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音響

HIFI音響

Hi-Fi是英語High-Fidelity的縮寫,直譯為“高保真”,其定義是:與原來的聲音高度相似的重放聲音。那么什麼樣的音響器材的重放聲音才是Hi-Fi呢?迄今為止仍難以作出確切的結論。音響界的專業人士藉助於各類儀器,通過各種手段,檢測出各種指標來決定器材Hi-Fi的程度,而音響發燒友則往往通過自己的耳朵去判斷器材是否達到心目中的Hi-Fi。判別重放聲音高保真程度的高低,不僅需要有性能優良的器材和軟體,而且還要有良好的聽音環境。因此,如何正確衡量音響器材的Hi-Fi程度,還存在著客觀測試和主觀評價的差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保真音響
  • 外文名:HIFI音響
  • 別稱:High-Fidelity音響
  • 包括聽覺系統、硬體系統等
  • 分類:音樂器材
標準,全面品味,最佳測試片,卡拉揚,量力而行,弦樂群,合唱交響曲,區別,專業術語,音響器材,音質與音色,高中低音,音場表現,整體平衡性,空間感,樂器與人聲,細節再生,書架箱,HiFi膽機,

標準

能夠有什麼表現的音響器材才是好音響器材?在此,摒除大部份好音的複雜定義,將複雜的事情單純化,而只取一種表現。那就是:能夠隨便唱就隨便好聽的音響才是真正的好音響器材。說得更明白些:如果您的音響系統很挑片,只有唱少數幾張CD才好聽,而唱大部份的CD都不好聽時,那一定不是好音響系統,因為它偏(Bias)得很厲害。反之,如果您的音響系統隨便唱大部份的CD都覺得順耳好聽(嚴格挑出傑出的錄音另當別論),那就代表著您的音響系統聲音很平衡,對各種類型的音樂、各種的錄音都能夠接受,而且有相當水平的表現能力
音樂天使音響音樂天使音響

全面品味

很多音響迷在追求完美音響效果的過程中,往往會迷失自己而見樹不見林。他們拚命去追求某個人的聲音表現、三角鐵的清脆或電貝斯的強烈衝擊等等單一的音響效果。久而久之,就好像被遮住左右二邊視線的馬,只能聽從馬夫(可能是媒體或某些朋友)的鞭策、被人控制著往一定的方向走去。他們所看到的只是一條窄窄的路,殊不知路二邊竟然是無限寬闊的美景。
老實說,大部份的音響迷在同好面前「秀」音響時,基於時間以及事實的需要,都會挑一些特殊的音響片段播放,以凸顯其音響效果的驚人,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樣的音響文化也養成了音響迷忽略音樂「整體平衡性」的習慣,以至於造成我前面所說,只能唱幾張他們所認為的好錄音。沒錯,真正杰出的錄音永遠是少數,但是在一般水平之上的錄音卻很多。只要是在一般水平之上的錄音,都已經足以讓音響迷享受到非常美好的音響效果。
音樂天使數碼音響音樂天使數碼音響
以我自己為例,當在家為自己的享受而聽音樂時,我很少會拿那些刺激的音樂片段來聽,而是放一張CD從頭到尾聽完。此時,我不會刻意去聽某些片段的音響表現,而是浸淫在音樂整體平衡感所帶給我的感動中。例如我在寫器材評論時,很少會用貝多芬的交響樂來做左證,事實上貝多芬的交響樂卻是音響迷測試音響的最佳測試片。

最佳測試片

這話怎說呢?首先,我們要了解貝多芬是個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裡充滿著平衡對稱的美感。聽他的交響曲,無論是最底部的基礎或最頂部的尖端,所有的樂器音響效果都充滿平衡感,那是一種飽滿穩重的平衡感,包括弦樂群亦然。再者,貝多芬音樂有一項特質,那就是「突強」的表現。在樂曲中,您經常會聽到平和的音樂突然像峰值般跳起來,製造出強弱對比。這種突強的特質考驗著器材的瞬時反應、強弱對比與速度感。聽貝多芬的交響曲如果覺得死氣沉沉,不是指揮樂團差勁就是音響爛。
HIFI音響
最後,貝多芬交響曲的樂曲結構非常清晰有條理,您應該很有機會聽到很好的定位感、層次感、解析力等等「音響二十要」表現。假若您聽到的是一團糊、而不是整體雄渾圓融的音樂中帶著樂器清楚的個別特性,那當然是糟蹋了貝多芬的苦心。同時,我也可以說您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貝多芬的音樂為什麼偉大。

