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戰役(1757年七年戰爭期間布拉格戰役)

布拉格戰役(1757年七年戰爭期間布拉格戰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布拉格戰役(Battle of Prague)是七年戰爭普魯士奧地利1757年5月6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戰役的地點在現在的捷克布拉格。

基本介紹

  • 名稱:布拉格戰役
  • 地點:今捷克布拉格
  • 時間:1757年5月6日
  • 參戰方:普魯士,奧地利
  • 結果:普軍勝利
  • 參戰方兵力:普魯士:65,000人奧地利:62,500人
  • 傷亡情況:普魯士:14,300人奧地利:8,800人
  • 主要指揮官:腓特烈大帝,卡爾(洛林親王),布勞恩
七年戰爭,前哨戰,集結,泥沼,血戰,結語,影響,

七年戰爭

前哨戰

1757年,為了懲罰不宣而戰的普魯士,歐陸各國在第二次凡爾賽盟約中約定將共抗普魯士。正面的奧地利有十三萬大軍的兵力,俄國遠征軍八萬,法國第一軍六萬,第二軍五萬,北方的瑞典兩萬,其它諸奧地利附庸國也派遣了六萬的兵力。
在完成了征服薩克森的目標之後,腓特烈並未停止他的腳步。坐在原地等待敵人到來本來就不是他的風格。當春季到來、積雪融化、道路恢復到可以正常行軍之狀態時,腓特烈指出了下一個進軍的目標───布拉格。這座擁有十五萬人口,位處維爾他瓦河畔,擁有肥沃土地和富饒市景的中歐大城,同時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倘若普魯士軍能夠奪取布拉格,無疑異味著斬斷了奧地利對北方的進軍路線,同時也會對東西兩翼的兵站運輸陷入困難;同時,布拉格陷落也同等於為普魯士敞開了通往維也納的大門。
為了阻止普軍的推進,奧地利的皮克洛米尼公爵支出了三分之二、約兩萬五千餘的兵力,交給柯尼席格伯爵指揮,遣他迅速趕回南方加入奧地利軍本隊,阻擋普魯士軍的先鋒。普軍的前衛部隊指揮官,是在去年秋天的會戰中表現優異的斐迪南·馮·不倫瑞克親王。他率領著一個擁有約16000人兵力的軍團,在往布拉格進擊的途中,發現到柯尼席格所指揮的奧地利部隊。可能是因為兼程急行軍的緣故,使得這支奧地利軍的隊伍分散且混亂地出現在廣大的區域內;發現到了這種情形的不倫瑞克親王,於是派出騎兵隊找到了柯尼席格的本隊,在1757年4月21日以集中戰力強襲本隊的方式,取得了局部的兵力優勢───在這場被後世稱為萊亨堡會戰的突襲之中,兵力居較優勢的不倫瑞克親王,事實上卻以一萬六千對一萬的態勢,僅付出微薄的傷亡代價便消滅了奧地利軍。在柯尼席格的本隊被殲滅之後,其餘的部隊也開始陷入混亂並陸續遭到各個擊破的下場,這支兩萬五千人的部隊在沒經過多少硬戰的情況下就自動消滅了。

