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過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落實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切實抓好“五個一百”工程,全市經濟發展實現了速度與質量、效益的統一,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5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機構:鄭州市政府
  • 時間:2005年
  • 分類:政府工作報告
介紹,分類,

介紹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關於2005年市政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分類

一、2004年工作回顧
初步統計,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375億元,增長15.5%,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增速最高的一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35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114.8億元,增長32.7%;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達到2724.8億元,增長11.9 %;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687億元,增長25%,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完成或超額完成了新增就業再就業10萬人、工業技改投資100億元、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新增1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0億元、新設立外資企業100家、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的“六個一”目標。全市經濟進入全面提速、加快轉型的新階段。
(一)農業生產穩定增長,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三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林牧漁業完成增加值61億元,增長5.7%。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糧食等農產品產量全面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建奶牛養殖小區20個,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0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3%。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休閒觀光農業發展迅速。農村稅費體制改革成果得到鞏固,農民負擔大幅減輕。全市所有貧困村和市轄各區、鞏義市免徵農業稅,其餘縣(市)農業稅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較上年減負81%。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又有1.5萬貧困人口脫貧。改建、新建農村公路297.4公里。建成集雨水窖1.01萬個,解決了6萬人飲水困難。完成沿黃風沙源生態治理造林16.7萬畝,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二)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02.7億元,增長23.7%;實現銷售收入1189.6億元,增長35%;實現利潤74.5億元,增長38.7%;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60.2%,提高16.7個百分點。汽車、煤電鋁、裝備製造業、食品等優勢行業完成增加值272.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7.6%。重點技改項目投資突破百億,技改投入連續3年實現翻番。全年新增電力裝機容量99.6萬千瓦、鋁加工能力20萬噸、捲菸2.7萬大箱。大企業大集團規模日益壯大,有50戶企業銷售收入在3億元以上,宇通集團、中鋁河南分公司突破50億元。一批高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技術創新效果顯著,信息化帶動作用突出,品牌效應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幅提高。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的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取得新成果,提前完成企業中國小移交任務;鄭州日產和東風股份成功重組,金星集團與百威公司、奧克公司與生力集團合作進入實質性操作。
()消費市場繁榮穩定,新型業態發展迅速。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8.7億元,增長16.4%,其中,批零貿易和餐飲業分別完成459.9億元和80.2億元,增長13.6%和38.5%。零售業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天津家世界、德國麥德隆等知名零售企業入駐鄭州。圃田建材、東風路科技等交易園區持續發展。開工建設商品房470萬平方米,增長34.3%。香江、澳柯瑪等物流園區建設進展順利。會展經濟逐步推行市場化運作,成功舉辦了第十屆全國商品交易會。旅遊景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旅遊總收入達到138.5億元,增長32%。國有商貿企業改革穩步推進。
(四)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薄弱環節得到加強。積極貫徹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對在建、擬建項目進行了全面清理。克服不利因素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0億元,增長30%。重點工程建設繼續保持增長勢頭,鄭州出口加工區標準廠房、農業路穿鐵路編組站立交、107國道輔道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鄭煤白坪礦井、正大世紀城市廣場等項目按計畫推進;鄭州燃氣調峰電站2×35萬千瓦機組、鄭東新區熱電廠2×20萬千瓦機組、鄭州鋁業鋁板帶箔一期、宇通汽車零部件工業園等項目開工建設。加大薄弱環節的投入力度,交通、環保、農林水、社會事業、旅遊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
(五)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心城區保護改造進展順利。續建、新修道路28條,改造支路背街小巷126條、積水點49處,改造、新建雨污水管網25.6公里。完成340餘幢樓體夜景照明。全年新增綠地面積510萬平方米,新建遊園34個。熊耳河濱河公園建成開放,東風渠兩岸景觀綠化即將完工。鄭花路、西北環道、科學大道整治綠化任務基本完成,桐柏路、沁河路等30條路段新植了行道樹。繼續實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管理體制,城市管理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市容環境不斷最佳化,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達到81.4%。
鄭東新區建設全年完成投資60.2億元。中央商務區形象初現,內、外環60棟高層項目中已有35棟開工建設,其中19棟結頂,樓市銷售良好。鄭州國際會展中心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河南藝術中心地下工程已經結束,中央商務區中心湖破土動工。起步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三河一渠”綠化工程進展順利。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項目50個;菸草集團、天津順馳、上海綠地、澳門寶龍等知名企業紛紛入駐。龍湖南區、商住物流區項目進展順利。龍子湖區6所高校開工建設。
