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ow(楊柳)

willow(楊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willow,即楊柳,為一種落葉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柳
  • 外文名:willow
  • 詩句: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何須不淚垂
  • 作品:唐·王之渙《涼州詞》
楊柳介紹,詩句,總結,

楊柳介紹

楊柳
關於楊柳的文學意象,要從“柳”字說起。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表現了柳永戀人的思念。
2.“柳”多種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抒發了李白對故鄉的無限牽掛。
3.“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藉。《青玉案》“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此時憂愁的深刻程度。

詩句

簡介
情與景結合的角度評價《詩經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前者是樂景寫哀,後者是哀景寫哀,而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折柳——作為送別的意象,最早的應該是晉陸機的《折揚柳行》
邈矣垂天景。壯哉奮地雷。豐隆豈久響。華光但西聵。日落似有竟。時逝恆若催。仰悲朗月運。坐觀璇蓋回。盛門無再入。衰房莫苦開人生固已短。出處鮮為諧.慷慨惟昔人。興此千載懷。升龍悲絕處。葛ぱ變條枚。寤寐豈虛嘆。曾是感與榷弭意無足歡願言有餘哀。(《樂府詩集》三十七)
古往今來,在詩人們的眼中,“柳”是他們所鐘愛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漁在《閒情偶記》中這樣寫道:“柳貴乎垂,不垂則無柳;!柳貴乎長,不長則無婀娜之致。”《詩經》中的“楊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擔當。於是乎,詩人們或詠柳喻人,或借柳送別,或緣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種種,“柳”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何須不淚垂
詠柳喻人,在這類詠柳詩中,令人拍案叫絕的當推李商隱的《贈柳》:
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全詩八句,純用白描的手法,全詩不著一個“柳”字,而字裡行間向我們走來的宛若一個多情的倩影。詠柳實則詠人,詩人對柳的愛憐也就是對人的依戀和思念。
下面這首出自清代詩人厲鶚的《楊柳枝詞》也堪稱詠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籠煙帶雨漸氤氳。
柔黃願借為金縷,繡出相思寄與君。
此詩寫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籠煙帶雨的柔美的楊柳,正是相思纏綿綿少女的絕妙寫照。
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何須不淚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對女子容顏嬌美形容的絕句;而宋代詩人張先的“細柳諸好處,人人道柳身”也不失為這類詩詞中的佳作。無怪乎,世人常以“柳葉眉”、“柳腰身”、“楊柳腰”來比喻女人們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詩詞,我們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詞人王觀的一首詠柳詞:
銅駝陌上新正後,第一風流除是柳。
勾牽春事不如梅,斷送離人強似酒。
東君有意偏撋就,慣得腰肢真箇瘦。
阿誰道你不思量,因甚眉頭長恁皺。
這首詞以輕快活潑、清麗自然的筆調,借柳喻人。通過對柳的特性的描繪,塑造了一個風流、多情、柔美的麗人形象。寄寓了詩人對於身為下賤、心性美麗的風塵女子的同情乃至於讚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毛澤東在他的《蝶戀花·答李淑一》這樣寫道: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這裡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愛人柳直荀烈士;“驕楊”指的是詩人的夫人楊開慧烈士。一語雙關,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詩人們各取所需,各領風騷,創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絕唱。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楊柳折盡花飛盡,借問行有歸不歸。”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於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聊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盪氣迴腸的詩句。
還是讓我們看看李商隱是怎么說的:
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李商隱的這首《離亭賦得折楊柳》屬於詠柳送別的代表作品。詩人對於離別的無可奈何,只能暫時憑藉杯酒來驅遣離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體。除了死亡沒有比分別更痛苦的了,春風就不要吝嗇那長長的柳條,讓分別的人們盡情地攀折吧!面對楊柳依依,枝條曼舞,一派多情難捨之狀,友人去要分別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柳”做為“留”的代名詞,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一個亮點。那無邊的聊色,碧綠的枝條,如雪的飛絮,無不契合著人間的離情別緒,無不契合著人間的相思與憂怨。而這種情緒一直延伸到我們今天的生活。2002年全國高考詩歌鑑賞便將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納入其中。我們不妨將視線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002年全國高考古詩鑑賞試題是一道新題,也是一道好題。其原題如下: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考題將問題的設定上,以“折柳”為中心。考生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兒。