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年

223年

公元223年 農曆癸卯,漢帝劉備崩殂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蜀漢東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朱桓斬殺常雕,生擒王雙朱然江陵,魏軍全線撤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23年
  • 公元223年 :農曆癸卯年
  • 魏文帝:黃初四年
  • 蜀漢:昭烈帝劉備章武三年
  • 後主劉禪建興元年
  • 事件劉備於永安駕崩
  • 事件劉禪登基
大事記錄,歷史紀事,出生,逝世,劉備,溫恢,邢顒,荀緯,張既,曹彰,賈詡,曹仁,資治通鑑記載,

大事記錄

公元223年 農曆癸卯年
魏文帝黃初四年,蜀漢昭烈帝劉備章武三年、後主劉禪建興元年,吳大帝孫權黃武二年
四月癸巳日,蜀漢皇帝劉備於永安駕崩,謚為昭烈皇帝。
五月,蜀漢太子劉禪登基,年十七歲,封丞相諸葛亮武鄉侯
蜀漢南部雍闓殺太守正昂造反,派孟獲引誘各郡加入,朱褒、越巂回響,諸葛亮對這些叛變加以安撫,未採取軍事行動。
十一月,蜀漢派鄧芝為使與東吳重修關係。
蜀漢皇帝劉禪娶車騎將軍張飛的女兒為皇后。

