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郵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高郵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1月14日在第十三屆高郵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市長夏正祥代表高郵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0年高郵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江蘇省高郵市市長夏正祥
  • 報告時間:2010年1月14日
  • 報告背景:高郵市第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高郵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顧,2010年政府工作任務,政府自身建設,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9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不斷加深、經濟運行壓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我們在中共高郵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迎難而上,奮力拚搏,狠抓落實,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0億元,增長15.1%。財政收入26.7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3億元,分別增長20.8%和2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76元,分別增長13.5%和12%。連續三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市和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市。
一、堅持跨越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總量,綜合實力不斷提高
工業支撐更加有力。實現工業增加值91.4億元,增長15.9%。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773億元,增長3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43.1億元,增長28.4%,增幅列揚州縣(市、區)第二。太陽能光伏等8個優勢特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317億元,占規模工業的71.6%。工業投入123億元,增長35%。購進設備抵稅額9705萬元,列揚州縣(市、區)第二。新增億元企業22家,總數達90家。波司登入庫稅收超過1億元。建成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7個,曙光500千伏超高壓電纜項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產,30萬噸生物質固型炭綜合利用項目啟動。工業用電量10.8億千瓦時,增長20.8%,增幅列揚州縣(市、區)第一。建築業總產值210億元、施工面積1800萬平方米,分別增長32.4%和6.2%。
農業經濟平穩發展。實現農業增加值35.6億元,增長6.9%。糧食生產連續6年豐收,總產79.3萬噸,全部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新增高效農業14.5萬畝,其中設施農業2.3萬畝,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建設先進縣(市)。推廣各類農業機械5658台(套)。農業龍頭企業全年實現銷售46.1億元、利稅2億元,分別增長21.7%和20.1%。在揚州市率先建成土地流轉有形市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8萬畝。新組建農村“三大合作”組織241家,新創“四有”合作經濟組織30家。創成全面小康鄉鎮9個、全面小康村86個,總數分別達11個和230個。
服務業質態逐步提升。實現服務業增加值64.8億元,增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億元,增長18.4%。東湖清水潭景區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神居山景區建設步伐加快,鎮國寺塔通過AAA級景區評審;加強高郵旅遊促銷,接待遊客超100萬人次,全年旅遊收入3.7億元。完成城市商業網點規劃,蘇中農貿城一期工程建成開業,總投資2億元的鋼材市場建設進展順利。建設省國防動員應急物流中心,開展“家電下鄉”活動,新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50個。全年銷售商品房66.3萬平方米,增長60.7%。新組建擔保公司5家,新增註冊資本2.69億元。全市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93.2億元和88.4億元,增長27.7%和46.9%。
二、堅持投資拉動,著力推進集聚集約,強化科技創新,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成功舉辦第五屆中國郵文化節,成立10個招商分局,產業招商、企業招商、專業招商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實際利用民資202.6億元,增長15.9%;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80億元,增長40.1%。新批外商投資項目44個,協定利用外資3.6億美元,增長20.4%;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3億美元,增長29.5%。總投資8800萬美元的10萬噸特種聚丙烯纖維項目已到賬2040萬美元。
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強項目建設要素協調,組織6次銀企對接,新增工業貸款13億元,淨增7億元。積極盤活存量用地,爭取點供計畫300畝,辦理項目用地3565畝,其中工業用地2135畝;規範用地管理,連續三年創成省土地執法模範縣(市)。以“三百工程”為抓手,全面實行重點項目領導掛鈎制度,組織單月督查匯報、雙月集中開(竣)工活動,新開工5000萬元以上項目95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0個;竣工項目35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3個。10億元以上項目建設取得突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1億元,增長35.2%。列入揚州市重點監控培育的順大半導體單晶矽切片、傳藝柔性電路板等12個新增長點增勢良好。抓住政策機遇,爭取擴大內需項目32個,獲省以上投資9696萬元;全年累計向上爭取資金6.1億元。
