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力文庫015:沉思錄

《沉思錄》主要內容: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基本介紹

  • 書名:一力文庫015:沉思錄
  • 譯者:李娟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頁數:165頁
  • 開本:16
  • 定價:22.00
  • 作者:M.) 馬可·奧勒留 (Aurelinus
  • 類型:古希臘、古羅馬哲學
  •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2628259, 9787542628251
  • 品牌:鳳凰壹力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溫總理說:“《沉思錄》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一百遍,天天都在讀。”
——中國日報網環球線上,2007年11月20日
除《聖經》之外,對柯林頓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書中關於人生哲理的警句和箴言被後世廣泛傳頌、引用,不少成了俗語,影響至今難以磨滅。
《沉思錄》原為古羅馬皇帝奧勒留自我對話的記錄,行文質樸,不尚雕琢,然而由於發諸內心,靈性內蘊,故充塞著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有一種深沉的崇高之美。
正因為它出諸內心,不加掩飾,所以我們方能窺見作者如何在忙碌的人生路上,以自己的經驗為材料,沉思人生大義,領悟宇宙迷題,從中升華自己的智慧和心靈。
哲學原來並非如後世的哲學教科書那般呆板枯燥,如一堆殿堂上的木偶,而是一潭活水,流瀉在人生的小道之上、山水之間,由涉足其間的沉思者隨手掬來,滌盪心胸。所以讀《沉思錄》,固然可以正襟危坐,條剖理析;也可以於閒暇之時,憩息之餘,撿起來隨意翻讀。

作者簡介

作者:(古羅馬)馬可·奧勒留(Aurelinus,M.) 譯者:李娟 楊志

馬可·奧勒留(121-180),古羅馬帝國皇帝、最重要的斯多葛派哲學家之一。他生命最後的十年歷經戰亂、災難和帝國的衰落,卻在鞍馬勞頓之中創作了這部寫給自己的十三卷書。這部不朽之作是一份對人類有史以來所進行的最偉大的自我心靈交流的記錄。
譯者簡介:
李娟,女,文學博士,現任教於雲南大學,目前已出版著作一部,譯著三部,並在全國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楊志,男,文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目前已出版著作四部,主編高校教材四本,並在全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譯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文摘

卷一
1 ·1
從我的祖父維勒斯那裡,我學到了高尚的品德和平和的性情。
1·2
從我父親的名聲和我所能記得的他的言行中,我懂得了什麼是謙虛和男子氣概。
1·3
從我的母親那裡,我學會了敬畏神明和慷慨仁愛,懂得了不僅要戒除惡行,也不要起惡念;她簡樸的生活方式還教會我不事奢侈。
1·4
我的曾祖父從不逼迫我去公學,而更看重家裡的良師,讓我逐漸懂得在求知上不能吝惜時間與金錢。
1·5
我的老師教導我,在競技場中既不要加入藍隊也不要加入綠隊,在角斗場上既不要擁護輕盾的一派也不要擁護重盾的一派;要學會吃苦耐勞、清心寡欲;凡事要親歷親為,不要干涉他人事務;不輕信讒言。
1·6
從戴奧吉納圖斯。那裡,我學會了不在瑣事上糾纏,不聽信術士巫師所說的驅鬼符之類的話;不沉迷於鬥鵪鶉這類事情,為此過於興奮;學會了傾聽忠言直諫;在他的引導下,我開始親近哲學,先是巴克切斯,後來又研習了坦達西斯和馬歇伊努斯;我在年青時就開始嘗試對話錄,嚮往薄衾硬枕的生活,對與希臘哲學有關的一切都充滿興趣。
