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c

“甘迺迪航天中心”全稱Jogn F. Kennedy Space Center. 位於佛羅里達州梅里特島

同時其也是卡拉OK的同步字幕檔案格式。

KSC:Key Success Constituent 關鍵成功要素。

KSC還是Kingsoft System Intelligent Cloud的簡寫,是基於金山可信雲認證體系下的全新系統級自啟發式人工智慧引擎。

KSC:暨南大學KSC聯盟的簡稱(Kingsoft Club).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迺迪航天中心
  • 外文名:ksc
  • 全稱:Jogn F. Kennedy Space Center
  • 地址:佛羅里達州梅里特島
甘迺迪航天中心,組成部分,位置特點,發射中心,發射場,著陸設施,參觀中心,歷史,事故,啟發引擎,工作原理,區別,特點,KSC聯盟,小松山推,

甘迺迪航天中心

甘迺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縮寫為KSC)位於美國東部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梅里特島,成立於1962年7月,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進行載人與不載人太空飛行器測試、準備和實施發射的最重要場所,其名稱是為了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整個場地長達55千米,寬10千米,面積達到了567平方公里,大約有17000人在那裡工作。場地上還有一個參觀者中心,參觀者也可以隨導遊參觀。甘迺迪航天中心是佛羅里達州的一個重要的旅遊點。同時由於甘迺迪航天中心大部分地區不開放,它也是一個美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目前發射指揮部在39號發射中心,這裡也是飛行器組裝建築物的所在地。在它的西部6 千米處有兩個發射場,向南8千米處是甘迺迪航天中心的工業地區,那裡有許多中心的支援設施和管理總部。
甘迺迪航天中心,美國佛羅里達州納維拉爾角甘迺迪航天中心,被人們稱為人類通向太空的大門。它瀕臨大西洋,由於地理條件優越,1947年闢為火箭試驗發射場。這裡在美國本土最接近赤道地區,向東發射火箭,可利用地球自轉附加速度,有助於衛星入軌。又在美國的邊緣,面臨浩翰的海洋,其東南方向有巴哈馬群島和西印度群島,適宜於建一系列監控站,是各種太空飛行器理想的發射場所。從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到舉世矚目的太空梭,都是從這裡啟程飛上太空的。 甘迺迪航天中心囊括了美國所有向地球同步軌道發射的任務;還發射了“阿波羅”飛船、“天空實驗室”及各種行星際探測器。是美國航天發射的重要基地。甘迺迪航天中心南北長56千米,東西寬20千米。中心包括技術陣地和發射陣地兩大部分。在技術陣地建有火箭及衛星,飛船組裝檢測廠房。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裝配大樓,其容積360萬立方米,高160米,樓內備有各種先進的測試儀器和顯示,記錄設備。發射陣地建在5千米外,擁有發射控制中心和發射台。整個航天中心有23個發射陣地,其中著名的39號發射陣地有A.B兩座發射台,許多大型太空飛行器都從這裡飛出地球。

組成部分

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由四個部分組成,工業區、39號發射中心和它的兩個發射場LC-39A和LC-39B、飛行器組裝建築物和參觀者中心。
k除支援設施和管理總部外在工業區內還有國際空間站的太空站製造設備。
工作區由裝配車間、控制中心、氣象中心、新聞工作區組成。控制中心是發射的神經樞紐,氣象中心負責提供實時的衛星氣象雲圖、風速等數據,供控制中心參考。裝配車間則負責裝配火箭或太空梭,裝配完成後,由履帶車拖到發射架上。發射架位於距離工作區3公里之外的大西洋畔,兩座發射塔分別標號“A”和“B”。
美聯社路透社、CNN等一些世界主要媒體在航天中心設有專職記者,並擁有自己的工作樓。工作樓的一層供文字記者使用,二樓平台則供攝影記者拍攝使用。

位置特點

卡納維拉爾角作為美國的太空基地已有50多年歷史。194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決定將卡納維拉爾角作為美國飛彈發射基地。此後的十多年中,這裡一直由美國國防部下屬的部門使用,1962年美國宇航局進駐,卡納維拉爾角才成為軍民兩用航天發射基地。卡納維拉爾角之所以被選作發射場地,是因為這裡的緯度較低,向東發射火箭,可利用地球自轉的附加速度,幫助衛星入軌。
1950年這裡首次發射火箭以來,卡納維拉爾角先後發射了“宇宙神”火箭、“大力神”火箭等。1981年,太空梭首次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發射中心

