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加快發展,圓滿完成了“九五”計畫,提前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勝利完成了本屆政府的各項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4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4年
  • 性質:工作報告
  • 內容: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
檔案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做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
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加快發展,圓滿完成了“九五”計畫,提前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勝利完成了本屆政府的各項任務。
(一)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克服世界經濟波動,特別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3%,2003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102.1億元,比上年增長14.7%,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917美元,標誌著我市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地方財政收入由1998年的34.2億元增加到72.5億元,年均增長18.7%;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由833.9億元增加到2434.1億元,年均增長2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85.7億元增加到479.9億元,年均增長10.9%。城市綜合競爭力有較大幅度提升。
(二)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農業、工業和商貿服務業協調發展
五年來,我們堅持不懈地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由6.3 53.7 40調整為4.4 52.1 43.5。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逐步最佳化,畜牧養殖、林果、高效經濟作物和優質專用農作物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特色農產品示範區建設步伐加快。耕地總量保持動態平衡。五年來,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38.8億元增加到48.8億元;造林77.7萬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先後解決32萬人吃水問題,使10.5萬人脫貧。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優勢產業規模日益擴大。積極調整工業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著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工業經濟成長勢頭強勁,總量不斷增加。200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97.4億元,年均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874.9億元,年均增長12.3%;實現利稅首次突破百億,達到107.3億元。煤電鋁、汽車、食品等優勢產業規模日益擴大,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製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由3戶增加到11戶。五年技改投入159.7億元,各級企業技術中心由4戶發展到43戶。氧化鋁、公路客車、速凍食品、紡織機械、耐火材料、閥門等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較大份額。三全、思念、金星啤酒3家企業的5種產品獲得中國名牌。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商貿城建設步伐加快。批發零售、餐飲和房地產等傳統服務業鞏固壯大,物流、會展和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新型業態發展迅速,連鎖、超市、專業店由250家發到800多家,3家商業零售企業進入全國百強。商品交易市場輻射力增強,有10多家市場進入全國前列。易初蓮花、麥當勞、肯德基以及丹尼斯、上海聯華、北京華聯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商業企業搶灘鄭州。二七廣場改造竣工,德化商業步行街投入使用,二七商圈購物環境明顯改善。房地產業蓬勃發展,五年累計開發商品房1420萬平方米。會展經濟在探索中不斷壯大,多次成功舉辦了鄭州全國商品交易會和糖酒交易會。物流業建設取得進展,聯邦等世界四大快遞公司以及香江、東方等物流企業入駐鄭州。假日經濟屢創新高。旅遊業快速發展,年旅遊總收入由45.2億元增加到104.9億元,年均增長18.3%。
(三)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經濟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實施投資拉動戰略,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五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95.4億元增加到502.3億元,累計完成1635.7億元,年均遞增13.2%,僅2003年就新增160多億元。五年累計完成基建投資602億元,房地產投資249.4億元。一些重點項目,如中鋁河南分公司國債項目、宇通豪華客車生產線、登電供熱機組、永通合金鋼生產線、邙山乾渠、鄭少高速等相繼竣工投產。五年新增原煤產量684萬噸、發電量31億千瓦時、氧化鋁產量65萬噸、汽車產量1.72萬輛、污水處理能力40萬噸、高速公路53.2公里、地方鐵路61公里。
(四)市場經濟體系初步建立,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
堅持在發展中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成中央提出的國企改革和脫困“三年兩大目標”,解決了一些比較突出的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積極推進300餘戶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股份制改造。
“鄭州燃氣”在港上市成功,上市公司達到8家。完成了白鴿、百文、豫聯、宇通、新煙、鄭煙等企業集團的改制重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45.1%。市政府部門由49個減少到42個,事業單位初步實行了聘用制,行政審批事項由1200多項減少到317項。農村稅費改革取得成效,農民負擔減輕34.6%。推行部門預算,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公共財政體系初步建立。市場體系建設全面展開,經濟秩序得到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融資渠道不斷拓寬。狠抓土地市場秩序的治理整頓,經營性用地基本實現了公開出讓。戶籍制度改革進展順利。
