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年

公元351年三月,石琨的冀州之兵,姚襄的三萬八千羌族騎兵,慕容燕國悅綰的三萬精銳到達襄國,“三方勁卒合十餘萬”。鮮卑和羌人的大軍來勢洶洶,冉閔又欲出戰,將軍王泰勸他固守不戰尋找機會,“今襄國未下,外救雲集,若我出戰,必覆背受敵,此危道也。不若固壘以挫其銳,徐觀其釁而擊之。且陛下親臨行陳,如失萬全,則大勢去矣。”此時一個叫做法饒的和尚激起冉閔的好鬥之心,他說“陛下圍襄國經年,無尺寸之功;今賊至,又避不擊,將何以使將士乎!且太白入昴,當殺胡王,百戰百克,不可失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351年
  • 大事冉閔後趙
  • 歷史大事常煒不屈於燕
  • 史料記載: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
紀年,大事,本年年表,歷史大事,史料記載,

紀年

辛亥豬年);
東晉永和七年
前涼建興三十九年
後趙永寧二年
代國建國十四年
冉魏永興二年
前秦皇始元年

大事

本年年表

事件 公元351年,後趙臣氐族人符健稱王,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公元351年, 氏族的符健在長安建立前秦王朝, 力量日漸強大。
公元351年-394年(前秦)符堅建前秦,定都長安。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後趙(亡於351年)。
公元351年,氐族人苻健建立前秦,定都長安(亡於394年)。
公元351年被漢人冉閔所滅,羯族亦遭滅族。
公元351,氐人符健據於長安,國號秦,史稱“前秦”,襲六世,傳國43年,公元394年為“後秦”所滅;
公元351年 - 在位皇帝 後趙(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國(今河北邢台)、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南安陽東北)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84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公元351年 - 人物 新興王石祗(音:qí騎),是石虎的兒子。生年不詳,卒於公元351年。在位1年半,史稱“新興王”。
石虎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帝位互相殘殺。
”冉閔豪氣沖天攘袂大叫:“吾與胡賊決戰!”又是一馬當先,殺入石琨和姚襄陣中,結果被燕軍從側翼突擊,石祗又從襄國殺出,三面合圍,冉閔經歷了生平第一次大敗,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不出韋謏所料,降胡臨陣倒戈,冉閔僅與十餘騎逃回鄴城鄴城上下震動,以為冉閔戰死,冉閔親自到郊外祭天,人心才安定下來。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姚襄得勝回到灄頭姚弋仲怒其不能擒殺冉閔,“杖之一百”。
苻健在公元351年入據關中,次年稱帝,建都長安。苻健是苻堅的伯父。苻堅的父親苻雄因輔佐長兄創業有功,被封為東海王苻雄死後,苻堅襲爵。
古蹟 神通寺。始建於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是齊魯最早的佛教寺院,從東晉到隋唐一直是山東地區的佛教中心。蒼山幽谷,清泉流水,修竹成林,古塔巍立,文物薈萃,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與文物旅遊勝地;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濬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