39號發射中心一開始是為阿波羅計畫建立的。其東部是工場和控制中心。其北邊是維護降落的太空梭的宇宙飛船處理廠。中心的大建築是飛行器組裝建築物,其中有組裝四種不同火箭(包括土星5號運載火箭)和太空梭的外部燃料箱和固態火箭推進器的裝置。組裝建築物的南邊是低的工場建築。這裡有組裝太空梭火箭的設施。整個組裝建築物高160米,面積為218x158米。
建築物內的1號和3號組裝台位於建築物的東邊,2號和4號位於西邊。由於實際上進行的發射次數比計畫的要少,2號組裝台只被使用過一次,而4號組裝台從未被使用過。今天建築物西部的一邊被用作倉庫。建築物的大門有139米高,由七個門板組成,每個門板可以單個地向上提起。
1976年慶祝美國建國200周年時建築物的南牆被畫上了一面64x33.5米大的美國國旗。旗上的每個條與一輛公共汽車一樣寬。由於建築物內沒有空調裝置,過去外面陰雨時建築物內的頂部會形成雨雲,後來建築物內加入了抽乾器後這個問題才被解決。
從組裝建築物有兩條通向發射場A(在南邊)和發射場B(在北邊)的6千米長的路。這兩條路是給運輸組裝好的火箭或太空梭的爬行者運輸車用的。甘迺迪航天中心共有兩輛爬行者運輸車,每輛重2721噸,載物面積為40x35米。它們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可轉向的車。它們的速度為1.6千米/小時,因此從組裝建築物到發射場它們需要5小時的時間。對當時的技術來說將110米高的土星5號火箭站立著送到發射場,而且還克服了5%的坡度爬到發射場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技術成就。
39號發射中心39號發射中心

發射場

LC-39A和LC-39B被交替使用,它們就在大西洋岸邊幾米的地方。它們互相之間的距離為2.7千米。今天的太空梭比當時的土星5號火箭低得多,因此它們被截短了。今天它們的高度為81.3米(避雷針沒有計入)。
為了防止整個設施和正在起飛的太空飛行器在被發射時所造成的聲波摧毀,在起飛後幾秒鐘內向發射場的下部噴射一百多萬立升水。雖然如此在土星5號發射時,約20千米以外的泰特斯維爾,還常常有窗戶被震破。
發射場東北和西北角上是圓柱體的燃料倉,每個倉可以容納330萬立升冷凝液態的燃料。為了防止爆炸的危險,太空梭的外部燃料箱,在起飛前不久才能被填滿。
ksc

著陸設施

太空梭著陸設施位於組裝建築物西北約3.2千米處,它主要由一條4572米長和91米寬的跑道組成。通過一條柏油路它與宇宙飛船處理廠相連。假如太空梭不在甘迺迪航天中心降落的話它會被一架波音747背付運送到甘迺迪航天中心,然後直接在跑道上從飛機背上卸下來。

參觀中心

甘迺迪航天中心參觀者中心是一個私人企業,它的運行不依靠美國政府資助。它包括數個博物館、兩個IMAX電影院和不同的汽車導遊來讓遊客從近處看否則看不到的、不公開的地方。入門票中包括汽車運送到39號發射場的觀察點和運送到阿波羅-土星5號中心。這箇中心是一個存放著一個重造的土星5號火箭和其它展覽品的大博物館。在這些展覽中有一個重建的阿波羅時期的射擊訓練場,在那裡遊客可以重新體驗阿波羅的起飛,還有一處地方遊客可以重新體會阿波羅11號的著陸。
參觀者中心還包括兩個由太空人紀念基金會組織的兩個設施。其中最顯眼的是太空紀念鏡(Space Mirror Memorial),這是一塊刻有殉職的太空人的名字的巨大的黑色花崗岩鏡。這些名字不停地被從背面照明。假如可能的話使用自然光,否則使用人工光。這些發光的名字似乎懸浮在反射的天空里。附近的螢光屏里記載著這些太空人的詳細的生平和逝世事件。另一個由基金會組織的設施是太空教育中心,其中包括為教師提供材料的資料中心等。

