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泰州市高港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泰州市高港區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1月7日在泰州市高港區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區長周裕昌代表高港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泰州市高港區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泰州市高港區區長周裕昌
  • 報告時間:2014年1月7日
  • 報告背景:高港區第四屆人大第三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泰州高港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工作回顧,2014年工作安排,

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綜合改革快轉型、開放創新促發展、‘六大建設’惠民生”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圓滿完成了區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提出的各項任務。
全區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億元,增長12.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92億元,增長17.1%;固定資產投資173億元,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20元,分別增長 10%、11%。對照省36項新的全面小康指標,31項已達標,新一輪發展“三步走”目標取得階段性成果。
加快轉型升級,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工業經濟質效同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40億元、銷售1130億元、利稅154億元、利潤94.2億元,分別增長17.6%、16%、14.5%、14.9%。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4家,華潤雪花啤酒江蘇行銷中心、大自然家居事業部等區域總部落戶高港,揚子江藥業、口岸船舶分別入選國家、省百強民企。主導產業增勢強勁,新醫藥、糧油食品、裝備製造、新材料四大產業實現產值72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63.3%。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完成新興產業產值90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79.2%。“六化”工程深入推進,“田河繩網帶”成為我區首個集體商標,新增省著名商標3件、省市名牌產品13個,成立全省首家壁紙著作權保護辦公室,《壁紙聯盟標準》成為全市首個聯盟標準,特防、壁紙兩個省級檢測中心即將建成;龍冉裝飾進入實質性上市階段,三福船舶、恆源化織被認定為省五星級數字企業。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增200畝以上小農場98家,農業規模經營比重達89.6%,比去年底提高8個百分點。新增高效設施農業1.35萬畝,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81%,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實施1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18個,農業利用“三資”15.38億元,總投資3億美元的宏進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總投資5000萬元的“上膳源”生態農業項目成功落戶。高港現代農業園加快發展,江蘇中藥科技園一期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完成服務業增加值91.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億元,分別增長13%、12.5%。28個1000萬元以上服務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6.2億元,紅星美凱龍建成營業,圓通、中通速遞泰州集散中心加快建設,優力博倉儲、國通速遞、永樂汽車4S城等一批項目相繼落戶。大潤發成為我區首家零售額超億元企業,海企倉儲獲批省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單位。科技創新能力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9.1%,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6%,獲批省創新型試點區,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揚子江藥業成為全市首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政產學研合作深入推進,達成產學研合作協定56項,新建產學研聯合體16家、科技成果中試基地2家,成立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成船舶產業協同創新科技服務基地,科技鎮長團成功派駐。專利申請量達2594件,其中發明專利535件。建築業發展勢頭良好,實現建築企業增加值77.9億元,工程結算收入117.9億元,均增長40%以上。
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更加彰顯。各項改革穩步實施。出台推進轉型升級綜合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見,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實體化運行行政服務中心,推行限時辦結、並聯審批和項目代辦,審批事項由291項減少為183項,審批時限比市規定時限縮短50%。穩妥開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全面完成崗位設定工作。創新財政預算管理機制,規範政府性融資項目審批流程,資金使用效益有效提升。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順利通過國家抽驗。推行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實行門診包乾、住院總額預付,城鄉居民醫療區內實際補償率達69%。開通“12345”民生服務熱線,運行社會管理服務中心,便民惠民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園區建設後勁增強。實施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36個,統實企業、福馬高新、鵬翎膠管、科冕二期、誠達精工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揚子江新藥一期、大自然木業、萬向汽車安全氣囊、益海瓶蓋注塑、新安阻燃劑、創新電子等項目竣工投產。