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十大考古發現

2001年十大考古發現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而給考古工作賦予極其豐富的內涵。在千百年來的考古歷程中,曾經有過很多重大的考古發現。2001年,我國的十大考古發現是: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青海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廣東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浙江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川成都金沙商周遺址、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墓葬、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河南禹州鈞窯遺址、浙江杭州南宋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1年十大考古發現
  • 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 廣東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
  • 浙江: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柿子灘遺址,喇家齊家文化遺址,屋背嶺遺址,跨湖橋遺址,金沙商周遺址,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墓葬,老虎洞南宋窯址,雷峰塔遺址,禹州鈞窯遺址,南宋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

柿子灘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學文博學院、吉縣文管所
簡介:
該遺址是中國目前距今2萬至1萬年間現存面積最大、堆積最厚、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柿子灘遺址群田野資料的石製品組合特徵呈現了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西部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和黃河中游 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柿子灘課題的深入開展對建立西部史前文化的時空構架, 探索中國細石器文化的區系類型以及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 等,都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石器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石器
柿子灘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是山西省文物局“十五”計畫重大主動性研究課題之一。2000—2001年的田野工作分3個階段進行:2000年,在清水河下游兩岸進行大規模調查,15公里範圍內發現了25處舊石器和動物化石地點,包括高樓河溝口附近的中心遺址區;2000—2001年選擇了20個地點進行了定量階梯式探溝發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三維空間記錄以及文化層沉積物的過篩和淘洗,基本搞清了遺址群內石器文化的分布範圍、分布高程、分布密度、地質成因和遺址的埋藏性質。第14地點發現一處比較完整的篝火遺蹟;2001年,發掘了高樓河附近的第9地點、第12A地點和第12B地點,發現了距今2萬—1萬年間3個層面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清理出4個用火遺蹟、修整石器的工作區、2000餘件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製作精美的蚌質穿孔裝飾品。

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簡介:
在中國西部的青海民和縣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出土姿勢異常的人骨、布滿裂縫和褶皺的房址引人關注,並被證明是地震和洪水肆虐後的痕跡。它揭示了距 4000年前後在黃河上游出現的災變事件,並為古史洪水傳說找到了一定實證。
2001年8—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隊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繼續對位於青海民和縣南端的官亭盆地黃河岸邊的喇家村齊家文化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700多平方米,有多項較重要的發現,為官亭盆地考古再添 新的成果。新發現地震和洪災的證據,辨明災難現場堆積的地層關係;新發現小型廣場的跡象,清理出奠基坑和殺祭坑及埋藏坑,出土奠基人骨殺祭人骨和玉器卜骨等重要遺物;新發現保存頗為完整的窯洞式結構房址和分布格局以及烤制食物的壁爐,提出聚落形態的新認識。發掘顯示,地震對遺址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洪水則對遺址造成毀滅性的衝擊。喇家遺址災難遺存發現的科學意義遠遠超出了考古學的範疇,它為多學科交叉研究,為深層次的環境考古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喇家齊家文化遺址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屋背嶺遺址

時代:商代
發掘單位: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市文管會、深圳市博物館等
簡介:
這是繼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後的又一重要發現,是廣東目前發現、發掘規模最大的商時期墓葬群。對於廣東商周考古研究而言,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陶器編年的一段空白,樹立起該階段的年代標尺;刷新了對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的本地文化特色和文化交流的認識;改變了人們在珠江三角洲和珠江口地區對史前、先秦時期聚落特點的認識。
屋背嶺遺址是一九九九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二○○一年四月至二○○二年三月進行了考古發掘。該墓地是廣東地區目前發現、發掘規模最大的商時期墓葬群,已發掘清理的商時期墓葬九十四座。根據調查和勘探的情況推斷,埋藏總數應當在二百至三百座左右。
如此大規模的商時期墓群,要求人們對邊疆地區的文化發展水平和模式進行新的觀察和研究;另一方面,將其放在中國的範圍內,又表觀出一種共同的時代特點,表現出中國文明進程中的向心力。