投資環境顯著改善,對外開放步伐加快。五年來,我們一直堅持大力整治經營環境,規範市場秩序,進一步簡化了辦事程式,設立了辦事大廳,完善了便民措施,城市環境、政策環境、體制環境、法制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世界銀行《2003年中國投資環境報告》排序中,我市投資環境位居前列;“中國質量萬里行”評價鄭州整體服務質量為“優秀”。招商引資質量明顯提高,在我市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15家。成功舉辦了兩次“芝麻網”年會和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提高了鄭州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71家,外商直接投資6.14億美元。直接進出口由8億美元增至14.1億美元,年均增長12%。對外經濟合作逐步擴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先進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出口加工區正在加緊建設。對外交往日益活躍,新結國際友好城市5個。旅遊環境顯著改善,被評為全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
(五)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明顯改觀
堅持高起點編制、高標準實施城市規劃。首次採用國際招標方式,完成鄭東新區起步區規劃方案,各項專項規劃基本完成。編制了中心城區12個方面專項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實施。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的要求,強力推進鄭東新區建設,近兩年累計投入資金達55億元。起步區和龍子湖區內29條道路基本竣工。中央商務區建設已安排項目35個,國際會展中心完成投資6.2億元,內外環高層建築有27棟開工建設。“三河一渠”治理全線開工。批准入駐高校10所,有5所已經開工。對中心城區實施綜合整治,市區面貌日益淨、綠、亮、美。環衛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王新莊污水處理廠已竣工投產,市區旱廁全部改造,創新了保潔機制,道路清掃、保潔水平進一步提高,國家衛生城市已通過省級驗收。共建成6個公園、15個綠化廣場、80個街頭遊園,改造背街小巷319條,對出入市口和東風渠、熊兒河進行了綜合整治綠化,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4.23平方米增加到6.8平方米,被命名為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基本實現了市區路燈全覆蓋,夜景照明成效顯著。不斷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水、電、氣、熱、通信等供應和保障能力提高。完成了鄭州軍用機場搬遷,建設、改造了環城快速路、紫荊山路、東西大街、金水路、中原西路等,緩解了市區交通壓力。城市框架不斷拉大,按新口徑統計,建成區面積增加到21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322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7%。
大力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長效管理機制初步形成。建立完善了“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新體制。推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初步解決了多頭管理、重複執罰等問題,髒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治理。公交、客運出租運營秩序明顯改善。環境保護實現“一控雙達標”,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考核連續9年在全省排名第一。
(六)就業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五年來,通過改善就業環境、創造就業條件、建立就業服務網路、開發就業崗位,累計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3.2萬人,27.2萬人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保障網路逐步完善。認真落實“兩個確保”,養老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金髮放率均保持100%。建立健全了退休人員社會化服務網路,16.6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實現了社會化管理。失業、工傷、醫療保險順利推進。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了應保盡保,在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出台了低保配套政策。在全省率先實行了農村特困家庭救助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進展順利。
(七)民主與法制建設得到加強,社會秩序安全穩定
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初步建立了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提高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五年共辦復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3467件。堅持依法治市,五年來共制定地方性法規36件、政府規章50件。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推進村民自治,政務、村務公開逐步規範化、制度化。加強社區建設,組織實施了“三個一”工程。社區居委會換屆直選比例在全國領先。普法教育逐步深入,公民法律意識進一步提高。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社會治安保持穩定。與邪教組織鬥爭取得勝利。成功偵破搶劫銀行等一系列大案要案,嚴厲打擊了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活動。成功化解了鄭州合行、農村合作基金會等金融風險,果斷處理了一批非法集資案件。狠抓安全生產整治,安全生產形勢整體趨向好轉。認真搞好人民內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確保了省會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
(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五年來,積極實施“2662”工業技術創新計畫和“5212”農業技術創新計畫,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由42%提高到48.3%。實施素質教育,基礎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中教育規模擴大,高等教育面向社會大眾發展。辦學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民辦教育發展迅速。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民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市場管理和掃黃打非鬥爭受到上級表彰。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醫療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疾病控制與救治能力提高。特別是去年,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取得了抗擊非典的階段性重大勝利,實現了“不發生一例非典確診病例、不漏治一名非典疑似患者、不使一名醫護人員倒下”的目標。市體育代表團在省以上運動會上取得優異成績,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市科技館、博物館、藝術宮、雜技館、航海體育場等一批文化、體育設施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人口和計畫生育各項工作穩步推進,人口出生率下降2.49個千分點。