卡拉揚

看到這裡,或許有讀者會說:你不要光說不綀,乾脆舉幾個清楚的例子讓我們來驗證。當然,我要舉例來驗證我的看法。我想,就以大家可能都會有的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為例。在此,我所選擇的版本是卡拉揚1961/62年間指揮柏林愛樂所錄下的版本(我舉例的是五張一套版)。 卡拉揚一生總共錄下四全套貝多芬九大,分別在50年代為EMI錄下一套,60、70、80年代為DGG錄下三套。其中1961/62年間這套是在柏林耶穌基督教堂所錄製的,由DG著名的錄音師Gunter Hermanns操刀。在這四套中,也就是這套被公認為是卡拉揚最好的一套貝多芬九大,不論是詮釋或錄音皆然。
以詮釋的觀點來看,這套貝多芬九大充滿精力,動態幅度寬廣,強弱對比鮮明,展現出既平衡又飽醞動力、既想掙脫束縛又制約於古典框框的特質,與貝多芬的性格極為契合。就音響效果而言,龐大厚實的弦樂群、溫潤的木管光澤、雄壯的銅管以及結實的定音鼓交織成極緊密又實體的音響塊狀移動。尤其是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更是音響系統的極大考驗,龐大的管弦樂驅動力以及合唱團的大音壓往往摧毀了輸出功率不夠的擴大機以及體積不大的喇叭,使得貝多芬這首偉大的作品幾乎很少在音迷家中再現原貌。在此我可以很不客氣的說,除非曾經去過音響效果很好的音樂廳,聆聽過高水平的指揮與樂團演奏,否則大部分音響迷對於「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感動僅止於「想像」而已。
HIFI音響

量力而行

基於這樣的事實,以前LP時代,由於刻片技術的限制,唱片的溝紋無法做太大富度的擺動,而對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做了極大的限制,這也是為什麼卡拉揚在晚年還要以數字方式錄下最後一次貝多芬九大的原因之一。進入CD時代,訊源動態範圍的問題大致上解決了,擴大機與喇叭有都有能夠應付貝多芬九大的能力。問題是,不是每一個音響迷都買得起大功率後級與大體積喇叭。更要命的是,很多音響迷不了解古典時期交響樂音響效果的特質:高頻段不會太亮,應該是稍暗:中頻段與低頻段要夠飽滿夠穩固;弦樂群的進行應該像潮水湧來,而不是單薄如紙。因為不了解音樂的特質,使得調整音響的大方向走偏了。
富貴在天,我們不一定買得起大套的音響器材,這是「命」。但是,我輩音響迷事實上有能力糾正自己的音響觀,以自己對音樂的正確了解來調整音響系統,使得音響系統能夠平衡的表現出各類音樂,這就是「運」。或許我們不能改變生下來的「命」,但是我們可以將後天的「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現在,我們就可以藉由這套卡拉揚的貝多芬九大來改變我們的運。

弦樂群

首先,我們來驗證從第一號到第八號的交響曲。您就從第一號聽起吧!弦樂群會不會太亮?會不會太薄?在此,弦樂群應該如我所言,像潮水般湧來,而且是稍暗的,不會亮。此外,到處都可以聽到弦樂群的木頭味以整群的擦弦質感。木管呢?木管有沒有光彩?有沒有形體?銅管是不是很含蓄的擔任著增加聲音厚度的角色?音樂的進行是否一直都很鮮活、充滿朝氣?強弱的對比反應是否夠快,不會死氣沉沉?低頻段是否紮實雄厚、一直擔任管弦樂的良好基礎?整個樂曲是否充滿堂音,尤其是定音鼓猛擂時堂音夠清楚嗎?
HIFI音響
假若您認為管弦樂不夠紮實,低頻太薄、弦樂又亮又尖又薄,小提琴群沒有稍暗且適當的光澤,整體聲音乾乾的沒有水分沒有光彩,我認為這些都是錯的。從第一號到第八號,您先不要說被貝多芬的音樂所感動(我相信這份功力的人比較少),您應該會先被它們的音響效果所感動才對。即令是最早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它的音響效果都很迷人,如果您所聽到的音響效果是乾乾尖尖瘦瘦剌耳的,我不相信您能了解貝多芬音樂的真正迷人之處。
再來說到第九號交響曲。對於音響器材與聆聽空間而言,這實在是高難度的考驗。它難在那裡?難在要將音量開得夠大聲,否則龐大磅礴的氣勢出不來。您接受一個管弦樂團、一個龐大的合唱團以及四位歌手擠成小鼻子小眼睛的音響效果嗎?如果是這,乾脆把這首交響曲改為弦樂四重奏算了。再來您聽聽整個音場,它是既寬廣又深的音場。假若音場小小扁扁的,那也不對。

