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3(航天儀器)

X-23(航天儀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X-23“PRIME”(也被稱作 SV-5D)是用來驗證再入大氣層控制翼面和升力體技術可行性的,它為其後 X-24 和太空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試驗數據。

X-23於 1966 年 12 月 31 日首飛。馬丁.瑪麗埃塔公司總共製造了四架 X-23,其中三架用於再入大氣層試驗。最初的兩架在試驗中沒有能夠成功回收,直到第三架才順利完成了再入大氣層的試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X-23 PRIME
  • 角色:升力體試驗機
  • 研製單位:馬丁·瑪麗埃塔
  • 首飛時間:1966年12月21日
  • 退役:1967年4月19日
  • 使用方:美國空軍
  • 製造數量:4
  • 下一型號:馬丁X-24
簡介,設計特點,飛行測試,性能數據,

簡介

馬丁X-23A PRIME(Precision Reentry Including Maneuvering reEntry)是一種美國空軍於1960年代中期研製的小型再返回式升力體試驗機。與ASSET(Aerothermodynamic Elastic Structural Systems Environmental Tests)不同,X-23主要用於研究在進入大氣再返回時進行機動操作的效應如何。(升力體:一種讓機身能夠自己產生升力而不需依靠機翼飛行的飛行器外形。)
X-23

設計特點

X-23機長2.01米,高0.88米,翼展1.22米,機身外面有20~70毫米厚的隔熱電鍍層,機身前半部分可以更換,通過兩個方形翼面實現氣動控制。
每一架X-23都是由鈦、鈹、不鏽鋼以及鋁製成。飛行器由兩部分構成,尾部主要結構和一個可移除的“手套部分”。整個飛機結構均有馬丁公司研發的厚度為20到70mm隔熱罩覆蓋,機鼻部分則由碳酚醛材料建造。
X-23的氣動控制由一對30平方厘米的襟翼實現,在大氣層外則使用一套氮氣反作用力控制系統。在返回地面過程中速度到達2馬赫時一個氣球式降落傘會展開以降低下落速度。展開的同時,它的繩索會將主裝備間的上部結構剝離使得16.4m的主降落傘展開。之後X-23會在空中由一架經過特殊改裝的JC-130B大力神運輸機回收。

飛行測試

馬丁·瑪麗埃塔公司總共製造了4架 X-23,其中3架用於再入大氣層試驗。最初的兩架在試驗中沒有能夠成功回收,直到第3架才順利完成了再入大氣層的試驗。
1966年12月21日,公司推出了第1架X-23驗證機,這架金黃色外殼的奇怪飛行器在范登堡空軍基地非常扎眼。它的任務是模擬低地球軌道和再入大氣層技術。1966年12月31日首飛,X-23由“阿特拉斯”運載火箭送入太空,之後返回大氣層。X-23在速度2馬赫、高度3043米時16.4米的制動“降落傘”展開,用於回收原本計畫回收後用LC -130B“大力神”運輸機運回基地,但是飛機墜毀在大西洋。
1967年3月5日,馬丁·瑪麗埃塔推出第2架X-23驗證機,在1053千米範圍內進行橫向重返大氣層測試,其中進行了高超聲速飛行器曲線飛行,這次同樣因為主降落傘未能打開而使飛行器落入了太平洋。
1967年4月19日,第3架X-23驗證機在低地球軌道完成了1143公里橫程下的再返回的試驗工作,執行預定的一組動作,使用機翼改變其相對位置,再入後約100秒黃金將進入電離層,持續幾百秒鐘之後,所有系統和設備完全回收。一個美國空軍評估小組表示X-23“隨時可以再次上天”。但是此後該機型並未執行任何後續任務,現展出於美國空軍博物館
退役後的X 23存放在俄亥俄州美國空軍基地的國家博物館退役後的X 23存放在俄亥俄州美國空軍基地的國家博物館

性能數據

乘員: 無
長度: 6英尺9英寸 (2.07 m)
翼展: 3英尺10英寸(1.16 m)
高度: 2英尺1英寸(0.64 m)
載重: 890 磅(405 kg)
最大速度: 25馬赫
航程: 710米(1143 km)
發動機: 氮氣反作用力推進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