園區經濟發展迅速。全市園區基礎設施投入4.2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16萬平方米。高郵經濟開發區投入近1億元建成“八路一橋一網”,城南經濟新區投入4000多萬元實施“五路四橋”工程,高郵湖西新區東西大道、南北大道全線貫通,開工建設污水處理廠。園區新增入園企業33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83億元,占全市工業的62%,提高了4.4個百分點。市經濟開發區竣工億元以上項目6個,工業產值首次超百億元。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177.8億元,增長40.1%。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高新技術產品70個,獲批95項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全年專利申請量突破1000件,授權專利250件。創省級品牌9個。市科技創業中心建成孵化面積6萬平方米,18家企業入駐。華富在揚州市率先建成企業院士工作站。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14名,4人通過省創業創新人才認定。組織6次大規模的政產學研活動,簽定各類協定54項。國家火炬計畫高郵特種電纜產業基地通過專家考評。
三、堅持城鄉統籌,著力完善基礎設施,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城鄉面貌不斷改觀
支農惠農力度加大。落實財政支農政策,全年發放惠農“四項補貼”1.1億元。水稻、小麥等政策性農業保險實現全覆蓋,兌現理賠金811萬元。大力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投入幫扶資金400萬元,20個村和6191戶低收入農村家庭實現脫貧。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3個。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實施農村土地復墾、開發、整理,新增耕地1萬畝。
基礎設施快速推進。實施第九輪城建十大工程,當年完成投資20億元,珠光大橋建成通車,通湖大橋順利合龍;完成通湖路、海潮東路等城區骨幹道路黑色化改造,建成通漢路、健民路、珠光北路及北澄子河“五改三”先導段;啟動“三館”和中醫院東區工程建設。省道333高郵湖特大橋工程進展順利;改造危橋79座,新建鄉村公路75公里,總計達1430公里。完成總投資1.2億元的灌區節水改造等重點水利工程,龍虬、卸甲線區域供水工程竣工;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7.8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完成投資7億元,建成110千伏德華、迎賓變電所,創成全國新農村電氣化市。
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實施通湖東路、珠光路綠化景觀帶和北澄子河風光帶建設,通過省級園林城市考核驗收。開展城市重要路段交通秩序、市容環衛專項治理,整治南海小區和22條后街後巷。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11個鄉鎮、園區實施“五位一體”管護模式。加快“一池三改”戶用沼氣池建設,新建無害化衛生戶廁1.7萬座。新增造林5.4萬畝,其中成片造林2.5萬畝。天山鎮卸甲鎮車邏鎮通過國家級生態鄉鎮驗收,橫涇鎮創成江蘇省衛生鎮。全市農村河道疏浚整治通過省級整體驗收,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成效顯著。
生態建設紮實開展。實施節能改造項目16個、循環經濟項目8個,關閉“三高一低”企業16家,45家企業實現清潔生產。開展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專項整治。完成97萬方造紙黑液塘廢水治理,朱家垃圾填埋場通過省級驗收,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海潮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完成投資4600萬元,建成7套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4座垃圾中轉站。北澄子河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4.6%,完成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年度減排任務。
四、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注重發展社會事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保障體系逐步健全。新增就業崗位2.8萬個、農村勞動力轉移1.6萬人,4139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新增參保人數近4萬人,各項社保資金支出6億元。投入4000萬元落實國有、集體關閉破產和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及內退職工醫療保險。完成第九次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工作,新增支出2600萬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和170元,發放低保金1983.7萬元,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五保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100元,共發放1240萬元,集中供養率7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3%。通過省級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市驗收。募集慈善資金560萬元。新增共有產權經濟適用住房60套,廉租房實物配租 60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31萬元。當年歸集住房公積金1.3億元,發放公積金貸款1.5億元。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及時兌現義務教育段教師績效工資。 “三校聯動”實施到位,第二中學異地新建,教育布局得到最佳化。完成農村國中留守兒童食宿條件改善工程12個、農村合格幼稚園建設工程25個。組織開展“送戲、送圖書、送電影”下鄉活動,所有行政村建成村文化室(農家書屋),通過全國文化先進縣(市)複查驗收。市圖書館創成國家一級館。修繕明高郵奎樓及宋城牆。舉辦2009年全民健身體育節,周巷鎮等8個鎮創成省體育強鎮。啟動實施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完成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創成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家。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面實施計畫生育“新農村新家庭”計畫,菱塘回族鄉創成省示範鎮;全市計畫生育率99.2%。