1·7
拉斯蒂克斯讓我意識到我的性格需要改進和磨練;讓我懂得了不要熱中於詭辯,不要寫故作玄虛的東西,不要講陳詞濫調,不要故意顯示自己是個苦修者,或者擺出一副仁慈的樣子來炫耀自己;學會了不追求辭藻華麗、音韻優美,不以辭害意;避免穿著出門的袍子在屋裡走來走去這類舉動;學會了寫信時行文樸實,就像他自己從錫紐薩給我母親寫的信一樣;對於冒犯我、傷害我的人,不必耿耿於懷,若對方有意和解,就與他們冰釋前嫌;從他那裡,我還學會了認真閱讀,不滿足於表面的一知半解;不隨便附和那些誇誇其談的人;我也要感謝他從藏書中借給我埃比克太德的《對話錄》,使我得以了解這位哲學家的思想。
1·8
從阿珀洛尼厄斯那裡,我知道了什麼叫做意志自由和永不放棄;懂得了凡事除了依賴理性,別無他途;學會了即使在遭遇喪子之痛和久病折磨時鎮定如常;他也為我樹立了榜樣,既果敢堅毅,又親切溫和;我學會了在教導別人時循循善誘;他講授各種哲學原理時流暢自然,很有一套,但卻從不以此為傲,只把這些看作是微不足道的本領;從他那裡,我還學會了如何從朋友那裡得到幫助又不必降低自己,喪失尊嚴,也不會漠然置之,視為理所應當。
1·9
塞克斯特斯。都讓我體會到一種仁愛氣質,他是一個以慈愛方式管理家庭的榜樣;他遵循自然的生活觀念,莊重而不做作,對於朋友的利益考慮得細心周到;對無知的人和不講道理的人也能保持耐心。在與人相處方面他堪稱典範,和他交往比聽任何奉承都要愉快,同時他也很受那些與他交往的人敬重。他頭腦明晰,總能敏銳地把握生活中的那些原則,並加以安排。他從不發怒或流露出任何過分的情緒,似乎擺脫了一切激情,對身邊的人總是那么溫柔寬厚;他不吝讚美別人,但從不流於誇張,他知識淵博,但從不賣弄學問。
1·10
從文法家亞歷山大那裡,我學會了不吹毛求疵;不去苛責那些在表達時文理不通、生造詞語或發音錯誤的人,而是靈活地通過回答時重複正確的用法來暗示他;或者表示同意他的意見,和他一起證實該詞的用法;或者和他一起討論那件事而不是某個單獨的詞語,或者以別的方式巧妙地啟發他學會正確的表達。
1·11
弗朗特告訴我什麼是暴君專制的兇殘無道、喜怒無常和裝腔作勢;總之,那些所謂的上流人通常都不近人情。
1·12
從柏拉圖派的學者亞歷山大那裡,我懂得了不應該、也沒必要總是以“我很忙”作為託詞,以忙為藉口來推卸我們在社會關係中對他人的責任。
1·13
從卡圖勒斯身上,我懂得了不要對朋友的抱怨置若罔聞,即使他所說的毫無道理,也要安撫他,幫他恢復平日的冷靜;對師長要心懷敬意,慷慨地讚美,正如多米蒂厄斯提起雅特洛多圖斯時那樣;對孩子要由衷地疼愛。
1·14
我的兄長西維勒斯教會我愛親人,愛真理,愛正義;他讓我知道了特拉西亞、赫爾維蒂厄斯、加圖、戴昂、布魯特斯,讓我懂得了一視同仁,懂得了權利平等和言論自由是統治的根基,懂得了國家的統治乃是為了尊重國民的自由;從他那裡,我還學會了始終堅定不移地尊重哲學;樂於助人,樂善好施;心存善念,信賴朋友;對於那些他不贊同的人,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意見,朋友們也無需揣測他的意願,因為他為人向來光明正大。
1·15
從馬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製,不因他人而動搖自己的意志;無論是疾病還是其他的困境中都始終積極樂觀;他的性格既親切和藹又莊重威嚴,兩者結合得如此完滿,足以成為我的表率;他做事勤懇,毫無怨言。他表里如一,從不口是心非,在任何行為中都不抱惡意;他從未表現出大驚小怪的樣子,也沒人聽過他出語抱怨;他做事不匆忙,也不拖拉,也沒有悵然若失或意志消沉的時候,他不去討好他人,也不會表現得暴躁或者多疑。他心地仁厚,寬宏大量,而且為人正直;與其說他不曾背離正道,不如說他一直在正道上孜孜前行;任何人都不會覺得馬克西默斯看低了自己,或者敢自誇說自己比他更好。此外,他也是一個極其幽默的人。
1·16