合唱交響曲

其實,不必說那么多,就光是第一樂章一開始幾次由弱轉強的樂段,其動態對比就很驚人,表現不好的器材在此就會中箭落馬,根本無法熬到第四樂章。您覺得卡拉揚指揮夠「凌厲」嗎?如果不覺得,那就不對。您覺得合唱團夠雄厚夠有力夠清楚嗎?如果不覺得,那也不對。您覺得四位歌手的聲音會薄而剌耳嗎?如果會,當然也不對。聽到最後,您沒有被驚心動魄的音響效果所感動而意猶未盡嗎?如果這些都沒有,唉!您的音響系統恐怕從來就沒有正確的響過。這么多年來,您都還沒有享受過音樂真正迷人之處呢!
這套CD的側標上寫著:「貝多芬,給我力量!」。是的,貝多芬,如果真有在天之靈,您就給予凡間的音響迷力量,讓他們改變自己聽音樂的命運吧!

區別

HIFI與家庭影院區分
從定義上
Hi-Fi是英語Hight-Fidelity的縮寫,直譯為高度保真,它要求音響設備在重放過程中,對聲音信號各項指標不失真地放大、處理,以還原聲源的本來面貌,強調的是原汁原味,專門用於欣賞音樂。
AV功放,顧名思義A(audio)表示音頻、音響,V(video)表示視頻、圖像,因此AV功放是匯集了音頻和視頻兩種信號處理的視聽放大器,強調的是聲場的氛圍,專門用於家庭影院。
側重點
這兩種功放由於側重點不同,決定了其在技術指標、聲場氛圍、聲道數目、電路設計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技術指標不同高保真Hi-Fi功放的技術指標主要有輸出功率、諧波失真、信噪比、頻率範圍、額定阻抗和阻尼係數等,尤其強調了諧波失真和信噪比等;而AV功放雖然也有這些技術指標,但更強調了聲道隔離度、延遲時間範圍、各種聲場模式(DSP系統、家用THX系統,杜比AC-3系統)等指標參數,另外AV功放還多了有關視頻部分的指標。
2、聲場氛圍不同 Hi-Fi功放在放聲方式上多以高保真為設計目的,講究原汁原味地放大信號源發出的信號,主要用於欣賞音樂、人聲等,追求聲音的真實效果。而AV功放在放聲方式則是以營造聲場為主要設計目的,強調錶現聲音的方位感,模擬聽音環境的氣氛,例如電影院、大廳、教堂、體育場、演播室等等。 3、放音聲道數目不同 Hi-Fi功放在放音時一般為兩聲道,即放大左、右兩個聲道的信號,並推動左、右兩組音箱,構成了立體聲的聲場。而AV功放則有4-9路,推動多路音箱,從而構成環繞聲場,例如:杜比AC-3需5.1聲道(左、中、右、左環繞、右環繞、重低音)。
4、電路設計的不同從電路設計或電路構成上看,兩種功放有較大的差別。首先,高保真Hi-Fi功放電路比較簡單,信號處理程式少,僅僅是放大電路與切換、調整電路的組合:AV功放比Hi-Fi功放多了解碼電路與延時、混響電路等,並且還要負責放大多路信號,因而集成程度高、電路複雜、信號處理程式多。其次,AV功放在電路構成上還有視頻電路。
AV功放與Hi-Fi功放
1、AV功放在播放大信號聲源時底氣不足這一點可從產品說明書中看,AV放大器在雙聲道狀態下的輸出功率比在四聲道狀態下的輸出功率大。不過,有些廠家說明書標註是一樣的,這時,可以選用大動態範圍的音樂進行試聽,可明顯感到力不從心。這是因為AV功放的總功率消耗大,電源功率儲量不富餘,而Hi-Fi功放則顯得從容不迫。
2、AV功放走線多影響音質 AV放大器設定多種視頻、音頻連線埠,接入多組音頻、視頻信號源,造成信號走線多而雜,極易造成信號的相互干擾。尤其是分布電容的存在,對高音頻及其諧波的影響最大,使優質信號源原有的豐富高頻分量受到衰減或干擾,使聽者領略不到高保真的效果。
3、AV功放的螢光屏也會干擾音質 AV功放注重方便的多功能操作,面板上設有大型螢光顯示器,使操作直觀生動,但螢光屏用低壓交流燈絲加熱,在脈衝信號的驅動下進行字元顯示,將對周圍輻射出許多電磁干擾,明顯影響音質。 AV功放和HI-FI功放的區別主要就是如上一些。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這裡給你列出很多AV功放和HIFI功放的不同之處,但在實際上,這兩種功放的區分並不是那么的明顯,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這兩種功放的不同之處。於是JS就利用了這點,把AV功放說成是HIFI功放,以此來抬高價格。