社會環境和諧穩定。大力推進法治高郵、平安高郵建設,公眾安全感達98.9%。全面開展“五五”普法,社區矯正、幫教安置、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強化,建成全省首家法治中心。重視做好信訪工作,建立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預測評估和領導接待日制度。深入開展社區結對共建和共駐共建工作,琵琶社區創成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大力實施科技強警,榮獲省科技強警示範縣(市)稱號。加強人民武裝、預備役工作,建成國防園,省雙擁模範城三連冠通過驗收。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加強對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隱患整改,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五、堅持依法行政,著力強化公共服務,自覺接受監督,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推進政府法制建設,全面清理規範性檔案,推行行政首長出庭應訴,通過省依法行政示範點覆核驗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年受理各類行政審批服務事項15.7萬件,辦結率99.9%。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堅持向市人大報告、向市政協通報工作制度,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224件、市政協委員提案256件,辦復率100%,落實解決率50.1%,提高10個百分點。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加強部門權力內控體系建設。重視做好審計工作。進一步規範資產管理、工程招標和行政收費行為。多渠道傾聽民聲民意,積極解決難點、熱點問題,政府公開電話和“寄語市長”回復率均在99%以上。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抓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糾風和反腐敗工作,查處了一批違紀違法案件。
2009年,物價、統計、廣電、外事、僑務、民族宗教、老齡、人防、氣象、地震、檔案、地方志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2010年政府工作任務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實現“爭先進位、創新發展”的起步之年。雖然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但是巨觀經濟復甦仍有一個過程,區域經濟的競爭更加激烈,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堅定信心,在困難中尋找機遇,在挑戰中爭取主動,努力實現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省委、揚州市委和市委九屆九次全會的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爭先進位、創新發展”為目標,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牢固確立工業第一方略,把產業園區作為主要陣地,把招商引資作為關鍵舉措,把項目建設作為首要抓手,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動力,把全面小康作為決勝任務,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努力建設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新高郵。
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239.4億元,增長14%;財政收入31.6億元,增長18%,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4億元,增長2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增長32%; 全部工業產值990億元,增長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80億元,增長3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5億元,增長17%; 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56億美元,增長20%; 出口總額2.7億美元,增長15%; 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100億元,增長25%; 農民人均純收入8630元,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80元,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計畫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約束性指標為:萬元GDP能耗下降4.5%,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削減1.56%、3.66%。全面小康建設核心指標全部達標。
一、主攻工業經濟,突破重大項目,增添跨越發展新實力
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全力推進工業超千億工程,力爭實現“1616”目標,即全部工業產值1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00億元,產銷過1億元企業超過100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60家。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促進順大多晶矽鑄錠、單晶矽擴產及破方切片項目達產,擴大華富高效無鎘動力鉛蓄電池等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的產能,實施LED器件封裝及套用、納米陶極螢光燈等項目;支持日興創立自主品牌,加快新亞藥業與上海醫藥集團聯合重組,促進一洋製藥引進韓國總部新藥品種;推進秸稈發電設備及生物質固型炭綜合利用示範項目。提升發展特色產業。進一步整合裝備製造、電動工具、電線電纜、電子電氣等產業資源,重點發展新、特、優、大裝備及關聯產品。推動曙光公司500千伏超高壓電纜二期工程建設和賽德公司核電纜項目;做大石油整機規模,提升液壓機械產品水平,提高電動工具出口附加值,擴大機電產業市場占有率。改造振興傳統產業。引導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加快關鍵設備、工藝的升級改造;力爭10萬噸特種聚丙烯纖維項目儘早投產達效。確保弘盛集團特級資質就位,新增1家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企業,力爭獲得“魯班獎”。建築業企業完成產值280億元,施工面積2200萬平方米。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新開工投資5000萬元至億元項目80個,億元以上項目40個,其中工業項目30個以上、10億元以上項目2個;全年竣工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90個,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0個。全部工業投入162億元,增長32%。開工建設一批。繼續堅持重大項目雙月集中開工,定期會辦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對億元以上重大項目,認真落實市領導全程掛聯服務制度,直至投產達效。投產增效一批。加強對在建項目的協調服務,力爭均英電子、興益電動機械、億利通機械、吉信遠望船舶設備、康寶家用電器、金寶無氧銅桿及扁銅線等項目早日竣工投產。謀劃儲備一批。密切跟蹤國內外產業發展狀況及科技研發動態,包裝一批投資體量大、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引導重點企業圍繞新品開發、提質擴產和產業鏈前延後伸,滾動包裝一批重大項目。全年包裝50個以上億元項目向上爭取、對外招商。