設立6000萬元基礎設施建設貼息專項資金,創業大道改造、江堤景觀大道、錦江路永安段竣工通車,建成標準廠房25萬平方米,5萬噸級貨櫃碼頭主體竣工,海事執法監管基地加快建設。高新區成功獲批省新型建築裝飾材料產業園。開放型經濟平穩發展。廣泛開展招商活動,引進匯福糧油、阿瑪寧功能飲料等超10億元人民幣或超億美元項目4個,協定註冊外資3.8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76億美元,民營經濟淨增註冊資本41.2億元,增長152%。組織企業參加西洽會、廣交會等活動,完成進出口總額11億美元,實現外經契約額3622萬美元。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建立企業運行質態“健康檔案”,舉辦首屆“金融超市”活動,招商銀行進駐高港。全區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231.4億元、138億元,分別增長8.9%、39.1%,創成省金融生態達標區。加大項目上爭力度,累計上爭各類扶持、獎勵資金2.96億元。發揮“土地儲備銀行”作用,提高土地資源整合利用水平,榮獲全省首批“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區”稱號。加快引智步伐,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28個。
推進城鄉融合,區域面貌明顯改善。城市形態有了新提升。實施城建重點項目70個,完成投資超100億元,為歷年之最。濱江新城建設有序推進,建成“春江花月夜”觀景平台、噴泉廣場,海軍贈送的一艘護衛艦運抵高港。明發城市綜合體一期進展順利,高層住宅、五星級酒店加快建設。口岸水景街區商鋪啟動銷售,慶元橋、戚氏故居修復工程即將竣工。銀杏路、長江大道東延、環溪路東延建成通車,田許線升級改造、231省道先導段、解放路東延加快建設。市區重大項目動遷工作全面完成,實施動遷140萬平方米。新建公共租賃房561套、限價商品房1038套,建成安置房11萬平方米,蔡灘花苑交付使用,東方明珠啟動交付,龍湖美景、新城名邸、水岸景城二期等加快推進。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出台中心城區預動遷、中心鎮及農村住房建設管理實施辦法,數位化城管通過省級評審驗收,違法建設防治工作成效明顯。鎮村建設實現新突破。永安洲鎮總規、大泗鎮控規通過審查,白馬、胡莊鎮控規完成專家論證。集中居住新社區建設加快推進,孔橋街區總體規劃完成初步方案。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深入推進,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務,創成省星級康居鄉村89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創成市級“十強村”1個、小康示範村15個,獲評省村級“四有一責”建設先進區。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紮實推進,新建電灌站54座、水渠110公里,原有電灌站產權全部收歸集體所有。新建農村公路21條、農村橋樑26座。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實施綠化造林,建設綠色通道12公里,新增造林面積4500畝,全區林木覆蓋率、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達26.9%和46.5%。加強沿江濕地和飲用水源地保護,整治、修復城鄉水環境、水生態。加強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建成污水管網32公里,萬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市交指標,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保持全市領先。胡莊鎮創成省級生態鎮,白馬鎮、大泗鎮創成國家級生態鎮,順利通過省級生態區驗收。
加強統籌協調,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民生事業持續推進。財政用於改善民生的支出增長20.1%,占公共財政支出的72.6%,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推進城鄉就業創業一體化,打造“15分鐘公共就業服務圈”,新增就業5200人、創業58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低保、散居孤兒供養標準分別提高至每月480元、960元,“尊老金”標準全省最高,全年發放各類救助、保障資金4.6億元。建立工資支付應急周轉金和職工陽光互助互濟基金制度,切實維護職工利益。高港計程車公司正式成立,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啟動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單位核查工作順利推進;新增“四上企業”174家,列全市第一。公共服務更加健全。深化素質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創建通過省級驗收。校舍安全工程深入推進,新高港中學全面封頂,高港實驗國小加固工程啟動建設,學校運動場地塑膠化工程加快實施。組建高港醫療集團,泰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創成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高港中醫院創成二級乙等中醫院。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實現鎮街全覆蓋,國家級慢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通過審核。文化惠民工程紮實推進,“大江放歌”品牌深入人心,大江劇院成功加盟“蘇演院線”,民眾自編自演的廣場舞《洲堤楊柳舞港城》榮獲全國特等獎,創成國家一級圖書館、三級檔案館。全民健身中心加快建設,在全市率先建成村居體育健身工程點和城區“10分鐘健身圈”。世代服務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老年養護院投入使用,高港烈士陵園開工建設。社會環境安定有序。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創建系列活動,通過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道德講堂”實現全覆蓋,大泗鎮、胡莊鎮創成省文明鄉鎮。全面完成第十屆村委會和第五屆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平安法治建設深入推進,構建政法綜治服務三級平台,實現平安高港“十連冠”、法治高港“五領先”,公眾安全感滿意率全市第一。深入開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信訪積案化解,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在全省首創企業安全狀況風險評估,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公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完善應急管理體系,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提高。