歷史紀事

朱桓斬殺常雕,生擒王雙
曹仁率步、騎兵數萬人進軍濡須,先放出風聲說向東進攻羨溪,吳軍濡須守將朱桓分派部隊增援羨溪。援軍剛出發,曹仁即率大軍直撲濡須,朱桓得知後,急忙派人追回增援羨溪的部隊,這支部隊尚未返回,曹仁突然殺到。當時,朱桓的守軍僅有五千人,部下將領都惶惶有畏懼之心。朱桓對他們分析說:“兩軍交戰,勝負的關鍵在於將領如何,而不在人數多寡。諸位認為曹仁指揮作戰的能力,會比我朱桓高明嗎?兵法所說,‘遠來進攻的軍隊要超過當地防守軍隊的一倍’,是就平原曠野,沒有城池堅守而言,也是針對雙方戰鬥力相同而言。如今,曹仁智勇不足,再加上所率兵將膽怯畏懼,又是千里跋涉,人困馬乏。我和諸位高據堅城,南臨長江,北靠山嶺,以逸待勞,就地作好準備以制伏遠來的敵人,這是百戰百勝的形勢,即使曹丕親自來,我們尚且無憂,更不用說區區曹仁了。於是朱桓偃旗息鼓,顯赤虛弱以引誘曹仁。曹仁派兒子曹泰進攻濡須城,又派將軍常雕、王雙等人乘牛皮油船襲擊濡須附近的中洲。中洲,是朱桓的親兵部隊及其妻子、兒女所在地。蔣濟說:“敵人據守長江西岸,船隻停泊在上游,而我軍卻進攻中洲,這如同步入地獄,自取滅亡。”曹仁不聽,親率一萬人留駐橐,作為曹泰的後援部隊。朱桓分派將領進攻常雕,自己抗擊曹泰,曹泰燒毀營盤退走;朱桓斬殺常雕,生擒王雙,臨陣被殺死淹死的魏軍有一千餘人。
朱然守江陵
春季,正月,曹真派兵擊潰吳軍一部,攻占江陵的中洲。
以前,呂蒙病重,吳王問他:“如果你的病情不能好轉,誰可以接替你的職務?”呂蒙回答說:“朱然膽略過人,注重節操,我認為他可接替。”朱然是九真太守朱治的外甥,本姓施,被朱治收為養子,當時為昭武將軍。呂蒙去世,吳王授予朱然符節,鎮守江陵。曹真等人包圍江陵,打敗了孫盛,吳王派諸葛瑾等人率軍前去解圍,再度被夏侯尚擊退。江陵城內外斷絕聯繫,城中許多士兵浮腫患病,能夠參加戰鬥的只有五千人。曹真命令士兵堆土山、挖地道,臨城立起無頂高台樓櫓,向城中放箭,箭如雨下,守城將士都大驚失色;朱然卻泰然若,沒有絲豪恐懼,不斷激勵將士,尋找知薄弱之處,率軍出擊,攻破魏軍兩座營壘。魏軍包圍江陵長達六個月,江陵令姚泰率兵防守北門,見敵軍力量經大,守城軍隊兵少,糧食將盡,害怕守不住,陰謀作魏軍的內應,被朱然發覺後處死。
當時長江水淺,江面狹窄,夏侯尚企圖乘船率步、騎兵進入江陵中洲駐紮,在江面上架設浮橋,以便和北岸來往,魏軍參與計議的人都認為一定能夠攻克江陵。董昭卻上書文帝說:“武皇帝智勇過人,用兵卻很謹慎,從不敢像今天這樣輕視敵人。打仗時,進兵容易,退兵難,這是最平常的道理。平原地帶,沒有險阻,退兵都困難,即使要深入進軍,還要考慮撤退的便利。軍隊前進與後退,不能只按自己的想像意圖行事。如今在中洲駐紮軍隊,是最深入的進軍;在江上架設浮橋往來,是最危險的事;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通行,是狹隘的道路。這三者,都是軍事行動的大忌,而我們卻正在做。如果敵人集中力量攻擊浮橋,我軍稍有疏漏,中洲的精稅部隊將不再屬於魏,而為吳所有。我對這件事非常憂慮,寢食不安,而謀劃此事的人卻很坦然,毫不擔憂,真令人困惑不解!加之長江水位正在上升,一旦暴漲,我軍將如何防禦!如果無法擊敗敵人,就應該保全自己,為什麼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不感到恐懼呢?希望陛下認真考慮。”文帝立即下詔,命令夏侯尚等人迅速退出中洲。吳軍兩面並進,魏軍大隊人馬只從一條通道退卻,擠在一起,一時很難退出,最後勉強撤回北岸。吳將潘璋已制好蘆葦筏子,準備燒魏軍的浮橋,恰巧夏侯尚率兵退回,未得實施。十天過後,江水暴漲,文帝對董昭說;“你的預料,竟如此準確!”當時又趕上鬧瘟疫,文帝遂命令各軍全線撤退。
魏禁私相仇殺
魏黃初四年(223)正月,魏帝曹丕作《禁復私仇詔》。謂“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仇者皆族之”。
劉備託孤
章武三年(223)三月,劉備在永安(今四川奉節東)病重,托太子劉禪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劉備對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吾兒禪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流涕答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備又遺詔敕太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令與亮共事,事亮如父。
永安託孤永安託孤
漢帝劉備崩