歷史

1949年
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在卡納維爾角設立了實驗飛彈的聯合長距離試驗場。這個地方對這樣的實驗非常有利,因為飛彈可以飛向大西洋,而且它比美國其它任何地方離赤道都要近,在赤道附近火箭可以利用地球自轉的加速度。美國的第一次亞軌道火箭飛行是在卡納維爾角獲得成功的。
1951年
美國空軍在巴那那河海軍空軍基地(Banana River Naval Air Station)附近建立了空軍飛彈測試中心。蘇聯的衛星1號發射成功後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海軍的前衛一號於1957年12月6日發射成功。1958年國家航空航天局成立,卡納維爾角被改造為一個重要發射場。紅石火箭、木星中程飛彈、木星-C火箭、潘星飛彈、北極星飛彈、雷神火箭、大力神火箭、泰坦火箭和民兵飛彈都是在這裡成功試驗的。雷神後來成為今天主要使用的三角翼火箭的基礎,三角翼火箭是1962年7月1日運載Telstar衛星時首次啟用的。
1962年
登月計畫被宣布後卡納維爾角的操作範圍增大擴展到了鄰近的梅里特島上。1962年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始買地,通過購買它獲得了340平方公里,又通過與佛羅里達州的談判獲得了226平方公里。1962年7月這裡被命名為發射操作中心。1963年11月為紀念剛剛被刺殺的約翰·甘迺迪總統它被改名為約翰·甘迺迪航天中心。環繞的卡納維爾角也被改名為甘迺迪角,但當地人對這個新名字不滿,因此1973年它又被改回去了。
登月計畫共分三個階段:水星計畫雙子座計畫和阿波羅計畫。水星計畫的目標是將人送上地球軌道後再將他們接回來。這個計畫於1957年10月開始,使用的是大力神火箭,運載的是水星負荷。一開始的試驗使用的是紅石火箭,它們將太空人送到亞軌道飛行,其中包括1961年5月5日艾倫·謝潑德和7月21日維吉爾·格里森的15分鐘的的飛行。第一位被大力神運載的太空人是約翰·格倫,他的飛行是在1962年2月20日進行的。
1965年
通過水星計畫的經驗美國設定了裝載兩人的雙子座運載艙,發射火箭是泰坦二號火箭。第一次雙子座發射是在1965年3月23日,太空人是約翰·楊和弗吉爾·格里森。雙子座四號是第一次太空人登出飛行器的試驗,太空人是愛德華·懷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共起飛過12次雙子座飛船。
阿波羅計畫使用的是三級的土星5號火箭(高111米,直徑為10米),製造廠是波音(第一級)、北美航空工業公司(引擎和第二級)和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第三級)。北美航空工業公司還製造了指揮和服務艙,登月艙是由格魯曼飛機工程公司製造的。IBM、麻省理工學院和通用電氣公司提供儀表。
甘迺迪航天中心的新發射中心,39號發射中心共耗費了8億美元。它包括一個能夠同時組裝4個土星5號火箭的組裝建築物,一個能夠運輸5440噸的運輸設施,一個136米高的服務結構和一個控制中心。整個建設於1962年11月開始,發射場於1965年10月完工,組裝建築物於1965年6月完工,基礎建設與1966年底完成。從1967年到1973年從39號發射中心共發射了13顆土星5號火箭。
39號發射中心啟用以前在34號發射中心進行了一系列的土星1號和土星1B的試驗。1967年1月27日發生的阿波羅-土星204號(阿波羅1號)的大火造成三名太空人喪身就是在34號發射中心發生的。
土星5號的試驗飛行(阿波羅4號)是在1967年10月30日進行的,第一次載人飛行(阿波羅7號)是1968年10月11日進行的。1968年12月24日和25日阿波羅8號繞月球環繞了10圈。阿波羅9號和阿波羅10號測試登月艙。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16日起飛,7月20日在登月。此後所有的阿波羅飛船都是從甘迺迪航天中心起飛的,一直到1972年12月的阿波羅17號
空軍決定對能夠提升重負載的泰坦火箭進一步改進,為此他們在甘迺迪航天中心以南建立了卡納維爾角空軍40號發射中心和卡納維爾角空軍41號發射中心來發射空軍的泰坦3號和泰坦4號火箭。泰坦3號的負載與土星1B的差不多,但要便宜得多。這兩個發射中心被用來發射間諜、通訊、氣象衛星和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行星探測器。本來空軍還打算進行自己的載人飛行,但這些計畫後來被取消了。
1966年
甘迺迪航天中心在阿波羅計畫的同時繼續研究非載人火箭。1966年5月30日從卡納維爾角空軍36號發射中心一枚大力神-半人馬火箭發射了美國第一顆在月球上軟著陸的探測器。此後從這裡還發射了另外5顆月球探測器。從1974年到1977年大力神-半人馬火箭成為國家航空航天局重負載火箭,用它從借給國家航空航天局的41號發射中心發射了海盜計畫和旅行者計畫的探測器。
1973年
土星5號火箭也是將天空實驗室送入軌道的運載火箭。為了適應土星1B的發射,39B號發射場被稍微改變。1973年從這裡發射了三次載人赴太空實驗室的飛行。1975年從這裡發射了阿波羅-聯盟測試計畫
1986年
甘迺迪航天中心也是太空梭的發射場和降落地。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的。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過程中爆炸被毀後到1988年9月29日太空梭的發射一度中斷。
2004年
9月,甘迺迪航天中心部分結構被弗朗西斯颶風摧毀。飛行器組裝建築物的南邊和東邊有一千多塊1.2x3米大的瓦片被揭落,使得整個建築物3700平方米被暴露在外面。太空梭防熱瓦的生產工廠也遭破壞,部分屋頂被揭開,內部受到嚴重水害。