歷史大事

常煒不屈於燕
永興二年(351)二月,魏主冉閔派大軍圍攻後趙石祗於襄國,石祗危急,遣太尉張舉向前燕求援,許送傳國璽。冉魏亦派大司馬從事中郎常煒去燕勸阻。燕王俊命封裕出面接待。封裕指責冉閔身為石氏養子,負恩作逆,僭稱大號,但為常煒所駁,煒曰:“湯放桀,武王伐紂,以興商周。曹孟德養於宦官,卒立魏氏之基,苟非天命,安能成功?”進而又痛斥奸偽之人矯天命而亂人心,致命“反真為偽,不足以憑信”。燕王俊又恐嚇常煒,但不為所驚;又使封裕及其同鄉趙瞻私下勸慰,亦不煒所動;俊無他辦法,遂將常煒抱禁於龍城(今遼寧朝陽);同年八月又將其釋放,並賜妾一人,谷三百斛,居於凡城(今河南輝縣南)。
苻健廢趙苛政
前秦立國後,苻健為穩定關中。鞏固政權,就在皇始元年(351)三月,分派使臣探問民間問疾苦,考察各地情況。寬免後趙重斂之稅,絕對民主離宮之禁,罷除無用之器,去掉侈靡之服,凡是後趙害民苛政,一概罷廢,以此贏得民心,穩定關中。
永和七年(351)正月,苻健欲稱王建國,左長史賈玄碩不知其意,上言勸健依劉備只稱漢中王故事,引起苻健不滿。皇始元年(351)四月,趙將王朗、司馬杜洪與張琚等人又與晉梁州刺史司馬勛聯合率軍向苻健進攻,雙方戰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斜谷西側)勛屢戰皆敗,退歸南鄭(今縣東)。苻健遂乘機使人誣陷賈玄碩(此時升任中書令)與司馬勛謀通,並其諸子全部殺之。
逄約擁眾附魏,奔晉
冉魏永興二年(351)四月,渤海人逄約後趙內亂,擁眾數千家投附冉魏,冉閔以約為渤海太守,原太守劉準為幽州刺史,馬逄約中分渤海,前燕慕容俊欲兼併其地,派封奕攻討逄約。使昌黎太守高開進攻劉準和土豪封放。封奕率兵直抵逄約營壘,單騎與約相會,以同鄉關係拉逄約背魏投燕,並乘其不備,使勇士張安將約挾持回營,更其名為逄釣。高開亦收降劉準和封放。但當年十月,逄釣乘燕人不備,又逃歸渤海,招集舊部叛燕,樂陵太守賈堅曉喻鄉人成敗,釣部人心思散,有不少人投附東晉。
姚弋仲降晉
石虎在位時,弋仲多次上言極諫,深得石虎尊重。石虎死後,後趙大亂,冉閔殺石虎子孫,自立魏國,姚弋仲遂有霸據關隴之志,但與苻洪發生衝突,其兵亦被苻洪擊敗。後趙滅亡,姚弋仲於永和七年(351)十月投向東晉,被授以六夷大都督、督江北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大單于高陵郡公;其子姚襄為并州刺史、平鄉縣公。在這前後,中原兵亂,魏趙相攻,北方多有投奔東晉者,如後趙兗州刺史劉啟、魏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荊州刺史樂弘、豫州刺史張遇及高崇呂護等都是。
永和五年(349)六月,桓溫欲乘勢北伐,自江陵出鎮安陸(今湖北雲夢北)。但晉廷久無敕命。桓溫心知朝廷依仗殷浩抗衡自己,但因無直接利害衝突,遂得以相持。至永和七年(351)末,桓溫再次上表請求北伐,而且拜表即行,率眾數萬順流東下,駐軍武昌(今湖北鄂城),朝廷大懼。吏部尚書王彪之上言會稽王司馬昱,要昱與桓溫書信,示以款誠,曉以利害;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草書告知桓溫:“寇難宜平,時會宜接,弘此遠圖,非足下而誰?但興師動眾,要當以資實為本。行軍運轉,古人歷難,當先思寧國而後圖其外,使王基克隆,大義弘著。”桓溫接到此書後,知朝廷軍備不足,亦不願負要君之名,便上疏惶恐致謝,回軍還鎮。

