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年

954年

公元954年是甲寅年(虎年)、後周顯德元年、後蜀廣政十七年(954)正月初一,後周大赦,改元顯德。聽蜀境通商。初五,加晉王郭(柴)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

基本介紹

紀年,年表,大事,

紀年

甲寅年(虎年
吳越顯德元年
于闐同慶四十三年
應歷四年
南漢乾和十二年
後蜀廣政十七年
南唐保大十二年
北漢乾祐七年

年表

後周郭威囑薄葬
後周太祖郭威廣順末年巳病重。顯德元年(954)正月,太祖鑒於前朝帝王多以金玉陪葬,陵墓無不被發掘,屢囑晉王郭(柴)榮於其身後薄葬,衣紙衣,斂以瓦棺,工役均用私雇,以免煩民,募近陵民三十戶,蠲其徭役以守陵。不修地下宮殿,不設守陵宮人,不豎石人、馬、羊、虎,只於陵前刻石,題“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
後周塞決河
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後周以黃河歷年屢決於靈河、魚池(均於黃河滑州段,今河南滑縣東)、酸棗(今河南延津西)、陽武(今河南原陽)、常樂驛、河陰(今河南武陟東南)、六明鎮、原武(今河南原陽西南)八口,派前登州刺史周訓等分別塞決河。
柴榮即位後周
顯德元年(954)正月,後周太祖郭威病逝,養子柴榮即位。柴榮是郭威聖稱皇后之侄,郭威收為養子。廣順三年(953)封晉王。郭威死前,黜退一批恃功倨傲之臣,又任命一批新官吏,將朝政委歸柴榮,因此權力移交順利。柴榮即後周世宗。柴榮繼承郭威重農恤民的的政策和統一中國的大志,任命王朴等能臣,浚通漕運,發展文教,雖然在位僅6年,便以39歲的英年病逝,但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柴榮重用王朴,王朴獻“平邊策”,提出先攻南唐,取江北而控制南方各國,再取後蜀和幽州,最後解決契丹邊患的戰略思想,又提出爭取民心和避實擊虛等建議,柴榮大多均予採納,成功地發動了一系列統一兼併戰爭。後周顯德二年(955)、顯德三年(956)、顯德四年(957)三度征伐南唐,柴榮每次皆勝,南唐自去帝號,割地請和。後周平定長江以北,得州14、縣60。後周又謀取攻蜀,顯德二年(955)大敗後蜀,取秦、成、階、鳳4州。顯德六年(959),柴榮以契丹未逐,決意北伐。後周屢敗遼師,兵不血刃而取燕南之地,柴榮於此役染病班師,旋即病逝。未能完成一統大業,柴榮在位6年,多有仁政惠民,不僅減免苛政,而且在大兵過後,淮南大飢時,還命貸米與淮南饑民。而他最大的功勞還在於謀策統一大業,其未竟之志,在他死後由趙匡胤繼續完成。
安南吳昌文附於南漢
交州南漢大有十一年(938)為吳權所據。吳權卒後,由子吳昌岌繼之。吳昌岌卒,其弟吳昌文立。南漢乾和十二年(954)、後周顯德元年正月,吳昌文遣使至南漢求節鉞。南漢以吳昌文為靜海軍節度使、兼安南都護,派給事中李璵招之。吳昌文以海賊阻道為由,止李璵於白州,李璵還。
周敗漢、遼於高平
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後周太祖病卒。北漢聞訊,謀大舉攻周,請師於遼。二月,遼遣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統萬余騎兵至晉陽(今山西太原南),北漢劉旻親自領兵三萬會同遼軍南攻潞州(今山西長治)。北周昭義節度使(治潞州李筠(榮)領兵屯於潞州之北太平驛(今山西襄垣西南),派穆令均率三千兵迎戰,北漢前鋒張元徽敗周軍,李筠逃歸潞州自守。三月,北漢乘勝進逼潞州。後周調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領兵由磁州(今河北磁縣)插入北漢軍後方;以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由晉州(今山西臨汾東南)向東堵截北漢軍,調集寧江節度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度使何徽等分別領兵先往澤州(今山西晉城)。