章武三年(223)四月,漢帝劉備病卒於永安(今四川奉節東),年六十三歲。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屬河北)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幼貧,與母販鞋織席為業,東漢末起兵,參與鎮壓黃巾,除安喜(今河北定縣東)尉。因杖督郵棄官亡命。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謙死後自領徐州,被呂布所敗,投靠曹操,為豫州牧左將軍。受漢獻帝衣帶詔謀誅曹操事泄,投靠袁紹官渡之戰時,帶兵南下投靠荊州劉表。採用諸葛亮聯孫取荊州,旋又占領益州漢中,力量壯大。公元二二一年稱帝,國號漢。二二二年攻,於夷陵之戰中大敗。沒後謚昭烈,史稱蜀漢先主。章武三年(223)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八月葬惠陵
劉禪即帝位
章武三年(223)五月,太子劉禪即漢帝位,時年十七歲,即漢懷帝。大赦,改是年為建興元年。
諸葛亮主持國政
建興元年(223)五月,劉禪封丞相諸葛亮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教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教眾直言議政,曰:如是,“則亮可以少矣”。亮事必躬親,一日自校薄書,主簿楊顒入諫亮道:“為治有體同,由下不可相侵。”亮謝之。
吳襲魏蘄春
吳黃武二年(223)六月,權令安東將軍賀齊督糜芳等襲魏蘄春(今湖北蘄春西北),生擒蘄春太守晉宗。晉宗原為吳將,後以眾叛降魏,魏以宗為蘄春太守。數犯吳境,孫權以為恥忿。故於六月盛夏,大軍初罷,出其不意襲之。
諸葛亮閉關息民
建興元年(223),諸葛亮以親遭大喪,雖雍闓、孟獲等叛,皆撫而不討,務農植谷,閉關息民。並以都江堰為農本,設堰官,征丁一千二人主護。待民安食足而後用之。
曹植作《贈白馬王彪》
魏黃初四年(223)七月,曹植與白馬王曹彪還國,監國使者以二王歸藩,不宜同行同宿。曹植恨極,憤而作《贈白馬王彪》詩並序。此詩為曹植後期代表作品,也是曹植現存最長的一首詩。全詩分七章,從對京城的留戀和旅途的苦辛寫起,轉到骨肉間生離死別的悲痛和政治上受壓抑的苦悶,然後是對曹彰的哀悼,並由此感到人生無常。最後強顏歡笑地寬慰勉勵曹彪,實際上流露出更深的悲憤。詩中如“鴟梟嗚衡軏,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等佳句,婉轉但強烈地抗議了曹丕所加於他的迫害。全詩七章,上下相因,情、景交融,哀怨動人;採用了比喻、象徵、渲染等多種藝術手段,思想性、藝術性均很高,是曹植五言詩中的佳作。
曹植詣闕謝罪
魏黃初四年(223),曹植徙麉雍丘王。五月,曹植與白馬王彪,任城王彰朝京師。植在兄丕威逼下,自念有過,乃留其從官於關東,單將兩三人微行入見清河長公主,欲因主謝罪。關吏上報,丕使人逆之,不得見。太后以為植自殺,對丕泣。會植科頭跣足負刑具詣闕下,丕及太后乃喜。及見丕猶嚴顏色,不與語,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為不樂。詔乃聽復王服。植上疏及應詔詩,曹丕嘉其詞議,優詔答勉之。
雍闓反蜀
建興元年(223)六月,監州郡(今雲南晉寧東)耆帥雍闓殺太守正昂,又執太守張裔,歸附於吳。吳以闓為永昌(今雲南保昌東北)太守。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吏士閉境拒守,闓不得進。闓使孟獲連結諸夷,諸夷皆叛蜀,又聯合牂柯(今貴州凱里西北)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東南)夷王高定等人起兵。
伊洛水災
魏黃初四年(233)六月,大雨,伊水、洛水泛濫,壞屋舍,人多死傷。
鄧芝使吳
漢中郎將鄧芝出使東吳修好。漢建興元年、吳黃武二年(223)十月,鄧芝至吳。時孫權尚未與魏絕,狐疑未即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曰非但為漢,亦欲為吳。孫權見之,芝陳述漢吳二國,共為唇齒,聯合抗魏,進可兼併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若吳委質於魏,魏必求太子內侍,不從則奉詞伐叛,漢亦順流而進,江南非復吳國所有,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於是絕魏,專與漢連和。鄧芝出使東吳,使三國外交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是鄧芝出使東吳帶來的一句話:吳魏關係絕,漢吳關係復。東吳的對手由此改漢為魏,三國歷史發生了新的變化。
鄧芝使吳鄧芝使吳
蘇則左遷東平相
魏黃初四年(223),魏侍中蘇則從魏帝曹丕行獵,因失鹿,曹丕悉收督吏,將斬,蘇則謂古之聖王不以禽獸害人,以為不可。曹丕遂恕之。左遷東平相,未至,道病卒。蘇則(?——223),字文師,扶風武功(今屬陝西)人,初仕為酒泉(今甘肅酒泉)太守,後附曹操為金城(今甘肅永靖西北)太守。當時喪亂之後,金城郡百姓流散飢窮,戶口大減,蘇則到任後,內撫凋殘,外收離散,又招羌、胡得其牛羊,以養貧老,與民分糧而食。旬月之間,得數千家。於是明為禁令,親自教民耕種,當年大豐收,歸附者日多。由於平定曲演,加護羌校尉,進封都亭侯。黃初(220——226)初,拜侍中。卒謚剛侯。