史料記載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公元三五一年)
春,正月,丁酉,日有食之。
苻健左長史賈玄碩等請依劉備稱漢中王故事,表健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將軍、大單于秦王。健怒曰:“吾豈堪為秦王邪!且晉使未返,我之官爵,非汝曹所知也。”既而密使梁安諷玄碩等上尊號,健辭讓再三,然後許之。丙辰,健即天王、大單于位,國號大秦,大赦,改元皇始。追尊父洪為武惠皇帝,廟號太祖;立妻強氏為天王后,子萇為太子,靚為平原公,生為淮南公,覿為長樂公,方為高陽公,碩為北平公,騰為淮陽公,柳為晉公,桐為汝南公,廋為魏公,武為燕公,幼為趙公。以苻雄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領車騎大將軍雍州牧、東海公;苻菁為衛大將軍、平昌公,宿衛二宮;雷弱兒為太尉,毛貴司空,略陽姜伯周為尚書令,梁楞為左僕射,王墮為右僕射,魚遵太子太師強平為太傅,段純太保,呂婆樓為散騎常侍。伯周,健之舅;平,王后之弟;婆樓,本略陽氐酋也。段龕請以青州內附;二月,戊寅,以龕為鎮北將軍,封齊公。
魏主閔攻圍襄國百餘日,趙主祗危急,乃去皇帝之號,稱趙王;遣太尉張舉乞師於燕,許送傳國璽,中軍將軍張春乞師於姚弋仲。弋仲遣其子襄帥騎二萬八千救趙,誡之曰:“冉閔棄仁背義,屠滅石氏。我受人厚遇,當為復仇,老病不能自行;汝才十倍於閔,若不梟擒以來,不必復見我也!”弋仲亦遣使告於燕,燕主俊遣御難將軍悅綰將兵三萬往會之。
冉閔聞俊欲救趙,遣大司馬從事中郎廣寧常煒使於燕。俊使封裕詰之曰:“冉閔,石氏養息,負恩作逆,何敢輒稱大號?”煒曰:“湯放桀,武王伐紂,以興商、周之業;曹孟德養於宦官,莫知所出,卒立魏氏之基。苟非天命,安能成功!推此而言,何必致問!”裕曰:“人言冉閔初立,鑄金為己像,以卜成敗,而像不成,信乎?”煒曰:“不聞。”裕曰:“南來者皆雲如是,何故隱之?”煒曰:“奸偽之人慾矯天命以惑人者,乃假符瑞、托蓍龜以自重,魏主握符璽,據中州,受命何疑;而更反真為偽,取決於金像乎!”裕曰:“傳國璽果安在?”煒曰:“在鄴”。裕曰:“張舉言在襄國。”煒曰:“殺胡之日,在鄴者殆無孑遺;時有迸漏者,皆潛伏溝瀆中耳,彼安知璽之所在乎!彼求救者,為妄誕之辭,無所不可,況一璽乎!”
俊猶以張舉之言為信,乃積柴其旁,使裕以其私誘之,曰:“君更熟思,無為徒取灰滅!”煒正色曰:“石氏貪暴,親帥大兵攻燕國都。雖不克而返,然志在必取。故運資糧、聚器械於東北者,非以相資,乃欲相滅也。魏主誅剪石氏,雖不為燕,臣子之心,聞仇讎之滅,義當如何?而更為彼責我,不亦異乎!吾聞死者骨肉下於土,精魂升於天。蒙君之惠,速益薪縱火,使仆得抗訴於帝足矣!”左右請殺之,俊曰:“彼不憚殺身而徇其主,忠臣也!且冉閔有罪,使臣何預焉!”使出就館。夜,使其鄉人趙瞻往勞之,且曰:“君何不以實言?王怒,欲處君於遼、碣之表,奈何?”煒曰:“吾結髮以來,尚不欺布衣,況人主乎!曲意苟合,性所不能。直情盡言,雖沉東海,不敢避也!”遂臥向壁,不復與瞻言。瞻具以白俊,俊乃囚煒於龍城。
并州刺史張平遣使降秦,秦王以平為大將軍、冀州牧
燕王逡還薊。
三月,姚襄及趙汝陰王琨各引兵救襄國冉閔車騎將軍胡睦拒襄於長蘆,將軍孫威拒琨於黃丘,皆敗還,士卒略盡。