周世宗柴榮則不顧群臣反對,御駕親征。北漢劉旻也領兵繞過潞州,向南,於十八日宿於澤州以北的高平之南,張元徽為左軍,楊袞為右軍。十九日,兩軍相遇,北漢軍容整齊,而後周軍因河陽節度使劉詞部尚未抵達,影響軍心,但周世宗志氣益銳,親臨陣前督戰。交戰未久,後周樊愛能、何徽領騎兵先遁,周軍右翼崩潰,一千多步兵降北漢。周世宗見情勢危急,領親兵冒箭石督戰,後周軍奮戰。北漢軍則因驍將張元徽陣亡,奪士氣,大敗。遼軍亦全軍而退不敢救。後到的劉詞,也領軍投入戰鬥,北漢軍又敗,追擊至高平,屍橫遍野,北漢丟棄的物資不可勝數。周世宗殺降北漢的士卒,又斬臨陣逃脫的樊愛能、何徽以整肅軍紀,從此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再行姑息之政。

大事

(1)春,正月,丙子朔,帝祀圜丘,僅能瞻仰致敬而已,進爵奠幣皆有司代之。大赦,改元。聽蜀境通商。
(1)春季,正月,丙子朔(初一),後周太祖圜丘祭天,僅能抬頭瞻仰表示致敬而已,進獻酒爵、奠放幣帛都由有關官員代勞。宣布實行大赦,改換年號。同意後蜀在邊境通商貿易。
(2)戊寅,罷鄴都,但為天雄軍。
(2)戊寅(初三),撤銷鄴都,只設天雄軍。
(3)庚辰,加晉王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時群臣希得見帝,中外恐懼,聞晉王典兵,人心稍安。
(3)庚辰(初五),晉王郭榮加官兼侍中,管理京城內外兵馬事務。當時群臣很少能見到後周太祖,所以朝廷內外驚恐害怕,聽說晉王掌管軍隊,人心漸漸趨於平靜。
(4)軍士有流言郊賞薄於唐明宗時者,帝聞之,壬午,召諸將至寢殿,讓之曰:“朕自即位以來,惡衣菲食,專以贍軍為念;府庫蓄積,四方貢獻,贍軍之外,鮮有贏餘,汝輩豈不知之!今乃縱兇徒騰口,不顧人主之勤儉,察國之貧乏,又不思己有何功而受賞,惟知怨望,於汝輩安乎!”皆惶恐謝罪,退,索不逞者戮之,流言乃息。
(4)軍隊將士中有流言說郊祀的賞賜比後唐明宗時少,後周太祖聞悉,壬午(初七),召集眾將到寢殿,責備說:“朕從即位以來,節衣縮食,專門把保證軍隊供給放在心上。國庫的積蓄,四方的貢獻,除去供應軍隊之外,很少有剩餘,你們難道不知曉!如今卻縱容兇惡之徒亂說,全然不顧念君主的勤勉儉樸,體察國家的貧窮匱乏,又不想想自己有什麼功勞而接受賞賜,只知抱怨,你們於心能安嗎!”眾將都惶恐告罪,退下,搜尋軍中不逞之徒立即殺戮,流言蜚語於是平息。
(5)初,帝在鄴都,奇愛小吏曹翰之才,使之事晉王榮;榮鎮澶州,以為牙將。榮入為開封尹,未即召翰,翰自至,榮怪之。翰請間言曰:“大王國之儲嗣,今主上寢疾,大王當入侍醫藥,柰何猶決事於外邪!”榮感悟,即日入止禁中。丙戌,帝疾篤,停諸司細務皆勿奏,有大事,則晉王榮稟進止宣行之。
(5)當初,後周太祖鄴都時,格外喜愛小吏曹翰的才能,讓他事奉晉王郭榮;郭榮鎮守澶州,任命他為牙將。郭榮入朝任開封尹,沒有立即召來曹翰,曹翰卻自己到了,郭榮很奇怪。曹翰請求私下進言,說:“大王是國家的繼承人,如今主上患病臥床,大王應當入宮侍侯醫治用藥,怎么還在外面處理決定事務呢!”郭榮醒悟,當天進入住在宮中。丙戌(十一日),後周太祖病情危重,停理各部門具體事務,全部不得奏報,有重大事情,則由晉王郭榮稟報可否而宣旨實行。
(6)以鎮寧節度使鄭仁誨為樞密使、同平章事。
(6)任命鎮寧節度使鄭仁誨為樞密使、同平章事。
(7)戊子,以義武留後孫行友、保義留後韓通朔方留後馮繼業皆為節度使。通,太原人也。
(7)戊子(十三日),任命義武留後孫行友、保義留後韓通、朔方留後馮繼業都為節度使。韓通是太原人。