破解制約發展難題加大政策集成。按照明確導向性、提高針對性、增強可操作性的原則,整合退城進園、項目建設、科技創新、招商引資等優惠政策,提高激勵效果。完善金融保障。壯大擔保公司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規模,增強擔保實力。積極組建村鎮銀行,力爭引進2家以上金融單位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鼓勵金融部門增加信貸投放,每月開展一次銀企對接,全年新增貸款40億元,其中工業貸款占40%。加強對企業上市工作的組織領導,推動具有較好成長性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加快股改步伐,促進華富能源、浩明光電等企業早日上市融資,幫助江蘇傳藝、雙兔食品等企業儘快進入上市操作程式,努力形成企業梯次上市格局。拓展用地空間。大力推進土地整理、積極推進建新拆舊、建設用地城鄉增減掛鈎工作,加大集約節約用地力度,確保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強化智力支持。建立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完善引進人才配套政策,實施“人才強企”工程,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15名,引進和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150名。加強勞動力訂單式培訓,深化異地勞務合作,保證重點企業用工需求。
二、強化招商引資,加速園區發展,構築開放開發新平台
推行務實招商落實招商責任。推行“AB”角工作制和“2/3”工作法,強化鄉鎮、園區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目標責任意識,通過內部選優、外部聘優,充實加強招商隊伍,充分發揮10個招商分局作用,構建責任更加明確、獎懲更加硬化、工作更加務實的招商引資工作格局。突出產業重點。積極順應產業轉型升級新形勢,針對上海、浙江和蘇南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資本外溢的趨勢,推進敲門招商、駐地招商、定向招商,著力承接一批“高大新外”項目。確保辦節實效。充分運用“煙花三月”節品牌效應,積極籌劃第六屆中國雙黃鴨蛋節,進一步拓展信息源、客商源和項目源,力爭全年引進1億元(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30個以上,力爭10億元(1億美元)以上項目有新的突破。圍繞國家政策,策劃包裝項目,加強溝通聯繫,力求向上爭取資金額再創新高。
增強承載能力加快人才、資金、土地要素向園區集聚,園區工業對全市工業貢獻份額提高3個百分點。強化規劃引領。突出市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和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在全市經濟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最佳化園區產業布局,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加大基礎投入。全市園區基礎設施投入7億元。市經濟開發區按照“對外開放的主視窗、經濟建設的排頭兵、招商引資的領頭羊、項目建設的主陣地”的定位,加快建設“工業新城、城市新區”,加大道路、供電、供水、排污和標準化廠房建設力度,同步推進綠化、亮化、安置房等配套建設,全年投入3億元以上。城南經濟新區、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分別投入1.5億元和1億元。打造產業特色。市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機械、服裝等產業,突出引進重大項目,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城南經濟新區重點發展都市型工業,深化產業導向,努力形成特色;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新能源、新光源和電線電纜等產業,加快從功能開發向產業開發轉變,產業項目建設取得突破。細化出台“飛地”招商政策,加強督查考核,推動鄉鎮按產業規劃把招商項目向園區集聚。
發展民營經濟實施百強民企升級示範工程,在項目申報、土地使用、人才引進、金融服務等方面適當傾斜,促進做大做強。鼓勵民營企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兼併聯合,加快發展步伐。對投資新辦生產性民營企業,根據投資規模、產業類別,參照執行招商引資相關激勵政策,引導和推進全民創業。全年新發展私營企業1800家。
三、加快科技進步,最佳化產業結構,激發創新發展新活力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落實《高郵市工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突出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的驅動力,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力爭突破230億元。加強科技載體建設。市經濟開發區新建2萬平方米孵化器,孵化重點科技項目10個以上,培育高科技成長型企業20家,引進入駐企業20家以上;城南經濟新區、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區分別建設孵化器1.2萬平方米、1.5萬平方米,各吸引10家高新企業入駐。加快建設LED新光源照明燈具共性技術創新平台,建立LED優質產品基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100家重點企業與100家高校院所深度合作,組織“科技結親”活動,落實60個產學研合作項目。建成省級研發機構5家以上。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8家、高新技術產品36個,申報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100項,申請專利1000件,全市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1%。實施品牌強市戰略。促進集體品牌、地理標誌產品、原產地註冊商標等地區品牌發展,打造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競爭力的商標名牌,新增國家級品牌1-2個,省級品牌4-6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擴大光伏產品出口,提高機電產品技術含量,實現出口實物量和自營出口額同步增長。
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4.5億元,增長15%,占GDP比重31%。鼓勵現代物流、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和服務外包等新型業態快速發展。突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抓好開發區物流園、港口物流園、紅太陽物流園規劃建設,引導重點骨幹製造業企業開展主輔分離試點。推進市經濟開發區鋼材市場、蘇中農貿城二期工程、港澳家具城等專業市場建設。加快發展旅遊業。修編全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堅持政府主導,實施市場化運作,加快推進東湖、運河西岸風光帶、神居山漢文化公園等旅遊景區開發建設。搞好城市旅遊化改造,進一步完善旅遊服務體系,新創AAA級景區、四星級旅遊飯店各1家。加大旅遊市場促銷,接待遊客1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4億元。提升傳統服務業。以商業網點規劃為指導,突出抓好北海廣場核心商業圈、府前街、琵琶路、蝶園路“一圈三街”的建設管理,提升文游路業態。
