正是奧托卡國王捐資興建了本地第一座城堡,柯尼斯堡城堡[1][2]。圍繞新城堡,沿普列戈利亞河逐漸發展出阿爾茨塔特、克奈普霍夫和勒貝希特三個鎮,距離維斯圖拉瀉湖約4.5英里[3]。
條頓騎士團將柯尼斯堡作為攻占桑比亞半島和與立陶宛大公國作戰的基地。1262年-63年,因不滿條頓武士團強迫其改變宗教信仰,普魯士人舉行起義,柯尼斯堡被圍攻,最終在寶劍武士團的幫助下才得以解脫[4][5]。1286年,阿爾茨塔特獲得庫爾姆權利,1327年,克奈普霍夫獲得特許。
在條頓騎士團國時期,柯尼斯堡是一位騎士團首領的居住地,也是桑蘭教區的主教座堂所在地。桑蘭教區由羅馬教皇特使摩德納的威廉於1243年劃定,是普魯士的四個教區之一,布拉格的阿達爾貝特成為柯尼斯堡大教堂的主保聖人。
1340年,柯尼斯堡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城市快速發展成波羅的海東南部的重要港口,來自普魯士、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的貨物在此交易。1324年-1330年,作家杜伊斯堡的彼得可能是在柯尼斯堡寫就了其代表作《普魯士編年史》。1348年,在條頓騎士團戰勝非基督教徒的立陶宛人後,大團長溫里希·馮·克尼普羅德在柯尼斯堡建立起一座熙篤會修道院。有理想有追求的學生先在柯尼斯堡接受教育,然後再前往布拉格大學或萊比錫大學等其它地方進一步深造。
雖然在格林瓦爾德戰役中遭受慘敗,但整個波蘭-立陶宛-條頓戰爭期間柯尼斯堡一直都處於條頓騎士團的控制之下。寶劍騎士團接替了柯尼斯堡的防務,並參與到被瓦迪斯瓦夫二世軍隊占領過的城鎮的重建中。
1454年,普魯士人聯盟起義反抗條頓騎士團並向波蘭尋求援助。克奈普霍夫宣布支持起義軍,但柯尼斯堡的其餘部分則依舊效忠於條頓騎士團。1457年,大團長路德維希·馮·埃利希紹森從條頓騎士團總部馬爾堡城堡逃到柯尼斯堡。隨著西普魯士歸屬戰勝的波蘭,十三年戰爭結束,柯尼斯堡成為條頓騎士團國的新首都,而條頓騎士團則成為波蘭王國的附庸。
普魯士公國
在宗教改革中,路德宗在柯尼斯堡逐漸占主要地位。1525年,來自霍亨索倫家族的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團長宣布普魯士改宗路德宗。阿爾布雷希特向其叔叔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一世宣誓效忠,成為新的普魯士公國的第一任公爵。
作為公國首都,柯尼斯堡是普魯士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擁有相當的自主權、獨立的議會和貨幣,市民主要使用德語。城市因出口小麥、木材、大麻、皮毛和瀝青等商品而迅速繁榮起來。在16世紀末期,柯尼斯堡、但澤和里加是波羅的海少數幾個每年有超過一百艘船隻到訪的港口[17]。1544年由阿爾布雷希特建立的柯尼斯堡大學是當時傳授新教的中心之一。
1568年,阿爾布雷希特的兒子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繼承王位。1618年,腓特烈逝世,其長婿、來自布蘭登堡侯國的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王位。自此,普魯士公國和柯尼斯堡都處於布蘭登堡選帝侯的統治之下,布蘭登堡-普魯士建立。
布蘭登堡-普魯士
三十年戰爭中,布蘭登堡被瑞典侵占,霍亨索倫家族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641年11月1日,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說服普魯士議會開徵消費稅。根據1656年1月的《柯尼斯堡條約》,腓特烈承認普魯士公國為瑞典附庸國並與其結成同盟。而到了1657年,根據《韋勞條約》,普魯士又重歸波蘭同盟。直到1660年的《奧利瓦條約》,普魯士才脫離波蘭和瑞典,實現獨立。
1661年,腓特烈·威廉向議會宣稱其擁有絕對權力,議會集會必須得到他的許可。柯尼斯堡市民在希羅尼穆斯·羅特的率領下,反對大選帝侯的專制主義,但腓特烈在軍隊的支持下成功保證了其威懾力。羅特被囚禁在派茨,直至1678年逝世。
1663年10月18日,普魯士各階層在柯尼斯堡向腓特烈宣誓效忠[19] ,但拒絕腓特烈要求建立軍事基金的請求。陸軍上校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馮·卡爾克斯滕因此向波蘭尋求援助,但卡爾克斯滕卻被腓特烈派人綁架,1672年被處死。由此導致的結果是,1673年和1674年腓特烈在沒有得到許可的情況下收稅並在柯尼斯堡增加了一支駐軍。柯尼斯堡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勢微,容克的力量得到逐步增強。
長期以來,柯尼斯堡一直是布蘭登堡-普魯士內路德宗抵抗加爾文宗的中心。1668年,腓特烈強迫城市接納信仰加爾文宗的公民和富人。
