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年

662年

662年是指西元紀年662年,中國紀年為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龍朔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62年
  • 年號龍朔二年
  • 大事件:西突厥投降吐蕃
  • 解釋:中國紀年662年
歷史大事,通鑑記載,

歷史大事

西突厥投降吐蕃
龍朔二年(六六二)十二月,海道總管蘇海政奉命出擊龜茲,高宗令西突厥興昔亡可汗和繼往絕可汗發兵幫助。唐軍到達興昔亡可汗境內,蘇海政聽信讒言,誘殺了興昔亡可汗,各部都非常憤怒,鼠尼施(五咄陸之一),拔塞乾(弩失畢五部之一)逃走,蘇海政與繼往絕可汗追擊,討平二部。到達疏勒南部時,弓月部引來吐蕃兵馬要與唐軍開戰,蘇海用軍資賄賂吐蕃,雙方議和。因此各部落都認為興昔亡可汗是冤死。各部都產生離叛之心。繼往絕可汗死後,十姓無主,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帶領部眾歸附吐蕃
改官名
高宗龍朔二年(六六二)二月,改官名:以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中台;侍中左相中書令右相,僕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改吏部為司列司勛、司封依舊,考功為司績,戶部為司元,度支為司度,金部為司珍,倉部司庾禮部為司禮,祠部為司禋,主客為司蕃,膳部為司膳,兵部為司戎,職方為司城,駕部為司輿,庫部為司庫,刑部為司刑,都官為司仆比部為司計,司門司關,工部為司平,屯田為司田,虞部司虞,水部為司川,共二十四司。改御史台為憲台。改太常寺為奉常寺,光祿寺為司宰寺,衛尉寺為司衛寺,宗正寺為司宗寺,太僕寺為司馭寺,大理寺為詳刑寺,鴻臚寺為同文寺,司農寺為司稼寺,太府寺為外府寺。改秘書省為蘭台監,殿中省中御府監,國子監司成館少府監為內府監。將作監為繕工監,都水監為司津監。左、右衛府、驍衛府、武衛府都省去“府”字,左、右威衛改為左、右武威衛,左、右領軍衛為左、右戎衛,左、右候衛為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府為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府為左、右奉宸衛。
唐睿宗李旦出生
龍朔二年六月初一,高宗第八子李旦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回紇與鐵勒(即敕勒)的同羅、仆骨等部侵擾唐邊,龍朔元年(六六一)年底,鄭仁泰薛仁貴等前往討伐。二年(六六二)三月,鐵勒九姓合眾十餘萬人抗拒唐兵,派幾十人挑戰,薛仁貴三箭射殺三人,其餘的人都下馬投降,仁貴悉坑之。並帶兵追擊其餘的鐵勒部眾,到磧北,俘虜了葉護兄弟三人。軍中有一首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契苾何力定鐵勒九姓
龍朔二年(六六二)三月,思結、多濫葛等鐵勒部皆降唐。鄭仁泰縱兵大掠之。鐵勒各部帥又都遠逃,將軍楊志追擊,被虜打敗。鄭仁泰為奪取敵軍的輜重,度過大漠,到仙萼河(今外蒙古色楞格河),糧食吃盡才回軍。又遇大風雪,戰士死亡十之八九。高宗怒以仁泰、仁貴等誅殺已降,不計資糧,雖有所得,不補所失,詔以功贖罪不予獎賞。詔另以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前往鐵勒九姓部落,赦兵將罪,罪在酋長,眾皆大喜,鐵勒各部便將葉護、設、特勒等二百多人抓起,送給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將他們斬殺。鐵勒九姓遂定。

