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7年

1597年

世紀: 16世紀 年代: 1590年代年份: 1597年 傳統紀年: 年號: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日本後陽成天皇慶長二年丁酉年(雞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597年
  • 朝代所屬:明朝
  • 重大事件:援朝抗倭   龍華民傳教
  • 出生人物范文程稻葉正勝張岱
大事記,出生,逝世,歷史記載,

大事記

日本出動14萬兵力,水陸並進入侵朝鮮

出生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卒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瀋陽人 。曾事清開國之四代君主,計有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年)、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年;1643-1661年在位)、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1661-1722年在位)。 他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 ,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
稻葉正勝(1597年-1634年2月22日,即生於慶長2年,卒於寬永11年1月25日),江戶時代初期的大名。稻葉正成的長子,母親是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乳母齋藤福春日局),弟弟是稻葉正吉。官至從五位下丹後守。
王微(1597年-1647年),字修微,自號草衣道人,中國明末清初廣陵名妓和詩人。王微七歲喪父,淪落青樓,討厭青樓生活,四處遊歷,從其號“草衣道人”可知一二;她可能曾是茅元儀的妾待,曾和汪然明有密切交往,後來又曾想嫁給譚元春,最後卻成許譽卿之妻。許譽卿更在王微死後出家。
張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張岱是公認的明代散文大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已亡佚)、《夜航船》、《三不朽圖贊》等文學名著。谷應泰編《明史紀事本末》,想以五百金購買《石匱書》,宗子慨然予之。
德川千姬(1597年5月26日-1666年3月11日),江戶幕府二代將軍德川秀忠長女,母親為崇源院,生於伏見城。在她出生第二年時,豐臣秀吉過世,依照秀吉的遺願,讓淀夫人所生之子豐臣秀賴千姬這對表兄妹訂親。關原之戰後的1603年,祖父德川家康由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接著便將千姬嫁到大坂城去。
養儼院(1597年-1625年),德川家康的側室,一般稱為阿六之方,是黑田直陣之女。原本她是家康寵妾阿梶之方(英勝院)的侍女,1609年時被家康看上,把十二歲的阿六收為側室,她也是家康最後一位側室。

逝世

威廉·巴倫支(荷蘭語:Willem Barents,1550年-1597年6月20日),荷蘭探險家
路易斯·弗洛伊斯葡萄牙語:Luis Frois、1532年-1597年1月8日)是葡萄牙天主教傳教士,年輕已經離葡萄牙,主要在日本傳教,是《日本史》及《日歐比較文化》的作者。在方濟各·沙勿略推薦下來日傳教,曾與織田信長見面。1597年在長崎病逝,最後他記載日本二十六聖人被處死的事件。
小早川 隆景(こばやかわ たかかげ、天文2年(1533年)- 慶長2年(1597年7月26日))、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生於安藝郡山城,為毛利元就的三男,母親為吉川國經之女;幼名德壽丸、又四郎。且為豊臣氏五大老其中之一。
翁大立 (1517年—1597年),字儒參,明朝河道總督,為明朝中期治水功臣。浙江餘姚(今寧波餘姚)人。
足利義昭(1537年12月5日-1597年10月9日,原名足利義秋)是日本室町幕府末代將軍,足利義昭為前任將軍足利義輝之弟,年輕時曾入佛門,足利義輝被叛臣弒死後,被細川藤孝等擁立為將軍而還俗。足利義昭曾經流落於六角承禎、武田信豐與朝倉義景等大名處以求復興室町幕府,但都沒有成功,而且被蔑稱為“貧乏公方”。後來在得到織田信長的協助之後於1568年進入京都而正式成為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征夷大將軍。