衛星城市及重點鎮建設速度加快。衛星城市規划水平提升,投入力度加大,小城鎮建設日趨規範。竹林鎮等9個鄉鎮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鎮。全市城市化率57.9%。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利用外資水平有所提高。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17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5億美元,增長61.6%;出口創匯10.8億美元,增長23.8%。成功舉辦首屆世界傳統武術節,簽訂對外合作項目20項,契約利用外資3.9億美元、域外資金29.8億元人民幣。創新招商方式,市場化、專業化招商邁出了可喜步伐。以非洲為重點,進一步開拓國外市場。出口加工區封關運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工作取得新成效。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明顯加強。
(七)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明顯改善。進一步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減免稅費3498萬元,支出補貼4256萬元,發放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生活保障金1.08億元。實現12.15萬城鎮求職人員就業再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3.2萬人。社會保險覆蓋面擴大,社會保險體系進一步完善。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率和社會化發放率繼續保持100%。全市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1.46億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對符合條件的農村特困戶全部實行救助。完善了城市低保戶和農村特困戶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效果明顯,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開展的流浪少年兒童救助項目,被民政部譽為“鄭州模式”。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民眾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667元,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83元,增長15.2%,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6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2.7平方米。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公益性文化場館。向社會承諾辦好的“十件實事”,除西流湖公園建設緩建外,其餘件件得到落實。經濟適用房竣工43萬平方米,有398戶“雙困”家庭入住廉租住房。
(八)科技教育不斷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化、製造業信息化,最佳化配置科技資源,突出科技引導帶動作用,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教育投入不斷加大,市區4所新建高中開工建設,全國第九屆中學生運動會體育場館開始施工,改造農村中國小危房22.7萬平方米。加強商城遺址的保護,光榮躋身“中國八大古都”,並加入“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現代豫劇《嵩山長霞》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鄭州歌舞劇院順利組建,創演的《風中少林》得到好評。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我市運動員孫甜甜榮獲第二十八屆奧運會網球雙打冠軍,實現我國網球運動歷史性突破;殘奧會獲得7枚金牌。疾病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進展順利,覆蓋城鄉的網路初步形成。加強對愛滋病的監測和預防,重大傳染病救治工作有序開展。衛生服務設施建設加快,基層衛生條件得到改善。經濟普查工作順利推進,“信用鄭州”建設取得新進展。精神文明建設典型層出不窮,湧現出了任長霞、吳玲等先進人物。
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基層基礎工作得到鞏固,政策外生育率和出生二孩率明顯下降,流動人口計生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大力整治違法排污企業,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和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市醫療衛生廢物集中處理中心投入使用。整頓土地市場秩序,閒置土地處理工作取得進展。國防教育、民兵、徵兵、優撫安置工作順利開展,軍政軍民關係更加密切。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人事、審計、統計、物價、僑務、對台事務、民族宗教、社會科學、地方志、檔案管理、氣象和地震監測、人防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九)民主與法制建設得到加強,社會大局基本穩定。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監督,接受人民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全年辦復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1180件。擴大政務公開範圍,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開始實施,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提高。堅持依法治市,提請通過地方性法規12件,制訂規章8件。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停止執行68項行政許可項目。加強對規範性檔案合法性審查,依法規範政府行政行為。
切實做好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集中處理工作。全市抽調2200餘名機關幹部,深入開展不穩定因素排查調處,處理了900餘起多年積壓的信訪案件,集體上訪上升勢頭得到遏制,群體性事件妥善處置,信訪秩序明顯好轉。嚴密偵控、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敵對分子和邪教組織的破壞活動。強化綜合治理,社會治安保持穩定。加強幹警隊伍建設,完善快速反應機制,以快制快,震懾犯罪。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了安全監管網路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開展經常性的安全檢查,加大事故隱患整改力度,全市安全生產事故總量大幅度下降。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支持和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向駐鄭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鄭州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融資困難、運力緊張、建設用地不足等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更加突出。二是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三是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群體性事件偶有發生。四是對外開放水平不高,利用外資規模較小。五是城鄉居民收入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不少低收入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六是就業崗位不能充分滿足需求,就業壓力仍然較大。七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效率不高,政府廉政建設有待繼續加強。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以改進和解決。
二、200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