通鑑記載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之下龍朔二年(壬戌,公元六六二年)
春,正月,辛亥,立波斯都督卑路斯為波斯王。二月,甲子,改百官名:以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中台;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僕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其餘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監、十六衛,並以義訓更其名,而職任如故。
甲戌,浿江道大總管任雅相薨于軍。雅相為將,未嘗奏親戚故吏從軍,皆移所司補授,謂人曰:“官無大小,皆國家公器,豈可苟便其私!”由是軍中賞罰皆平,人服其公。
戊寅,左驍衛將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與高麗戰於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會大雪,解圍而還。
三月,鄭仁泰等敗鐵勒於天山。
鐵勒九姓聞唐兵將至,合眾十餘萬以拒之,選驍健者數十人挑戰。薛仁貴發三矢,殺三人,餘皆下馬請降。仁貴悉坑之,度磧北,擊其餘眾,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之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思結、多濫葛等部落先保天山,聞仁泰等將至,皆迎降;仁泰等縱兵擊之,掠其家以賞軍士。虜相帥遠遁,將軍楊志追之,為虜所敗。候騎告仁泰:“虜輜重在近,往可取也。”仁泰將輕騎萬四千,倍道赴之,遂逾大磧,至仙萼河,不見虜,糧盡而還。值大雪,士卒飢凍,棄捐甲兵,殺馬食之,馬盡,人自相食,比入塞,餘兵才八百人。
軍還,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仁泰等誅殺已降,使虜逃散,不撫士卒,不計資糧,遂使骸骨蔽野,棄甲資寇。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仁貴於所監臨,貪淫自恣,雖矜所得,不補所喪。並請付法司推科。”詔以功贖罪,皆釋之。
以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左衛將軍姜恪副之,以安輯其餘眾。何力簡精騎五百,馳入九姓中,虜大驚,何力乃謂曰:“國家知汝皆脅從,赦汝之罪,罪在酋長,得之則已。”其部落大喜,共執其葉護及設、特勒等二百餘人以授何力,何力數其罪而斬之,九姓遂定。
甲午,車駕發東都;辛亥,幸蒲州;夏,四月,庚申朔,至京師。
辛巳,作蓬萊宮。
五月,丙申,以許圉師為左相。
六月,乙丑,初令僧、尼、道士、女官致敬父母。
秋,七月,戊子朔,赦天下。
丁巳,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大破百濟於熊津之東,拔真峴城。
初,仁願、仁軌等屯熊津城,上與之敕書,以“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若金法敏借卿留鎮,宜且停彼;若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將士鹹欲西歸。仁軌曰:“人臣徇公家之利,有死無貳,豈得先念其私!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寇充斥而守備甚嚴,宜?厲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既捷之後,士卒心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以聞,更求益兵。朝廷知其有成,必命將出師,聲援才接,凶醜自殲。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清海表。今平壤之軍既還,熊津又拔,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寇,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敵中央,苟或動足,即為擒虜,縱入新羅,亦為羈客,脫不如意,悔不可追。況福信凶悖殘虐,君臣猜離,行相屠戮;正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眾從之。時百濟王豐與福信等以仁願等孤城無援,遣使謂之曰:“大使等何時西還,當遣相送。”仁願、仁軌知其無備,忽出擊之,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獲甚眾,分兵守之。福信等以真峴城險要,加兵守之。仁軌伺其稍懈,引新羅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據其城,遂通新羅運糧之路。仁願乃奏請益兵,詔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以赴熊津。
福信專權,與百濟王豐浸相猜忌。福信稱疾,臥於窟室,欲俟豐問疾而殺之。豐知之,帥親信襲殺福信,遣使詣高麗、倭國乞師以拒唐兵
八月,壬寅,以許敬宗太子少師、同東西台三品、知西台事。
九月,戊寅,初令八品、九品衣碧。
冬,十月,丁酉,上幸驪山溫湯,太子監國;丁未,還宮。
庚戌,西台侍郎陝人上官儀同東西台三品。
癸丑,詔以四年正月有事於泰山,仍以來年二月幸東都。
左相許圉師之子奉輦直長自然,遊獵犯人田,田主怒,自然以鳴鏑射之。圉師杖自然一百而不以聞。田主詣司憲訟之,司憲大夫楊德裔不為治。西台舍人袁公瑜遣人易姓名上封事告之,上曰:“圉師為宰相,侵陵百姓,匿而不言,豈非作威作福!”圉師謝曰:“臣備位樞軸,以直道事陛下,不能悉允眾心,故為人所攻訐。至於作威福者,或手握強兵,或身居重鎮;臣以文吏,奉事聖明,惟知閉門自守,何敢作威福!”上怒曰:“汝恨無兵邪!”許敬宗曰:“人臣如此,罪不容誅。”遽令引出。詔特免官。癸酉,立皇子旭輪為殷王。
十二月,戊申,詔以方討高麗、百濟,河北之民,勞於徵役,其封泰山、幸東都並停。
風海道總管蘇海政受詔討龜茲,敕興昔亡、繼往絕二可汗發兵與之俱。至興昔亡之境,繼往絕素與興昔亡有怨,密謂海政曰:“彌射謀反,請誅之。”時海政兵才數千,集軍吏謀曰:“彌射若反,我輩無噍類,不如先事誅之。”乃矯稱敕,令大總管齎帛數萬段賜可汗及諸酋長,興昔亡帥其徒受賜,海政悉收斬之。其鼠尼施、拔塞乾兩部亡走,海政與繼往絕追討,平之。軍還,至疏勒南,弓月部復引吐蕃之眾來,欲與唐兵戰;海政以師老不敢戰,以軍資賂吐蕃,約和而還。由是諸部落皆以興昔亡為冤,各有離心。繼往絕尋卒,十姓無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餘眾附於吐蕃
是歲,西突厥寇庭州,刺史來濟將兵拒之,謂其眾曰:“吾久當死,幸蒙存全以至今日,當以身報國!”遂不釋甲冑,赴敵而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