普魯士王國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威廉的兒子,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城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能從普魯士公國升級為普魯士王國,是因為霍亨索倫家族在普魯士擁有獨立於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威信力。“普魯士王國”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形容霍亨索倫家族的領地,而原來普魯士公國則成為普魯士省,柯尼斯堡是其首府。普魯士國王的主要居住地也移到了柏林和波茨坦。
1709年9月至1710年4月間,柯尼斯堡暴發瘟疫和其它疾病,9,368人死亡,約占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1724年6月13日,阿爾茨塔特、克奈普霍夫和勒貝希特正式合併成為柯尼斯堡。
在七年戰爭中的1758年初,俄羅斯帝國占領東普魯士。1757年12月31日,女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發布敕令,宣布將柯尼斯堡併入俄羅斯。1758年1月24日,柯尼斯堡居民向伊莉莎白稱臣。1758年至1762年間,來自俄羅斯的五名總督負責管理柯尼斯堡。
在波蘭第一次瓜分後,1773年,柯尼斯堡成為東普魯士省的首府。至1800年,柯尼斯堡城市周長約為5英里,人口約六萬,其中包括一支約七千人的駐軍。
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中,在1806年普魯士被拿破崙·波拿巴擊敗後,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及其王室成員從柏林逃往柯尼斯堡。城市成為抵抗拿破崙的政治中心之一。為了激發普魯士中層階級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道德聯盟(League of Virtue)”於1808年4月在柯尼斯堡成立。雖然聯盟在1809年12月被法國人解散,但其精神理想被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雅恩帶到了柏林並得到傳承。
1819年,柯民斯堡擁有人口63,800人。1824年至1878年間,柯尼斯堡一直是普魯士省的首府,而普魯士省則是由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合併而成。
在省長和當地的《柯尼斯堡報》的號召和領導下,柯尼斯堡成為反對腓特烈·威廉四世保守統治的自由主義堡壘。在1848年革命中,柯尼斯堡共發生了21起動盪事件,大部分示威行動被鎮壓。1871年,在由普魯士人領導的德意志統一過程中,柯尼斯堡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
在規模龐大的普魯士東部鐵路的幫助下,柯尼斯堡與布雷斯勞、托倫、因斯特堡、蒂爾西特和皮勞相連。1860年,隨著連線柏林和聖彼得堡的鐵路完工,柯尼斯堡的商業得以迅速發展。1900年,電氣化鐵路完工後,往來於柯尼斯堡與克萊佩達、波列斯克、澤列諾格拉茨克、蒂爾西特和但澤之間的定期火車開通。1901年,通往皮勞的運河建成,柯尼斯堡與俄羅斯的穀物交易得以迅速增長。但是,如同當時的東德城市一樣,柯尼斯堡的經濟總體還是在下滑。到1900年,柯尼斯堡的人口增至188,000人,其中包括9,000名駐軍[3]。1914年,柯尼斯堡人口為246,000人,大量猶太人湧入城市。
魏瑪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帝國被同盟國打敗,魏瑪共和國建立。隨著威廉二世退位,普魯士王國結束,其領土由普魯士自由邦繼承。柯尼斯堡和東普魯士與魏瑪共和國的其餘部分被波蘭走廊分隔開。
納粹德國
1932年,由奧托·布勞恩領導的普魯士社民黨政府下台,納粹黨埃里希·科赫取而代之,直至1945年 。
1935年,德意志國防軍指定柯尼斯堡為第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後者負責整個東普魯士的軍事防務。1939年3月,第一軍區擴容,克萊佩達區被納入其中。1939年10月,軍區再次擴容,切哈努夫和蘇瓦烏基地區納入。1942年,軍區第三次擴容,比亞韋斯托克地區納入。到達柯尼斯堡的部隊包括第一步兵團和第61步兵團,後者的軍人主要來自東普魯士。軍區參與了入侵比利時和蘇聯的行動。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稱柯尼斯堡為“現代化重型防禦堡壘”。