國防教育、民兵、徵兵、優撫安置工作順利開展,軍政軍民關係更加密切,連續四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全市廣大幹部民眾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開展“三講”教育活動,普遍進行了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先後抽調7331名機關幹部,分三批下鄉開展駐村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在創建活動中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我們始終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提高城鄉人民收入,改善生活質量。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721元增加到8647元,年均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530元增加到3631元,年均增長7.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4平方米,五年增長31%;農民人均住房面積39.7平方米,增長49.8%。圍繞民眾生活,連續5年向社會承諾辦好十件實事,堅持實行6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車,公園和公廁免費對公眾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人事、統計、審計、物價、僑務、對台事務、民族宗教、社會科學、地方志、檔案管理、氣象、人防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經濟實力增長較快的五年,是城市面貌變化較大的五年,是人民民眾得到實惠較多的五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是市人大、政協監督支的結果,是駐鄭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中央駐鄭單位和省直廳局、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和海內外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鼎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離退休老同志、駐鄭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鄭州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五年來,政府的各項工作雖然取得顯著成績,但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民眾還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一是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在全省的首位度不高,與省會城市地位不相稱。二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支柱產業缺乏規模優勢,總量偏小,在全國知名的大企業大集團太少。三是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創新任務還很艱巨,利用外資規模過小,經濟外向度較低,不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四是農民增收緩慢,城鄉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五是就業崗位不能充分滿足就業需求,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六是資源保護、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任務繁重,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有待鞏固和完善。七是一些嚴重刑事犯罪案件屢有發生,重大安全事件接連出現,給人民民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八是民眾關注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解決。九是部分工作人員存在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政府自身建設和反腐敗任務還很重。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以改進和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目標任務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我們面臨著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從國際環境看,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兩大主題,世界經濟形勢趨向好轉,國際產業轉移加快,有利於我們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從國內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熱潮已經興起,舉國上下百舸爭流,周邊城市競相發展,沿海地區產業和資本向內地轉移,有利於促進我市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別是最近國家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省委、省政府要求鄭州提高首位度,增強對中原城市群的帶動作用,為我市加快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我市生產總值已突破千億大關,綜合經濟實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具備了發展全面提速、再上新台階的基礎和條件。但是,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局勢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在國內新一輪發展熱潮中,全國大中城市,特別是周邊城市發展勢頭迅猛,形勢逼人,時不我待。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搶抓機遇,迎難而上,以更大的氣魄和膽略,推進建設大鄭州、建設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無愧地擔負起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核心城市的重任。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創建生態鄭州、平安鄭州、信用鄭州,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實現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主要預期發展目標是:
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生產總值保持年均13%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08年突破2000億元大關;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80億元。
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到2008年,三次產業的比例預期為3.0 51.1 45.9,工業、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非公有制經濟比例達到60%以上,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現代服務業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城市建設和管理再上新台階。到2008年,建成區面積力爭達到255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2%以上;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文明城市,建成國內最適合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