Hi-Fi 和Hi-End的區別
一般說來,Hi-Fi 與Hi-end在常規的客觀技術參數上,都有著優秀的指標。但如果以這些常規的技術參數高低來區分Hi-Fi 與Hi-end,就難免失之偏謬。常規的技術參數是衡量音響器材優劣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一個優秀的技術參數不管是對Hi-Fi 還是對Hi-end都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人們的聽覺對技術參數的敏感程度是有限的。比如千分之幾的失真度差異或是零點幾個分貝的不平衡度差異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難於察覺的。
但是不管是音響器材的設計製造者還是焊機派的發燒友,在自己的實踐中都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常規技術參數之外的一些技術參數或是技術特性對器材的音色、音質有著一定的影響。比如,負反饋的引入方式,負反饋深度的選擇,就會對音色、音質有較大的影響,但卻又和常規的技術參數關係不很大。說來也是,音響器材處理的是一個較寬頻帶內多頻率成分及信號幅度變化很大的信號,這一信號在通過非線性系統時很難用簡單的數學模式來表達。
就音響器材的技術參數而言,通常的Hi-Fi 器材,所追求和保證的基本上是常規的技術參數,而且往往去努力達到儘可能高的指標。而Hi-end器材除了常規的技術參數之外,往往要注重更深層的技術參數和技術特性。所以Hi-end器材在常規的技術參數上很可能未見其有何明顯的優勢,但其主觀聽感卻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影響器材素質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電路設計完善外,製造工藝和材料的選取也很關鍵,這一點可以說是Hi-Fi 與Hi-end的差別之一。一般說來,Hi-Fi 器材需求量較大,生產過程中製造工藝的設計往往儘可能簡單以降低成本。元器件的選取也儘可能選用性能價格比較高的品種。而Hi-end的器材就不同了,因為Hi-end的市場遠比Hi-Fi 小,而且如果器材的素質不夠,使用者也不會認為它是Hi-end級的器材。所以Hi-end級器材對製造工藝極為重視,往往對一根導線,一個焊點的位置都極為注重。所用的原件則儘可能地選用一些名牌的優質品。對於器材的外觀,那更是不在話下,往往力求外觀的協調、精湛,以至器材的機械重心位置、機械振動特性都不忽視。在一些音響刊物上,往往會看到形容Hi-end器材的詞語,如論及元器件時用“猛料用盡”,說起外觀時用“形象威猛”,談及工藝時用“精美絕倫”。這些詞語確是當前一些Hi-end器材的客觀特點,不過對於使用者來說,他的追求往往更注重Hi-end器材的音樂表現力,也就是說在追逐Hi-end 器材時更注重的是其音“質”。
那些“形象威猛”、“精美絕倫”、“猛料用盡”的Hi-end器材,個個身價不菲,和大多數音樂愛好者的距離遙遠。但產品是由市場的需求決定的,音響器材中,也有一類器材,這些器材沒有去追求“威猛”的形象和“精美”的工藝,把有限的成本預算用在提高聲音的“質”上。從而使其有Hi-end器材素質的器材向更多的音樂愛好者靠近了。對這類具有高素質的器材,我們不妨稱之為“準”Hi-end器材。
Hi-Fi 器材與Hi-end器材之間很難說有一個明顯的技術參數界限,也不能簡單地以外觀和市場價位來區分Hi-Fi 與Hi-end,一種器材是否可以稱之為Hi-end,往往需要以其主觀聽音感受,其本身技術參數,製造工藝及價格等諸多方面的因素來評價。