2005年是“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巨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對於全面完成“十五”計畫,為“十一五”規劃實施奠定良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們正處在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從國際環境看,經濟全球化趨勢繼續發展,世界經濟仍處於復甦增長期,已開發國家產業向我國轉移步伐加快,並由沿海向內地延伸,為我市吸引國外資金、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隨著今年世貿組織紡織品配額取消,我國與東協之間的貨物自由貿易開始啟動,擴大出口將迎來新的機遇。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經濟仍處於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國家提出並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加快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今年中央將繼續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鞏固巨觀調控成果,這些都為我市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省委、省政府實施“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為我市加快發展、提高首位度提供了契機。今年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鄭州至西安客運專線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一大批交通、能源、農林水、生態環保、社會事業項目陸續啟動,投資規模繼續增長,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將繼續顯現。我市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為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周邊城市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我們必須不斷解思想,開拓創新,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努力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
今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繼續貫徹落實巨觀調控政策;解放思想,創新機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調整結構,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為民謀利;努力建設生態鄭州、信用鄭州、和諧鄭州,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增長2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0%;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水平上漲控制在4%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
實現上述預期目標,必須從省會的實際出發,牢牢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必須認真貫徹中央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充分體現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適度加大關係全局的重大項目和薄弱環節投入力度,增強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突出結構調整主線,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經濟發展速度更快、結構更優、質量更高、效益更好。
第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加強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認真落實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
第三,必須按照標本兼治的原則,推進體制創新,深化關鍵領域的改革。認真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更加注重解決體制性、機制性深層次矛盾,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注入活力。
第四,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大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推進貿易方式和市場的多元化。
第五,必須統籌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把控制人口規模、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擺在突出位置,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第六,必須全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牢固樹立“民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把關心和服務民眾作為第一職責,把民眾的評價作為衡量工作政績的第一尺度,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維護好農民利益;在推進企業改革過程中,維護好職工利益;在推進城市建設過程中,維護好居民利益。高度關注困難群體,著力解決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廣大民眾在改革與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三、加快發展,全面完成“十五”計畫
在當前區域間、城市間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我們要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再鼓幹勁,紮實工作,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和“十五”計畫圓滿完成。
(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確保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緊緊圍繞我市確立的今後4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裝備製造業銷售收入、工業累計投入“三個一千億”的發展目標,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增強工業發展後勁。積極開展“工業項目建設年”活動,明確責任,定期督查,確保全市工業項目順利推進,工業投入增長20%以上。突出抓好中鋁河南分公司70萬噸氧化鋁、鄭煤集團趙家寨300萬噸煤礦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扶持力度,集中支持宇通、日產、中鋁河南分公司、菸草集團、三全等50戶重點企業發展;繼續實施名牌戰略,努力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在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高的大企業大集團。力爭實現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1家,超50億元企業2家,超10億元企業20家以上。繼續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抓好煤電鋁、裝備製造業、食品等行業的同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電子信息、生物化工與醫藥、新材料等行業的發展。堅持不懈地推進工業企業信息化,提高工業領域現代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二)加強“三農”工作,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以城市反哺農村,以工業反哺農業。