事故

甘迺迪航天中心曾有過不少令人驚嘆的成就,同時也經歷過若干次震驚全球的航天事故。1986年1月28日,39B發射台上,“挑戰者”號太空梭載著7名太空人準備進行它的第10次太空飛行,11時38分,“挑戰者”騰空而起,像一條巨龍直奔雲霄,但僅僅飛行了73秒,隨著一聲巨響,“挑戰者”號在數秒之內化成一團火球,濃煙中散射出無數碎片像流星雨一樣落在大西洋海面,7名太空人包括1名女教師全部罹難。“挑戰者”號爆炸是美國航天史上損失最大的一次悲劇,也是世界載人航天史上的災難。不幸的是,時隔17年後的2003年1月,美國的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完成飛行任務的返航途中解體,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ksc

啟發引擎

KSC是Kingsoft System Intelligent Cloud的簡寫,是基於金山可信雲認證體系下的全新系統級自啟發式人工智慧引擎,徹底顛覆了傳統檔案雲引擎的判定模式和學習模式。KSC在金山雲後台30核雲引擎基礎上衍生,創造性地和系統全方位信息緊密結合,一改檔案獨大的理念,對系統各層次可被病毒利用的點進行全面封殺,是金山新一代系統級滅活引擎和雲安全體系。此外,KSC在智慧型性上也較傳統引擎有實質提升,不僅具備人工智慧引擎大都具備的自我學習能力——KSC還具有自我推理能力。開啟KSC引擎就好比雇用了一名反病毒專家,根據系統症狀實時對您的電腦進行人工防毒,嚴密的推理邏輯和豐富的推理依據堪稱防毒引擎中的福爾摩斯!

工作原理

傳統引擎都是基於單個檔案內部特徵進行黑白判斷的,與系統相對獨立;而KSC則是系統級別的雲體系,它無視檔案本身信息,轉而聚焦檔案所處環境——作業系統的多維度安全特徵,全面封鎖和偵查啟動點,讓活體病毒沒有任何啟動和繼續活躍的機會,在病毒最關鍵的啟動點給予精準致命打擊,從而形成了全新的系統安全模式。KSC的鑑定對象是系統三維安全特徵屬性,而非檔案本身。可以形象地說,KSC就是系統全維度啟動點的守護神。
使用系統信息判定病毒的KSC,減少了I/O操作和雲地間數據交換,更快速、更輕巧。另外,無論病毒檔案如何變形,其想要激活自身的願望不會改變,就必須利用系統提供的各種啟動機制。於是所在系統中的一些信息也就無法完全改變,因此在KSC雲端海量數據中,通過KSC機率學算法,即可將多重系統信息採用線性回歸的方式來關聯特徵,從而提取病毒共性,進而實現系統安全特徵庫的積累。此外,KSC專注病毒致命弱點——啟動點,進行精準打擊,不全盤撒網,使得海量數據得以精簡。正是用這種方式,KSC可以用最快的回響速度和最小的識別代價來全網撲滅病毒變種。
KSC雲端的模糊算法將同一病毒集團、同一家族的病毒統一提取特徵進行通殺,以此對抗檔案自身膨脹和MD5變形。KSC和金山雲後台30核雲引擎緊密結合,共同打造一個立體式系統級安全環境,使金山活體病毒查殺更上一個台階,實現高效全面滅活。