堅持高效履職,自身建設得到加強。理政水平不斷提升。注重圍繞區委決策抓落實,實行“月月考、家家評”制度,加強對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的跟蹤督查。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對事關民眾利益的重大事項、重要決策,實行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積極聽取“兩代表一委員”及各方意見,有效改進政府工作。工作作風務實高效。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和管理,完善行政問責、績效評估和效能監察制度,提高政府執行力。常態化開展“三解三促、兩送兩增” 活動,組建村居民眾工作隊,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深化“三服務、三尊重”活動,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盡心竭力為基層和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和政府信息公開,發揮區長信箱、區長公開電話、大江論壇聯繫民眾的橋樑紐帶作用,不斷拓展政情民意溝通渠道。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區“十項規定”,壓縮辦公經費,精簡會議和檔案,堅決制止鋪張浪費。依法行政切實強化。深入開展“六五”普法工作,民眾法制意識進一步增強。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39件、政協提案115件,辦結率、見面率、滿意或基本滿意率均達100%。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預算執行、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和政府投資審計,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更加完善。
此外,人武、雙擁、物價、人防、氣象、消防、廣電、通信、電力、對台、外事、僑務、民族宗教、機關事務、交通管理、史志檔案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共青團、婦聯、殘聯、老齡、紅十字和關心下一代事業健康發展。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實現“十二五”目標的關鍵一年,也是泰州轉型升級綜合改革的攻堅之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區第四次黨代會第二次年會的各項部署,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為統攬,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工作總基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統籌做好促改革與穩增長、快轉型、惠民生各項工作,推進企業轉型、政府轉型、社會轉型和技術升級、產品升級、產業升級,不斷豐富和提升“六大建設”內涵,奮力爭當全市轉型升級綜合改革排頭兵,為早日實現既定的“三步走”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調控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4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和11%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3.65%; 萬元GDP能耗、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完成市下指標。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推進經濟領域改革,全力爭創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
以創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為抓手,推進開放創新深度融合,促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
深化園區體制改革,加快擴容提質步伐。最佳化園區資源配置。按照管理與開發、政府與企業雙重分離的原則,支持園區發展壯大投融資公司,參與園區土地收儲和土地一級開發,通過經營土地、閒置廠房等要素積累資金,增強園區自我造血功能。吸引專業園區運營商、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參與園區建設,有效解決園區融資難題。完善園區考核辦法,注重對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土地利用效益、環境容量、能耗水平等進行評估,優先將土地、資金、政策等有限資源向優質園區集聚。以一流園區的標準規劃建設高新區環溪工業園,加快臨港經濟園田許線以東區域土地規劃修編,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用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貼息專項資金,完善功能配套,基本建成污水總管及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推進創新大道改造、創業路北延、遠東大道建設,促進三大園區路網、管網、電網、水網整合對接。加快“園中村”動遷,建設科技孵化、檢驗檢測、物流交易、標準廠房等產業配套設施,完善星級酒店、國際社區、商務中心等生活服務功能,推動工業園區向現代產業新城轉變。創新聯動發展機制。建立園區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項目布點、人才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推動園區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完善“飛地發展”政策,引導同類、同質企業向特色產業園區集聚,實現園區、鎮街互動共贏。積極對接上海自貿區、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等國家戰略,有效承接高端項目和產業鏈配套項目,更好地分享政策措施的“溢出效應”。各園區根據產業定位和發展實際,瞄準先進園區,找準標桿,結對共建。加大與上海、蘇南等地園區的聯繫對接,探索共建共享、合作開發模式,在跨江聯動、融合發展上取得突破。完善運行管理模式。減少管理層級,有序將經濟管理、城市管理、社會管理、資源管理等行政權力下放至園區,調動園區的積極性、主動性。按照統一、精簡、高效的原則,進一步最佳化機構設定,推動園區運行管理由機關模式向企業模式轉變。對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建設,實行目標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形成快速推進的工作運行體系。
