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年

249年

公元249年,農曆己巳年,司馬懿曹爽,自此曹魏政權實已歸於司馬氏集團。夏侯霸叛魏降蜀。姜維伐魏不勝退走。

基本介紹

歷史事件,歷史紀事,文化紀事,出生逝世,何晏死,桓范死,蔣濟卒,王弼卒,鄧颺死,丁謐死,朱然卒,徐邈卒,馬忠卒,

歷史事件

249年 農曆己巳年,魏齊王曹芳正始十年、嘉平元年,蜀漢後主劉禪延熙十二年,吳大帝孫權赤烏十二年。
高平陵事變,司馬懿殺曹爽。夏侯霸叛魏降蜀。姜維伐魏。

歷史紀事

高平陵事變,司馬氏奪權
正始十年(249)正月初六,帝曹芳至高平陵(今河南洛陽東南大石山)祭掃明帝陵墓,大將軍曹爽,爽弟中領軍曹義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曹彥皆從行。太傅司馬懿遂以皇太后令,閉諸城門,占據武庫,屯兵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曹爽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倨曹義營;派人送奏章給曹芳,謂曹爽兄弟有無君之心,要求罷免爽等兵權。爽得懿奏章,窘迫不知所為。懿又使侍中許允、尚書陳泰、爽之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並以洛水為誓。司農桓范勸爽兄弟奉魏帝幸許昌,發四方兵以自輔。爽、義默然不從,自初更至五鼓,爽乃投刀於地,道“我亦不失作富家翁。”桓范哭道“曹子丹(曹真)佳人,生汝兄弟,豚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也!”爽乃奉魏帝還宮,兄弟自歸家。懿使洛陽吏卒圍之,四角起高樓,監視爽兄弟舉動。正月初十(戊戌),懿以陰謀反叛罪,收曹爽、曹義、曹訓及尚書何晏、鄧揚、丁謐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大司農桓范下獄,以逆不道罪皆斬,並夷三族。史稱“高平陵事變”。自此,曹魏政權實已歸於司馬氏集團。曹爽(?——249),小名默,字昭伯,曹真長子。
夏侯霸降蜀
魏右將軍夏侯霸以其父死於蜀,常切齒欲報仇。曹爽與之相善,以霸為討蜀護軍,隸屬於征西將軍夏侯玄。玄為霸之侄,爽之表弟。魏正始十年、蜀延熙十二年(249)正月,曹爽被殺,司馬懿夏侯玄回京師,以雍州刺史郭淮代玄。霸與淮素不睦,以為禍必相及,懼而奔蜀。蜀後主劉禪待之甚。姜維問霸:司馬懿既主魏政,是否會攻蜀、吳?霸回答:“彼方營立家門,未遑外事。”
姜維率領偏師北伐
蜀漢延熙十二年、魏嘉平元年(249)秋,蜀漢衛將軍姜維率領不足萬人的部隊進攻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依傍曲山(今甘肅岷縣東百里)築兩城。姜維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以控制該地區。派牙門將句安、李歆領千人駐守,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魏軍則以征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兵抵禦。郭淮採取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圍曲城(今甘肅岷縣東漳南),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漢軍困窘不堪。姜維被迫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甘肅岷縣東南,洮河南岸),為陳泰軍所阻。姜維聞郭淮率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退路,迅速率軍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無援,最終降郭淮見到姜維已經撤退,準備西擊羌人各部,鄧艾連忙勸阻:“姜維走了不久,還沒走遠,可能會殺個回馬槍,應該分兵給我在這裡駐守。”於是郭淮留鄧艾屯白水(今甘肅白龍江)北岸,以防蜀軍反攻。姜維果然殺了個回馬槍,姜維看到鄧艾已經駐守對岸,令廖化領兵打著自己的旗號在南岸牽制鄧艾,親自率兵奔襲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鄧艾看到眼前的漢軍過於淡定,於是判斷出姜維不在這裡,連忙急行軍進駐洮城,姜維只得撤軍退走。
魏改元嘉平
魏正始十年(249)四月初八(乙丑),改是年為嘉平元年。