(8)帝屢戒晉王曰:“昔吾西征,見唐十八陵無不發掘者,此無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當衣以紙衣,斂以瓦棺;速營葬,勿久留宮中;壙中無用石,以甓代之;工人役徒皆和雇,勿以煩民;葬畢,募近陵民三十戶,蠲其雜徭,使之守視;勿修下宮,勿置守陵宮人,勿作石羊、虎、人、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汝或吾違,吾不福汝。”又曰:“李洪義當與節鉞,魏仁浦勿使離樞密院。”
(8)後周太祖屢次告誡晉王說:“從前我西征時,看到唐朝十八座皇陵沒有不被發掘的,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多藏金銀寶玉的緣故。我死後,定當用紙衣給我穿上,用土燒的棺材收斂我;迅速辦理安葬,不要久留宮中;墓穴中不要用石頭,拿磚代替;工匠役徒都由官府出錢僱傭,不要麻煩百姓;安葬完畢,招募靠近陵墓的百姓三十家,免除他們的各種徭役,讓他們看守陵墓;不要修建地下宮室,不要設定守陵宮人,不要造石羊、石虎、石人、石馬,只刻一塊石碑立在陵前,寫上:‘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你如果違背我的話,我就不施福給你。”又說:“李洪義應當授予符節和斧鉞,魏仁浦不要讓他離開樞密院。”
(9)庚寅,詔前登州刺史周訓等塞決河。先是,河決靈河、魚池、酸棗、陽武、常樂驛、河陰、六明鎮、原武,凡八口。至是,分遣使者塞之。
(9)庚寅(十五日),詔令前登州刺史周訓等堵塞黃河決口。此前,黃河在靈河、魚池、酸棗、陽武、常樂驛、河陰、六明鎮、原武決口,共八個口。到這時,分別派遣使者去堵塞。
(10)帝命趣草制,以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王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壬辰,宣制畢,左右以聞,帝曰:“吾無恨矣!”以樞密副使王仁鎬為永興軍節度使,以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武信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領武定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何徽領昭武節度使。重進年長於晉王榮,帝召入禁中,屬以後事,仍命拜榮,以定君臣之分。是日,帝殂於滋德殿,秘不發喪。乙未,宣遺制。丙申,晉王即皇帝位。
(10)後周太祖命令趕快起草制書,任命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王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壬辰(十七日),宣布制書完畢,左右的人將此事奏告後周太祖,太祖說:“我沒有遺憾了。”任命樞密副使王仁鎬為永興軍節度使,任命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兼任武信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兼任武定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兼任昭武節度使。李重進年齡大於晉王郭榮,太祖召他入宮中,託付後事,並命他拜見郭榮,以確定君臣之間的名分。當天,後周太祖死於滋德殿,封鎖訊息不發喪。乙未(二十日),宣布大祖遺制。丙申(二十一日),晉王即皇帝位。
(11)初,靜海節度使吳權卒,子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文立。是月,始請命於南漢,南漢以昌文為靜海節度使安南都護
(11)當初,靜海節度使吳權去世,兒子吳昌岌繼位;吳昌岌去世,弟弟吳昌文繼位。此月,開始向南漢請求任命,南漢任命吳昌文靜海節度使安南都護