加大優質增量投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強化項目支撐。編制產業招商目錄,積極策劃各類產業推介活動,致力引進一批補鏈、擴鏈型項目。組建高港上海、廣州商會,舉辦高港(香港)合作聯誼懇談會,發揮人脈優勢,開展以企招商、以商引商,吸引關聯項目落戶。力爭全年引進超億美元或10億元人民幣項目6個。完善項目推進服務機制,按照“牆外事包辦、牆內事幫辦”的要求,建立重大項目儲備、報批、建設跟蹤管理制度,提高項目開工、投產速度,儘快形成產出效益。全力推動揚子江龍鳳堂中藥基地、匯福糧油、華潤雪花二期、阿瑪寧功能飲料等項目開工建設,福馬動力、鵬翎膠管、誠達精工等項目建成投產。建設產業基地。圍繞四大主導產業,編制完成高港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轉型方向和產品升級空間,通過三年努力,創成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和2個省級產業基地。以揚子江藥業為龍頭,推動傳統中藥向現代中藥轉變,打造國家級中醫藥產業基地;引導益海糧油、統一食品、華潤雪花等骨幹企業增資擴股,提升產品價值,打造國家級糧油食品產業基地;實施汽車零部件、通用動力產業整合重組,加快由零件配套向部件製造提升,打造國家級通用動力產業基地;推進牆紙企業資源整合,建設牆紙交易市場,力爭產能占全國比重達40%以上,打造國家級新型建築裝飾材料產業基地;加快船舶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遠洋漁輪、執法船舶、軍工船艦、海工裝備,建設國家級船舶產業基地高港園區;扶持阻燃劑、藍寶石晶體、誠達精工新材料等項目,爭創省級新材料產業基地;依託圓通、中通、國通速遞泰州集散中心,吸引電子商務龍頭企業落戶,爭創省級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做強港口物流。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改造,年內運營永安港務三期貨櫃碼頭,啟動建設聯檢大樓,拓展保稅、倉儲物流、國際貿易、金融保險、信息諮詢等功能,完善港口服務體系,向第三代港口轉型。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強與上海、武漢、重慶等長江流域地區的對接合作,促進港口聯合開發、物流聯動發展,爭取成為自貿區外的重要區域物流集散中心,打造港口服務基地,為產業基地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以“品牌化、標準化”為方向,提升產品競爭力。大力發展品牌型經濟,建立全區列統企業品牌培育庫,引導企業完善品牌策劃、品牌管理及品牌發展機制,通過自主創牌、品牌嫁接、兼併重組等方式,加快由無牌、貼牌向品牌、名牌轉變。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3件、省市名牌產品10個。按照“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的思路,鼓勵企業在採用先進標準組織生產的基礎上,參與國家或行業標準制定,建立同行業聯盟標準,提高市場話語權。牆紙、特防用品檢測中心儘快投入使用,加快完善功能、提檔升級,爭創國家級檢測中心。以“資本化、上市化”為引領,提升資本運營力。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與央企、上市公司開展“高位嫁接”、強強聯合,實施資本擴張,參與組建混合所有制企業。抓住新股發行由核准制走向註冊制的機遇,推進30家重點企業股份化改造,指導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由有限責任公司向股份有限公司轉變。適應金融政策的變革,加強與國內券商、風投機構的聯繫對接,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深化政銀企合作長效機制,設立5000萬元金融信貸風險基金,依據企業“健康檔案”,通過對公存款獎勵、存貸比考核等激勵手段,為運行質態好、社會口碑好的企業提供政府增信服務。定期舉辦“金融超市”活動,鼓勵駐區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最佳化服務體系,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力度,創成省金融生態優秀區。以“信息化、高端化”為支撐,提升科技創新力。實施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加快重點行業生產裝備數位化、生產過程智慧型化,將信息化融入企業生產、管理、銷售各個環節,推動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融合創新。放大“藍火計畫”效應,發揮武漢理工泰州高技術研究院、高港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上海理工技術轉移中心等載體作用,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機融合。堅持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有效對接國內外優質科創資源,推動技術轉移由單一成果引進向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轉變,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更大力度推進“人才強區”戰略,完善人才引培和獎勵機制,壯大高層次人才隊伍,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團隊)200個以上。
創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是全區人民關心的大事,目前,這項工作已被納入省《沿江地區轉型發展五年推進計畫》。經過一年的努力,高港經濟開發區產業特色更加鮮明,載體功能不斷完善,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在省級開發區排名從78名上升至46名。下一步,我們將抓住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有利機遇,全力推進創建工作。加快完善相關材料,啟動申報程式;科學謀劃,提高創建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實效性,確保兩年內進入全省開發區“第一方陣”,早日創成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二、推進城鄉領域改革,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形成城鄉一體新格局
以“現代化、國際化”為引領,突出城鄉統籌,推進城鄉融合,加快建設生態優美、宜居宜業、獨具魅力的濱江港城。