區別

KSC和傳統檔案引擎的區別。打個比方,我們現在要維護城市安全,傳統引擎的做法是把城市裡的每個市民都按照一定標準(而且標準很模糊)鑑定一遍,看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樣固然可以保證安全,但鑑定代價巨大而且效率很低;而KSC雲啟發引擎的做法則是檢查城市中每一個可能出現威脅事件的點,無需鑑定市民,只是通過三維偵查易出事場景的方式來撲滅市民犯罪的“火種”,防範威脅於未然,這樣的好處很明顯——鑑定代價小,效率極高,且兼具準確性。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警察正是這樣做的,他們選擇的是在各個交通要塞部署安全檢查、各個賓館招待所實施身份證登記、各個人口密集區裝置攝像頭實時監控,而不是挨家挨戶檢查。KSC完全顛覆了固有的檔案判定模式和學習模式,可以說是順應自然規律的選擇,是一種數學上的最優模型。當然,KSC引擎和傳統檔案雲引擎的聯合使用,將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系統安全,而且這種安全性是極快、極全和極準的。
傳統檔案引擎是基於檔案內容來識別檔案的安全性,但是一直以來,隨著安全和病毒的不斷對抗,越來越多的基於檔案的免殺技術不斷成熟,使得檔案級別的對抗日益激烈。傳統觀點認為"只有知曉檔案內容才能判別檔案黑白",KSC雲啟發引擎首創基於系統級別特徵信息的三維鑑定模式,使得檔案內容信息不再是判定檔案安全的唯一線索。因此,KSC即便拿不到檔案、讀不到檔案內容,也可以智慧型鑑定系統的安全性,而且更快更準。脫離了具體檔案對鑑定器的束縛,伺服器和用戶頻寬壓力驟降,這也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病毒檔案自身膨脹的趨勢。
KSC只針對活體病毒進行查殺,毫不理會殭屍病毒。KSC是金山新一代系統級滅活引擎,引擎研發團隊堅信,無法對病毒有效滅活,就談不上安全,後續處理也會遇到多重障礙。所以KSC + 傳統檔案引擎= 更可靠、更安全 。

特點

更快
KSC較傳統引擎而言工作流程更為輕便,因為當傳統引擎還在一個個上傳檔案特徵乃至整個檔案的同時,KSC僅需要採取少量系統關鍵特徵信息即可實現客戶端快速回響和服務端同步加庫。最大限度減少I/O操作和CPU占用,最大限度加速雲地間數據交換,KSC帶給您絕對“快”的體驗。
更智
眾所周知,傳統啟發式引擎和人工智慧引擎都具備自我學習能力,但這種自我學習由於所處維度的限制始終無法上升為全局推理。而KSC由於一經提出即牢牢定位在系統級別,絲毫不糾結於檔案維度的諸多局限,因而她能像醫生一樣根據系統病癥結合特徵經驗快速定位到病毒所在。這種自我推理的特性,允許KSC智慧型地鎖定活體,堪稱防毒引擎中的福爾摩斯。
更準
相比於傳統引擎的廣泛關注,KSC從用戶機實際效果和工作效率出發,只專注活體病毒,對於任何膽敢在系統中冒泡的病毒實施精準而超前的封殺,使之無法侵犯用戶電腦檔案一步。KSC和金山檔案雲引擎聯合使用,能徹底斷送各類活體病毒和殭屍病毒的存活機會,還用戶一個安全和清靜的電腦環境。

KSC聯盟

暨南大學KSC聯盟是由珠海金山軟體有限公司支持,依託於高校的非盈利學生社團組織。KSC聯盟以用心、快樂、創新、成長為理念,專注技術和文化,以技術發展為核心,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旨在發動對項目開發感興趣的同學進行技術交流、競賽、培訓等活動,倡導團隊合作與勇於創新的精神;旨在為廣大高校學生提供一個技術交流、項目實踐、企業認識的交流平台。
該組織設有執行委員會以及技術團隊兩部分。執行委員會主要負責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聯繫與溝通,組織並且開展KSC聯盟日常工作和活動,對KSC聯盟項目小組成員進行考核評優,積極協調各項目小組的關係與工作。

小松山推

小松山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是小松集團在中國投資設立的三家整機工廠之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公司推行株式會社小松製作所的管理方法,採用與株式會社小松製作所相同的技術、設備,生產著與小松日本工廠相同質量的液壓挖掘機。公司經營的基本方針是:以優秀的機械性能、高質量、高信譽、向中國及海外提供液壓挖掘機。達到世界一流的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各種各樣的管理技術。通過上述經營活動,促進濟寧、山東和中國的產業發展。通過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促進中日相互間的人才培養。
公司名稱:
小松山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1995年7月18日
註冊資金:
2100萬美元
出 資 者:
日本株式會社小松製作所
小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日本住友商事株式會社
主要產品:
小松液壓挖掘機整機及其零部件。
占地面積:
93351平方米
建築面積:
39797平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