(12)北漢主聞太祖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於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將萬餘騎如晉陽。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
(12)北漢主聽說後周太祖去世,極為高興,圖謀大舉入侵後周,派遣使者到契丹請求出兵。二月,契丹派遣它的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率領一萬多騎兵前往晉陽。北漢主親自領兵三萬,任命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軍隊從團柏南下趕赴潞州。
(13)蜀左匡聖馬步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安思謙譖殺張業,廢趙廷隱,蜀人皆惡之;蜀主使將兵救王景崇,思謙逗橈無功,內慚懼,不自安。自張業之誅,宮門守衛加嚴,思謙以為疑己,言多不遜。思謙典宿衛,多殺士卒以立威。蜀主閱衛士,有年尚壯而為思謙所斥者,復留隸籍,思謙殺之,蜀主不能平。思謙三子,、嗣、裔,倚父勢暴橫,為國人患。翰林使王藻屢言思謙怨望,將反,丁巳,思謙入朝,蜀主命壯士擊殺之,及其三子。藻亦坐擅啟邊奏,並誅之。
(13)後蜀左匡聖馬步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安思謙進讒言殺害張業,廢黜趙廷隱,蜀人都痛恨他。後蜀主派他領兵救援王景崇,安思謙徘徊觀望而無戰功,內心慚愧恐懼,自感不安。從張業被誅殺以後,宮門守衛更加嚴密,安思謙認為這是懷疑自己,說話多有不敬。安思謙統領皇宮警衛,多殺士兵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後蜀主查閱衛士名冊,有年紀還輕而被安思謙所斥退的,便又留下歸入簿籍,安思謙卻殺死這些衛士,後蜀主深感不平。安思謙有三個兒子:安、安嗣、安裔,倚仗父親權勢殘暴橫行,成為國人大患。翰林使王藻屢次奏言安思謙懷恨在心,準備謀反,丁巳(十二日),安思謙上朝,後蜀主命壯士擊殺他,以及他的三個兒子。王藻也因犯有擅自啟拆邊關奏報的罪,一同遭誅殺。
(14)北漢兵屯梁侯驛,昭義節度使李筠遣其將穆令均將步騎二千逆戰,筠自將大軍壁於太平驛。張元徽與令均戰,陽不勝而北,令均逐之,伏發,殺令均,俘斬士卒千餘人。筠遁歸上黨,嬰城自守。筠,即李榮也,避上名改焉。
(14)北漢軍隊屯駐梁侯驛,昭義節度使李筠派遣將軍穆令均帶領步兵、騎兵二千人迎戰,李筠自己率領大部隊在太平驛安下營壘。張元徽與穆令均交戰,假裝打不過而逃跑,穆令均追逐,北漢伏兵突然出擊,殺死穆令均,俘虜斬殺士兵一千多人。李筠逃歸上黨,據城自守。李筠就是李榮,為避周世宗郭榮的名諱而改了名。世宗聞北漢主入寇,欲自將兵御之,群臣皆曰:“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帝曰:“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山否?”帝不悅。惟王溥勸行,帝從之。
後周世宗聽說北漢主領兵入侵,準備親自率領軍隊抵抗,朝廷群臣都說:“劉崇從平陽逃跑以來,勢力縮小,士氣沮喪,必定不敢親自再來。陛下新近即位,為帝不久,人心容易動搖,不宜輕易出動,應該命令將領去抵抗。”世宗說:“劉崇慶幸我國有大喪,輕視朕年輕新近即位,頗有吞併天下之心,這次必定親自前來,朕不可不前往。”馮道一再爭辯,世宗說:“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未嘗不親自出征,朕何敢苟且偷安!”馮道說:“不知陛下能不能成為唐太宗?”世宗說:“以我的兵力的強大,打敗劉崇猶如大山壓碎雞蛋罷了。”馮道說:“不知陛下能不能成為大山?”世宗不高興。只有王溥鼓勵出征,世宗聽從他的話。