開放帶動更具新活力。經濟管理體制逐步與國際規則接軌,利用外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民營經濟迅速壯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市場經濟秩序不斷好轉。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顯著增強。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計畫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人口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市民多元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逐步得到滿足。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就業問題得到較好解決,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
依法治市水平進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設更加完善,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顯提高,市民法律意識顯著增強,建設“平安鄭州”,實現社會安全穩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思想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城市意識、省會意識不斷增強,艱苦創業、團結奮進、敢為人先的精神得到弘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
完成上述目標任務,必須堅持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要從國際化和城市競爭的大格局中,探求建設現代化大鄭州的新路子。立足創大業、幹大事、乾實事,建設大鄭州;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要求,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省會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二是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壯大經濟實力,增創發展新優勢。緊緊圍繞發展生產力這一中心,用發展的思路和辦法,積極應對各種挑戰,破解各種矛盾和問題,特別是長期困擾我市發展的城市建設資金不足、工業發展滯後、就業形勢嚴峻、城鄉二元化矛盾突出等問題。
三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堅持依靠體制創新,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依靠對外開放,拓展發展空間,努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在改革開放中,勇於探索,開拓創新,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促進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協調發展。按照開放型、現代化大鄭州的建設標準,搞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高綜合競爭力。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為人民民眾辦實事、辦好事。努力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維護和發展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把執政為民、求真務實體現在具體工作中,千方百計解決人民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不斷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
五是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處理各方面矛盾和關係。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統籌發展的精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關係,工業經濟和商貿經濟發展的關係,老城區保護改造和新區開發建設的關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實現鄭州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2004年的工作建議
2004年是我市實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於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4.5%;外貿出口增長12%,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0%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人口自然增長率6‰;城鎮登記失業率3.5%。同時,要努力實現以下工作目標:新增就業再就業10萬人;工業技改投資100億元;新增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0億元;新設立外資企業100家;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1000億元。
為確保完成上述目標任務,應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壯大工業經濟規模,加快工業化進程
圍繞把鄭州建成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目標,進一步壯大工業經濟規模,做強做大支柱產業,重點抓好100家工業企業增收增效。以中鋁河南分公司、鄭煤、鄭鋁、登電、豫聯等企業為主體,加快大型鋁工業項目和能源項目建設,拉長煤電鋁產業鏈條,促進鋁產品結構升級。以宇通、日產、少林、紅宇等企業為主體,促進汽車工業升級換代、做強做大。加大技術引進、合資合作力度,提高汽車工業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新煙、鄭煙集團和三全、思念等龍頭企業的發展,儘快建成國內重要的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以鄭紡機、鄭煤機等優勢企業為主導,整合裝備製造業。以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為方向,對紡織工業實施調整升級,加快紡紗、織布、印染、服裝生產基地建設,拉長紡織工業鏈條。
積極培育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製藥、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爭取儘快形成新的支柱產業。依託國家863軟體孵化基地、安飛集團,建設晶片、軟體等一批電子信息產業項目;依託省生物醫藥產業孵化基地,扶持竹林眾生、新鄭製藥等企業,加快製藥、生物工程、基因治療等關鍵技術的研發;依託省超硬材料基地,扶持華晶超硬材料產業園,加快新材料企業上規模。
狠抓工業投入,實施名牌戰略,培育拳頭產品,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抓好100項重點工業技改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技改資金,加快我市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推進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和套用,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
