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M-27A彈道飛彈(北極星飛彈)

UGM-27A彈道飛彈

北極星飛彈一般指本詞條

UGM-27A彈道飛彈(英文:UGM-27A ballistic missile,原代號:Polaris A-1,譯文:北極星 A-1或A1),是美國研製的一型海基型中程彈道飛彈,是美國第一代潛射彈道飛彈

UGM-27A彈道飛彈既可供水面艦隻使用,也可由潛艇水下發射,是當時美國核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UGM-27A彈道飛彈於1957年研製,1960年潛射試驗成功,1961年裝備美國海軍戰略核潛艇,1965年全部退役,被更新型的UGM-27B彈道飛彈所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UGM-27A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UGM-27A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級:本型為首型 
  • 次型/級UGM-27B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57年-1960年 
  • 服役時間:1961年 
  • 國家:美國 
  • 研製單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 飛彈類型:潛射中程彈道飛彈 
  • 服役現狀:退役 
  • 首射時間:1960年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動力系統,攻擊能力,發射方式,生存能力,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43年2月,蘇軍取得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此時駐在北非的盟軍也準備對德國發起攻擊,德軍派潛水艇潛入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港口打探情報。艇長施泰因霍夫上尉帶領潛艇潛入港口,但確因為攻擊港口可能會給潛水艇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從而導致無法送出情報,而放棄了對港口的攻擊。在返航途中,施泰因霍夫構想到一種能飛上岸的魚雷,就能把那些坦克、大炮全部炸毀。回到德國後,施泰因霍夫向德軍統帥部匯報了偵察到的情報,並找到火箭專家布勞恩,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經過兩人的努力,使用6枚步兵用的標準火箭炮彈,在波羅的海水下30米的潛艇上,成功完成了水下發射試驗。施泰因霍夫和布勞恩立即向海軍部做了報告。不久,希特勒指示,要研製出一種可在水下發射V-2火箭飛彈的容器,要能將10噸重的彈頭髮射到160公里遠的地方,企圖用潛水艇將這個火箭發射容器秘密拖到離紐約160公里的海中,用這10噸重的彈頭轟炸紐約。布勞恩和施泰因霍夫接受了這個研製任務,沒有用多久時間,他們就成功地研製出能攜帶V-2飛彈的水下容器,以及3艘能運載V-2火箭飛彈的潛水駁船。正當他們進行進一步的試驗時,蘇軍開始大反攻,德軍連連敗退,他們的實驗被迫停止。德國投降後,蘇軍繳獲了這些潛水駁船,而美軍得到了布勞恩和施泰因霍夫的研究資料後,立即組織科學家研製水下發射飛彈的系統。
V-2飛彈V-2飛彈
二戰後,美國海軍在戰後的幾年裡迅速試驗了彈道飛彈,主要是採用繳獲的德國A-4/V-2火箭。然而很快就發現液態燃料火箭的不穩定性危險使得其不能用於艦載。20世紀50年代早期,固體火箭技術已經發展到允許支持遠程火箭的階段,
1955年夏天,美國海軍上將阿雷夫·伯克晉升為海軍作戰部長後,不久就在海軍軍械局成立了一個特種科研處,挑選海軍少將威廉姆·F·雷伯恩領導這個機構。它的任務是研製從海上發射洲際彈道飛彈的裝置,艦基火箭能夠形成一種潛在威懾力量,它比艦載機的威懾力更迅捷,更有效。

建造沿革

1956年早期,海軍軍械局特種科研處被授權研發採用固體燃料的SM-78/PGM-19“木星”飛彈(朱庇特)的海基變型“木星”S,但該飛彈重量過重。。
PGM-19“木星”飛彈PGM-19“木星”飛彈
1956年12月,海軍終於獲得許可退出“木星”計畫並研發一種全新的固體燃料彈道飛彈,美國國防部稱之為“北極星”飛彈計畫,包括飛彈、核潛艇、水下通訊設備與導航等系統構成的龐大複雜項目。其中飛彈研發契約被授予洛克希德公司(飛彈)和航空噴氣公司(推進),並被計畫從潛艇發射。由於採用了固體燃料,原子能委員會就大大地縮減了核彈頭的體積和重量,而海軍則著手將新的彈頭和固體燃料火箭結合在一起,生產出“北極星”飛彈,這種中程彈道飛彈長32英尺,重15噸。不像美國海軍當時的其他飛彈,“北極星”並沒獲得正式的飛彈代號(比如SSM-N-x或者USM-N-x),而是用字母-數字結合表示,第一個“北極星”飛彈型號即A-1開始。
1957年10月4日,蘇聯向宇宙空間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重84千克的人造地球衛星,當晚,美國五角大樓里燈火通明,政界、軍界要員一邊看著美國戰略防禦能力布置圖討論,他們認為,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表明,蘇聯已擁有或即將擁有足夠大功率的飛彈發動機和足夠精確的飛彈飛行制導系統,美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將成為蘇聯未來核武器的打擊對象。為此,美國政府和軍界領導人感到應立即建立起本國的戰略核打擊力量。討論期間,他們想到已在研製中的“北極星”飛彈計畫及第一艘飛彈潛艇的研製工作,並決定將第一艘飛彈核潛艇的研製時間由5年縮短為2年。
世界上第一顆重84千克的人造地球衛星世界上第一顆重84千克的人造地球衛星
1958年9月,“北極星”A-1X樣彈在的第一次試射不成功,在又經過了5次失敗之後,第一次成功的試射直到1959年4月才完成。
1959年9月,內含慣性制導系統的第一枚“北極星”A-1X戰術原型飛彈成功試射,A-1X的測試在1960年繼續進行。與此同時,為了儘早建造出與蘇聯抗衡的飛彈核潛艇,核潛艇的研製者們提出利用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鰹魚級攻擊核潛艇“蠍子”號進行改裝的構想,這一構想得到了批准,改裝後的潛艇被命名為“喬治·華盛頓”號,之後美國一連建造了5艘性能相近的同型艇。