在我的養父身上,我體會到了什麼是親切和善,但對於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下來的事情,他又是那么果斷堅決;他不圖虛名,不在乎凡俗的榮耀;他熱愛工作,能持之以恆;只要是有利於公眾的建議,他都樂意傾聽;他賞罰分明,不偏不倚;他行事張馳有度,懂得什麼時候堅持,什麼時候放鬆;他不事男風;重視別人的感受,不強求朋友必須與他一起吃飯,陪伴左右,若是他們有事不能脫身,就無需來見他。在商討國家大事時,他一絲不苟地對待每一個問題,總是能耐心傾聽,不會因滿足於初步印象而就此止步;他重視朋友情誼,不三心二意,也不會沉迷不已;他樂天知足,時時處處顯得愉快開朗;他富有遠見,細微之處也能考慮周全,但卻不以此自誇;他禁止在公共場合對他歡呼讚頌,也對一切諂媚深惡痛絕;他治國兢兢業業,精打細算,即使受到責難也不以為意;他敬神,但不迷信;他愛民,但不會不擇手段地迎合、討好民眾;他在任何事情上都頭腦清醒,意志堅定,潔身自好,不好新鶩奇。
對於命運之神恩賜的生活享受,他欣然領受,從不大肆炫耀,而是自然地享受;如果這一切不再唾手可得,也不留戀渴求。沒有人能說他是詭辯家、能說會道的家奴,或者賣弄學問的人,他思想成熟、性格完善,不受讒言所迷惑,能約束自己,也能管理他人。
除此之外,他只對真正的哲學家深懷敬意,那些自稱哲學家的人則不在此列,而且他從不讓自己受這些人的影響。他平易近人,性格隨和,但絕不失分寸。他懂得適當地保重身體,又不過分貪生;他不太注重儀表,但不是不修邊幅,由於自身的適當保養,他很少生病、吃藥或額外調養。最令人敬佩的一點,是他一貫樂於提攜英才,從不妒賢嫉能,對有一技之長,如擁有雄辯之才或法律、道德知識的人,他儘量使他們各得其所,享有名聲;他遵循祖制,但並不讓人覺得他墨守成規。另外,他不喜歡變動,很少突發奇想,總是長居故地,專注於同樣的工作,在頭痛病發作過去之後,他又很快恢復如初,精力充沛地處理日常事務。他很少有秘密,即使有也都是有關國家政務;他對於建造公共建築、分配公共財產非常謹慎精細,絕不鋪張浪費,因為他做這些事情不是為了貪圖虛名。
他不在不合時宜的時刻洗澡,不講究宮殿的豪華、飲食的精美、衣著的華麗或是奴隸的美貌。他的袍子是在他的海濱別墅羅內姆做的,其他物品則來自拉努維阿姆。我們都知道他是怎樣對待請求寬恕的塔斯丘佗的稅吏的,他從來都是這樣。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粗暴、無情和專橫的影子,同時他也不是人們所說的那種慣於溫言軟語的人,他事無巨細地計畫所有事情,從容、鎮定,有條有理,精力充沛,有始有終。和人們對蘇格拉底的記載~樣,他也善於享受但絕不沉溺,對這些東西很多人是軟弱得既不能放棄、也做不到有節制地享受的。既有力量去承受,又能保持清醒,這是一個人靈魂完善、不可戰勝的標誌,正像馬克西默斯在疾病中所表現的那樣。
1·17
感謝神明,我有好的祖輩、好的父母、好的姐妹、好的教師、好的伴侶、好的親朋,幾乎事事順心;而且使我不致冒犯他們,雖然我的天性有可能讓我做出這種事情,但幸虧神靈護佑,我還不曾經受這種考驗。還要感謝神明:我早早地不再由祖父的愛妾撫養,因而我的青春花朵不致過早地受到損害,使我直到成人甚至更晚才初近女色;感謝神明,有這么一位君王父親來管教我,他去掉了我身上所有的虛驕,使我懂得即使沒有衛兵
守衛、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火把照明,沒有雕像裝飾,我們照樣可以生活,而且身為統治者的兒子如果要過普通人的那種生活,並不會因此降低他的身份,或是使他忽視自己為民眾謀福利的責任。
感謝神明給了我這樣一位兄弟,他的道德品格使我警醒,促使我提高自己的修養,而他的尊重和柔情又使我感到愉悅;感謝神明使我的孩子頭腦清醒,四肢健全;也要感謝你們使我不精通修辭、詩歌和其他技藝,如果我在這些方面有所成就的話,可能會沉溺其中;感謝神明讓我能迅速地給予那些指導過我的人以他們希望擁有的榮譽,因為他們那時還年輕,我完全可以日後再實現他們的願望;感謝神明讓我認識了阿珀洛尼厄斯、拉斯蒂克斯、馬克西默斯,通過他們,我對按照自然生活,對那種依賴神靈及他們的恩賜、幫助和靈感而過的生活得到了清晰而鞏固的印象,沒有什麼東西阻止我立即按照自然生活,然而我還是因為自己的過錯,因為沒有聽從神靈的提醒(甚至是直接指示)而沒有得以實現。