加快集群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引大型項目和高科技企業向園區集中。加快高新區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以及經濟技術開發區外向型經濟基地建設,努力把出口加工區建成全省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努力打造鄭汴洛鄭州段工業走廊,發展各縣市區有優勢特色的工業群區,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搞好重點企業跟蹤服務,推進資源整合。繼續實行領導聯繫重點企業制度,對重點企業和增量大戶在資金、技術、能源、交通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堅持向重點企業派駐聯絡員制度,及時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加快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遏制各類特別是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二)推動新興服務業發展,提升服務業現代化水平
加快現代化商貿城建設。發揮現有商業資源優勢,加大整合力度,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在引進大型商貿企業的同時,積極利用外資嫁接改造國有商業企業。加快大上海城、家世界購物廣場等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積極做好沃爾瑪等項目建設前期工作。進一步整合商品交易市場,加快15個交易園區建設。大力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加快圃田物流園區建設,進一步做好鄭州現代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協調工作;培育豫新、長通、思達、郵政等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現代化經營能力的物流企業。繼續抓好會展中心建設,搞好鄭交會等會展活動,繁榮會展經濟。
整合旅遊資源,組建旅遊集團。發揮財政性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旅遊景區建設。抓好嵩山、黃河、軒轅故里等風景區特別是少林景區的建設、改造。辦好旅遊節慶活動,形成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旅遊觀光項目,提升我市旅遊業整體形象和水平。
搞好房產開發和經濟適用房建設。進一步放寬公房出售政策。繼續推進和落實住房貨幣化補貼政策。加強和規範住房公積金、維修基金管理。搞活住房二級市場。規範物業管理,最佳化和改善居住環境。
積極發展信託、票據、拆借、證券、期貨等金融市場;創造條件,吸引國外金融投資機構,參與金融企業重組。完善金融服務體系,鼓勵發展金融擔保業和信息、會計、法律、諮詢等中介服務業,努力把鄭州建成中西部地區重要的金融服務中心城市。
(三)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
切實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建設都市型、近郊型和遠郊型農業圈層的思路進行區域布局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積極發展綠色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品牌農業,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力爭建成全省一流的現代農業示範區。繼續搞好綠化工程建設,完成造林28萬畝。發展畜牧業規模養殖,加快奶牛養殖小區和黃河灘區綠色奶牛養殖帶建設步伐。發展優質、高效水產業。逐步擴大農產品市場準入範圍,讓民眾吃上“放心菜”、“放心肉”。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完善開發式扶貧機制,加快移民脫貧步伐。加大扶貧投入力度,市財政安排1000萬元用於扶貧開發。全市所有貧困村免徵農業稅,全市農業稅稅率平均降低3個百分點,五年內逐步取消農業稅。穩步推進農用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加強耕地管理,完善土地徵用辦法和補償機制。實行農民求職登記制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加大農民工工資清欠力度,努力保障按時足額支付。落實種糧直接補貼政策。加強農資價格監管,嚴厲打擊坑農、害農等行為。
進一步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節水灌溉等“六小工程”和農田水利建設,新增灌溉面積2萬畝。推廣套用先進實用農機具。搞好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四)抓好重點項目建設,繼續保持良好的投資勢頭
繼續堅持投資拉動,抓好100項重點項目工程。開工建設南三環聯接線、鄭少高速與航海路立交、中電燃氣調峰電廠2×30萬千瓦供電、新力電力2×20萬千瓦供熱、趙家寨煤礦、中美鋁業30萬噸氧化鋁、澳柯瑪物流一期、家樂福超市、鄭州一中遷建、五院和頤和醫院工程等57個項目。加快繞城高速、農業路鐵路立交、登電、豫聯、五龍口污水處理廠等29個在建項目進度,107輔道建成通車。鄭花路綜合整治、華潤發電機組、47中遷建等16個項目年內完工。做好中電產業園、香江現代物流商貿園區等14個項目的前期工作,並儘快開工建設。
對重點項目實行領導聯繫制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按進度順利推進。實行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全面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竣工驗收制、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
(五)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以中央商務區為重點,進一步加快鄭東新區建設。第一、二批進入中央商務區的高層建築基本竣工,第三批進入的8個住宅樓和國際會展中心主體工程基本完成;省藝術中心主體框架基本形成;會展賓館和商業步行街爭取年內開工建設。認真搞好管網和道路系統建設。加快龍子湖高校園區和物流園區建設進度。著手森林公園和生態功能區建設。按規劃搞好中央商務區景觀綠化。力爭實現“三年出形象”的預期目標。
按照“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的建設要求,繼續加大中心城區保護改造力度。完善市區路網結構,新修和打通二環路、文化北路、沙口路等主次幹道,開工建設農業路與花園路立交及經三路、城東路與金水路立交等工程,改造部分支路和背街小巷。繼續抓好道路街景整治,建成一批街景整治示範街、精品街,行道樹景觀和夜景照明示範街。抓好熊耳河、金水河、東風渠和出入市口及鐵路沿線等的綠化整治。重點改造關虎屯、燕莊等18個城中村。完善市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清掃保潔工作。力爭年內基本達到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的標準要求。
加快五市一縣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高品位、高起點建設20個重點鎮,搞好鄉村規劃,實現中心城區、衛星城、小城鎮在規劃上銜接、功能上聯接、產業上對接。
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城市管理體制,建管並重,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規範國土資源管理,清理閒置國有土地,整治停緩建工程。加強水資源管理,搞好城市節水。最佳化交通安全管理,確保市區道路暢通。以創建環保模範城市為載體,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推進垃圾“三化”處理,推廣乙醇汽油,為市民創造舒適、安全、優美的生活居住環境。
堅決維護城市規劃的嚴肅性,各項建設必須符合總體規劃要求。市、區都要發揮規劃的調控作用,嚴格按詳細規劃實施。充分發揮省會規劃委員會的作用,確保省會規劃的集中統一管理。