出生

王渾三國曹魏及西晉時期將領,曹魏司空王昶之子。
任愷,曹魏太常任昊之子。
嵇康,(224年-263年[1],一作223—262年),字叔夜。漢族,譙郡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人。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2]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孫女[1],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鐘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39歲。[2]
嵇康身後留下了許多文學作品,不僅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其次,及其人格魅力令他在當時亦屬名士,他的事跡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在他身上集合了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宗教人物等多重屬性,後世學者對他的解讀也趨於多元化。嵇康信奉道教,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

逝世

劉備

劉備(161-223)即蜀漢昭烈帝,字玄德,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據說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在夷陵之戰大敗後,於公元223年駕崩於白帝城。

溫恢

溫恢(178年-223年),字曼基,太原祁縣人,三國時曹魏大臣,揚州刺史,後遷涼州刺史。與漢末揚州刺史劉馥、兗州刺史司馬朗、并州刺史梁習、豫州刺史賈逵、涼州刺史張既被陳壽評為當時所有州刺史中“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的典範。223年病卒。

邢顒

邢顒(?—223),字子昂,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操平定冀州,歸曹為冀州從事,時人稱之為“德行堂堂邢子昂”。曾任行唐(今屬河北)令,勸民農桑。後為平原侯曹植家丞,與植不合,轉參丞相軍事,遷東曹掾。當時太子未立,操問顒,顒認為以庶代宗,先世之戒。操知其意,遂以為太子少傅,遷太傅。曹丕稱帝,顒為侍中尚書僕射,出為司隸校尉,徙太常。223年病逝。

荀緯

荀緯(182——223),字公高,河內(今河南武縣西南)人。少喜文學,漢建安(196—219)中,召團軍謀掾、魏太子庶子,稍遷至散騎常侍,越騎校尉。魏文學家,雖不在建安七子之列,然亦有文采,作呂均佚。223年卒。

張既

張既(?——223),字德容,馮翊高陵(今屬陝西)人。年十六,為郡小吏,後隨曹操。從征河內(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張晟,又破馬超於華陰。既為京兆尹,招懷流民,興復邑縣。魏國建,為尚書,出為雍州刺史。從征張魯、吳蘭、宋健,多立戰功。涼州盧水胡起兵 遷涼州刺史,大破之。並先後平定蘇衡、曲光等。張既臨二州十餘年,集聚人口,恢復經濟,使群羌歸土。又築鄣塞,置烽侯、邸閣,政惠著聞。卒後追謚肅侯。

曹彰

魏黃初四年(223)六月十七日,曹操與卞氏所生的第二子任城王曹彰朝京都,暴卒於洛陽府邸。曹彰(?—223),字子文,曹丕同母弟。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嘗語曹操願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彰須黃,曹操喜稱之為黃須兒。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封鄢陵侯。二十三年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北征烏丸,大破之。至長安,行越騎將軍,曹操卒,至洛,曾璽綬所在,被賈逵嚴詞責備。曹丕繼位,遣彰至國,彰自以見任有功,希望因此遂見授用,聞當隨例就國,意甚不悅。魏黃初二年(221),進爵為公,三年,立為任城王。卒謚威王。
曹彰暴斃曹彰暴斃

賈詡

魏黃初四年(223)六月二十七日,太尉賈詡病卒,年七十七歲。賈詡(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漢末從董卓以太尉掾為平津地,遷討虜校尉。卓死,教李催、郭汜攻長安,拜尚書,典選舉。後依張繡。官渡之戰,勸張繡降曹操,並為曹操設謀,拜太中大夫。曹操與韓遂、馬超戰,賈詡獻離間計,卒破遂、超。時曹丕、曹植各有黨羽,曹操嘗問於賈詡,詡嘿然不對;再問,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操大笑,於是太子遂定。曹丕繼位,以詡為太尉。卒謚肅侯。

曹仁

魏黃初年(223)三月十九日,魏大司馬曹仁病卒年五十六歲。曹仁(168—223),字子孝,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堂弟,魏之大將。東漢末從曹操起兵,為別部司馬,行歷鋒校尉。從曹操攻袁術、陶謙、呂布、張繡、袁紹、馬超等,多立戰功。魏平荊州,仁任征南將軍,留屯江陵(今屬湖北),抗吳大都督周瑜。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固守樊城(今湖北襄樊),與蜀將關羽相拒。曹丕即魏王位,拜仁車騎將軍,進封陳侯。曹丕稱帝,拜仁大將軍,遷大司馬。魏黃初四年二月,曾率兵攻吳,卒謚忠侯。