繼續推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都市型、近郊型和遠郊型農業圈層的劃分進行農業區域布局調整。抓好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農產品質檢體系。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全面啟動森林生態城市建設,全市新增造林面積22.7萬畝。制訂水資源利用總體規劃,發展節水型農業,重點抓好一批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解決好缺水地區安全飲水問題。繼續加大對農村各項事業投入,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繼續落實糧食直補政策,在全市免徵農業稅。搞好第五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抓好村務管理和民主管理,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三)充分發揮商貿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加強城區交易市場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手段提升批零貿易層次,加快農貿市場改造升級,逐步形成層次分明、便利市民的市場網路。加大國內外知名商貿企業引進力度,發展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積極利用外資加快流通企業的改組改造,充分發揮鄭州鐵路、公路、郵政、航空區位優勢,搞好物流規劃,整合物流資源,提高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具有鄭州特色的現代大物流體系。依託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承辦大規模、高規格的會展活動,努力培育有特色的會展品牌。繼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大力發展、完善、規範房地產市場,切實加強對經濟適用住房開發建設與銷售的管理。整合旅遊資源,搞好重點景區的策劃工作,完成主要景區環境整治,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力度,規範市場秩序,提升旅遊業整體形象和服務水平。圍繞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標,做好規劃,制定方案,重視和支持金融、證券、信託、期貨市場的培育,創新體制,搞活機制,做大做強金融企業。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外資金融企業,開發新的金融產品,組織更多的資金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扶持中介、諮詢、信息等服務業,推動我市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四)積極推進城市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為主線,加強中心城區保護改造,確保“三年大變”目標的實現。重點對107國道(黃河路立交?隴海鐵路立交)進行綜合整治,對金水路東段(107國道?東明路)實施升級改造,打通未來大道金水路至航海路段,完成東風渠綜合整治,使之成為鄭州市的靚點。抓好商城遺址公園、月季公園等一批公園建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繼續實施路燈和夜景照明工程。舉辦首屆中國月季展覽會,再現市花風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開工建設北三環?文化路立交、西三環?化工路立交、建設路?解放路立交等7座立交橋;續建、新建冉屯路、迎賓路等18條市政道路。重點抓好大氣、水、噪音污染治理,改善市區環境空氣品質。抓好背街小巷改造、市容街景整治、公園遊園建設、環境衛生和環衛設施建設等。堅持建管並重,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市容環境整治力度,重點整治戶外廣告和小飯店、小理髮店、小熟食店、小副食店、小冰果店,堅決取締占道經營、露天燒烤和燃煤大灶。加強地名管理,規範地名標牌設定。
按照“三年出形象”的要求,突出重點,加大投入,強力推進鄭東新區建設。加大融資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爭取金融與投資機構的支持。加大重點項目推進力度,中央商務區內外環高層開工總數達到45棟以上,會展中心竣工交付使用,省藝術中心主體工程、中央商務區中心湖基本完成,會展賓館力爭開工。通過上述項目的實施,使中央商務區的景觀初步展現,市政設施配套到位,基本具備辦公和開展商務活動的條件。龍湖南區建設全面推進,商住物流區項目基本擺滿,龍子湖高校區3所高校具備教學條件。
高起點完成城鎮體系規劃修訂工作,不斷加大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衛星城市和小城鎮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重點加強城鎮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規劃建設好6個縣(市)城區,建設各具特色的衛星城市;注重把城鎮化與工業化結合起來,加快20個重點鎮的規劃建設,形成以鄭州中心城區為核心、各衛星城和中心鎮眾星拱月、有序發展的格局。
(五)強力推進各項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鼓勵外資、市外優勢企業及市內民營企業參與重點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基本完成國有工業和商業企業改制任務。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完成國有及國有控股參股糧食購銷企業改組改造。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金融支農力度。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規範涉農收費。深入開展投融資體制改革,推行項目核准制和備案制管理,做好代建制試點工作,放寬社會資本投資領域。積極推進社會事業和公用事業體制改革。深化事業單位體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繼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培養、積極引進各類人才,為我市經濟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下大氣力最佳化投資環境,落實招商引資各項優惠政策。創新招商方式,實行專業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等,千方百計吸引跨國零售商業巨頭、大型物流企業和高科技產品生產企業落戶我市。加大教育、文化、旅遊、醫療衛生、中介服務等領域的招商力度。做好利用國外貸款工作。繼續實施東引西進戰略,有針對性地吸引東部地區的產業和資本向我市轉移。組織多層次、寬領域的市情和項目推介會,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入駐鄭州。大力推廣“大通關”制度和“電子口”聯網建設,建立和完善快速通關機制。突出發展重點,加大招商力度,鄭東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要充分發揮區位和政策優勢,努力吸引境內外資金。
(六)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提升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完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環境,推動全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再上台階。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引導扶持政策,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健全服務體系。力爭非公有制經濟成長20%以上,不斷提高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加大對5個擴權市發展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各縣(市)比較優勢,積極爭取和用好省政府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縣(市)基礎設施和特色工業項目建設。切實加強城鄉市場體系建設,抓好使用國債資金的市場和流通項目建設。完善縣域經濟發展激勵機制,抓住省啟動豫東平原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契機,支持中牟縣加快發展。