(六)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實行一企一策,基本完成工業、商業以及其他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改革任務。推進已改制企業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促進資產多元化、建立內部“三項制度”等方面深化提高。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新組建的建投、路橋、地產等政府投資主體按照市場機制運作。進一步推進城市公用事業改革,開放市政公用行業市場。不斷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辦事大廳服務功能。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和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各項配套措施,解決戶籍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深化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清理和修訂不利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規和政策,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鼓勵民營企業投資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100家非公有制企業,支持科技型、外向型、農業型、扶貧型和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發展。加強中小企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引導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走規模化、集約化道路。
(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力爭利用外資有新的突破。支持引導外資參與企業改革,放寬外商投資領域,吸引外資參與社會事業和舊城改造。完善招商引資項目庫,加強項目推介,抓好項目跟蹤落實。組織參加廈洽會、高交會等經貿活動,利用舉辦首屆世界傳統武術節的機遇,發揮鄭東新區、高新區、經濟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對外開放的主視窗作用,擴大招商引資,實現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0家的目標。
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加強出口企業隊伍建設,力爭全市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達到1000家。大力拓展歐美市場,開拓俄羅斯、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鼓勵支持企業走出去承包工程、投資辦廠,帶動技術設備和勞務出口。
繼續實施“東引西進”戰略,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對內開放。加強與上海、廣東、香港及江浙等城市和地區的經貿合作。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實現產業和市場的拓展。
(八)做好財稅金融工作,充分發揮財政、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
抓住中央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機遇,儘可能多地爭取國債資金,支持經濟發展,重點加大對我市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技研發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積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財稅環境。堅持依法治稅,強化稅收征管,努力使財政收入規模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加強支出管理,強化監督,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今年省與市、市與區財政體制進行了調整,要認真搞好銜接,確保平運行。
發揮金融對拉動投資和消費的支持作用。加強銀企溝通與合作,爭取金融機構不斷增加在我市的貸款投放。發揮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作用,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規範發展各類消費信貸業務,增強對消費需求的信貸支持。爭取和支持國內外各類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在我市組建法人機構或分支機構。擴大上市公司規模,做好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和再融資工作。
(九)切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進一步落實再就業的各項政策,完善各項服務措施。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扶持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用足用好促進再就業的各項政策和資金,引導下崗失業人員通過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合夥經營實現再就業,確保全年新增10萬人就業再就業目標的實現。切實做好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為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政策支持。
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切實落實“三條保障線”。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力度,確保基金征繳率達到90%以上,確保養老金足額和社會化發放率100%。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城鄉社保和社會救濟體系,做到城市“低保”資金足額、及時到位,符合條件的農村特困家庭全部納入救助範圍。穩步擴大醫療保險、工傷保險覆蓋面,認真做好國有破產企業、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和農村特困戶社會醫療救助工作。進一步完善廉租房制度,努力滿足“雙困”家庭住房需求。
(十)堅持依法治市,努力建設平安鄭州
加大依法治市力度,加強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爭創“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市”。嚴格落實社區一警一室,進一步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廣泛開展警民聯防、軍警聯防、企地聯防和安全院、樓、村活動,構築群防群治體系。加大對都市村莊綜合治理力度,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創建無毒社區、無毒鄉村。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高度重視人民民眾來信來訪,解決好涉法信訪問題。強化不穩定因素排查調處責任制,完善矛盾糾紛調處體系,積極預防、妥善處置突發性群體事件。依法懲治邪教組織。加大反恐怖鬥爭力度。完善基層司法所和法律服務網路建設,推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樹立司法權威,營造長期和諧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環境。
(十一)堅持科教興鄭戰略,加快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抓好製造業信息化、農村信息化和科學數據資源共享三大工程建設,加快實施“2662”工業技術創新計畫和“5212”農業技術創新計畫,促進和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加強與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支持省大學科技園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力爭今年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0%。