文化紀事

劉執經講學
魏正始(240——249)中,散騎常侍劉劭專事執經講學,賜爵關內侯。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人,漢建安(196——220)中,為太子舍人,轉秘書郎。魏黃初(220——226)中,可散騎侍郎,受詔與王象等人作《皇覽》。魏明帝曹睿即位,出為陳留太守,召拜騎都尉,與議郎庾嶷、荀詵等定科令,作《新建》十八篇;又著《律略論》。魏景初(237——239)中,受詔作《都官考課》共七十二條,又作《說略》一篇。另著《法論》、《樂論》。卒後追贈光祿勛。劉劭博洽經史,學問通博,舉凡文學、法律、禮樂、名理、策謀、思辨等無所不究,並均有成就,著述甚多。曾作《趙都賦》,魏明帝稱美,又令其作《許都賦》、《洛都賦》。三賦皆佚,唯《趙都賦》存片斷。另外儲存《嘉瑞賦》、《龍瑞賦》及殘篇《七華》等文。《人物誌》是劉劭影響最大的一部名著,三卷,以儒家思想為主,兼采道、法、名家學說,對人之本性、道德、才能、性格及識別,選取、任用人才之理論與方法作了全面評論,提出識別人才的“九征”、“八觀”、“五視”等。《人物誌》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人才學和心理學著作,書中“名實”“才性”等哲學命題的論述及在某些章節中用《老子》的觀點去解釋孔子的思想,對魏晉玄學的興起有較大影響,劉劭也因而成為玄學先驅之一。

出生逝世

何晏死

魏正始十年(249)正月,魏尚書何晏於高平陵事變中被殺,年六十歲。何晏(190—249),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漢外戚大將軍何進之孫。幼時母尹氏改嫁曹操,晏遂被曹操收養。晏少以才秀知名,尚曹操女金鄉公主。恃寵驕奢,服飾擬於太子,故曹丕特憎之。何晏美姿儀,面白淨,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耽情色,服五石散,人稱“傅粉何郎”。以才辨顯於貴戚間。曹丕時,無所事任;明帝時為親官。魏正始初(240)曹爽用晏為散騎侍郎,遷侍中尚書,主典選官吏。何晏乃玄學的倡導者之一,他認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這個“無”,即老莊的“道”,是化生萬物的根本,他把道家的自然無為學說與儒家的名教相揉合,主張君主無為而治;對才能與德行的相互關係,持才性離、異之說。著作現存《論語集解》二十卷,集西漢以來諸家《論語》校本及訓解,考其得失,有所改易而成。在此書中,何晏依《老子》、《周易》,闡發經義,把“天道性命”改造成絕對精神本體,並提出無為而治等觀點。《道論》和《無名論》均為《道德論》一書章節,此書中晏提出“有”生於“無”,“有名”源於“無名”等,是玄學“貴本派”的主要觀點。何晏亦善詩賦,有《擬古》詩及《景福殿賦》傳世。原有集十一卷,已佚。

桓范死

魏正始十年(249)正月,大司農桓范在高平陵事變中被殺。桓范(?——249),字元則,沛國人。漢建安(196—220)末,入丞相府。曹丕代漢以有文才,受詔與王象等共撰《皇覽》。魏明帝時使持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因與徐州刺史鄭岐爭屋,引節慾斬岐,免官。後復為兗州刺史,怏怏不得意。魏正始(240——249)中拜大司農,以清省稱。曹爽輔政,特敬之,但不甚親近。魏正始十年正月,司馬懿起兵,召桓范領中領軍,范聽其子謀,矯詔開平昌門,出城投曹爽,司馬懿知之,謂:“智囊往矣,爽必不能用范計。”魏帝既還宮,令桓范隨從,詔范還復位。平昌門候舉報范出城時謂“太傅圖逆”,司馬懿以誣人謀反,罪當反坐殺范。桓范著有《世要論》十二卷,亦稱《桓范新書》、《桓公世論》,述評《漢書》中諸雜事,主要談修身治國之道。其中《贊象篇》、《銘誄篇》等,論述各種文體,評擊當時文弊,較有價值。原書已佚,現存十四篇。另有文集二卷,已佚。今存《兗州刺史謝表》、《薦管寧表》、《薦許宣》、《陳兵事》、《與管寧書》等篇。