集結

不倫瑞克親王在驅散了這支奧地利援軍之後,為腓特烈大帝的本隊清開了一條通往布拉格的筆直大路。腓特烈的眼光之高明在此顯示出來,原本在1756年開戰時分為四路進軍的普魯士部隊,如今按照當初預訂的戰略計畫,十萬大軍以分進合擊之勢聚攏於布拉格前方,巧妙地將內線機動轉換成了外線的包圍作戰。5月1日,不倫瑞克親王的前衛軍團與施維林元帥的東部軍團會師,由利奧波德一世親王之子,莫里茨 (安哈特-德紹)親王所指揮的側翼軍團也和腓特烈的本隊合流。普魯士軍對布拉格的大包圍網正式形成。
奧地利軍當然也不只是坐待布拉格淪陷而已,在前回的戰鬥中,雖然失去一子與三千將士,但仍沉著指揮保住九成戰力的馮·布勞恩軍團,極為小心地避開普魯士主力行軍,並且終於在普魯士主力抵達毫無守兵的布拉格之前,於5月3日搶先進入該城。
就在這時,奧地利的卡爾·馮·洛林親王從維也納率領四萬名主力部隊到來,與馮.布勞恩會合。如此一來,奧地利守軍的數目便急速上升到了六萬五千名左右。理論上來說,此時馮·布勞恩公爵的指揮權也理應轉讓給位階較高的卡爾親王,然而,兩人卻對眼前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岐見。
在撤退途中見到普魯士軍仍在分進合擊過程中,布勞恩元帥建議,既然已經獲得了如此龐大的戰力,不如趁普魯士軍在兩翼各五萬人聚攏之前,先以這支六萬五千之眾的大軍先行襲擊一側,擊滅施維林軍團或腓特烈軍團。屢次敗給腓特烈的卡爾親王反對這種作法,他主張以保險且安全的方式死守布拉格,等待到柯尼席格將軍的兩萬五千人(此時奧軍還不知道柯尼席格軍團大敗的訊息)、道恩將軍的四萬四千人前來與他會合為止。如此一來,奧地利軍將享有十三萬比十萬的數量優勢。
藍色為普魯士的進軍,紅色為卡爾親王的援軍藍色為普魯士的進軍,紅色為卡爾親王的援軍
但是馮·布勞恩則指出了,目前的糧草根本不夠城內百姓和六萬五千大軍食用四個星期的事實。卡爾親王最後還是否決了馮·布勞恩的提案,趕出布拉格的半數市民以節約糧食,要求他「盡到對帝國與王室的忠誠」;地位尊卑有別的馮·布勞恩,於是低頭接受了這個決定,全心投入到防禦工作中。
主持修建防禦工事的馮·布勞恩在布拉格城東側、維爾他瓦河畔的傑士卡山與城東南方的塔博爾山上,興建起了堅固的防禦據點。這裡正是兩百年以前,揚·傑士卡將軍率領胡斯黨徒怖下車城,擊潰教國軍騎士衝鋒的歷史戰場,享有對河套地區一覽無遺的視野和以高制低的優勢。
至於普魯士方面,腓特烈召集施維林、齊騰、不倫瑞克親王、莫里茲等諸位將領,於作戰前夜召開最後的戰術會議。普軍根據先前的偵查分析,奧地利軍應會於要塞化的傑士卡山外圍,設下重兵防禦,從正面強行渡河無疑是非常愚蠢的自殺之舉。
但是,位於維爾他瓦河南側,有一處乾涸的河谷地,恰巧可以從側翼迂迴、占領塔博爾山之後攻上高地,一舉消滅奧軍。為了要確保切斷奧軍的退路,將派遣一支別動軍團趕往布拉格城的西方,切斷奧軍的補給路線與往維也納的撤退路線。他們所選擇的將領,是弗朗西斯·愛德華·詹姆士·凱斯(Francis Edward James Keith)。對語言稍微有些了解的讀者,從他的姓名就可以看出,他並不是德國人───事實上他是蘇格蘭貴族的第九代當家威廉.凱斯之次子。
在當時的歐洲,由於實施長子或長女一人獨享的嫡長繼承制,使得即使出身貴族,也必須自己離家獨立,靠白手起家打出一片天下。凱斯完成愛丁堡大學的學業後,便投筆從戎成為傭兵,在西班牙、俄羅斯等地的軍隊都曾經擔任過軍職,但是始終未獲得重用,因此多次辭職流浪於歐洲。他在1747年時被菲特烈發掘,並擔任柏林的市長。這位柏林市長與他的哥哥,凱斯一族的第十代當家喬治.凱斯關係良好,為當時的普魯士簽署了大量的海外貿易訂單。凱斯如今被賦予的重任,即是在會戰進行時,率領三萬普魯士軍趁奧地利軍不注意時,快速行軍來到布拉格城的背後,切斷奧軍的退路,並趁機攻下布拉格的南門。
凱斯將軍凱斯將軍
為了要吸引奧地利部隊的注意並且讓他們無暇調動兵力,普軍的主力將放在正面的左翼上,嘗試從這處乾河谷渡過維爾他瓦河,瓦解奧軍於傑士卡山上的防禦。這個任務交給了老練的元帥施維林負責。1757年5月6日,總勢十一萬五千人的普魯士大軍出現在維爾他瓦河畔的普洛塞克高地之上。布拉格會戰於是爆發。