(七)切實做好財稅金融工作,充分發揮財政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突出財政支持重點,增加財政涉農投入,支持解決“三農”問題;實施工業重點投入項目獎勵貼息,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發揮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作用,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落實有關財稅扶持政策,加快非公有制和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大籌資力度,拓寬城市建設投融資渠道,確保城建規劃項目的資金需要。堅持依法治稅,強化征管稽查。加強銀企溝通與合作,爭取金融機構不斷增加貸款投放。加大上市公司融資力度,擴大企業融資。規範發展各類消費信貸業務,增強對消費需求的信貸支持。
(八)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實施科技創新、製造業信息化、農村科技富民三大工程。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新建一批中國小校,改善辦學條件;推進市區中學普職分設工作;加快中州大學和鄭州師專合併升本步伐;完成市區中學3個體育場和6個體育館的建設,確保全國第九屆中學生運動會順利舉行;繼續實施“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整合電教資源,促進現代遠程教育。繼續推進商城遺址保護及環境整治,注重對古都文化的發掘與研究,加大鄭州古都的宣傳力度。深化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醫療市場監管;繼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進一步做好殯葬改革工作。
切實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加快建立利益導向機制,加強計畫生育基層基礎工作,抓好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和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服務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發展體育事業,深入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加強老齡工作,解決好離退休人員生活、就醫等問題。
繼續做好審計、統計、民族、宗教、氣象、人防、地震、檔案、僑務、民兵等各項工作。
四、保持穩定,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穩定工作,為我市加快發展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整體素質。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繼續開展“道德規範進萬家”活動,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規範。深入進行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高度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加強民族理論和政策教育,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和進步。加強科普教育宣傳,破除封建迷信,倡導科學精神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深化誠信宣傳教育,推動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民眾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加強國防教育,深入開展雙擁活動,再創“全國雙擁模範城”。
(二)著力抓好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以創建“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為目標,加大社區建設投入,完善社區功能,最佳化、美化居民生活環境,逐步改善社區居委會成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進一步理順市、區、街道、社區的事權關係,強化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功能。加強社區服務信息化、網路化建設,整合社區資源,為居民提供就業、家政、醫療、配送、社會保障服務。繁榮社區文化,加強社區治安,規範社區管理,加快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
(三)認真做好信訪工作,努力化解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所反映的新情況、新問題,解決好人民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建立信訪穩定工作長效機制,變民眾上訪為領導下訪,落實信訪工作領導責任制,嚴格實施責任追究制。明確各級各部門維護穩定工作的職責任務,完善定期排查、歸口調處、領導包案、督查督辦制度,加強維護穩定的各項基層基礎工作。完善公共安全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建立健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處置工作體系,提高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四)紮實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犯罪。堅持“嚴打”方針不動搖,始終保持對犯罪分子的高壓態勢,嚴厲打擊和震懾各類嚴重刑事犯罪,全面提高現場抓獲率、破案率。繼續強化社會治安管理服務工作,加強對暫住人口、流動人口、刑釋解教人員、吸毒人員、閒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重點加強對雜居院、城中村的治安管理和防範工作,繼續推廣城中村治安防範社區化、出租房屋旅棧化、暫住人口常住化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城中村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和治安防範工作水平。深入開展創建安全院、樓、村活動。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提高治安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治安防控能力。
(五)切實抓好安全生產,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深入開展以礦山、建築施工等高危行業為重點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強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管理,堅決取締、關閉非法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礦小廠、經營網點,集中力量整改一批危及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事故隱患。堅持把專項整治與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保障制度,與開展企業安全生產質量標準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加強市、縣、鄉三級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建設,健全監督執法體系,嚴格實行獎懲制度,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加大食品藥品市場監管力度,抓好河道治理和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五、為民謀利,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生活水平
千方百計為民謀利、維護好民眾利益、不斷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和水平,是政府工作的根本所在,是我們加快發展的最終目標。