歷史記載

戴士衡疏言天下大事
萬曆二十五年(1597)正月,吏科給事中戴士衡疏陳天下大計,說:方今事勢,不可知有三:天意,人心,氣運。大為可慮有五:紀綱廢弛,戎狄侵陵,根本動搖,武備不修,府庫殫竭。其切要而當亟正的有一:君心。陛下高居深宮,目不見大臣,耳不聽眾官之議;美麗當前,燕惰自佚。惟有勤政視朝,才能心清欲寡,政事自修。此疏呈上,神宗置若罔聞。
複議征倭援朝
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拒絕受封,日本軍亦未撤離釜山回國,日將清正統戰船二百艘駐紮張營,並同時調動各路人馬,準備重新奪回歸還朝鮮的戰略要地和都市。萬曆二十五年(1597)正月二十五日朝鮮遣使向明朝求援。二月初五日,明朝政府遂召集各官議論朝鮮戰局的形勢,分析日軍的動向。十一日再議援朝事宜,決定調宣府、大同和薊、遼軍隊七千人,募浙兵三千七百人,並詔令朝鮮設立海防司道官。十五日任命原延綏總兵官都督同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帥南北諸軍,出師朝鮮,征剿日本侵略軍。三月十五日,升山東布政司右參政楊鎬右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為了加強後援,支持楊鎬經理朝鮮軍務,緊接著又命兵部侍郎邢玠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兼理糧餉,經略御倭。楊鎬未至,先奏十事。其中有令朝鮮官民輸粟,得增秩、授官、贖罪以及鄉吏丁夫等免役。又以朝鮮君臣隱匿錢糧,不餉援朝明軍,劾奏其罪。因此,朝鮮官民多怨楊鎬。
謝杰直諫神宗“十不如初”
萬曆二十五年(1597)二月初八日,南京刑部右侍郎謝杰上疏直諫神宗“十不如初”:一為孝親不如初。以前與兩宮皇太后朝夕同歡。今則問安久曠、少行慶賀,甚至連孝安莊皇后的梓宮發引,都託疾不送,遣官代行。二為尊祖不如初。以前四季享太廟。今則每次皆遣官代往。三為好學不如初。以前研究文學、楊榷古今。今則講席、講官俱為虛設,有名無實。四為勤政不如初。以前親理朝政,披星戴月,不敢少怠。今則身居大內,多年不出。五為敬天不如初。六為愛發不如初。以前每遇水旱災荒,不時發錢糧賑濟四方。今則信用奸徒、礦監稅使四出開礦抽稅,天下騷然。七為節用不如初。以前宮中用度有節,外府積貯充盈。今則江西之瓷、江南之紵、兩蜀之扇、關中之羊絨,往往溢額徵調。八為納言不如初。以前諫疏多采。今則章奏留中不發,一言逆旨即斥逐。九為親親不如初。以前多方議處宗室祿糧,今則多置王府事於不顧。十為用賢不如初。以前缺官隨推補,今則大僚推而不用,庶官缺而不補。謝杰奏疏時亦稱“進十規”。神宗俱置之不理。
呂坤疏言收人心
萬曆二十五年(1597)四月初一日,刑部侍郎呂坤疏言:陝西羊絨,本為小民販賣以餬口。自朝廷下令傳造以來,百姓苦於催逼,棄桑農而捻線,數百萬人提花染色,日夜無休。至於山西之紬,蘇、松之紗羅段絹,每年所派亦不斷增加。與其積於無用,不如定以有常,用一年派造一年。如此則宮中可免去收藏之累,天下無多取之憂,陝西、江南之民心即可得。以采木而言,要求丈八之圍的大木,所需數量又多。每伐一木,從入山尋找採伐到途中運輸扛抬,往往傷死百人。若能減其尺寸,少其數目,則四川、貴州、湖廣民心可收。又今礦稅無利,征民間納銀,民窮不能支,則括庫銀代解,朝廷得一金,地方郡縣費千金。請下令嚴禁借解,以收各省人心。請撤皇店,以收畿內人心。呂坤忠君體國,為民請命,所言俱切中時弊,神宗卻置之不理。
劉綱冒死上書
