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東方龐貝”。1999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喇家遺址進行挖掘。

遺址內分布著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遺址中心區外圍有一條壕溝,溝寬10米、深3~4米,溝環繞成長方形,長600米、寬200米,其內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發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圓形灶坑,房內有2~14人,還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喇家遺址是史前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遺址博物館,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的約4000年前突發地震場面的遺存完整保留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喇家遺址
  • 地理位置: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
  • :600米
  • :200米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級別批次: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時間:2001年6月
  • 編號:126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
  • 開放時間:8:30-17:00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建設沿革,地理位置,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民俗風情,旅遊參考,實用信息,交通信息,餐飲住宿,遊玩項目,

建設沿革

1999年以來,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喇家遺址進行挖掘,清露出規模巨大的環壕,供人們集中活動的小型廣場,結構獨特的窯洞式建築等重要遺蹟。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喇家村,黃河河谷地帶北岸的二級階地上,黃河由西向東從遺址南部通過,遺址處於官亭盆地中部,所處盆地北面有拉脊山,南面是小積石山地理坐標位置:東經102°85′02″~102°81′11″,北緯35°85′90″~35°86′41″。海拔高度高度1786~1809米之間。遺址東鄰中川鄉朱家村王石溝村,南臨黃河,以黃河為界與甘肅省積石山縣隔河相望,西連官亭鎮鮑家村,北距官亭鎮政府約2公里,距縣城90公里。川官公路從官亭鎮政府駐地中部通過。著名的“臨津古渡”就在遺址西南7公里處,亦名“官亭渡口”,是歷史上連線兩地的要津,現在在古渡附近修建一座大橋,成為甘肅進入青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喇家遺址

文物遺存

喇家遺址位於黃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重點面積約20萬平方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隔黃河相鄰。青海省東部重要通道川官公路直達。距青海省西寧市200多公里,甘肅省臨夏市100公里。 遺址主要為齊家文化中晚期遺存,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個遙遠的城邦古國。尤其以發掘出非自然性死亡人體遺骸,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
喇家遺址
考古發現
尤其是發掘出非自然性、突發災難事件而死亡的群體人骨遺骸,揭示出前所未有的齊家文化時期的災難遺址,是我國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以目前挖掘的4號房址為例,房址內發現了14具骨骼,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0具,年齡最小的僅2歲;28——45歲的4具,以少年兒童為主。由於死亡之時突遇無法抗拒的災難,這些遺骸表現了一剎那間的狀態,他們姿態各異,有的曲肢側臥,有的匍匐於地,有的上肢牽連,有的跪踞在地,其中母親懷抱幼兒,跪在地面,相互偎依,在災難突然降臨時表現的無助以及乞求上蒼救助的神態令人動容。據考古學家認為:引起喇家遺址災難的是一場地震,而摧毀聚落的是隨後而來的山洪和黃河大洪水。
喇家遺址
同時,還發現了大量陶、石、玉、骨等珍貴文物,特別是反映社會等級和禮儀制度的“黃河磬王”、玉璧玉環、大玉刀、玉斧玉錛等玉器,對研究齊家文化的文明進程和社會發展變化具有重要意義。據發現的少數辛店文化墓地來看,喇家遺址還包含了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諸文化的特徵,展現出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喇家遺址的一個重要收穫是發現了結構相當完整的窯洞式建築遺蹟,明確了窯洞式建築應當是齊家文化的主要建築形式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問題。而且對於黃土地帶窯洞式建築的發展歷史和聚落類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另外,從分布面積、遺蹟規模及反映社會等級制度的文物來看,喇家遺址是官亭盆地齊家文化時期的一個中心聚落抑或是部落王國的所在地。據發現的麵條和人工培育的苜蓿來分析,它以種植業(粟)為主要經濟來源,有發達的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業,更有製作精美玉器的作坊。玉料的來源除附近的玉礦外,更有來自遙遠的祁連玉崑崙玉、和田羊脂玉等,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很發達了。黃河上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齊家文化是這一地區文明發展的關鍵階段。喇家遺址的發掘為這一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2001年喇家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喇家遺址