專業術語

音響系統主要技術指標有:頻率特性、信噪比、動態範圍、瞬態回響、立體聲分離度、立體聲平衡度
頻率特性:音響設備重放時的頻率範圍(頻率回響)以及信號幅度隨頻率的變化關係(幅頻特性)。幅度的單位是dB,頻率的單位是Hz。音響系統的頻率回響至少達到32-18000Hz,在此頻率範圍內信號幅度變化應小於2dB。
信噪比:在同一參考點有用信號、與噪音的比值的對數。在音箱輸入點信噪比70dB,人耳距音箱一米噪音幾乎不可聞,Hi-Fi系統一般達到100dB以上。
動態範圍:音響設備重放時最大不失真輸出功率與靜態時系統噪音輸出功率之比的對數。Hi-Fi系統一般達到100dB以上。
失真度:音響設備重放時,音源信號的失真程度。有諧波失真、交調失真、瞬態失真。Hi-Fi系統諧波失真一般小於1%。
立體聲分離度:左右兩聲道的分離度。反映左右兩聲道的串擾程度。
立體聲平衡度:左右兩聲道的信號增益之差。
購機時,信噪比、立體聲分離度、立體聲平衡度是人耳可以判別的,其他指標通過多系統比較作出對比,專家的指導很重要。一套音響器材是否屬於HIFI,應該符合一些感官標準的,可以參考如下。
平衡性
這是一套HIFI器材追求的終極目標。人耳感受聲音的頻率範圍大約為20~20000Hz,在音樂展現上,這個範圍包括了從敲打低音鼓時發出的最低音到猛擊三角鐵時發出的最高次泛音之間。器材要在這個範圍內音樂營能達到精確平衡,沒有任何的刻意增強削弱,或是故意忽略,體現音樂的和諧自然。但需要說明的是,能做到完美平衡的器材幾乎沒有,而接近完美平衡的,也動輒人民幣數十萬計,一般發燒友,在自己的財力允許內做到相對平衡即可。
清晰度
HIFI器材的另一聽感,就是清晰乾淨。聲音的細微末節和複雜段落皆應纖毫畢現無一絲遺漏,沒有幾個音部粘在一起的感覺。
空間與層次感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離箱感或結像感。聽到的聲音好像不是從兩個音箱裡出來的,而是有真人在一個位置發聲唱歌。好的器材,能做到把幾個聲部的位置完美地描繪出來,甚至清楚到數人頭!
動態
簡單說也就是聲音的彈性,好的聲音應該是是彈性十足。比如鼓點的節奏,或是強勁的舞曲,節奏應該是連續,而不是被割裂的,或是有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
厚度
也許這是最好判斷的。單薄到像紙一樣的聲音,一定是不好的。好的HIFI器材的聲音,應該是醇厚的,濃郁的。
耐聽性
這是考量一套HIFI器材的另一重要指標。如果一套音響乍聽下來有驚艷之感,但聽多了就覺得耳朵很累很疲勞的話,那我們就可以認為其耐聽性不高。好的器材,應該是無論聽多久,耳朵也不會累的。

音響器材

如果你光臨過一些音像店的陳列室,或者去參加過一些音響展示會,您會發現,那些用來演示的高級音響器材真是另人心曠神怡,它們外觀奪目、精美絕倫的工藝更是讓人目瞪口呆,但是一問價錢,不少人都會讓張開的嘴巴合不上去。為什麼一對喇叭,一部功放或者一架唱機都要賣到幾十萬元呢?它們真的有這個價值嗎?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桑塔娜汽車一樣會跑,為什麼還要造保時捷或法拉利呢?”或者“普通的小提琴幾千甚至幾百塊錢就可以買到,為什麼帕爾曼等大師都要用數百萬一把的呢?不用這么貴的琴他們就不會演奏了嗎?”不錯,高級跑車也一樣是4個輪子,名貴的小提琴在外型結構上與便宜的也沒有差別,基本功能上兩者毫無差異,但是高價者所追求的,就是及至的表現。便宜的音響一樣可以重播音樂,但是要講究到完美的重播不使用比較高級的音響器材就無法克盡全攻了。所以總結成一句話,高級音響和一般音響的差別,並不在於功能上的差別,重要的在於重播音樂的品質!也就是說,音響器材的目的,是以重現錄音現場為最高目標,希望能模擬出一個如幻似真的空間,在這裡,演奏者及演唱者的表情、各種樂器的形狀位置都能清晰分辨,使您面對音響,就像面對音樂家一樣,作心靈的交流,另你感動不已。
那么,音響器材究竟要擁有哪些要素,才能符合這么苛刻的要求呢?請密切關注以下這些要項:

音質與音色

就算是同樣類型的樂器,也都會有不同的聲音表現,最重要的部分就在於音質的不同。音響器材的音質也會因為內部用料和設計師調音口味的不同,而有差異。當然高貴的音質和音色在一般樂器上是很難出現的,同樣也很難出現在低價的音響系統上。廉價的音響要注意的是能否正確的表達出錄音軟體中不同樂器的差別,倘若播放史坦威鋼琴的錄音聽起來和廉價鋼琴沒有任何區別,那就沒有辦法細細體會優異錄音的妙處了。