(15)三月,乙亥朔,蜀主加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孫漢韶武信節度使,賜爵樂安郡王,罷軍職。蜀主懲安思謙之跋扈,命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等十人分典禁兵
(15)三月,乙亥朔(初一),後蜀主下令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孫漢韶加官武信節度使,賜爵位樂安郡王,免去軍事職務。後蜀主鑒於安思謙專橫跋扈的教訓,命令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等十人分別統領禁兵。
(16)北漢乘勝進逼潞州。丁丑,詔天雄節度使符彥卿引兵自磁州固鎮出北漢軍後,以鎮寧節度使郭崇副之;又詔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引兵自晉州東北邀北漢,以保義節度使韓通副之;又命馬軍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度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將兵先趣澤州,宣徽使向訓監之。重贊,憲州人也。
(16)北漢軍隊乘勝推進逼近潞州。丁丑(初三),後周世宗詔令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領兵從磁州固鎮出現在北漢軍隊後面,任命鎮寧節度使郭崇為副職,又詔令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從晉州東北攔截北漢軍隊,任命保義節度使韓通為副職,又命馬軍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度使何徽及義成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領兵先趕赴澤州,宣徽使向訓監督各部。白重贊是憲州人。
(17)辛巳,大赦。
(17)辛巳(初七),後周實行大赦。
(18)癸未,帝命馮道奉梓宮赴山陵,以鄭仁誨為東京留守。
(18)癸未(初九),後周世宗命馮道護送太祖靈柩前往山陵,任命鄭仁誨為東京留守。
乙酉,帝發大梁;庚寅,至懷州。帝欲兼行速進,控鶴都指揮使真定趙晁私謂通事舍人鄭好謙曰:“賊勢方盛,宜持重以挫之。”好謙言於帝,帝怒曰:“汝安得此言!必為人所使,言其人則生,不然必死。”好謙以實對,帝命並晁械於州獄。壬辰,帝過澤州,宿於州東北。
乙酉(十一日),後周世宗從大梁出發,庚寅(十六日),到達懷州。世宗想日夜兼程快速前進,控鶴都指揮使真定人趙晁私下對通事舍人鄭好謙說:“賊寇氣勢正在強盛之時,應該穩健持重來挫敗它。”鄭好謙講給世宗聽,世宗發怒說:“你從哪裡得到這話!必定是被人所支使,說出那人就活,不然定叫你死。”鄭好謙據實回答,世宗命令將他連同趙晁一起關押在懷州監獄。壬辰(十八日),世宗經過澤州,住宿在州城東北。
北漢主不知帝至,過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軍於高平之南。癸巳,前鋒與北漢軍遇,擊之,北漢兵卻;帝慮其遁去,趣諸軍亟進。北漢主以中軍陳於巴公原,張元徽軍其東,楊袞軍其西,眾頗嚴整。時河陽節度使劉詞將後軍未至,眾心危懼,而帝志氣益銳,命白重進與侍衛馬步都虞候李重進將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將精騎居中央,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將禁兵衛帝。帝介馬自臨陳督戰。