資治通鑑記載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卯,公元二二三年)
春,正月,曹真使張郃擊破吳兵,遂奪據江陵中洲。
二月,諸葛亮永安
曹仁以步騎數萬向濡須,先揚聲欲東攻羨溪,朱桓分兵赴之。既行,仁以大軍徑進。桓聞之,追還羨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才五千人,諸將業業各有懼心,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隍之守,又謂士卒勇怯齊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罷困。桓與諸君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桓乃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仁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中洲者,桓部曲妻子所在也。蔣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也。”仁不從,自將萬人留橐皋,為泰等後援。桓遣別將擊雕等而身自拒泰,泰燒營退。桓遂斬常雕,生虜王雙,臨陳殺溺死者千餘人。
初,呂蒙病篤,吳王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本姓施氏,治養以為子,時為昭武將軍。蒙卒,吳王假然節,鎮江陵。及曹真等圍江陵,破孫盛吳王諸葛瑾等將兵往解圍,夏侯尚擊卻之。江陵中外斷絕,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將士皆失色;然晏如無恐意,方厲吏士,伺間隙,攻破魏兩屯。魏兵圍然凡六月,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穀食且盡,懼不濟,謀為內應,然覺而殺之。時江水淺狹,夏侯尚欲乘船將步騎入渚中安屯,作浮橋,南北往來,議者多以為城必可拔。董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過人,而用兵畏敵,不敢輕之若此也。夫兵好進惡退,常然之數。平地無險,猶尚艱難,就當深入,還道宜利,兵有進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橋而濟,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狹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賊頻攻橋,誤有漏失,渚中精銳非魏之有,將轉化為吳矣。臣私戚之,忘寢與食,而議者怡然不以為憂,豈不惑哉!加江水向長,一旦暴增,何以防禦!就不破賊,尚當自完,奈何乘危,不以為懼!惟陛下察之。”帝即詔尚等促出,吳人兩頭並前,魏兵一道引去,不時得泄,僅而獲濟。吳將潘璋已作荻筏,欲以燒浮橋,會尚退而止。後旬日,江水大漲,帝謂董昭曰:“君論此事,何其審也!”會天大疫,帝悉召諸軍還。
三月,丙申,車駕還洛陽。初,帝問賈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山阻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乾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帝不納,軍竟無功。
丁未,陳忠侯曹仁卒。
初,黃元諸葛亮所不善,聞漢主疾病,懼有後患,故舉郡反,燒臨邛城。時亮東行省疾,成都單虛,元益無所憚。益州治中從事楊洪,啟太子遣將軍陳曶、鄭綽討元。眾議以為元若不能圍成都,當由越巂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無他恩信,何能辦此!不過乘水東下,冀主上平安,面縛歸死;如其有異,奔吳求活耳。但敕曶、綽於南安峽口邀遮,即便得矣。”元軍敗,果順江東下,曶、綽生獲,斬之。漢主病篤,命丞相亮輔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為副。漢主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漢主又為詔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稱夭,吾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夏,四月,癸巳,漢主殂於永安,謚曰昭烈。丞相亮奉喪還成都,以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
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資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偉度者,亮主簿義陽胡濟也。亮嘗自校簿書,主簿楊顒直入,諫曰:“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執耕稼,婢典炊爨,雞主司晨,犬主吠盜,牛負重載,馬涉遠路。私業無曠,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飲食而已。忽一旦盡欲以身親其役,不復付任,勞其體力,為此碎務,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奴婢雞狗哉?失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故丙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穀之數,雲‘自有主者’,彼誠達於位分之體也。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終日,不亦勞乎!”亮謝之。及顒卒,亮垂泣三日。
六月,甲戌,任城威王彰卒。
甲申,魏壽肅侯賈詡卒。
大水。
吳賀齊襲蘄春,虜太守晉宗以歸。
初,益州郡耆帥雍闓殺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於吳,又執太守成都張裔以與吳,吳以闓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吏士閉境拒守,闓不能進,使郡人孟獲誘扇諸夷,諸夷皆從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應闓。諸葛亮以新遭大喪,皆撫而不討,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民安食足而後用之。秋,八月,丁卯,以廷尉鐘繇太尉,治書執法高柔代為廷尉。是時三公無事,又希與朝政,柔上疏曰:“公輔之臣,皆國之棟樑,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鮮有進納,誠非朝廷崇用大臣之義,大臣獻可替否之謂也。古者刑政有疑,輒議於槐、棘之下。自今之後,朝有疑議及刑獄大事,宜數以咨訪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講論得失,博盡事情,庶有補起天聽,光益大化。”帝嘉納焉。
辛未,帝校獵於滎陽,遂東巡。九月,甲辰,如許昌
漢尚書義陽鄧芝言於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將修好於吳。冬,十月,芝至吳。時吳王猶未與魏絕,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吳王見之,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亦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吳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絕魏,專與漢連和。
是歲,漢主立妃張氏為皇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