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加快發展優質基礎教育,完善市區中國小的布局規劃,加快建設4所高中,70%以上鄉鎮建成中心幼稚園。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擴大規模,招生達到2.5萬人。推進市屬高校布局和學科專業調整,各類高校在校生達到5.5萬人。完善農村教師工資保障機制。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施文化精品工程,進一步繁榮文藝創作,以文化藝術的形式宣傳鄭州,推介鄭州。深化文化新聞產業改革,建好鄭州歌舞劇院。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繼續開展掃黃打非。加強商城遺址、文廟、城隍廟等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大力開展讀書活動,建設學習型城市。
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加強全市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重大疫情信息網路三個體系建設,儘快建立鄭州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完善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路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繼續做好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提高體育競技水平。抓好第九屆全國中運會6個場館建設和各項籌備工作。
高度重視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切實做到責任、措施、投入到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建立完善綜合治理、利益導向和養老保障機制,對滿60歲的農村獨生子女父母每年給予600元補助。切實解決二孩率偏高、流動人口管理薄弱等突出問題。加強老齡工作,認真解決離退休人員生活、就醫問題。
加強國防教育,做好復轉軍人和隨軍家屬安置工作,落實軍休幹部待遇,深入開展雙擁活動,再創全國“雙擁”模範城。繼續做好統計、審計、民族、宗教、民政、民兵等各項工作。
各位代表,辦好直接關係民眾生活的實事,是市政府解決人民民眾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今年,通過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確定的10件實事是:一、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0萬個,推進農民求職登記服務工作。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180元提高到200元,符合低保條件的城市低保對象應保盡保,符合條件的農村特困戶全部實行救助。三、加大中心城區保護改造投資,重點對斷頭路、積水點、街頭遊園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開工建設西流湖公園。四、淨化市區大氣環境,新增燃氣用戶2.3萬戶,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達到65%以上。五、西部缺水山區建設集雨節灌水窖1萬個。六、改造、新建農村公路100公里。七、完成中國小危房改造10萬平方米。八、建設鄭州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6縣(市)、上街區建立分中心,每個鄉鎮衛生院設立急診科,形成覆蓋全市的醫療緊急求救網路體系。九、向社會提供經濟適用房40萬平方米;“雙困”家庭實行廉租住房制度。十、完成沿黃風沙源生態治理造林10萬畝。上述10件實事,我們將明確責任,保證投入,確保年底實現。
四、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全面完成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各項目標任務,必須堅持依法行政,不斷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要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抓緊清理與之相悖的規章和規範性檔案。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確保行政執法的合法、公正、文明、規範。進一步強化行政監督和行政複議工作,建立和完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責任追究制度。
(二)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搞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和人員。進一步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注重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真正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提高服務效率,建立便民服務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加大信息資源開發力度,最佳化行政流程,全面提高行政運轉效能。繼續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各種經濟犯罪。政府帶頭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建設誠信鄭州,建立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各級政府要堅決貫徹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堅持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認真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社會團體的意見和建議,把政治協商納入政府決策程式,為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創造良好條件。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推行政務公開,建立健全決策論證、專家諮詢、社會聽證、社情民意反映、人民建議徵集等制度。對重大決策,要進行反覆比較論證,確保決策的科學性。
(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切實轉變政府工作作風
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公務員素質。政府全體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搞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按照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強化民眾觀念,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撲下身子,真抓實幹,做好涉及人民民眾利益的每一項工作,多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堅持從嚴治政,推進勤政廉政建設。加大行政監察和政風、行風整頓力度,繼續搞好為納稅人服務和社會各界民主評議活動,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努力建設一支廉潔奉公、勤政為民、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的政府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鄭州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展望未來,鄭州的明天將更加美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求真務實,團結奮進,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實現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