閔欲自出擊之,衛將軍王泰諫曰:“今襄國未下,外救雲集,若我出戰,必覆背受敵,此危道也。不若固壘以挫其銳,徐觀其釁而擊之。且陛下親臨行陳,如失萬全,則大事去矣。”閔將止,道士法饒進曰:“陛下圍襄國經年,無尺寸之功,今賊至,又避不擊,將何以使將士乎!且太白入昴,當殺胡王,百戰百克,不可失也!”閔攘袂大言曰:“吾戰決矣,敢沮眾者斬!”乃悉眾出,與襄、琨戰。悅綰適以燕兵至,去魏兵數里,疏布騎卒,曳柴揚塵,魏人望之洶懼,襄、琨、綰三面擊之,趙王祗自後沖之,魏兵大敗,閔與十餘騎走還鄴。降胡栗特康等執大單于胤及左僕射劉琦以降趙,趙王祗殺之。胡睦及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中書監盧諶等並將士死者凡十餘萬人。閔潛還,人無知者。鄴另震恐,訛言閔已沒。射聲校尉張艾請閔親郊以安眾心。閔從之,訛言乃息。閔支解法饒父子,贈韋謏大司徒。姚襄還還灄頭姚弋仲怒其不擒閔,杖之一百。
初,閔之為趙相也,悉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趙所徙青、雍、幽、荊四州人民及氐、羌、胡蠻數百萬口,以趙法禁不行,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其能達者什有二、三。中原大亂。因以飢疫,人相食,無復耕者。
趙王祗使其將劉顯帥眾七萬攻鄴,軍於明光宮,去鄴二十三里。魏主閔恐,召王泰,欲與之謀。泰恚前言之不從,辭以瘡甚。閔親臨問之,泰固稱疾篤。閔怒,還宮,謂左右曰:“巴奴,乃公豈假汝為命邪!要將先滅群胡,卻斬王泰。”乃悉眾出戰,大破顯軍,追奔至陽平,斬首三萬餘級。顯懼,密使請降,求殺祗以自效,閔乃引歸。會有告王泰欲叛入秦者,閔殺之,夷其三族。
秦王健分遣使者問民疾苦,搜羅俊異,寬重斂之稅,弛離宮之禁,罷無用之器,去侈靡之服,凡趙之苛政不便於民者皆除之。
杜洪張琚遣使召梁州刺史司馬勛。夏,四月,勛帥步騎三萬赴之,秦王健御之於五丈原。勛屢戰皆敗,退歸南鄭。健以中書令賈玄碩始者不上尊號,銜之,使人告玄碩與司馬勛通,並其諸子皆殺之。
渤海人逄約因趙亂,擁眾數千家附於魏,魏以約為渤海太守。故太守劉準,隗之兄子也,土豪封放,弈之從弟也;別聚眾自守。閔以準為幽州刺史,與約中分渤海。燕王俊使封弈討約,使昌黎太守高開討準、放。開,瞻之子也。
弈引兵直抵約壘,遣人謂約曰:“相與鄉里,隔絕日久,會遇甚難。時事利害,人各有心,非所論也。願單出一相見,以寫佇結之情。”約素信重弈,即出,見弈於門外。各屏騎卒,單馬交語。弈與論敘平生畢,因說之曰:“與君累世同鄉,情相愛重,誠欲君享祚無窮;今既獲展奉,不可不盡所懷。冉閔乘石氏之亂,奄有成資,是宜天下服其強矣,而禍亂方始,固知天命不可力爭也。燕王弈也載德,奉義討亂,所征無敵。今已都薊,南臨趙、魏,遠近之民,襁負歸之。民厭荼毒,鹹思有道。冉閔之亡,匪朝伊夕,成敗之形,昭然易見。且燕王肇開王業,虛心賢俊,君能翻然改圖,則功參絳、灌,慶流苗裔,孰與為亡國將,守孤城以待必至之禍哉!”約聞之,悵然不言。弈給使張安,有勇力;弈豫戒之,俟約氣下,安突前持其馬鞚,因挾之而馳。至營,弈與坐,謂曰:“君計不能自決,故相為決之,非欲取君以邀功,乃欲全君以安民也。”
高開至渤海,準、放迎降。俊以放為渤海太守,準為左司馬,約參軍事。以約誘於人而遇獲,更其名曰釣。
劉顯弒趙王祗及其丞相安樂王炳、太宰趙庶等十餘人,傳首於鄴。驃騎將軍石寧奔柏人。魏主閔焚祗首於通衢,拜顯上大將軍、大單于、冀州牧。
五月,趙兗州刺史劉啟自鄄城來奔。
秋,七月,劉顯復引兵攻鄴,魏主閔擊敗之。顯還,稱帝於襄國。
八月,魏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荊州刺史樂弘、豫州牧張遇以廩丘、許昌等諸城來降;平南將軍高崇、征虜將軍呂護執洛州刺史鄭系,以其地來降。