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嚴格節能、環保準入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強化排污許可證管理,從源頭上控制高耗能和新污染。綜合運用產業限入、成本倒逼、節能減排等約束機制,繼續關停“三高一低”企業,對重點排污企業實行線上監控。加快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各項目標任務。規劃發展低碳經濟,推進光伏發電和生物質發電併網工作。
四、統籌城鄉發展,繁榮農村經濟,建設全面小康新農村
推動以城帶鄉。按照“人口向城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集中”的要求,統籌最佳化城鄉布局,編制完成370平方公里中心市區總體規劃、16個小城鎮總體規劃和20箇中心村莊規劃,統籌城鄉用地、交通、水利和市政設施布局,促進城市公共資源和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中心城區內土地流轉和老村莊改造步伐,完成1箇中心村莊試點建設,啟動2箇中心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農民集中居住區5個以上。加快建設京杭運河特大橋和省道333湖西段,開工建設省道237秦郵路至馬橫路段,新、改建鄉村公路50公里。加快推進區域供水,完成城郊區域供水馬棚鎮線、車邏鎮線及湖西區域供水工程。加大電力設施升級改造力度,新建220千伏勤王變電所。規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發展高效農業。以“三水兩有機”為主攻方向,以“三帶四區五園”為發展載體,推進規模種養,新建高效農業12萬畝,其中百畝連片園區6萬畝,新增設施農業2.2萬畝,特色村覆蓋率達60%。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一批優質高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新註冊商標15件,新培植農業“三品”8個。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完成到賬民資12億元,外資4200萬美元。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銷售、利稅分別增長20%以上。
促進農民增收。認真落實惠農強農政策,及時發放各項補貼資金,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範圍,加大糧食托市收購力度。新組建農村“三大合作”組織140家,新增入股土地面積5萬畝。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各1萬人,農民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70%以上。健全三級聯動幫扶機制,大力實施產業、物業幫扶項目,力爭年內經濟薄弱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狠抓村級債務化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20%、債務下降15%。
改善農村面貌。組織實施高郵灌區改造等重點水利工程,深入推進河塘疏浚整治,完成水利土方640萬方,新、改建機電泵站70座。實施土地開發整理3萬畝、土地治理2萬畝。繼續開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加快“一池三改”建設步伐,新增無害化衛生戶廁15000座,新建戶用沼氣池800座以上、中小型沼氣池5座。全面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五位一體”長效管護模式。繼續推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完成市級機關部門投資鄉鎮、園區實施成片造林任務,新增造林5萬畝,其中成片造林3.5萬畝。
五、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功能配套,打造區域競爭新優勢
加強規劃引領。按照科學規劃、拉伸框架、加快建設、彰顯特色的要求,著力打造“古、水、郵、綠”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中等城市。完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最佳化功能分區,拓展發展空間。加快編制環城濱水景觀規劃、運河東堤風光帶規劃,做好城市主出入口等重要地段、重點區域、關鍵節點規劃設計。編制老城保護改造規劃,研究制定老城區居民房屋修繕、搬遷政策,不斷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加快城市建設。按照謀劃長遠、突出重點、積極作為的要求,統籌謀劃城市建設重大項目。繼續推進以“三館”為標誌的第十輪城建十大重點工程建設。完善城市路網結構,建成姜橋路、鹽河西路等道路。加強農貿市場等便民項目建設。規範發展房地產市場,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住房需求。加快拆遷安置小區建設,有序改造城中村和后街後巷。大力開展建設增綠、破牆透綠、立體添綠、全民愛綠活動,城區新增綠地40公頃,提升綠化品位。加強城市濱水景觀建設,繼續打造鹽河風光帶,完善新河兩岸景觀帶,完成馬飲塘河、大淖河等河道整治。建設城市飲用水備用水源。創新城市建設投融資模式,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集聚資金,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加大管理力度。健全城市管理體制,實施城管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提高城管執法效能。紮實開展城管綜合整治,繼續整治城區主幹道街景,做好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建築垃圾監管,加強流動經營、占道經營管理,努力解決違章搭建問題。整頓城區交通秩序,最佳化公交站點布局,規範營運車輛市場,改善城區交通環境。
六、切實改善民生,有力維護穩定,創造和諧幸福新生活
高度關注民生。加大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力度,突出做好城鄉“雙零”家庭、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全年新增城鎮就業9000人。力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參保率達9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7%以上,各級財政投入人均標準達120元。提高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力爭基本實現農村適齡居民參保全覆蓋。完善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320元和210元。五保集中供養標準提高到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集中供養率達80%。完善大病醫療救助體系,增強救助能力。推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重視做好慈善工作,加強慈善資金募集。完善殘疾人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新增經濟適用住房300套,廉租房實物配租60套以上,為住房困難的低保家庭及時足額發放政策性補貼。抓好住房公積金歸集擴面工作。