根據1939年5月17日人口普查,柯尼斯堡擁有人口372,164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東普魯士的13,000名猶太人有三分之一居住在柯尼斯堡。1933年至1938年10月間,城市的猶太人口從3,200人縮減至2,100人。建於1896年的柯尼斯堡新猶太教會堂在水晶之夜後被毀壞,猶太人僅剩500人左右。1942年1月20日萬湖會議後,柯尼斯堡的猶太人開始被遣送至小特羅斯泰內茨滅絕營、特雷辛斯塔特集中營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4年,盟軍轟炸柯尼斯堡,城市遭受重創,大火燃燒了幾天幾夜。城市歷史中心,特別是阿爾茨塔特、克奈普霍夫和勒貝希特被完全摧毀,位於其間的大教堂、城堡和大學均未能倖免。
在蘇聯紅軍於1944年10月進入之前,柯尼斯堡的許多人逃離城市,尤其是當蘇聯人在內梅爾斯多夫和貢賓嫩進行屠殺的訊息傳來時。1945年1月13日,由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率領的蘇聯軍隊到達柯尼斯堡並形成包圍直至月底,但德國人的一次成功突圍使得大量平民得以逃離。
1月21日,在蘇聯紅軍的東普魯士攻勢中,來自斯圖托夫集中營的波蘭和匈牙利猶太人被納粹德國集中到柯尼斯堡。其中的七千多人被迫前往桑比亞半島並最終在帕爾姆尼肯被處死。
4月9日,在紅軍的強烈攻勢下,柯尼斯堡德軍司令奧托·拉施率殘餘部隊投降。此時,城市中的軍民死亡已達42,000人,而被俘的則超過90,000人。拉施的地下指揮所被保留,並開僻成一座博物館。
大約有12萬人倖存,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留下來的德國人中,大部分在1949年前死於疾病、刑訊和飢餓。1949年-1950年,最後倖存的2萬德國人被陸續驅趕出柯尼斯堡。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
1945年,根據《波茨坦協定》,柯尼斯堡劃歸蘇聯。
柯尼斯堡市及其周邊地區
會議審議了蘇聯提出的有關其西方前線和平地區未決領土的歸屬問題,該地區鄰近波羅的海,東起但澤灣,南至布勞恩斯堡和戈爾達普,與立陶宛、波蘭共和國和東普魯士接壤。
會議原則上同意蘇聯最終劃歸得柯尼斯堡市及上述周邊地區的要求,具體邊界由專家審議決定。
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宣布支持有關此和平地區的會議建議。
在紅軍占領柯尼斯堡後,城市曾短暫更名為基奧尼斯堡(Kyonigsberg)。1946年7月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委員會主席、早期布爾什維克之一的米哈伊爾·加里寧逝世,柯尼斯堡因此更名為加里寧格勒。城市裡的德國人要么被遣返至盟軍占領區,要么發配至西伯利亞古拉格,在那裡約一半人死於疾病和飢餓。
加里寧格勒的德國人已完全被俄羅斯人取代,德語也被俄語取代。城市得以重建,並經歷了工業化和現代化。作為蘇聯最西部的領土之一的加里寧格勒州在冷戰中成為重要的戰略地區,波羅的海艦隊的總部在1950年代就位於加里寧格勒。因為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加里寧格勒曾經不對外國人開放。

文化作品

柯尼斯堡人物列表
柯尼斯堡是數學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和達維德·希耳伯特、作家E·T·A·霍夫曼和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的出生地。1736年,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以柯尼斯堡的橋和島嶼為基礎解決了柯尼斯堡七橋問題,並由此產生了新的數學分支---拓撲學和圖論。
柯尼斯堡大多數市民使用的方言是低地普魯士語。柯尼斯堡最受歡迎的食物是柯尼斯堡肉丸。
位於國王大街的藝術學院收藏有逾400幅的畫品,其中約50幅由義大利大師創作,此外還有一些早期荷蘭畫家的作品[42]。在國王門,樹有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一世、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阿爾布雷希特和腓特烈一世的站像。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曾在柯尼斯堡天文台擔任台長。
柯尼斯堡城堡是柯尼斯堡最著名的建築,曾是條頓騎士團大團長和普魯士公爵的居住地,其附屬的教堂也是腓特烈一世和威廉一世加冕的地方。
1544年,第一代普魯士公爵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阿爾布雷希特建立柯尼斯堡大學後,柯尼斯堡逐漸成為教育的中心。
許多支持宗教改革的德語和波蘭語出版物在柯尼斯堡印刷。
柯尼斯堡曾經擁有柯尼斯堡足球俱樂部和普魯士-桑蘭柯尼斯堡足球俱樂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