感謝神明,使我一直活到現在,經受住了種種考驗;我從未迷戀過本尼迪克塔或西奧多圖斯這樣的人,雖然曾一度陷入情慾,最終還是得到了解脫;雖然我與拉斯蒂克斯常有爭執,但我沒有做過令自己後悔的事情;雖然我母親不能得享天年,但我陪伴她度過了最後的歲月;感謝神明,讓我有能力去幫助那些身陷貧困或有其他難處的人,自己卻無需什麼幫助;感謝神明讓我擁有一個溫順、深情和樸實的妻子;讓我的孩子有良師教導;感謝神明在夢中教會我治病的辦法(尤其是治療咯血和眩暈症),在加爾塔也向我顯示過這種靈通;還要感謝神明,在我對哲學產生興趣時,沒有讓我拜倒在任何詭辯家腳下,沒有一味死讀書本或沉迷於邏輯推理,也沒有過度專注於探究天國的奧秘。
這一切,都是因為神靈和命運的眷顧。

序言

柏拉圖說過:“惟有哲學家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見天日。”也就是說,唯有精通哲學的君主方能建立“理想國”。在西方歷史上,確有一位精通哲學的皇帝,那就是本書著者——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
奧勒留自幼即有志於哲學,常身著古希臘羅馬哲學家長袍,模仿其生活方式,渴望成為一個蘇格拉底那樣的哲學家。然而,命運將其推上了另外一條道路。奧勒留被羅馬皇帝安東尼,派厄斯收為養子,十九歲便獲愷撒稱號,協助治理國家,此後青雲直上,直至公元161年被推上帝位。他在《沉思錄》中回顧一生時感慨:“這一切,都是因為神靈和命運的眷顧。”的確,奧勒留的一生是很得神靈和命運眷顧的;不過,他執政時也面臨巨大挑戰,外有異族入侵,內有軍事叛亂,瘟疫、洪災、乾旱、地震亦頻頻降臨,國勢日衰。奧勒留在位的二十年,都在應付這些危機中度過。他竭忠盡智,夙興夜寐,晚年更身先士卒,征戰四方。但在戎馬倥傯之中,奧勒留依然保持著對哲學的熱愛,不斷思考著人生真諦。本書的許多篇章即寫就於徵途。雖然他最終未能挽救帝國江河日下的頹勢,但《沉思錄》在歷史長河中保持住了比他的功業更為長久的光彩。
在哲學史上,奧勒留屬於斯多葛派。斯多葛派”為西方希臘化時期三大哲學流派之一,影響最為深遠。它雖源自古希臘,但並非古希臘思想的主流,主要發展還是在古羅馬時期。其代表人物,早中期多來自小亞細亞,後期主要來自羅馬,較少希臘本土人士。古希臘思想的根基為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但隨著城邦制度衰頹,疆土遼闊、人口眾多的羅馬共和國及日後的羅馬帝國取而代之。個體如何在新的政治制度下安身立命,哲學如何在新的世界形勢下生存發展,遂成為思想界的重大命題,斯多葛派由此機緣而進入鼎盛期。從公元前4世紀芝諾開派算起,到公元2世紀晚期衰落,前後延續長達五百多年,是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早期的思想主流。此後餘風不斷,惠及後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於20世紀上半期借英美新人文主義傳入中國,梁實秋、吳宓、林語堂等著名作家和學者皆受其影響,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思想潮流。
與其他希臘哲學流派一樣,斯多葛派也有自然哲學。他們認為:宇宙最初只有火;然後其他的元素——氣、水、土依次逐漸形成;最終將有一場宇宙大燃燒,於是一切又重新變成火;宇宙就這樣周而復始,直至無窮。但他們主要關注的不是自然哲學,而是倫理學,晚期的斯多葛哲學家更轉向思考具體的生活倫理,他們關注的是:在一個個體難以把握自身命運的廣大世界裡,如何讓自已有限的一生髮出善的光輝?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的組成部分,個體的生命只有與自然相和諧,才有可能達到至善。人要活得幸福,就必須順應自然,服從命運,對痛苦不加抱怨。在斯多葛派看來,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唯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而所謂德行,即是與自然相一致。其他如財富、不幸、疾病、死亡等皆渺不足道,人自應淡然處之。