北漢主不知後周世宗到達,所以經過潞州時沒有進攻,領兵向南,當晚,軍隊駐紮在高平城南。癸巳(十九日),後周前鋒部隊與北漢軍隊相遇,發起攻擊,北漢軍隊後退。世宗顧慮敵軍逃跑,催促各路軍隊急速前進。北漢主率中軍在巴公原擺開陣勢,張元徽率軍在東邊,楊袞率軍在西邊,部眾十分嚴整。這時後周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後續部隊尚未到達,大家心感危險懼怕,而世宗意志情緒更加堅決,命令白重進與侍衛馬步都虞候李重進率領左路軍隊在西邊,樊愛能、何徽率領右路軍隊在東邊,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銳騎兵居中央,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兵保衛世宗。世宗騎著披甲的戰馬親臨陣前督戰。
北漢主見周軍少,悔召契丹,謂諸將曰:“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諸將皆以為然。楊袞策馬前望周軍,退謂北漢主曰:“敵也,未可輕進!”北漢主奮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試觀我戰。”袞默然不悅。時東北風方盛,俄而忽轉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使司天監李義白北漢主云:“時可戰矣。”北漢主從之。樞密直學士王得中扣馬諫曰:“義可斬也!風勢如此,豈助我者邪!”北漢主曰:“吾計已決,老書生勿妄言,且斬汝!”麾東軍先進,張元徽將千騎擊周右軍。
北漢主看到北周軍隊人數少,後悔召來契丹軍隊,對眾將說:“我獨自用漢家軍隊就可破敵,何必再用契丹!今天不但可以戰勝周軍,而且還可以讓契丹心悅誠服。”眾將都認為說得對。楊袞驅馬向前觀望北周軍隊,退下來對北漢主說:“是勁敵啊,不可輕易冒進!”北漢主揚起兩頰長須說:“時機不可喪失,請您不必多言,試看我出戰!”楊袞沉默不快。這時東北風正大,一會兒忽然轉成南風,北漢樞密副使王延嗣派司天監李義稟報北漢主說:“現在可以開戰了。”北漢主聽從所言。樞密直學士王得中牽住馬勸諫說:“李義應該斬首!風向這樣,哪裡是在助我呢!”北漢主說:“我的主意已定,老書生不要胡言亂語,再說將殺你的頭!”指揮東面軍隊首先推進,張元徽率領一千騎兵攻擊北周右路軍隊。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太祖皇帝時為宿衛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又謂張永德曰:“賊氣驕,力戰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永德從之,各將二千人進戰。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一當百,北漢兵披靡。內殿直夏津馬仁謂眾曰:“使乘輿受敵,安用我輩!”躍馬引弓大呼,連斃數十人,士氣益振。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言於帝曰:“賊勢極矣,將為我擒,願陛下按轡勿動,徐觀諸將破之。”即引數百騎進陷陳。
交戰不多時,樊愛能、何徽帶著騎兵首先逃跑,右路軍隊潰敗,一千多步兵脫下盔甲口呼萬歲,向北漢投降。後周世宗看到形勢危急,自己帶貼身親兵冒著流矢飛石督戰。宋太祖皇帝趙匡胤當時任後周警衛將領,對同伴說:“主上如此危險,我等怎么能不拼出性命!”又對張永德說:“賊寇只不過氣焰囂張,全力作戰可以打敗!您手下有許多能左手射箭的士兵,請領兵登上高處出擊作為左翼,我領兵作為右翼攻擊敵軍。國家安危存亡,就在此一舉。”張永德聽從,各自率領二千人前進戰鬥。宋太祖皇帝身先士卒,快馬沖向北漢前鋒,士兵拚死戰鬥,無不以一當百,北漢軍隊潰敗。內殿直夏津人馬仁對部眾說:“讓皇上受敵攻擊,那還用我們乾什麼!”躍馬奔騰,拉弓發射,大聲呼喊,連續擊斃數十人,士氣愈發振奮。殿前右番行首馬全對世宗說:“賊寇氣勢已經盡了,將要被我們擒獲,望陛下抓住韁繩別動,慢慢觀看眾將如何擊破賊寇。”立即率領數百騎兵前進深入敵陣。