服役歷程

1960年7月20日,“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駛向海上靶場,進行北極星A-1飛彈水下發射試驗,結果第一發就命中1800公里處的預定目標。
北極星”A-1飛彈水下發射北極星”A-1飛彈水下發射
1960年11月,北極星A-1飛彈就在“喬治·華盛頓”號後續艇SSBN-598號上形成戰鬥力了。緊接著,美國又研製成功了伊桑·艾倫級戰略核潛艇
1961年8月服役的“伊桑·艾倫”號是美國建造的第一艘專門用來攜帶北極星A-1飛彈的潛艇,能攜帶16枚北極星A-1飛彈。
1962年5月6日,美國海軍SSBN-608“伊桑·艾倫”號成功地向美國在太平洋的核測試場發射了一枚裝有實用核彈頭的北極星A-1飛彈,這是美國戰略飛彈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實彈測試。該種飛彈除了在美國的核潛艇上服役外,還曾經把發射裝置安裝在了義大利的巡洋艦上,並試射了模型彈,北極星A-1飛彈還被美國出售給英國,英國曾對該飛彈進行過改進。
1963年6月,所有的“北極星”飛彈都獲得新的代號,最終UGM-27C取代了所有較早的UGM-27A和B型。在1959到1968年之間,洛克希德公司生產了大約1150枚“北極星”飛彈的各種版本,其中大多數(多於640枚)是UGM-27C。
飛彈代號
新代號
北極星A-1
UGM-27A
北極星A-2
UGM-27B
北極星A-3
UGM-27C

技術特點

動力系統

動力
UGM-27A彈道飛彈由航空噴氣通用公司研發的兩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進,兩級都採用4個推力矢量姿控發動機以進行航線控制。
發射
UGM-27A彈道飛彈比計畫中的“木星”S小且輕,這使得規定大小的潛艇能夠攜載更多的飛彈。因為從潛艇內部啟動火箭發動機被認為過於危險,相關單位研發了一種被稱為“冷發射”的原理,即水下發射時,先利用壓縮惰性氣體將發射管中的飛彈彈出水面,然後火箭發動機點火,核潛艇可在15分鐘內將定額裝備的16枚飛彈全部發射出去。

攻擊能力

UGM-27A彈道飛彈慣性制導系統(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通用電氣公司和休斯公司生產)能為飛彈在最大2200千米的射程上提供圓機率誤差為900米的精度。其不可靠的精度再加上當量相對較低的W-47熱核戰鬥部使得“北極星”不適合攻擊加強戰略目標。然而,由於潛射彈道飛彈部隊不會被敵方有效地消滅,其因而成為了一種理想的報復武器,因而成為了冷戰時期“相互確保毀滅”(MAD)概念的極重要部分。
美國潛射飛彈家族美國潛射飛彈家族

發射方式

UGM-27A彈道飛彈最初的發射平台為“喬治·華盛頓”號飛彈核潛艇,該艇的前身為鰹魚級攻擊和前提高,儘管鰹魚級容積比常規潛艇大,但布置“北極星”飛彈發射裝置仍很困難,為此,研製人員從指揮台圍殼尾切面將鰹魚級“蠍子”號艇體分成兩段,在兩段之間加接一段長為39.6米、直徑與原來相同的圓柱形耐壓殼體。其中大約長12米-14米用來布置飛彈發射指揮儀及其輔助導航設備,23米用來布置兩排共16枚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其餘3米-4米用來布置發射裝置的輔助設備,建成後整個艇長達116.6米,建成後成為人類史上的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
“喬治·華盛頓”號“喬治·華盛頓”號

生存能力

隨著兵器研製水平的提高,美國國防部意識到在陸基彈道飛彈、潛地彈道飛彈、遠程轟炸機這人稱“三位一體”的戰略兵器中,UGM-27A彈道飛彈是最安全、最有生命力的。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彈長
8.68米
彈徑
約1.37米
彈重
12700-12900千克
戰鬥部
W-47熱核戰鬥部,核當量60萬噸
飛彈射程
約2200千米
命中精度
CEP約1850米
制導方式
慣性制導
動力裝置
2級航空噴氣固體火箭發動機
發射方式
海基潛艇發射,也可水面發射

總體評價

UGM-27A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出現,不但是潛艇發展史上的又一突破,也是戰略核力量的又一次轉移。陸基洲際飛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方發現,彈道飛彈核潛艇則以其高度的隱蔽性和機動性成為一個難以捉摸的水下飛彈發射場(艦船知識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