在《沉思錄》中,奧勒留坦然承認自己受惠於埃比克太德的《對話錄》甚多。”埃比克太德也是斯多葛派著名哲學家,早年曾是奴隸,後獲釋為自由人。奧勒留身為皇帝,卻自稱為一個奴隸的私淑弟子,這恰恰說明他思想的超前。事實上,正是包括奧勒留在內的斯多葛派提出了“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的觀念,認為人應該友愛,甚至要愛仇敵,並認為奴隸也可作為人類平等的一員,這些都對後來的基督教思想和17、18世紀出現的天賦人權學說產生重大影響。
奧勒留認為,是同一個神在主宰著世界:“一切事物都是互有關聯的,連結萬物的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因為它們聯繫在一起,有秩序地組成同一宇宙。只有一個由萬物集合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共存於萬物之中的神明,萬物本是一體,遵循同一法則,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對於這些本源歸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靈而言,也就只有一個唯一的盡善盡美之境。(7.9)人的理性也是神的一部分,萬物來源於神,又復歸於神:“你是作為這世界的一部分出現的。你從哪裡來,就將到哪裡去;或者可以說,經過一個轉化的過程,你將回到那創造你的宇宙理性之中。”(4.14)因此人最大的幸福就是遵從理性,合乎自然:
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一心一意,堅定不渝,不急不蹂,不隨便分心在別的事情上,保持心內的純淨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如果能做到這些,不奢求什麼,也無所畏懼,如果你現在的行為合乎自然,你從小到大所說的話沒有任何虛假,那么,你就能過得幸福;誰也不能阻止你獲得這樣的幸福。(3.12)
在《沉思錄》中,奧勒留構想了這樣一個人之楷模:
無論命運將什麼事情加諸於他,他都懷著崇敬接受;不玷污內心的神明,不讓各種妄念攪擾它,而是使它保持寧靜,規規矩矩地侍奉它,不說違背真理的話,不做違背正義的事。即使別人都不相信他的生活簡樸、謙虛和滿足,他也決不動怒,終其一生不偏離這條道路,循著這條路,他將獲得純粹、寧靜,隨時準備告別人世,沒有任何勉強地接受命運的安排。(3.16)
可以說,自然、理性和德行,既是斯多葛哲學思想的精義所在,也是《沉思錄》的關鍵字。
《沉思錄》原為奧勒留自我對話的記錄,行文質樸,不尚雕琢,然而由於發諸內心,靈性內蘊,故充塞著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有一種深沉的崇高之美:
啊,宇宙,那與你的造化相和諧的萬事萬物,於我也是如此適宜。那於你恰如其時的一切事情,我就不會覺得會太早,或是太遲。啊,自然,你一年四季的恩賜,都是供我享用的果實。所有事物都是從你而來,因你而生,最後亦將復歸於你。(4.23)
總之,牢牢記住吧: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灘黏液,明天也不過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塵。所以,在這短暫的有生之年,讓自己過得合乎自然吧,怡然地走向人生的終點,就像一枚熟透之後即將墜地的橄欖,感激承托它的大地,感激生養它的枝幹。(4.48)
文天祥的《正氣歌》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譯者以為借之來喻奧勒留,是非常恰確的。
《沉思錄》每每涉及疾病、痛苦、欲望、死亡等人生的“嚴重時刻”。對這些問題,作者從不輕易下筆,而是凝神沉思,反覆求諸內心,最後得出來自人生的細緻觀察和深刻洞見,如:
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瘋狂,但惡人做事不可能不瘋狂。(5.17)
快了,快了,你很快就將化為灰塵、一具骷髏,只剩下一個名字,甚至連名字也不存在了;因為人的名字不過是一種聲響連同它的回聲。(5.33)
多么令人羞愧呵你的身體還沒有放棄戰鬥,靈魂倒先屈服了。(6.29)
自己站直,不要讓別人扶持。(7.12)