在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就有柳詠的《雨霖霖》一詞。而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就是一個最好的詮釋。在這裡,“楊柳岸”不是一般的寫景的文字,它會讓人聯想到離別時的依依不捨,會聯想到折柳惜別的情景。當然,對於那些閱讀面寬泛的考生來說,回答這一問題,則會有更大的聯想的空間。在這裡,我們不妨摘錄幾首相關的詩句。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北朝樂府《橫吹曲·折楊柳枝》)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樂府·塞下曲》)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王之渙《涼州詞》)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唐·戴叔倫《堤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唐·施肩吾《折楊柳》
在眾多的送別詩里,唐代詩人雍裕之的《江邊柳》則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無法說清楚離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時枯槁,但折柳這個動作卻一年一度地重複著。最後升華為一種優雅的傷懷之美,升華為我們審美傳統中的一個典型意象。
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阿誰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在談到“意象”時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藉助客觀事物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依據這一點,我們想到了“柳”。為一個客觀的物象,詩人在將其納入自己的作品中時,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學理想和自己的情感。於是,緣“柳”抒情的詩作也就紛紛地飄入我們的世界。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
(唐·白居易《楊柳枝詞》)
關於白居易的這首小詩,有人將其列為以柳喻人之作,說是為舞伎小蠻寫的,並以白居易曾有“楊柳小蠻腰”來佐證。依這種看法,這首詩的前兩句以春風吹著柳枝擺動以及柳枝的顏色和姿態來寫小蠻優美的舞姿;而後兩句則以柳樹在盡日無人的荒園裡無人過問,感嘆小蠻將來不知歸誰所有。而我則更傾心於將這首詩列為詠物言志的七絕。詩的首句形容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極寫柳枝秀色奪目,婀娜多姿。這兩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機,秀色照人,輕盈裊娜寫得極其生動。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理應受到人們的欣賞,為人珍重。但詩人筆鋒一轉,寫了環境的荒涼冷落。“西角”、“荒園”極寫柳的“寂寞”,極寫無人欣賞。在這裡,流露出了詩人的不平與惋惜。而後兩句的孤寂落寞,又與前兩句的楚楚動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白居易的這首小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抒發了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亦有詩人對自己身世的慨嘆。
無獨有偶,唐代詩人唐彥謙也以“柳”為題,寫下了著名的《垂柳》:
絆惹春風別有情, 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 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詠垂柳 ,既沒有精工細刻柳的枝葉外貌, 也未渲染柳的色澤光彩。但這首詩不僅寫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將諷刺的矛頭直指統治集團,於柔情之中見犀利,於含蓄之中露鋒芒,堪稱“詠柳”一絕。
當然,緣柳抒情並不是古人的專利。當歷史的煙雲離我們漸漸遠去的時候,而“柳”卻仍在詩人們的筆下翩翩起舞。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徐志摩《再別康橋》)
當現代詩人徐志摩再次徜徉在異國他鄉的母校時,“柳”便成了詩人寄託情懷的對象,而我們從中示難休味到詩人對母校的一片深情。
詩言志。“柳”和其他的意象一樣,為詩人們提供了一種抒情的方式,而風姿秀出的“柳”也道出了詩人們對生活的感悟。“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絲柔情。”(宋·吳文英《風如松》)柳有多少柔情有多少。柳樹數不清,情豈能又有數可數呢?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民諺曰:“五九、六九,順河看柳。”“西城楊柳弄春柔”(宋·秦觀《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條”(唐·杜甫的《臘日》),自古以來,柳樹以其婀娜多姿的風采深受人們的喜愛,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民間風俗和逸聞趣事。
插柳遊春:我國古代有寒食節那天家家門前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遊春。至今,還有不少人在清明節掃墓時把柳條插在墳頭上以示紀念。
折柳送別折柳贈別之俗始於漢朝。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速長,用它種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柳樹姓楊: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挖通濟渠,並在大堤兩岸栽植柳樹,還御筆親書把自己的姓賜給了柳。這樣,柳樹就又有了“姓楊”的稱號。
植柳思鄉: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乾布時,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種植在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已成為漢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以柳喻美:因為柳枝輕柔細長,姿態婆娑,十分動人,所以古人還多以柳喻美麗的女子。如“柳腰”是說服女子身材苗條,腰枝柔軟得像柳條;“柳眉”是說女子的眉毛細度秀美,像初生的柳葉。