跨湖橋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
簡介: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是中華民族藥文化的淵源。在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盛有煎煮過的草藥的小陶釜,說明史前期人們早已認識到自然物材的藥用價值。
跨湖橋遺址1990年曾作發掘,所取標本的14C測定年代距今七八千年,超過著名的河姆渡遺址,這在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時代考古中是一個重要的發現。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區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 ,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復原器近150餘件,器物形態及其組合迥異於河姆渡、羅家角等附近地區發現的早期文化遺址,可明確為一個新的 、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
2001年十大考古發現
此次考古發現一件稍有殘缺的繩紋小陶釜,口徑11.3厘米、高8.8厘米,外底有煙火熏焦痕,器內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5—8厘米,單根直徑一般在 0.3—0.8厘米間,共20餘根,紋理結節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 從現象觀察,當屬因故(陶釜燒裂)丟棄的煎藥無疑。標本送浙江省藥品檢驗所中藥室檢測,定為莖枝類。傳說中商初重臣尹伊發明“複方”草藥,而這次出土的顯然是“單方”,這一珍貴資料對研究我國中草藥的起源尤其是煎藥起源具有 重要價值。

金沙商周遺址

時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
發掘單位: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這是四川省繼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極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通過對金沙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對建立成都平原先秦考古學文化序列和對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破解三星堆文明衰亡之謎等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金沙商周遺址 出土象牙金沙商周遺址 出土象牙
2001年2月9日下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場組織發掘。經過9個多月的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進展;再加上近幾年在蜀風花園城北面進行的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的情況,確認金沙遺址分布面積在3平方公里以上,是一處大型的商周時期蜀文化中心遺址,可能是古蜀國的又一都邑所在。現有的勘探和考古發掘成果表明,金沙遺址是有著一定布局結構的。遺址的東部———“梅苑 ”東北角區域是宗教儀式活動區;遺址的中南部———“蘭苑”文化堆積分布區 是居住區;遺址的中部———“體育公園”文化堆積分布區是居住區和墓地。遺址的北部是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發掘的黃忠遺址,該遺址主體遺存的時代為商代晚 期至西周時期,應是金沙遺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金沙遺址清理和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共2000餘件,包括金器40餘件、銅器700餘件、玉器900餘件、石器300餘件、象牙骨器40餘件等。此外,還出土了數量眾多的象牙和數以萬計的陶器、陶片等。

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墓葬

時代:戰國至西漢時期
發掘單位: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貴州赫章可樂遺址墓葬那些奇特的埋葬習俗以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隨葬器物,對揭示古代夜郎文化面貌,探索夜郎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它是貴州近年實施夜郎考古計畫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考古發現。
赫章可樂遺址墓葬 赫章可樂遺址墓葬 
2001年9—10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赫章縣文管所在赫章可樂發掘古代夜郎時期“南夷”民族戰國至西漢時期墓葬108座,有許多重要發現,其中一些奇特的埋葬習俗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隨葬器物更為珍奇。
最引人注目的是奇特的“套頭葬”等特殊葬式。“套頭葬”指用銅釜套於死者頭頂的埋葬方式。過去在赫章可樂曾發現過,但遠不如這次發現的形式多樣。 此外,還發現幾種特殊埋葬方式:一是用銅洗蓋於死者臉部;一是用銅洗墊於死 者頭下;另一種是在死者頭側墓底斜插一件銅戈。
“套頭葬”及這些特殊葬式在國內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過,屬夜郎民族特有的葬式,所反映出的喪葬意識和宗教觀念很值得研究。