樹立經營理念,促進城市發展。創新城建思路。通過BT、BOT等模式,創新合作方式,盤活要素資源。大膽引入市場機制,籌建地下管網工程公司,實行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組建以三大園區、區城投中心為出資人的股份制公司,共同經營高港污水處理廠。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績效管理,提高政府投資效益,防範債務風險。根據財權與事權相一致、責權利對等的原則,明確項目實施主體,確保項目規範運作。鞏固放大“一戶一卡”制度效應,完善土地徵用、房屋徵收補償辦法,維護民眾利益。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濱江新城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批生態景觀項目,加快建設海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索菲特大酒店、泰州高港汽車南站,形成城市新亮點。加快推進明發城市綜合體建設,啟動台灣國際新城一期國際社區、五星級酒店等項目。加快口岸轉盤、港城路道口、刁鋪轉盤等重要節點和城中村、老小區改造,最佳化美化城市形態。實施刁鋪街區城市化改造,啟動原三泰啤酒廠、解放路道口、環溪路道口等改造工程。推進錦繡瓏灣、天逸華府、南韻家園、富林麗都等一批房地產項目,加大團購商品房安置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完善城市功能。注重規劃引領,引進現代城市設計理念,加強對城市空間形態、建築風格和色調的引導,彰顯城市特色。最佳化路網結構,爭取全長12.8公里、總投資12.5億元的田許線主線貫通,同步完成港城路、春港路、柴墟路東延等接線工程,建成231省道先導段、海軍東路、泗白路南延、銀杏路西延等道路,有序實施揚子江路、金港路南延、古高線改造和環港大道、環溪路西延等道路工程,做好泰鎮高速、寧通高速江廣段擴容的配套服務,構建內聯外環的城鄉路網體系。依託高端商務樓,積極培育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加快建設紅星美凱龍二期、蘇安商業廣場、汽車綜合服務產業園、海誕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園等項目,引進一批國內外大型商業、餐飲連鎖、休閒娛樂、金融保險等綜合性商業服務設施,培育城市核心商圈。
加快“三農”轉型,推進城鄉一體。突出農業要強,推進規模化、機械化,讓農業成為有效益、有奔頭的產業。落實10萬畝保障性基本糧田,全面推行以糧食或糧食結算兌付租金,建立農業項目復墾準備金預繳和經營風險防範資金提取機制,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萬畝。規範、提升小農場建設管理,完善倉儲、烘乾、晾曬等配套功能,進一步明確經營主體,完善運作機制。積極上爭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及省以上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加快農田水利格線化、灌溉設施硬質化建設,高標準農田占比達50%以上。大力發展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提高農機使用率和集約化水平,建成一批農機綜合服務設施點。推進高港現代農業園提檔升級,在優質糧食、設施果蔬、生態養殖、農產品流通等產業上形成特色,打響品牌。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搭建農產品網路銷售平台,做強農業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加工農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方式。突出農村要美,推進園區化、社區化,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最佳化“1+5”集中居住規劃,充分尊重民眾意願,注重傳承歷史文化,穩妥有序推進集中居住。加快推進孔橋街區集中居住試點,啟動鄰里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以完善的功能和優美的環境增強人口承載力和吸引力。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鄉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市場,探索農村宅基地退出激勵和收回補償機制。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功能建設步伐,推動中心鎮向城市組團轉變、零散村落向中心鎮集中。白馬鎮放大海軍誕生地品牌效應,加快文化、旅遊和生態宜居名鎮建設,打造“泰州城市新片區和後花園”;大泗鎮重點發展道口經濟,全力服務宏進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培植壯大生態種養園、中藥科技園;胡莊鎮加快鎮村建設,做優做強高效農業,完善工業集中區功能,增強發展活力。突出農民要富,推進多元化、職業化,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依託高港職業技術學校、基層農技站所等平台,推廣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培養一批種養能手,打造職業化的農民隊伍。加快建立城鄉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定期發布區內企業用工信息,鼓勵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積極搭建創業平台,落實優惠政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引導開展網路銷售、網上創業。探索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改革,開展農民土地權益試點工作,推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實體化運作和聯社建設。鼓勵村居通過盤活集體資產、興辦經濟實體、實施資本經營、開展服務創收等形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完善重大規劃和重大決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加強社會監督。大力倡導生態文明,促進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在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的良好氛圍。嚴守生態紅線,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司法保護力度,加強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加強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公用事業、政府機關和居民生活等領域的節能降耗,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持續淘汰落後產能,完成市交減排任務。突出大氣污染防治,編制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嚴控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施工揚塵、秸桿焚燒等,持續壓降PM2.5濃度。加強重點土壤污染源監管,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土壤綜合治理與修復。開展城鄉河道環境專項整治,實施活水截污工程,治理、修復河道水域生態,打造“水清、水靈、水美”的生態水環境。彰顯生態宜居內涵。以濱江新城濕地建設和龍湖、鳳湖環境打造為重點,推進植樹造林、城鄉綠化和濕地保護,建好大橋綠色景觀帶、沿江生態風光帶、孔橋銀杏公園,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致力管市容、美環境、控違建,扮靚中心城區。完善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持續改善居住環境。鞏固提升省級生態區創建成果,加快生態園區、生態鎮、生態村、綠色社區創建,力爭創成國家級生態區。