從以上我們所記錄下的民風民俗來看,詩人們以“柳”為自己詩作中的主角,是有著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礎。換言之,是我們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詩人們心中的“柳”。有人將古詩中的“柳”歸納為八類,我將其摘錄如下,就當作是以上文字的小結。
1、“左公柳”。清人楊昌浚在讚譽驍騎將軍左宗棠的詩中云:“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以柳示春,綠柳就是春天的標誌。
2、“灞陵柳”。李白詩云:“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唐人送別,折柳相贈,意欲“挽留”。以柳與“留”諧音,象徵友情綿長,永誌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牽遊子棹,離亭留贈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贈別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隱《隋宮》中云:“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以柳弔古,發年華易逝、世事頻更之感慨。韋莊“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就是對六朝的懷故發思。
4、“宛城柳”。賀鑄詩云:“宛溪楊柳,依舊青青為誰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吳文英有“一絲柳、一寸柔情”詞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更是妙筆生花,以柳暗示愛情初萌的歡悅。
5、“沈園柳”。陸游《絕句》云:“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以柳懷人、傷情難訴。
6、“章台柳”。韓翊詩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寵妓。“眠花臥柳”、“煙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煙花的妓女。
7、“寒食柳”。據《荊楚歲時記》載:“寒食日,皆折柳插門。”張炎詩云:“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以柳寄思親戀鄉之情。倪瓚“舊家應在,梧桐霞井,楊柳藏門。”以柳感懷遊子鄉情。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樂》中云:“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以柳妝扮,更添女兒幾分嬌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就是這個道理。
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名句妙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然而我以為都沒有切中要意。領會這一妙句之“眼”在哪裡? 在“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傷”字上,在“酒醒”之後的
“愁更愁”上,一句話,在於借物寄情的貼切,在於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淋漓酣暢地描摹出來,離人想像出一個“酒醒”之後的“感情場”。在這個“場”中,作者沒有直抒胸臆 ,而是借物寄情,以物傳情。透過“場”中物象的表層,人們發現這些默默無語的景物所能表現的不但不能給離人一絲溫馨、安慰和希望,反而神奇般地在離人破碎的“傷”口上撒了三把“鹽”。一為“楊柳岸”。離人“酒醒”後若不停在楊柳依依的岸邊,也許不會觸景生情,眼前立即閃現出戀人淚流滿面、依依不捨的灞陵折柳贈別的情景,也許心情會平靜些。然而船停之地偏偏是那個觸動離人內心的“傷心處”——楊柳岸,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傷痛呢!“楊柳”無情地攪起離人的思親之潮。二為“曉風”。秋天拂曉的風要比傍晚時的風更涼,“酒醒”之後經涼風一吹就更覺清冷,肌膚之寒立即引發出離別戀人的悽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除卻“清秋節”中離別之時的“冷落”之苦,卻不想“酒醒”偏遭涼風吹,真叫人涼上加涼心更冷呵!“曉風”無情地吹皺了離人淒冷的心湖。三為“殘月”。離人多么希望去時有日,歸來有期,儘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這一去要到那煙波浩淼、暮雲沉沉、空闊廣漠、千里之外的楚國,漂泊無依,歸期渺茫,何時能與佳人重逢? 便不忍再想下去,只有“一醉解千愁”了。斷不料“酒醒”之後映入眼帘的卻是“破鏡”般的“殘月”,頓使他“重圓”的希望化為泡影。這豈不是叫人絕望的生離死別嗎? “殘月”在離人和戀人的現在與未來之間豎起了一堵穿不過的“牆”。
楊柳、曉風和殘月是表達依戀、悽惻和訣別之情的三個極富表現力的典型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哀婉動人的意境:倚著船舷的離人撫摸著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綿綿、肝腸寸斷! 真是天亦涼人人更涼,“借酒澆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實現,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這三把“鹽”製造出離人心中事與願違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歡慘將別”“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極度傷感的氛圍,使籠罩於全篇的離情別恨更加強烈感人。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近乎白描式的寫法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感染力,關鍵在於作者把濃烈的感情毫無痕跡地揉進這個場景內的三個意象中,借用最能觸動離人情絲的三個極富暗示性和誇張性的典型物象表達離人的離情別緒,不明言情而情卻無處不在,無處不濃,濃到使讀者很難確定究竟是重在寫景還是重在抒情,真正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語即無聲”,“一切景語皆情語”了。柳永把借物寄情和烘托渲染這些傳統技法的妙用發揮到了極致,使得“楊柳岸曉風殘月”連同他的眾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被傳頌為千古絕唱,真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最傷感的時候,總是低徊,絮絮。楊柳之柔,卻對著涼意曉風,更有殘缺之月。這離愁開始似是醉酒,柔腸迴轉,繼而變涼,是心涼而非風涼。最不堪直面的,是那彎缺月,缺的何止是那殘月?更是堅硬的現實:別離!在不知不覺中,哀傷逐級遞升,直至離人 此去經年,良辰好景都成了虛設!