泥沼

早上七點鐘,施維林將四十門大炮從隱藏在森林中的據點拖出來,開始以強大的火力壓制東南面的奧地利守軍。他以井井有條的典型普魯士風格,著手展開這一次的渡河作戰。為了防堵向塔博爾山方向集結的施維林軍團,馮.布勞恩公爵調動了六個步兵聯隊共約12000人的戰力,緊急增強塔博爾山防禦陣地。
會戰開始時雙方態勢會戰開始時雙方態勢
雙方在進行漫無目的的槍炮對射約兩個小時之後,遭圍困的奧地利軍不比補給線暢通的普魯士軍,已經用掉了大半的彈藥,卡爾親王於是下令各部隊沒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開火,務必節約彈藥。見到奧地利軍火力明顯減弱的施維林於是認為已經到達時機,便下令漢斯·卡爾·馮·溫特菲德(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將軍率領三個步兵聯隊,在炮兵火力掩護下通過乾河谷。
然而,當普魯士的步兵一踏入所謂的「乾河谷」時,卻發現情況完全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這塊寬約120公尺的河谷地,事實上因為數日前的大雨而成為了潮濕的爛泥地;雖從外表上看不出來,但一踩下去就拔不起來了。擁有一分鐘一百二十步的自豪行軍速度的普魯士軍,陷入了動彈不得的絕境。見到此一好機,馮.布勞恩便下令奧軍的所有炮兵和膛線槍兵集中火力往河谷地上的普軍展開攻擊。溫特菲德將軍嘗試激勵官兵的士氣,對著他們又踢又拉的想辦法讓部隊動起來;就在此時,溫特菲德的小腿挨了一發子彈而倒在泥沼中,他的副官們於是衝過來把他從爛泥漿里拖回岸上。在喪失了指揮官之後,毫無掩護地暴露在奧軍火力覆蓋下的普魯士部隊開始丟下他們的聯隊戰旗潰散,見到這種情況的施維林於是立刻跳下馬,跑到潰散的普魯士軍之中,撐起戰旗並嘗試讓他的士兵恢復秩序。就在這時,一枚炮彈飛來,將這位73歲的老元帥炸成碎片。
七十三歲的施維林元帥七十三歲的施維林元帥