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加快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爭取通過省級驗收。完善城市東部區域教育布局,職教中心爭創省四星級職中,第二中學創成省三星級高中,繼續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重視高郵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三送”工程,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城區數位電視實現整體轉換。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爭創省體育強市。開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五項重點工作,70%以上的基層衛生機構完成標準化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成率95%以上。創成“十一五”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市。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建設和雙擁工作。組織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重視社區工作,提高為居民服務能力。
鞏固平安高郵建設。繼續開展五五普法,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和系列平安創建,完善打防控體系,積極防範和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認真落實信訪工作領導責任制,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切實解決信訪突出問題。加強法律援助,維護民眾合法權益。強化市場監管,保持物價穩定。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監管網路,強化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監管,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政府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完善各類預案,提高突發性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政府自身建設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期盼,我們將以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居安思危、克難求進;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進一步把握中心、爭先進位;以敢闖敢拼的勇氣和銳氣,進一步開拓進取、創新創優,努力乾實事、乾成事、乾人民滿意的事,建設一支注重實際、埋頭實幹、講究實效的政府工作團隊。
勤學善謀,建設學習型政府。大興學習之風,乾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注重學以致用。認真學習和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注重運用規律指導實踐,更好地促進發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注重把上級決策部署與我市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使各項決策更能體現人民意願。突出針對性、體現前瞻性、注重可操作性,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
民本至上,建設服務型政府。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把人民民眾的要求作為政府工作第一信號,把企業發展的需求作為政府工作第一任務,政府及部門主要負責人當好第一服務員,盡最大努力解決民眾、企業和基層最急、最難、最盼的問題。健全為民服務工作機制,創新服務理念,硬化服務手段,拓展服務內容,到基層解決矛盾,在企業解決問題,把民眾的感受和企業的評價作為衡量政府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標準。最佳化促進發展的服務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行政服務中心運行機制,著力打造“收費最低、程式最簡、效率最高”的政務環境。
高效為先,建設實幹型政府。圍繞工作目標任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細化工作思路,量化工作方案,層層分解,件件落實,把目標實現,把事情乾成。推行辦理事項首問負責制,實行掛鈎項目全程負責制,試行項目考核和機關考評末位幹部代理制,強化行政問責制,看住不落實的人,盯住不落實的事,用責任逼出工作效率,靠責任乾出工作實績。切實轉變機關作風,少開會、多調研,少發文、多協調,少應酬、多學習,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用在謀劃發展、解決問題上,用發展取信於民,用實績凝聚人心。完成新一輪機構改革,理順關係,轉變職能,提高組織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把依法行政貫穿於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和政府管理的各個環節,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社會輿論監督和人民民眾監督,定期向市人大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嚴格按照《政府工作規則》辦事,規範工作程式,最佳化工作流程,做到不錯位、不越位、不缺位。嚴格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責任追究制,積極運用法律手段推進政府工作。依法加強稅收征管,最佳化財政收支結構。
乾淨幹事,建設廉潔型政府。嚴格執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勤勉盡責,秉公用權,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堅持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規範公務接待。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推行重大決策調研、重大事項公示、民生事項聽證等制度,切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確保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