高中低音

一般人耳朵能聽到的頻率大約從20Hz-20KHz,這是相當寬闊的一個範圍,音響器材要儘量能發出這段完整的頻率範圍的聲音,所表現的效果才會更好。通常較難表現的是高低兩端的部分,尤其是在較低的低頻部分,由於人耳對這些頻率部分相對的不敏感,它們需要有較強的能量,而較強的能量需要的功率也很大,不是極高等級的器材很難真正完美地將它們再現出來。
所謂高、中、低頻段的能力分布,就是指在器材所能發出的頻率範圍內,各頻段量的多與少。有些器材高頻段較多,有些低頻感強一些,也有些中頻段的人聲特別飽滿,但高低兩段的量就不是那么多了。總之不一為足,這就形成了各類音響在底氣上的特色。
要注意的是,各頻段量感的多寡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重要的是整體搭配之後要取得平衡,不要有哪一個頻段特別突出,這樣就不耐聽了。至於各頻段的控制力,則表示“質”的好壞,同樣的,完美的低頻控制力相對比較難得到,許多器材的低頻量感或許很多,但控制力不佳,這種低頻乍一聽起來很“軟”,但由於缺乏收放自如的控制力,會顯得不結實,不飽滿 ,沒有十足的彈性,溢的滿空間都是,聽的時間一長就會反胃了,當然越好的音響,在各頻段的控制力都會越好,往往有不過不失的表現。

音場表現

音場的表現很重要,可以說是現場再現的首要條件,那么究竟什麼是音場呢?所謂音場,就是兩隻喇叭所發出的聲音能夠凝集成形的範圍,通常如果兩隻喇叭的擺位恰當(包括與後牆及側牆的距離,喇叭的高度及向內傾側的角度等)一個具體成型的音場就會浮現出來。你甚至可以“看到”,在喇叭的後方各個發聲樂器及人聲的大小,位置及形狀,這就是音場!
如果喇叭沒有調整到聆聽空間中的最佳位置,那么您只能聽到聲音而已,不能夠有“透視”立體音場的樂趣,自然更別提“現場重現”的境界了。
音場的表現不但包括了高度、深度與寬度,還包含了音場內各“物體”之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遠近、深淺、前後、高低等明確關係。以合唱團的演唱為例,不能僅聽到是一片人聲,還要能分出前後排演員彼此之間的高低與遠近,也就是通常講的“層次”。有“高段位”的發燒友將超級音響極品精心調整擺位後,竟能“數出”優質合唱錄音中的“人頭”多少,這並非無稽之談。通常音場的大小形狀會因為不同的錄音而有差異,在播放某些特別以音場深闊驚人的軟體時,也會有音場比實際空間還要再大一些的感覺。
另外,要注意的是,完整的音場並不只是能見到各個發聲而已,還有這些發聲體所存在的空間大小,及形狀也要表現出來才行。例如在教堂中的錄音就會有廳堂較高、聲音的殘響回聲較長等感覺,而在爵士俱樂部、體育場等的現場錄音,也應給予聽者不同的空間感受。
總之,音場表現的概念,幾乎包含了發燒友常掛在口的“定位”“層次”“深度和寬度”“空間感”“殘響”等辭彙的全部意義。
透明度與分析力
當您的音響系統已經可以有一個音場具體成型的時候,首先恭喜您已經跨出了接近關於 Hi-Fi 的一大步,接下來必須努力的就是提高場內的透明度與分析力。什麼是透明度呢?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可以說明問題,就像隔著玻璃看窗外的景物,如果玻璃很髒就會降低我們的視覺效果,我們期待的是當然玻璃越乾淨越好,甚至最好沒有玻璃,這樣我們才能一覽無遺,同樣的音響系統的透明度越好,聽者也就越容易投入到音樂之中,不會有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感(當然,如果音樂要營造這樣的效果,是錄音師的事)。至於分析力呢?就視覺而言,就像一個解析力強大的鏡頭,可以拍攝出比人眼所見到的還要清晰的照片,甚至可以再現皮膚的色素沉澱和毛孔的大小,對於音響器材來講,同樣如此,好的分析力能將樂曲中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細節描繪的很真切,巨細無遺。即使一大片弦樂齊奏時有一張樂譜輕輕落地,你也能聽見!
結像力與形體感  
光是能“看到”音場內各發聲樂器的大小、位置及形狀仍是不夠的,還要更進一步要求發聲體的形體要凝聚,不能有鬆懈的感覺,同時,發聲體也不應該有單薄的感覺,而 應該是有相應的厚度的,就像一個女高音站在你面前,或是一把高大直立的大提琴,他們在音場中的重現如果只是扁扁的一片,那就大錯特錯了!
樂器和人聲的大小比率
各個發聲樂器和人聲彼此之間應該有適當準確的大小比例,不能有打鼓一敲就占滿整個音場的情形,也不能發生小提琴比鋼琴還大的情況發生;有的音響器材播人聲天碟時獨唱者的口型比例失調,嘴巴大的聽起來可以把整個樂隊吞下去,這樣的音響,即使其餘方面表現再好,也沒有可能讓聽者產生如臨現場的感覺。當然,要作到這點很難的,這是極其卓越的Hi-End音響加上一流的調教功夫才能抵達的境界。
活生感  
活生感?活生感就是毫不死板,像活的一樣的生動感覺。音樂在音響器材中有著無比的活力,藝術家的演出生機勃勃,該快的時候不會提不起勁,該慢的時候又不會煞不住車。我們常說“動態”、“瞬態”的表現如何,歸根到底,這些專業技術語所指的,就是音響活生感的綜合體現。試想:如果一件音響器材,一張唱片錄音不能讓你很容易的感受節奏的張馳律動、旋律的快慢起伏、音符的跳躍飛舞,自然也不能明確表現室內樂的靜縊和諧、交響樂的龐大壯麗,爵士樂的熱情洋溢,那么,又如何能夠讓你體會音樂家們的心靈,進入他們的感情世界呢?