血戰

左翼失去施維林的指揮後,普魯士軍開始動搖並中止渡河作戰。對此感到疑惑與憤怒的腓特烈親自趕往左翼質問後,才得知了施維林陣亡的訊息,並一度為此痛哭失聲。就在此時,發現到普魯士軍陷入不穩狀態的馮·布勞恩於是著手發動一次逆襲,將東南方的兩萬奧地利軍移往對岸,開始反噬普魯士軍,希望能摧毀一直將他們壓制住的炮兵陣地。然而,親率部隊通過泥沼地帶的馮·布勞恩將軍也因為身陷其中而遭到炮彈碎片炸成重傷,因此被抬回布拉格城中,不久也重傷身死。
趁著奧地利軍自己也陷入混亂的時機,腓特烈從悲痛中恢復過來,並且洞察了奧地利軍因為從右翼過度延伸,因此而暴露出來的弱點。腓特烈下令漢斯·恩斯特·卡爾·格拉夫·馮·齊騰接掌普軍左翼的指揮、並命令不倫瑞克親王指揮的普軍正面主力,對奧地利軍的中央發動全面攻擊。
約兩萬兩千名普軍步兵一口氣灌入空虛的奧軍戰線中央,迫使卡爾親王投入了所有的預備隊加以迎擊,因此讓南側的齊騰得到了機會。差不多在中午過後不久,齊騰指揮的普軍龍騎兵在戰場南方遠處的乾河床上灑下乾草,悄悄地渡過了維爾他瓦河。然後、這支為數約七千人的騎兵忽然出現在奧地利軍的側翼,經過一陣猛烈的攻擊後,奪取了堅固的塔博爾山堡壘。
齊騰的騎兵強襲齊騰的騎兵強襲
為了阻止普魯士以南側的河谷地為據點投入更多兵力攻擊,奧地利軍的逆襲隊緊急回防,於是雙方在整個下午就圍繞著這塊泥濘的河床地交戰,死傷都極其慘重。下午三點左右,凱斯將軍指揮的三萬名普軍迂迴到了布拉格城的南門外,這個令人震驚的訊息促使卡爾親王決定放棄南翼的馮·布勞恩軍團,回到布拉格城裡死守。於是,奧地利軍開始拋棄他們的火炮與陣地,退入布拉格城內。那些被拋棄在河對岸的奧地利殘兵於是在主帥放棄他們之後,也很快的喪失了鬥志而瓦解,這場戰鬥最後遂以普魯士的慘勝而在夕陽餘暉中畫下句點。

結語

這場腓特烈好不容易才取得數量優勢的戰鬥,最後的結果卻以慘烈的勝利作收。普魯士與奧地利雙方都傷亡約一萬五千人左右的兵力,其中奧地利因為有將近一萬名馮·布勞恩軍團的官兵被困在城外而投降,因此實際上損失了兩萬五千人的兵力和全部的大炮。嚴格地說來,整場戰鬥中並無法責怪任何將領,因為在布拉格會戰中的不確定因素和戰場之霧的影響太大,對雙方來說,使得這場戰役開打之後就逐漸往失控的方向發展,兩軍主帥最初的計畫都在各種千奇百怪的狀況下破滅了。如非凱斯將軍的別動隊如當初所預定的計畫準時來到奧軍背後,以及齊騰的迂迴襲擊,恐怕此役會令普魯士付出更大代價。
但是對於小國普魯士來說,這一萬五千人的損失不是能夠像奧地利一樣輕易補充的數字。更重要的是,腓特烈在這一場會戰中失去了他亦師亦友的老部下───庫爾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馮·施維林元帥。折損這名優秀且能獨當一面的戰將,是普魯士的一大損失。
然而,現在腓特烈無法再繼續把目光集中在布拉格,或是沉浸在感傷之中,因為探子帶來的情報指出,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伯爵所指揮的四萬四千名奧地利軍正在趕往布拉格的方向。根據情報指出,因為奧地利已將全部的正規部隊都集中交給了卡爾親王率領,因此道恩所指揮的這支奧地利軍大部份都是抓來征來的鄉兵與貴族領衛隊,是一支戰力參差不齊的雜牌軍。腓特烈於是決定留下五萬普軍包圍布拉格,親率三萬五千名的直衛軍團主力前往擊破這支奧地利援軍。但是菲特列並不知道,當年讓他在索爾戰役功虧一簣、收攏奧地利軍防線的副將,正是這位道恩伯爵───今後他的名號,會成為普魯士的夢魘。下一個戰役--科林戰役即將展開。

影響

後世德軍總參謀部對腓特烈大帝的各次戰役有很深的研究,1910年代的德軍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伯爵元帥,認為腓特烈集中兵力還不夠,因為他受法國影響很深,過高估計了西線法軍的戰鬥力和作戰決心,否則腓特烈可以進一步削弱本土的防衛兵力,集中15萬大軍攻奧,或許可以求得一個決定性的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