北漢主知帝自臨陳,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元徽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元徽,北漢之驍將也,北軍由是奪氣。時南風益盛,周兵爭奮,北漢兵大敗,北漢主自舉赤幟以收兵,不能止。楊袞畏周兵之強,不敢救,且恨北漢主之語,全軍而退。
北漢主得知後周世宗親臨戰陣,便嘉獎重賞張元徽,催促他乘勝進兵。張元徽前往攻陣,坐騎摔倒,被後周士兵所殺。張元徽是北漢有名的猛將,北漢軍隊因此喪失士氣。這時南風越刮越大,後周士兵奮勇爭先,北漢軍隊大敗,北漢主親自高舉紅旗來收集軍隊,還是不能制止潰敗。楊袞害怕後周軍隊的強大,不敢救援,而且痛恨北漢主的大話,便保全軍隊而撤退。
樊愛能、何徽引數千騎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親軍校追諭止之,莫肯奉詔,使者或為軍士所殺,揚言:“契丹大至,官軍敗績,餘眾已降虜矣。”劉詞遇愛能等於塗,愛能等止之,詞不從,引兵而北。時北漢主尚有餘眾萬餘人,阻澗而陳,薄暮,詞至,復與諸軍擊之,北漢兵又敗,殺王延嗣,追至高平,殭屍滿山谷,委棄御物及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紀。
樊愛能、何徽領數千騎兵向南逃奔,箭上弦、刀出鞘,搶掠軍用物資,負責運送的役徒驚慌奔逃,跑失、死亡的很多。後周世宗派遣身邊大臣以及貼身軍校追趕宣命制止他們搶掠,沒有人肯接受詔令,使者有的被軍士所殺死,軍士揚言:“契丹大軍趕到,官軍潰敗,其餘部眾已經是投降的俘虜了。”劉詞在路上遇到樊愛能等人,樊愛能等勸阻他,劉詞不聽,領兵北上。當時北漢主還有餘部一萬多人,憑藉山澗作為障礙而布陣,接近日落時候,劉詞到達,又與其它軍隊進攻,北漢軍隊又被擊敗,後周軍殺死王延嗣,直追到高平,僵臥的屍體布滿山谷,丟棄的皇帝專用物品以及軍需、用具、各種牲畜不計其數。
是夕,帝宿於野次,得步兵之降敵者,皆殺之。樊愛能等聞周兵大捷,與士卒稍稍復還,有達曙不至者。甲午,休兵於高平,選北漢降卒數千人為效順指揮,命前武勝行軍司馬唐景思將之,使戍淮上,餘二千餘人賜貲裝縱遣之。李為亂兵所迫,潛竄山谷,數日乃出。丁酉,帝至潞州
當天傍晚,後周世宗在野外宿營,得到投降敵人的步兵,全部殺死。樊愛能等聽說北周軍隊大捷,才與士兵逐漸又返回,有的至天亮還沒到,甲午(二十日),世宗在高平休整隊伍,挑選北漢投降士兵數千人組成效順指揮,命令前武勝行軍司馬唐景思率領,讓他們戍守淮上,其餘二千多人給予路費服裝釋放遣返北漢。李被亂兵所逼迫,潛逃山谷之中,數日之後才出來。丁酉(二十三日),後周世宗到達潞州。
北漢主自高平被褐戴笠,乘契丹所贈黃騮,帥百餘騎由雕窠嶺遁歸,宵迷,俘村民為導,誤之晉州,行百餘里,乃覺之,殺導者;晝夜北走,所至,得食未舉箸,或傳周兵至,輒蒼黃而去。北漢主衰老力憊,伏於馬上,晝夜馳驟,殆不能支,僅得入晉陽。
北漢主從高平起穿上粗布衣服戴上斗笠,乘著契丹所贈送的黃騮駿馬,率一百多騎兵從雕窠嶺逃跑回歸,夜晚迷路,俘虜村民為嚮導,錯向晉州走去,行了一百多里,才發覺,殺死嚮導。日夜向北奔走,剛到一處,得到食物還未舉起筷子,有人傳言後周軍隊追到,便倉皇離去。北漢主衰老疲憊,伏在馬上,日夜賓士,幾乎不能支持,勉強得以進入晉陽。
帝欲誅樊愛能等以肅軍政,猶豫未決;己亥,晝臥行宮帳中,張永德侍側,帝以其事訪之,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帝擲枕於地,大呼稱善。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帝以何徽先守晉州有功,欲免之,既而以法不可廢,遂並誅之,而給車歸葬。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