這些人生哲理的警句和箴言被後世廣泛傳頌、引用,不少成了俗語,影響至今難以磨滅。
當然,本書也並非全無瑕疵,畢竟是寫作於戎馬生涯之中,無暇精心布局,篇章之間不免重複;而所闡述的哲學理論,尤其是宇宙論和倫理學,今日看來不太系統,也不乏自相矛盾之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未嘗不是優點。正因為它出諸內心,不加掩飾,所以我們方能窺見作者如何在忙碌的人生路上,以自己的經驗為材料,沉思人生大義,領悟宇宙迷題,從中升華自己的智慧和心靈。其實,哲學原來並非如後世的哲學教科書那般呆板枯燥,如一堆殿堂上的木偶,而是一潭活水,流瀉在人生的小道之上、山水之間,由涉足其間的沉思者隨手掬來,滌盪心胸。後世惑於經院哲學,以為長篇大論、引經據典方為“哲學”,豈不知哲學不過在人的呼吸之間。所謂“一粒沙里看世界”,於一句話之中,於一小片斷之間,皆可蘊神思靈光。錢鐘書認為:“許多嚴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學系統經不起時間的排推消蝕,在整體上都垮塌了,但是它們的一些個別見解還為後世採用而未失去時效。好比龐大的建築物已遭破壞,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構成它的一些木石磚瓦仍然不失為可資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個理論系統剩下來的有價值東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眼裡只有長篇大論,瞧不起片言隻語,甚至於陶醉於數量,重視廢話一噸,輕視微言一克,那是淺薄庸俗的看法”。(《七綴集》)此論極是。所以讀《沉思錄》,固然可以正襟危坐,條剖理析;也可以於閒暇之時,憩息之餘,撿起來隨意翻讀。
自《沉思錄》傳世以來,各種語言的譯本眾多,僅英譯一類,便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在幾個較為常見的英譯本中,Meric Casaubon繁複流麗,George Long古雅凝練,Jeremy Collier淺近活潑,此譯本最大的特點則在出語乎實,層次分明,意思明了,既能夠呈現作者本意,同時也保留某些連貫上略嫌生硬,思緒較為飄忽的地方,讓讀者從英譯中也能窺見希臘文原本的風格。《沉思錄》記錄的是這位帝王哲學家思緒的片斷,沒有嚴整的體系,在很多段落上有較多重複,某些地方指代也較為含糊。英譯本力圖保留這種“原始風貌”,不希望代古人捉筆,反對替奧勒留做哲學美文。身為譯者,本書譯文也儘量與之保持一致,無奈影中摩形,不知能保存幾分,而且某些地方對於意思的把握受學識所限,難免過於“顯豁”,或者失之“晦暗”。
目前大陸已有何懷宏、朱汝慶二位的譯本,堪稱將奧勒留哲學精義澤被國人的“前鋒”;梁實秋先生在近半個世紀前也曾將此書從C.R.Haines的英譯本譯成中文,近年由後人校訂之後正式出版,通行寶島坊間。在翻譯過程中,以上三個中譯本都是譯者的案頭必備,從中得益不少;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書中增加了不少注釋,還參考了何、朱二位譯本中的注釋,尤其是梁實秋先生譯本中詳盡的注釋,在此表示感謝。幾位中文譯者中,梁實秋先生是譯壇泰斗,論及此書翻譯,仍表示“平生翻譯以此書最為吃力,亦以此書為受益最多”。本書譯者因參閱中譯、英譯數種,或許有一二略勝之處,所謂事如積薪,後來居上,均得益於諸先行者。必須在此表示感念。目前國內的《沉思錄》均轉譯自英譯,尚未有譯自希臘文的文本問世。譯者自知兩道轉譯,不知會有多少遺漏與誤解,奧勒留若泉下有知,不知當如何感慨!幸而《沉思錄》是名垂千古的經典之作,化入中文,仍能感到其中精義熠熠生輝。
於2008年春夏,在各箇中英譯本之間輾轉流連,與羅馬古人促膝對談,傾聽之,感悟之;向譯界前人叩門請教,受益處、商榷處也時時可見。能有機緣以這種方式研讀《沉思錄》這部千古之作,實屬幸事。作此短序,是為紀念。
譯者 識
二00八年五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