老虎洞南宋窯址

時代:南宋
發掘單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這處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南宋時期官營手工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問題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於1996年—2001年間,先後進行了三次考古調查與發掘,全面、完整地揭露了老虎洞窯址,得以了解這處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的全貌。
根據考古發掘地層疊壓關係,老虎洞的遺存可分為南宋時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後期三個時期。其中南宋時期的遺存是修內司官窯,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後期的主要遺存仍為與官窯瓷器面貌很相似的產品,表明元代時老虎洞窯址繼續生產仿官窯的器物,這一情況是以前所不清楚的,為官窯瓷器的鑑賞提供了依據。尤其重要的是在元代後期的地層中出土了帶有八思巴文銘記的窯具,為這一時期文化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元代晚期的遺存中有一類器物與傳世哥窯十分相似,經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進行科學測定,表明其化學成分和顯微結構與傳世哥窯相同,這使陶瓷史上的另一大懸案———傳世哥窯的產地問題,也因此獲得了極大的進展。
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

雷峰塔遺址

時代:五代十國時期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雷峰塔地宮的發掘,彌補了五代十國時期佛塔地宮考古的空白,對研究唐宋時期地宮及舍利埋葬制度、南北方地宮形態結構的差異等問題有重要價值。
雷峰塔遺址雷峰塔遺址
2000年12月-2001年7月,重點對雷峰塔地宮及塔基、外圍遺蹟進行了考古勘探與發掘。
吳越國五代時有“東南佛國”之稱,是同時期我國境內佛教遺蹟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雷峰塔是吳越國王崇佛的集中體現,最有特色的是雷峰塔的藏經,與眾不同,可分三種:一種是用白棉紙木版精印的佛經,系密宗經典,全稱為《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放入特製的有孔藏經磚中,雷峰塔倒塌時發現較多,孔開在磚的一端,直徑2.5厘米,深10.5厘米,這種藏經方式 ,是國內迄今發現獨一無二的。

禹州鈞窯遺址

發掘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
簡介:
鈞窯向來被認為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然而,多年來的考古發現中並無可靠的證據證明鈞釉瓷器始燒於宋代。神鎮鈞窯遺址發掘,終於讓人們對鈞窯發生、發展、繁榮的歷史過程和時代有了大體確認。
禹州鈞窯遺址禹州鈞窯遺址
此前的考古發現中,並無可靠證據證明鈞釉瓷器始燒於宋代,使鈞窯成為中國陶瓷發展史中頗具爭議的一個學術焦點。為弄清鈞瓷創燒的時間和探討鈞窯發生、發展、繁榮、衰亡的進程以及工藝發展的歷史。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對鈞窯的中心窯場之一———河南省禹州市神鎮鈞窯址進行了主動發掘。田野考古發掘工作自2001年9月27日開始,歷時3個月,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經過對發掘資料的初步整理,可將鈞窯的發展歷史分為3個時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後期到元代初年和元代時期,大體覆蓋了鈞窯發生、發展、繁榮的歷史發展過程。為研究鈞窯本身的生產歷史和工藝發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
資料。這項發掘工作必將對鈞窯乃至北方地區唐、宋、元時期制瓷手工業發展史的整體研究產生推動作用。

南宋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

時代:南宋
發掘單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這是杭州乃至全國首次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南宋時期古代園林,遺址保存之好,為歷年宋代園林考古所未見,為研究南宋時期的園林布局和營造法式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01年5—9月,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為配合四宜路舊城改造工程,對吳莊基建工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歷時120天,發掘面積約1800平方米。
此次考古發現的南宋建築遺蹟的位置和《鹹淳臨安志》所附南宋皇城圖、京城圖上恭聖仁烈皇后宅的位置相符。從出土遺蹟的規模和出土遺物的質量,也可以確定這組遺蹟應是南宋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的一部分。史載,恭聖仁烈皇后不僅治國安邦有政治主見,而且頗具文學才能。“後院深沉景物幽,奇花名竹弄春柔,翠華經歲無游幸,多少亭台廢不修”,這首宮詞就是她的代表作。
此處南宋時期的建築,房屋台基和地面基礎都經過夯築,台基周圍均有磚砌護牆,地面全部用磚鋪成。尤其是庭院中的方池和有完善排水設施的夾道,製作均非常考究。房屋開間和庭院中的假山,規模十分宏大,為普通古代園林少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