三、推進社會領域改革,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努力提供多樣化、特色化服務,讓高港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提升文明素質。深入開展“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活動,弘揚“三創三先”的江蘇精神和高港人不甘落後、敢於爭先的精氣神,以高港尊嚴凝聚人心,增強市民的城市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深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開展“高港好人”、“大江兒女”評選活動,精心組織“道德講堂”、“小手拉大手”、學雷鋒志願服務等活動,引導市民爭做講文明有禮貌、講道德守秩序、講友愛促和諧的實踐者和傳播者。促進文化惠民。開展大江放歌、大江藝術團基層巡演等活動,建立民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打造高港文化品牌。加強與省演藝集團的深度合作,讓市民在家門口享受高雅藝術和文化盛宴。壯大民眾文化隊伍,引導民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舉辦第二屆社區民眾文藝調演,創作更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加快全民健身中心、幸福藍海國際影城建設,完善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服務功能,全面建成鎮街宣傳文化中心,打造城市“15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和“20分鐘體育健身圈”。激發文化活力。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相結合,抓緊實施泰昌生木號、刁鋪龍王廟等搶救性修繕工作,推進基督教堂、高港書畫院、歷史文化展示館、白馬工藝美術一條街、海軍誕生地博覽園等項目建設。用好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引進培育生態旅遊、動漫設計、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工藝壁紙文化產業示範園,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統籌抓好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均衡配置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創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鞏固學校優質化工程成果,實施“綠色質量”工程和薄弱學校提升工程,推進基礎教育“兩個示範區”建設。最佳化教育布局,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推進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加快建設區級公辦幼稚園、白馬中心幼稚園,新建永安洲實驗學校、孔橋實驗學校,新高港中學秋學期投入使用。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升衛生服務水平。深入開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體化運行高港醫療集團,推進鎮街衛生服務中心、村居衛生服務站一體化管理,逐步實現技術、人才、設備等資源全區共享。完善以人民醫院為龍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為載體、以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網底的三級服務網路,加快區婦幼保健所、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建設,健全衛生服務體系。深化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區創建,強化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打造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品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實施“百村千企萬人”就業幫扶計畫,強化服務平台建設和幫扶措施落實,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充分就業。健全最低工資調整、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擴大集體協商制度覆蓋面,構建和諧的勞資關係。完善城鄉社保體系,加快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體系。貫徹省政府93號令,落實“即征即保、應保盡保、分類施保、逐步提高”的要求。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揮區老年養護院平台作用,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站建設。最佳化社會救助體系,持續開展城鄉貧困家庭“五送”活動,關愛弱勢群體和困難家庭,做好殘疾人服務保障工作,提高社會救助精細化程度。引導企業家、社會能人積極投身慈善事業,履行社會責任。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深化平安法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立體化、現代化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打造沿江最安全地區。大力開展“六五”普法宣傳教育,深入推進“法律六進”和法治文化“六個一”工程,增強公民法律素養。健全基層民眾自治機制,引導民眾規範有序參與村級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實現政府治理和民眾自治良性互動。釋放社會組織活力。按照“保住基本、補上短板、兜好底線”的原則,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模式,促進民間資本在社會事業領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積極引導和依法管理並重,推動社會組織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評估機制,提高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開展公益服務和中介服務的能力。加強社區物業管理和業委會建設,建立重心下移、責權利相一致的社區物業管理新體制,實現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構建公共安全體系。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學習“楓橋經驗”,堅持依靠民眾、依法治理,暢通信訪渠道。加大網路監管力度,淨化網路環境,傳播正能量。加大食品藥品執法、監督力度,建立原產地可追溯和質量標識制度,確保民眾“舌尖上的安全”和藥品安全。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完善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強國防動員常態化建設,積極推進“雙擁”工作,深化軍民融合發展。健全應急管理機制,提高事前預警、事中救援和事後恢復的綜合處置能力。