燕王俊遣慕容恪攻中山,慕容評攻王午於魯口,魏中山太守上谷侯龕閉城拒守。恪南徇常山,軍於九門,魏趙郡太守遼西李邽舉郡降,恪厚撫之,將邽還圍中山,侯龕乃降。恪入中山,遷其將帥、土豪數十家詣薊,餘皆安堵;軍令嚴明,秋豪不犯。慕容評至南安,王午遣其將鄭生拒戰,評擊斬之。
悅綰還自襄國,俊乃知張舉之妄而殺之。常煒有四男二女在中山,俊釋煒之囚,使諸子就見之。煒上疏謝恩,俊手令答曰:“卿本不為生計,孤以州里相存耳。今大亂之中,諸子盡至,豈非天所念邪!天且念卿,況於孤乎!”賜妾一人,谷三百斛,使居凡城。以北平太守孫興為中山太守。興善於綏撫,中山遂安。
庫傉官偉帥部眾自上黨降燕。
姚弋仲遣使來請降。冬,十一月,以弋仲為使持節、六夷大都督、督江北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單于、高陵郡公,又以其子襄為持節、平北將軍、都督并州諸軍事、并州刺史、平鄉縣公。
逄釣亡歸渤海,招集舊眾以叛燕。樂陵太守賈堅使人告諭鄉人,示以成敗,釣部眾稍散,遂來奔。
吐谷渾葉延卒,子碎妥立。
初,桓溫聞石氏亂,上疏請出師經略另原,事久不報。溫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為人,亦不之憚也。以國無他釁,遂得相持彌年,雖有君臣之跡,羈縻而已,八州士眾資調殆不為國家用。屢求北伐,詔書不聽。十二月,辛未,溫拜表輒行,帥眾四五萬順流而下,軍於武昌,朝廷大懼。
殷浩欲去位以避溫,又欲以騶虞幡駐溫軍。吏部尚書王彪之言於會稽王昱曰:“此屬皆自為計,非能保社稷,為殿下計也。若殷浩去職,人情離駭,天子獨坐,當此之際,必有任其責者,非殿下而誰乎!”又謂浩曰:“彼若抗表問罪,卿為之首。事任如此,猜釁已成,欲作匹夫,豈有全地邪!且當靜以待之。令相王與手書,示以款誠,為陳成敗,彼必旋師;若不從,則遣中詔;又不從,乃當以正義相裁。奈何無故匆匆,先自猖獗乎!”浩曰:“決大事正自難,頃日來欲使人悶。聞卿此謀,意始得了。”彪之,彬之子也。
撫軍司馬高崧言於昱曰:“王宜致書,諭以禍福,自當返旆。如其不爾,便六軍整駕,逆順於茲判矣!”乃於坐為昱草書曰:“寇難宜平,時會宜接。此實為國遠圖,經略大算,能弘斯會,非足下而誰?但以比興師動眾,要當以資實為本;運轉之艱,古人所難,不可易之於始而不熟慮。頃所以深用為疑,惟在此耳。然異常之舉,眾之所駭,游聲噂沓,想足下亦少聞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或能望風振擾,一時崩散。如此則望實並喪,社稷之事去矣。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鎮靜群庶,保固維城,所以內愧於心,外慚良友。吾與足下,雖職有內外,安社稷,保家國,其致一也。天下安危,系之明德。當先思寧國而後圖其外,使王基克隆,大義弘著,所望於足下。區區誠懷,豈可復顧嫌而不盡哉!”溫即上疏惶恐致謝,回軍還鎮。
朝廷將行郊祀。會稽王昱問於王彪之曰:“郊祀應有赦否?”彪之曰:“自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常謂非宜;凶愚之人,以為郊必有赦,將生心於徼幸矣!”昱從之。
燕王俊如龍城。
丁零翟鼠帥所部降燕,封為歸義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