總結

由此可見,對於柳三變來說,楊柳也好,曉風也好,殘月也罷,都只是意象,成了虛物,真實的倒是那無法訴說的離愁,哀傷無法訴說,故隨手抓來楊柳、曉風、殘月,卻不知此三物一著我之色彩,立刻神活。
最後總結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供大家在學習中體會、運用:
●識字——掌握詩詞語彙知識
●知人——了解作家生平經歷
論世——熟悉必要的歷史背景
詩法——了解基本的詩學常識
●會意——調動相應的生活體驗
●吟誦——學會因聲求氣的詠味
●比較——積累一定數量的賞析案例
Willow 中文名《小魔仙》
Screenplay by Bob Dolman
Produced by Nigel Wooll
Directed by Ron Howard
Cast List:
Val Kilmer Madmartigan
Joanne Whalley-Kilmer Sorsha
Warwick Davis Willow
Jean Marsh Queen Bavmorda
Patricia Hayes Fin Raziel
Billy Barty High Aldwin
Pat Roach General Kael
Gavan O'Herlihy Airk Thaughbaer
朗·霍華德(Ron Howard)(《美麗心靈》《達文西密碼》)執導,講述Willow是身材矮小的Nelwvn族人,他們大部分是農人和礦工,生活在一塊平靜的中立地區,但是圍繞在他們四周的土地卻是戰火連連。一天,Willow無意中撿到能夠破壞女巫魔力的女嬰,於是他便負起護送女嬰前往正義城堡的使命。雖然征途遙遠,而且女巫還派精兵沿途搜掠追殺,幸而得到族人武士以及兩個小妖精的幫助,Willow終於不屈不撓地護送女嬰到達目的地。本片就劇情來講可謂是有點天方夜譚,但在特技、拍攝場面等方面也還是有可取的優點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