蔣濟卒

高平陵事變中,魏太尉蔣濟傳司馬懿言於曹爽,謂爽不過免官而已。爽遂降,被殺。蔣濟自傷失信於曹爽,於同年四月十九日(丙子)發病卒。蔣濟(?——249),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懷遠西南)人。漢末為郡計吏,後曹操拜濟為丹揚太守,遷揚州別駕,闢為丞相主簿西曹屬。曹丕即位,出任東中郎將,遷散騎常侍。池時曹丕有詔給征南將軍夏侯尚,內允尚“作威作福,殺人活人”蔣濟直謂曹丕此為“亡國之語”。曹仁卒後,曹丕以蔣濟“兼資文武、志節慷慨”,復為東中郎將,代領曹仁之眾。不久,征為尚書。魏明帝曹睿即位,賜爵關內侯,加散騎常侍。齊王曹芳即位,進爵昌陵亭侯,遷太尉。魏正始十年(249)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進封都鄉侯,濟固辭,不許。著有《三州論》,已佚;又有《萬機論》八卷,已散佚,現存輯文一卷。另外儲存《諫專任中書監令疏》、《日蝕詔群臣問得失上疏》等文。

王弼卒

王弼(226——249),字輔嗣,山陽(今河南焦作北)人。出身於經學世家,幼聰慧有高名。能言善辯,喜讀《老子》。樂游宴,解音律,善投壺。因其“天才卓出”,每為時人所嘆服。何晏曾先其:“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以言天人之際乎!”但因弼頗以所長鄙笑他人,故為士人所疾。曾任尚書郎,嘉平元年免官。時司馬師亦好玄學,聞王弼卒,嗟嘆日。王弼為魏晉玄學的首倡者之一,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較重要的地位。他將《老子》一書中的“玄”、“道”、“無”解釋為涵義相同的哲學概念,認為“無”即“道”亦即“玄”,凡“有”皆始於“無”,萬物及其變化(末)皆由寂然不動的“無”(本)所派生,“無”是宇宙的本源。在“以無為本”這一前提下,王弼提出了“本末”、“體用”、“一多”、“動靜”等一系列哲學概念,進一步確立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體系。王弼將“以無為本”發展為“以無為體”,“以有為末”發展為“以有為用”,並以此去解釋萬物的生成與效用。他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發展成“一多”說,他認為“無”與“一”是二而一的,“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並以此去檢討世界的統一性與多樣性。他認為,“有起於虛,動起於靜”,世上萬事萬物都在動,但終歸於靜。靜的本源仍然是虛無。這樣,他建立了比前代更為系統完整的“以無為本”的本體論唯心主義哲學。王弼尊崇孔子,肯定賢愚有別、尊卑有序的名教乃本於自然;鼓吹無為而治、以寡治眾;宣傳“言不盡意”說。著有《老子注》(又名《老子道德經注》、《玄立新記道德》)二卷、《老子指略》、《周易注》六卷、《周易略例》一卷和《論語釋疑》等書,後一書己散佚,《老子指略》原書已佚,近人王維誠於《道藏》中發現《老子指歸略例》和《老子微旨略例》可能是《老子指略》的部分,或即全文。《周易注》以《老子》化《周易》,被唐《五經正義》定為《周易》的標準註解,後又收入《十三經註疏》,在經學史上有相當影響。