四、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
行政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環節,我們將把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政府的工作目標,先行先試,主動作為,更好地發揮政府與市場的正向疊加效應。
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強化對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和實施,提高調控水平和能力。高度重視經濟普查工作,準確把握區域經濟走勢,增強研判、決策能力。發揮政策導向作用,認真落實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意見,抓住省沿江地區轉型發展五年推進計畫、加快蘇中發展等政策機遇,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紅利,增強經濟內生動力。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推進水、天然氣、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價格環節。為企業著想,推動生產要素、政策資源、政府服務向實體經濟集聚,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按照“接、放、管”和“控、調、改”的要求,對部門職能進行重新梳理,加大審批許可權上爭力度,再造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最佳化行政服務中心條塊共管運行體系,完善聯合審批、“三級聯動”工作機制,將審批服務職能向園區、基層延伸,實行全過程監管,杜絕“兩頭受理”、“體外循環”和“辦件回流”現象。實施投資和財稅體制改革。轉變政府投資管理職能,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培育、吸引多元化投資或運營主體。鼓勵全民創業,積極爭取在外高港籍人士帶資金、帶項目、帶技術回鄉發展。推進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鼓勵符合條件的個體工商戶轉制為私營企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建立以體現政策和支出績效為導向的財政資金配置機制,新增財力優先用於民生事業。加強政府項目論證、決策,努力控制融資成本,逐步將政府債務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探索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落實“營改增”和暫免徵收部分小微企業稅收政策,清理不合理稅收優惠,營造公平發展環境。規範財稅收入征管,建立健全稅收征管保障體系,嚴格依法徵稅。
最佳化政府運行機制。推進機構改革。按照機構設定調整的各項要求,科學規範部門職責,理順部門職能關係。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穩妥推進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推動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係、去行政化,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從嚴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事業編制總額以2012年底統計數為基數,五年內只減不增。整合執法資源。從事無巨細的審批中解脫出來,更加注重市場導向下的行政監管和服務,強化屬地管理和部門監管職責,實行“寬進嚴管”,防止部分行政審批取消後的監管失控,讓企業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加強對招投標市場、中介組織的監管,建立黑名單制度。全面開展食品藥品監管體制調整,構建權責一致、功能匹配、運轉順暢、監管有力的監管責任體系。按照省市統一部署,穩妥實施工商、質監管理體制改革,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監管水平。調優考核導向。在重大事項決策過程中,優先考慮環境影響、科技創新、資源消耗、新增債務等因素,提升科學決策、綠色決策水平。規範達標創建活動,統一紮口管理,讓基層騰出更多精力抓發展、惠民生。最佳化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機關。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發揮新小康社會、雙輪驅動等指標體系的監測激勵作用,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踐行民眾路線,牢記為民宗旨。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紮實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針對“四風”問題,突出“四查四治”,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進行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注重傾聽民聲、順應民願、敬畏民意,把解決民眾困難、實現人民期盼體現在行動中,推動密切聯繫民眾常態化、長效化。強化學習調研,樹立務實作風。圍繞建設學習型機關、塑造學習型幹部的要求,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弘揚真抓實幹的作風,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不比條件比辦法,不比困難比干勁,忠於職守,盡心竭力,爭做改革的參與者、推動者,打造敢擔當、有作為的政府,確保區委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堅持廉潔從政,展示清廉本色。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努力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事業、規範施政行為。及時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注重運用“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工作日平台,認真辦理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深化政府信息公開,逐步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自覺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行為。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區“十項規定”,認真落實黨政機關厲行節約條例,加強公務接待管理,全面實施公務卡結算,以良好形象展示於民、取信於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