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遺址(澄海龜山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我國目前發現有三處龜山遺址,一處是位於廣東省澄海市的澄海龜山遺址,一處是位於廣東省普寧縣流沙鎮的普寧龜山遺址,還有一處則是位於台灣省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的龜山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龜山遺址
  • 位置:廣東省澄海市的澄海龜山遺址
  • 發現者:麥兆漢
  • 地區:中國
地理概況,遺址發現,研究價值,

地理概況

澄海龜山遺址,又稱龜山西漢建築遺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是潮汕地區首次發現的漢代遺址,也是目前廣東省境內所發現的漢代遺址中最大的一處。她的發現,不僅填補潮汕文物研究的一項空白,而且豐富了潮汕歷史文化。從某種意義說,潮汕歷史應由此改寫。
澄海龜山遺址所在地澄海龜山遺址所在地
龜山位於澄海市境內國道324線西側3公里處,橫跨北隴、官湖兩村,北臨韓江支流東溪,與對岸的歷史文化村程洋崗相望。由於長年的採石開挖,原本呈龜形狀的山崗只剩一角。龜山是平原中的孤峰,登上眺望,澄海城區及韓江盡收眼底。澄海市設立的"龜山西漢遺址"石碑立於山上。誰也想不到,這小山崗竟與2000年前的潮汕歷史連在一起。
據介紹,漢代遺址文物就在此處發掘,泥土下面還藏有牆基。陪同人員用手掰開泥土表層,露出一個方形的柱基。該柱基為花崗岩石構成。他說,還有大規模的牆基藏於泥土下面。
撥開泥土可見漢代建築物撥開泥土可見漢代建築物

遺址發現

龜山漢代遺址最初的發現者是義大利傳教士麥兆漢,他在粵東地區進行考古調查時,曾在此地發現和採集過遺物,並確認是一處漢代遺址。但此後數十年間,因無人問津而致湮沒,直到1983年,澄海縣文物普查隊在該處採集到一批瓦片、磚及戳印方格紋的陶片等漢代遺物,龜山漢遺址才重新被發現,並引起省考古界的重視。 1988年1月和7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隊會同澄海博物館先後兩度對龜山遺址進行勘查和發掘,發現有繩紋瓦礫、銅五銖錢等漢代遺物,揭露房址1座,並探明南坡山腰平台保存有較大型的建築基址。 1992年10月至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汕頭市文管會、澄海縣博物館聯合對遺址進行大規模的正式發掘。發掘面積410平方米,清理房址3座,出土文物十分豐富。
據廣東文物考古研究所、汕頭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澄海市博物館編著的《澄海龜山漢代遺址》一書介紹,龜山漢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漢代建築構件,如板瓦、筒瓦、圓瓦當、鋪地磚、排水管、柱礎石等。遺址面積估計達2萬平方米,已清理了位於中心區的四座建築基址及用石塊壘砌的牆壁。其中一座建築規模較大,有庭院踏步台階、中央殿堂、兩側配房、門前走廊等布局,應是官衙一類的建築物,或是高台榭建築。同時,還出土了一批漢代生活器皿、生產工具和其它遺物。陶器有釜、鼎、壺、盆、碗等;銅器有鼎、鏡、帶鉤、銅鏃等;鐵器有鼎等。
龜山遺址出土的陶瓮龜山遺址出土的陶瓮
考古專家根據龜山遺址的地層資料和出土遺物的資料分析,龜山遺址應屬於三個文化期。第一文化年代為西漢前期後段,距今2000餘年;第二期文化年代為西漢中後期;第三期文化年代為東漢時期。龜山遺址揭示了兩漢時期基本上連續的歷史年代標尺和比較全面的社會生活景象。

研究價值

龜山漢代建築遺址,是潮汕平原首次發現和確認的漢代大型建築基址。潮汕地區漢代的歷史情況一直有許多疑點,但由於漢代物質文化遺存發現較少,研究工作進展緩慢。龜山漢代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探討潮汕歷史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而豐富的資料。
澄海龜山遺址出土的陶網墜澄海龜山遺址出土的陶網墜
專家考證,龜山遺址的板瓦、瓦當、牆磚等,都是潮汕平原年代最早的建築構件。也是這一地區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瓦房。這類建築是仿自中原地區的高台榭建築形式,是中原文化傳入潮汕地區的反映。 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反映潮汕地區制陶業在漢代已有較高水平,製作方法普遍使用手制和輪制加工。從工藝及其形狀可以看出,這時期潮汕地區與廣東其它地區已有密切關係。 上述表明,龜山遺址的文化面貌體現了漢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的交流、影響和融合,是中華民族大統一的象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