整體平衡性

如果一套音響系統以上各項表現都相當不錯,但綜合起來卻給人不和諧的感覺,就好像樂隊中的每個樂手都只顧表現自己,不管他人,那么結果一定是不忍卒聽的。其實,要知道一套音響系統的整體平衡性是否優異是相當簡單的,只要它能夠讓你長時間的一聽再聽,非但沒有不耐煩,反而讓你不捨得關機離去,那就對了!當然,這也表示它有很好的“音樂味”,也就是說,這樣的器材和音樂渾然天成,徹徹底底是為音樂、為藝術度身定造的。這樣的音響幾乎和樂器屬於同一屬性,難求,而且覺得很離譜!
好了,這么多要素是不是已經讓你覺得眼花繚亂了呢?其實只要記住越好的音響越能讓人感受到活生生的音樂,就好像在現場獲得的美感和動感,那就夠了。了解這些,希望諸位在今後看到天價級的Hi-End器材時,不再驚愕,同時希望在閱讀有關Hi-Fi的報導欄目時,心有靈犀,不再滿頭霧雨。因為你已知道,發燒友在不斷追求的是什麼?對,正是離藝術近些,再近些。

空間感

如果一套音響系統(包括器材與空間)能夠「使音場浮出來」,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間感。請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聽到」。真正表現好的音場與空間感絕對是可以「看到」的,而非僅「聽到」而已。什麼是空間感?那就是錄音場所的三度空間實體大小。要能夠將空間感完全表現出來,絕佳的細節再生是絕對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說,如果聽不到完整的堂音,那么「空間感」也無法完整的再生出來。什麼又是「堂音」?堂音與「殘響」往往又被混淆不清。大部份人誤認「堂音」就是「殘響」。其實,這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殘響的英文是Reverberation。Ambience原意是指周圍、環境或氣氛,後來被引申為音樂廳中的堂音。從「氣氛」二字,我們就可了解它是指包圍在我們周圍的音樂細節。除了感性的意義之外,Ambience另有一個理性的解釋,那是狹隘的指傳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換句話說藉由第一次反射音與真接音的時間延遲,我們可以「感受到」音樂廳空間的大小。因此,如果我們無法在軟體中聽到堂音的話,我們便無法「看到」空間感?「殘響」在一般的解釋中,當然也可以說是反射音。但是,殘響有一個更嚴苛的時間定義,那就是指一個猝發音發生之後,聲音的能量衰減到原來的百萬分之一(60dB)的時間長度。換句話說,通常我們會說:「這個音樂廳的殘響真豐富、真美」,而應該說殘響較長較短。反過來說,我們也不應該說:「這個音樂廳的堂音太短」,而應該說:「這個音樂廳的堂音真豐富、真自然」。