鄧颺死

魏正始十年(249)正月,尚書鄧颺於高平陵事變中被殺。鄧颺(?——240),字玄茂,南陽人。少有名,明帝時為尚書郎,除洛陽令,坐事免官。後又拜中郎 ,入兼中書郎。與夏侯玄、李勝等友善,號為“四聰”、“八達”,以浮華免官不復用。至魏正始初(240),乃出為潁川(今河南禹縣)太守,轉大將軍長史,遷侍中尚書。曾勸曹爽伐蜀。鄧颺為魏之名士,貪財好貨,曾利用職權許人以顯官,人則以父妾與颺,京師為之語曰:“以官易婦鄧玄茂。”

丁謐死

魏正始十年(249)正月,沿書丁謐於高平陵事變中被殺。丁謐(?——240),字彥靖,沛國人。父為曹操典軍校尉。謐少不肯與人交遊,但博覽書傳。魏太和(227——233)中,在鄴借人空屋居住,時諸王亦欲藉此屋,不知謐已居之,開門直入。謐望見王,交腳高臥不起,呼奴客呵王去。王怒上告,魏明帝曹睿收謐下獄,以其功臣子放出。後召拜度支郎中。魏正始初(240),曹爽輔政,以謐為散騎常侍,轉尚書。丁謐為人沈毅,頗有才略,外似疏略,而內多忌。曹爽敬之,言無不從。使司馬懿轉太傅即謐之計,懿特恨之。

朱然卒

朱然(182——249),字義封,丹揚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吳郡太守朱治之甥,本姓施,朱治收為義子。少年時,與孫權一起讀書,相互友愛。漢建安五年(200),權初統事,以然為餘姚長,後遷山陰令,加折衝校尉,督五縣。累升至偏將軍。漢建安二十四年,與潘璋擒關羽,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夷陵之戰後,朱然因功拜征北將軍,封永字侯。魏黃初四年、吳黃武二年(223),朱然守江陵拒魏將夏侯尚達六個月之久,威名遠揚,改封當陽侯。後因多次參加對魏戰爭,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朱然治兵嚴謹,臨危不亂,平時無戰事,亦令士兵戰備。故常能攻敵不備,出即有攻。卒葬今安徽馬鞍山。其墓已於一九八四年夏被發掘。

徐邈卒

徐邈(172——249),字景山,燕國薊人。初為曹操丞相軍掾。魏國建,為尚書郎,後領隴西(今甘肅臨洮南)太守,轉南安(今甘肅隴西渭水東岸)太守。曹丕稱帝,邈累遷至撫軍大軍軍師。魏明帝時,以徐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河右一帶乾旱少雨,常苦糧食不足,邈乃在武威、酒泉一帶修鹽池,又廣開水田,募貧民租種。家家豐足,倉庫盈溢。又開官市,收私兵,立學明教,斷淫祀厚葬,政績卓著。徐邈對羌、胡不問小過,苦犯大罪,先告其部帥,應死者乃斬,故羌、胡信服畏威。西域遠方小國亦來貢獻貿易。魏正始元年(240),還朝為大司農,遷為司隸校尉,公事去官,後為光祿大夫。魏正始九年,拜司空,邈以老病固辭不受。卒謚穆侯。邈為官清廉,任涼州刺史時,賞賜皆散與將士,不置產業,常致家用不足。卒後家無餘財。

馬忠卒

馬忠(?——249),字德信,巴西閬中人。少養於外家,姓狐,名篤。漢末為漢昌(今四川蒼溪北)長。蜀建興元年(223),諸葛亮以馬忠為丞相門下督;三年,拜牂牁(今貴州凱里西北)太守,加安南將軍;五年,加拜鎮南大將軍,八年,召為丞相參軍,領益州治中從事。十一年,南夷劉胄叛蜀,及以馬忠代和翼為來降(今雲南曲靖)都督,斬胄,南土遂平。加馬忠監軍奮威將軍,封博望亭侯。馬忠為人寬濟,威恩並立,蠻夷畏愛之,及忠卒,為之立廟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