文物價值

這些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珍貴文物,對於研究西北地區先民的居住環境、玉文化的發展、4000年前中國的災難現象和探討史前文明歷程具有重要價值。
喇家遺址的聚落布局以及發現的豐富的文化遺物,對研究齊家文化的社會形態乃至中國文明的起源等課題具有重大意義。
喇家遺址
根據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遺骸線粒體古DNA研究,線粒體DNA分析表明喇家遺址的14個個體具有較近的母系親緣關係。但同一房址中
不同線粒體單倍型的發現排除了該遺址為母系氏族的可能。喇家個體的單倍型類群均為亞洲特異的類型。單倍型類群的分析顯示喇家古代人群與現代漢族人群及藏緬語系人群均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這一研究結果與人類學歷史相一致。
題圖是2002年11月22日在青海喇家遺址拍攝的出土時的麵條。根據有關專家的鑑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麵條狀遺存是小米做成的麵條。由於喇家遺址的年代距今約4000年左右,這是迄今最早的麵條遺存。青海民和喇家遺址是目前中國唯一的災難遺址。2002年發掘中,在20號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麵條狀遺物。據發掘該探方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林海介紹,當時出土時,紅陶碗倒扣於地面上,碗裡積滿了泥土,在揭開陶碗時,發現碗裡原來存有遺物,直觀看來,像是麵條狀的食物。但是已經風化,只有像蟬翼一樣薄薄的表皮尚存,不過麵條的捲曲纏繞的原狀還依然保持著一定形態。麵條全部附著在後來滲進陶碗裡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來,陶碗倒扣,因此有條件保存下來。(發表在2005年10月份的Nature雜誌上)
但是,關於喇家麵條的真實成分,有學者對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小米由於缺乏麵筋蛋白,不適於用傳統拉伸方法製作麵條。前人的研究存在諸多問題。 參見 葛威,劉莉,陳星燦等 著 《小米能否製作麵條的實驗研究:兼論喇家麵條的成分》載《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及Wei Ge, Li Liu, Xingcan Chen 等在2011年Archaeometry第1期的文章CAN NOODLES BE MADE FROM MILLET?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NOODLE MANUFACTURE TOGETHER WITH STARCH GRAIN ANALYSES
儘管很多人認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實基礎,但此前一直沒有發現這場大洪水存在的科學證據。2007年,吳慶龍參加黃河上游積石峽地質考察時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後確認為上古一場巨大潰決洪水的沉積物。由於這一洪水規模巨大,他們推測,這很可能就是中國大洪水傳說的源頭。
當時的情景也許是這樣的:一場強烈地震在積石峽引發了大規模滑坡,滑坡堵塞黃河6到9個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續增加導致堰塞湖潰決,多達110億至160億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時間內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目前有記載的黃河最大一次洪水發生於1843年,最大流量約每秒3.6萬立方米,而這一潰決洪水的流量可能是1843年洪水的10倍左右,達到每秒30萬至50萬立方米。
參與研究的美國珀杜大學教授達里爾·格蘭傑在《科學》雜誌召開的電話記者會上解釋說:“換個角度看,這差不多與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曾發生的最大洪水相當,位居地球近1萬年內發生的最大洪水之列。”
“這樣規模的洪水災害在中國(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時期內沒有發生過,是一場非常罕見的巨大洪水,因此,我們推斷它應該就是與‘大禹治水’有關的那場大洪水。”吳慶龍說。
造成這一堰塞湖的強烈地震同時嚴重損壞了下游25公里處的喇家聚落,包括兒童在內的一些遇難者被埋在坍塌的洞穴里。研究人員通過對喇家遺址中被埋幼年人骨進行碳14年代測定,確定這場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
有些考古學家認為,最可能為夏朝文化遺存的二里頭文化(位於河南省)的開始年代為公元前1900年左右,兩者之間存在170年的差距,這使許多研究人員深感困惑。
基於潰決洪水的精確定年,以及大禹和其父治水約用20年的歷史記載,最新研究推斷,夏朝的起始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年,晚於早先的推斷,但與黃河流域考古記錄中社會重大轉型的年代一致,即與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銅文化開始的年代一致。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他們解決了多年以來基於文獻的年代框架與基於考古的年代框架之間的矛盾。

文物保護

這座因地震和黃河洪水毀滅的史前遺址,是2001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被稱為“東方龐貝”。其歷史比義大利龐貝古城上溯了2000多年。
喇家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1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民俗風情

喇家遺址地處民和三川地區,黃河北岸地勢開闊,氣候濕潤,是土族民眾的主要聚居地。遺址總面積20萬平方米,距今4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遺址。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多組非正常死亡的人類遺骸,多以成年女性和幼兒為主,發現了中國考古目前最大的石磬王“黃河石磬王”,石磬清純悅耳,音律完整。喇家遺址即是考古發掘、科學研究、探索人類史前文化的重要場所,又是旅遊觀光避暑度假,研究土族民眾特有的民俗風情、民俗文化的理想之地。三川土族民眾特有的“納頓節”,歷時六十五天,是世界上歷時最長的狂歡節。主要景觀有丹陽古城、三川杏雨。丹陽古城建於北宋年間,占地120畝,東西長400米,南北長244米,有城門四個,城牆高8.6米。據當地老人講北宋征討丹陽城,三川女英雄丹陽公主為捍衛民族尊嚴,率眾抵抗,不敵宋軍萬人大軍的圍攻,這個時候一隻鳳凰背負丹陽公主直衝雲霄,據說三川婦女所穿緋紅色百褶裙,腳穿繡花翹鞋的裝束就是從丹陽公主傳下來的。主要瀏覽活動有黃河皮筏漂流,主要節慶活動有農曆7月於9月土族民眾舉辦的“納頓節”、“巴依兒藝術節”。

旅遊參考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旺季門票價格:40元
開放時間
旺季開放時間:9:00-17:00
適宜旅遊方式
考古、獵奇、探險
旅遊提示
喇家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預計2016年建成開放;目前喇家遺址1號保護展示館對外開放。

交通信息

可乘計程車前往景區。

餐飲住宿

住宿
當地有德樂賓館等好幾家賓館。
美食
回族人自製的優酪乳很有特色。

遊玩項目

位於青海省民和縣的喇家遺址素有“東方龐貝”之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這裡有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大的石磐——黃河磐王,它是喇家遺址中最驚人的發現。當地土族的“納頓節”,也非常值得體驗還有黃河皮筏漂流、巴依爾藝術節等遊覽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