樂器與人聲

「質感」這個名詞相當抽象,我們常說這家俱的木頭質感很好、這套真皮沙發的質感很好;或這個大理石的質感很好。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了解,所謂「質感」京是指該物體「材質的本性」。不過,我們在此說的並不是音質的那個質感,而是樂器演奏、打擊接觸那一剎那動作所發生的質感。因此,當我們在說:「小提琴的擦弦質感很好」,就意謂著「它錄得很像小提琴」。當我們說:「鈸的敲擊質感很好」,也就是說「它敲起來像真的」。反過來說,當我們認為「小提琴擦弦質感不夠」時說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謂質感也就是指「傳真度」。雷射唱盤剛推出時,大家都覺得小提琴的聲音不像,就是指它的擦弦質感不像。而「形體感」則更容易了解,當我們聽單簧管吹奏時,我們說它的形體感真好,那也是「傳真度」的一種。總之,質感與形體感皆是「傳真與否」的代名詞。至於「空氣感」又是什麼呢?當我們在形容拉奏、敲擊鍵盤樂器時,我們用的是「某某樂器的質感很好」。可是,當我們在形容管樂器時,我們通常不用「質感」二字,而用「空氣感」,也就是說吹氣的感覺。說得更清楚些,「空氣感」是指聲波振動的感覺,而質感大部分是「接觸」後剎那的感覺。當然,弦樂群除了拉奏時的擦弦質感外,它同時還有弦樂空氣中產生的「空氣感」。

細節再生

細節大概是泛指樂器的細節、堂音的細微再生與錄音空間中所有的雜音。一件音響器材細節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經由ABTest比較出來。為什麼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細節較多呢?我想這與低失真、高訊噪比、高靈敏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關。細節少的器材聽起來平板乏味:細節多的器材起來趣味盎然。一件優秀的音響器材,其細節的再生當然是豐富無比的。

書架箱

縱觀HiFi音響史,書架箱領域內誕生了許多各具特色的產品,其中不乏傳世之作,有的以音質擅長,有的在工藝上取勝,爭奇鬥豔,美不勝收。不過,其中大部分均以無源書架箱為主,所以作為發燒友的你,還需要搭配好前端、線材、片源等設備,才能將頂級名箱的威力發揮到最大。
B&W805
編輯點評:發燒名廠B&W是英國頂級的揚聲器製造廠。1966年由John Bowers與朋友Roy Wilkins合夥開設了一家音響店,專門研究、製作和銷售揚聲器單元。因此,公司的名稱就取其二人的姓——Bowers & Wilkins,簡稱B&W。公司的多種揚聲器均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深受各大音響雜誌和發燒友的稱讚與推崇。其中著名的就是鸚鵡螺音箱。B&W為了慶祝公司成立35周年,2001年特別推出了Signature系列的第二款音箱Signature 805:外觀華麗、高貴的書架箱,從這款音箱的型號上我們不難看出,這是B&W “Nautilus 805”書架箱的升級版本。
丹拿C1
編輯點評:說到丹拿這個品牌,相信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音箱界的勞斯萊斯,一直是音樂學院、音樂廳等專業場合的音箱,而擁有一對丹拿書架箱更是所有發燒友的夢想。很多品牌的旗艦系列都是大型落地箱,丹拿也不例外,“證據”系列(Evidence)就只有落地箱而沒有書架箱,所以僅次於“證據”系列的“信心”系列(Confidence)的C1(信心1號)就是丹拿目前最好的書架箱,剛上市的價格為6萬多,號稱“書架箱之王”。
ATC SCM20
編輯點評:要想玩HiFi不僅要有錢,同時你還得有一個好身板。一般來說,單只音箱5公斤已經算比較沉的,但是你想像的到ATC SCM20音箱重達10公斤嗎?並且,這款HiFi音箱的靈敏度僅為83dB,要是沒有套頂級的功放,可能這套音箱連聲音都出不來。

HiFi膽機

在HiFi的發展史上膽機功放扮演這一個重要角色,而膽機要做到HiFi效果一般用料很重要。好器材才能出好聲音,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台機百塊錢的膽機它的音質效果永遠都比不上上萬元價格的膽機,前者也很難聽出膽機獨有的膽味,這是它的元器件用料決定的。所以HiFi膽機除了音質效果好,價格也比一般的膽機要貴很多。
燒麥貴族·貴族之聲電子管功放
編輯點評燒麥是個香港的專業HiFi品牌,燒麥貴族這款膽機功放全套貴族之聲電子管,音質效果極佳,特別是在人聲和弦樂方面有獨特的HiFi效果。市場售價1萬多點,音質效果堪比幾十萬的膽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