(一)完善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努力擴大就業規模。廣開就業渠道,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重點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特別是“4050”人員再就業工作。繼續落實就業再就業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再就業資金投入。抓好再就業各項補貼資金的落實,切實簡化小額擔保貸款手續,加快小額擔保貸款的發放。繼續做好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運用勞動保障就業信息網路,實現城鄉互聯、信息共享,提供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和勞動保障事務代理等“一站式”服務,不斷完善城鄉就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搞好城鄉社會保障。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力度,在職職工參保人數達到59萬人。繼續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年底參保人數達到40萬人,醫療保險費征繳率達到98%。繼續做好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工作。積極推進農村養老、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搞好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構築新型社會保障平台。
(三)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努力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完成第二批30個重點扶貧村的整村推進任務,繼續抓好新密袁莊綜合扶貧開發區和鞏義、登封的移民搬遷扶貧工作。繼續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力度,清理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嚴禁違法徵用農民土地和截占、挪用土地補償費用。嚴格實行最低工資制度,認真落實勞動法規定的保障職工收入的各項政策,採取積極措施,增加城鎮居民收入。
(四)做好社會救助工作,解決困難民眾實際生活問題。高度關注城鄉困難群體,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做好城市低保和農村特困戶救助工作,做到分類施保、應保盡保。適當補貼困難企業離退休職工生活費和醫療保險費,適時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幫助城市特殊困難家庭解決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實際困難。做好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完善農村五保戶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資助貧困學生的政策和制度。進一步完善災害救助體系,落實配套資金,加強對救災資金髮放的監督與管理,確保災民基本生活。
(五)認真解決民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努力辦好十件實事。通過廣泛徵集民眾意見,2005年,市政府將集中財力,努力為民眾辦好以下十件實事:1、全市城鎮12萬人實現就業再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12萬人,建立專業農民工勞務市場。2、市區新建22所中國小校,解決中國小入學難問題。3、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50萬平方米,竣工40萬平方米,廉租住房覆蓋率達到符合條件“雙困家庭”100%。4、打通市區斷頭路9條,新建街頭遊園30個,改造積水點45處。5、市區新建100座公廁,增加公廁指示標誌,解決市民入廁難問題。6、最佳化、新增公交線路30條,新增公車300標台。7、投資1500萬元,進一步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創建示範鄉鎮衛生院。8、在農村實施“三個一萬”工程,建設沼氣池1萬個,西部缺水山區新建集雨節灌水窖1萬個,貧困地區實現1萬人脫貧。9、淨化市區大氣環境,市區環境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達到75%以上。10、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完成森林生態城工程造林10萬畝,市區新增綠地500萬平方。
六、建設服務型政府,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改進政府工作,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的重要保證。
(一)完善民主決策機制,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各級政府要堅決貫徹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堅持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認真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社會團體的意見和建議。完善人民建議徵集、重大事項社會公示、社會聽證、專家諮詢制度,健全政務信息公開制度,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完善重大問題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式,加強調研工作,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民主決策、科學決策。
(二)加強政府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繼續深入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加強行政監察和執法監督,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公正執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健全完善法律援助體系,切實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三)改進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按照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大職能的要求,注重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真正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變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更加重視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財力、物力更多地用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推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上。按照上述基本要求,創新行政方式和運行機制,推廣電子政務,加快市、縣、鄉三級政務信息平台建設,逐步開展網上審批。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最佳化行政流程,逐步推進前置審批向後續監管的轉變,確保政府工作效能全面提高。切實加強人事編制工作,嚴格控制機構和人員編制。組織編制好“十一五”規劃。
(四)切實加強勤政廉政建設,不斷提高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抓緊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政府系統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以解決民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加強廉政制度建設,真正形成用制度規範從政行為、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機制,保證公務員廉潔從政。推進公共財政體制建設,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制度,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強公務員思想道德和紀律教育,營造廣大幹部學習氛圍,在全市政府機關繼續深入開展“爭當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活動。進一步加大行風評議工作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