後周世宗想誅殺樊愛能等人以整肅軍紀,但猶豫未決,己亥(二十五日),白天躺在行宮的帳篷中,張永德在旁邊侍侯,世宗拿此事詢問他,張永德回答說:“樊愛能等人平素沒有大功,白當了一方將帥,望見敵人首先逃跑,死了都不能抵塞罪責。況且陛下正想平定四海,一統天下,如果軍法不能確立,即使有勇猛武士,百萬大軍,又怎么能為陛下所用!”世宗將枕頭擲到地上,大聲稱好。立即拘捕樊愛能、何徽以及所部軍使以上的軍官七十多人,斥責他們說:“你們都是歷朝的老將,不是不能打仗;如今望風而逃,沒有別的原因,正是想將朕當作稀有的貨物,出賣給劉崇罷了!”隨即將他們全部斬首。世宗因何徽先前守衛晉州有功,打算赦免他,但馬上又認為軍法不可廢棄,於是將他一起誅殺,賜給小棺材送歸老家安葬。從此驕橫的將領、怠惰的士兵開始知道軍法的可怕,姑息養奸的政令不再通行了。
庚子,賞高平之功,以李重進兼忠武節度使,向訓兼義成節度使,張永德武信節度使,史彥超為鎮國節度使。張永德盛稱太祖皇帝之智勇,帝擢太祖皇帝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以馬仁控鶴弓箭直指揮使,馬全義為散員指揮使;自餘將校遷拜者凡數十人,士卒有自行間擢主軍廂者。釋趙晁之囚。
庚子(二十六日),賞賜高平戰役中有功人員,任命李重進兼忠武節度使,向訓兼義成節度使,張永德兼武信節度使,史彥超為鎮國節度使。張永德極力稱讚宋太祖皇帝趙匡胤的智慧勇敢,後周世宗提拔宋太祖皇帝為殿前都虞候,兼任嚴州刺史,任命馬仁控鶴弓箭直指揮使,馬全為散員指揮使;其餘將校軍官升任職務的共幾十人,士兵有從行伍中提拔擔任軍主、廂主的。解除對趙晁的禁囚。
北漢主收散卒,繕甲兵,完城塹以備周。楊袞將其眾北屯代州,北漢主遣王得中送袞,因求救於契丹,契丹主遣得中還報,許發兵救晉陽。
北漢主收拾殘兵,修繕武器裝備,加固城池守衛工事來防備後周楊袞率領他的部眾北上屯駐代州,北漢主派遣王得中送楊袞,趁此向契丹請求救援,契丹主遣送王得中回去報告,答應發兵援救晉陽。
壬寅,以符彥卿為河東行營都部署兼知太原行府事,以郭崇副之,向訓為都監,李重進為馬步都虞候,史彥超為先鋒都指揮使,將步騎二萬發潞州;仍詔王彥超韓通陰地關入,與彥卿合軍而進,又以劉詞為隨駕部署,保大節度使白重贊副之。
壬寅(二十八日),後周世宗任命符彥卿為河東行營都部署兼知太原行府事,任命郭崇為副職,向訓為都監,李重進為馬步都虞候,史彥超為先鋒都指揮使,率領步兵、騎兵二萬從潞州出發。並且詔令王彥超韓通陰地關進入,與符彥卿會師進軍,又任命劉詞為隨駕部署,保大節度使白重贊為副職。
(19)漢昭聖皇太后李氏殂於西宮。
(19)後漢昭聖皇太后李氏在西宮去世。
(20)夏,四月,北漢盂縣降。符彥卿軍晉陽城下,王彥超攻汾州,北漢防禦使董希顏降。帝遣萊州防禦使康延沼攻遼州,密州防禦使田瓊攻沁州,皆不下。供備庫副使太原李謙溥單騎說遼州刺史張漢超,漢超即降。
(20)夏季,四月,北漢盂縣投降。符彥卿駐軍晉陽城下,王彥超進攻汾州,北漢防禦使董希顏投降。後周世宗派萊州防禦使康延沼進攻遼州,密州防禦使田瓊進攻沁州,都沒攻下。供備庫副使太原人李謙溥單人匹馬去勸說遼州刺史張漢超,張漢超立即投降。
(21)乙卯,葬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於嵩陵,廟號太祖。
(21)乙卯(十二日),後周將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安葬在嵩陵,廟號為太祖。
(22)南漢主以高王弘邈為雄武節度使,鎮邕州。弘邈以齊、鎮二王相繼死於邕州,固辭,求宿衛;不許。至鎮,委政僚佐,日飲酒,禱鬼神。或上書誣弘邈謀作亂,戊午,南漢主遣甘泉宮使林延遇賜鴆殺之。
(22)南漢主任命高王劉弘邈為雄武節度使,鎮守邕州。劉弘邈因齊王、鎮王兩人相繼死在邕州,堅決推辭,請求入宮值宿警衛,南漢主不允許。劉弦邈到達鎮所,將政事交給手下僚佐,每天喝酒,祈禱鬼神保佑。有人上書誣陷劉弦邈陰謀發動叛亂,戊午(十五日),南漢主派遣甘泉宮使林延遇賜給毒酒將劉弘邈殺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