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縣青銅器時代遺址

石獅祠山遺址:在英溪中段南岸英都鎮大新村石獅祠後,面積約1萬平方米。1961年發現,文化遺存較豐富。有石鑿、石戈、石錛、陶紡輪及釉陶、硬陶、泥淘、夾砂陶片,器型有釜、罐、簋等,紋飾有圓點、圓圈、方格、編織、繩紋和席紋等。文化層破壞嚴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安縣青銅器時代遺址
  • 地點英溪中段南岸英都鎮大新村
  • 面積:約1萬平方米
  • 發現時間:1961年
南安縣青銅器時代遺址如下:
石獅祠山遺址:在英溪中段南岸英都鎮大新村石獅祠後,面積約1萬平方米。1961年發現,文化遺存較豐富。有石鑿、石戈、石錛、陶紡輪及釉陶、硬陶、泥淘、夾砂陶片,器型有釜、罐、簋等,紋飾有圓點、圓圈、方格、編織、繩紋和席紋等。文化層破壞嚴重。
洞後寨遺址:在大新村洞後寨山中西部,1977年發現,面積約50平方米。遺物有釉陶、泥淘、夾砂陶片,可辨器型有釜、泥淘有方格紋,其他均為素麵。文化層已破壞。
寨仔山遺址:在英溪西溪會合處南岸侖蒼鎮侖蒼村古村寨西南約700米處。1961年發現,遺物散布範圍約1.5萬平方米。有印紋硬陶、灰色泥陶、夾砂陶和釉陶片,器型有罐、豆等。文化層破壞嚴重。
古村寨遺址:在侖蒼村古村寨山西南坡,北距英溪約45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1977年發現。遺物有石戈、石錛、石紡輪、硬陶及灰色泥陶、夾砂陶、釉陶片,器型有釜、罐、盆、碗等。破壞較嚴重。
寨箍尾山遺址:在西溪中游侖蒼鎮大泳村北山自然村東約1000米的山坡上,面積約2500平方米。1977年發現,未見堆積層,遺物散見於西南坡,有石矛、石錛和硬陶、泥陶、夾砂陶、釉陶片,器型有釜、盆、豆、罐、瓶等。破壞嚴重。
崎梯山遺址:在西溪北支流檀溪美林鎮省東村後壟埔崎梯山上,面積約5000平方米。1977年發現時已被嚴重破壞。遺物有石錛、石戈和硬陶、泥陶、釉陶片。
困狗山遺址:在西溪下游南岸溪美鎮帽山村井園自然村寨寮仔西南約150米處,面積約10平方米。1977年發現時文化層已被破壞,遺物有石戈、石刀、刮削器和綠色釉陶、印紋硬陶、泥陶、夾砂陶片等。 鋤頭山遺址:在縣城東南方磁灶溪北支流和鋪溪上段東岸、官橋鎮和鋪村鋤頭山東南坡,東南靠和鋪溪,西北為墓亭,面積約1萬平方米。1987年發現,未見堆積層。文化遺物有石器和印紋硬陶、泥質紅陶、細砂陶片,器型有罐、壺等,紋飾有方格、細繩紋和席紋。
龜山遺址:在縣城正南方磁灶溪南支流官橋溪中段南面,官橋鎮泗溪村林邊自然村西南龜山上,面積約8000平方米。1977年發現。有石器及釉陶、夾砂陶、硬陶、泥陶片,可辨器型有罐、豆、陶片紋飾有直線、圓圈、方格、編織、繩紋、棱格、弦文等。遺址破壞嚴重。
蔡盈寨遺址:在縣城正南25公里,大盈溪北岸水頭鎮大盈村蔡盈自然村後寨山西南坡,遺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1956年發現。散見遺物有石錛、敲擊器、陶紡輪及釉陶、泥陶、夾砂陶和印紋陶片。紋飾有方格、棱格、葉脈、席紋和弦文等。1974年5月又發現一批青銅器及玉器,對研究福建青銅文化的特點及其與中原青銅文化的關係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