萬曆二十五年(1597)六月十九日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等處發生大火。同月三十日,翰林院庶吉士劉綱上疏說:去年坤寧、乾清二宮發生火災,陛下下詔,罪己缺乏誠意,與民不沾實惠,臣已知天怨未止。乃大興土木、伐木、抽稅、採石運瓦,遠者萬里,近者數百里。小民竭膏血不足供費,絕筋骨不足任勞,賣妻子不能償貸。加以旱潦交加,野無青草,人情怒怨。所在如仇,以致再發生三殿火災。請陛下自己想想,是否做到日夜“思道”?不思“道”,便是非道。陛下多年以來,不祀天,不享廟,罷朝講,棄股肱,不納諫,到處開礦,不畏天命,君臣相隔如萬里,今日之災,是為報應。臣聞有積必有災。臣請冒死而言積之所在:皇長子冠婚冊立,久不舉行,是積典;大小臣僚,奏請公事,多半不理,是積牘;地方司府,有官無人,是積缺;被斥諸臣,概不起用,是積才;外有倭患,內有“盜賊”,是積寇;守邊治河諸臣,虛詞罔上,恬不為怪,是積玩。諸種所積,陛下不能明斷,內閣首輔趙志皋不敢執爭,勢必引起天怒民怨!神宗得疏,留中不報。
周盤請神宗引咎自省
萬曆二十五年(1597)七月二十九日巡按直隸御史周盤建言:陛下引咎反省,不宜空談,而當務實:親臨郊廟,以報答天地、祖宗。必舉朝講,以溝通內外遠近之情。正皇長子東宮之位,以釋群臣疑慮。撤回礦使,以消隱患。起用被廢諸臣,釋犯囚犯。推補缺官。發內庫銀,以助公費。停止採買,以蘇民困。嚴格約束近侍,以廣好生。減少織造,以示儉約。神宗接疏,留中不報。
李騰芳疏言安攘事宜
萬曆二十五年(1597)九月初一日,翰林院檢討李騰芳奏安內攘外八事:定戰守,重內地,明賞罰,給將權,練京兵,積糧草,破久法,除宿弊。神宗留中不報。
石星下獄論死
石星(1538-1599),字拱宸,號東泉,山東東明縣人。由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隆慶三年(1569),上疏直諫,劾內臣恣肆威福,被廷杖,削為民。萬曆初年復官。十九年(1591)八月,代王一鶚兵部尚書,不久加太子少保。日軍侵朝,石星竭力支持沈惟敬封貢日本之議。萬曆二十五年正月,日軍拒不撤出釜山,封貢事大壞,神宗大怒,下詔逮捕沈惟敬、石星革職待勘。同年八月,日本攻陷全羅外藩、位於朝鮮西海口的南原閒山島,直接威脅我國天津、登萊。於是神宗於九月初四日詔逮石星下刑部獄。九月十三日定“隱匿軍情失誤律”,論死,妻與子並永遠發邊充軍,萬曆二十七年九月初九日石星病死於獄中。年六十二。
李楨疏言御倭急要
萬曆二十五年(1597)九月二十九日,兵部署部事侍郎李楨疏陳抗擊日本五事:守王京,以固藩屏;抵漢江,以御狂鋒;備旅順,以息騷犯;防登、萊,以障內蔽;聯海岸島洋形勢,以捍狡襲。神宗是其言。
詔授黎惟潭為安南都統使
萬曆二十五年(1597)十月十七日神宗下詔授黎惟潭為安南都統使。其後,黎惟潭按照黎氏慣例,來京進貢代身金人。自是安南遂為黎氏所占有。而莫氏只據有高平一郡,因此其黨多流竄瀕海地區,時常出沒侵犯我國邊境。
習孔教逝世
習孔教(1536-1597),字時甫,號豫川,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隆慶二年(1567)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世宗、穆宗實錄。升編修、修撰,纂修《大明會典》,充經筵講官。以逆權相張居正,被劾回家閒住。後被薦復起,歷南京郎中、春坊諭德,掌南京翰林院事。會親喪歸家。復起為少詹事,升南京禮、吏二部侍郎,俱不赴,卒。按例,習孔教不得祭葬,但因其“抗論權奸,遺直足嘉,故重之”。
候於趙逝世
候於趙(1536-1597),字宗度,號葵所,河南杞縣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歷平陽府推官、戶部主事、工科都給事中、江西參政,終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撫。萬曆二十五年卒,年六十二卒,予祭葬。人稱葵所先生。
龍華民來華傳教
龍華民(1559-1654),義大利人。萬曆二十五年(1597),以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的身份到達中國,先在廣東進行傳教活動,後繼利瑪竇任在華耶穌會長,曾參加《崇禎曆書》的修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