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花(無患子目無患子科植物)

龍眼花(無患子目無患子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眼花,是無患子科植物。屬於常綠喬木,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枝粗壯,被微柔毛,散生蒼白色皮孔。偶數羽狀複葉,互生;葉連柄長15-30cm,或更長;小葉4-5對,很少3或6對,小葉柄長通常不超過5mm;葉片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兩側常不對稱,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有時稍鈍頭,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綠色,兩面無毛。我國西南部至東南部栽培很廣,以福建、台灣最盛,廣東次之,多栽培於堤岸和園圃,廣東廣西南部及雲南亦見野生或半野生於疏林中。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中藥材,中藥基源,中藥基礎,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花序大型,多分枝,頂生和近枝腋生,密被星狀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質,三角狀卵形,長約2.5mm,兩面均被黃褐色絨毛和成束的星狀毛;萼片、花瓣各5,花瓣乳白色,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僅外面被微柔毛;雄蕊8,花絲被短硬毛。果近球形,核果狀,不開裂,直徑1.2-2.5cm,通常黃褐色或有時灰黃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體;種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質的假種皮包裹。花期3-4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龍眼是亞熱帶果樹,喜高溫多濕,溫度是影響其生長、結實的主要因素,一般年平均溫度超過20℃的地方,均能使龍眼生長發育良好。耐旱、耐酸、耐瘠、忌浸,在紅壤丘陵地、旱平地生長良好,栽培容易,壽命長,產量高,經濟收益大,民眾喜種植。

主要價值

中藥材

【藥名】龍眼花
【類別】補腎藥;利尿藥。
【拼音】lóng yǎn huā
【考證】出自《泉州本草》。

中藥基源

【科屬】無患子科
【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花。
【藥用部位】花

中藥基礎

【性味】微苦;甘;平。
【歸經】肺;腎經。
【功效】通淋化濁
【主治】淋證白濁白帶消渴
【各家論述】《泉州本草》:諸種淋症,龍眼花煎湯服;下消、小便如豆腐,龍眼花一兩,合豬肉燉食,三至五次。
【化學成分】花含鞣質:1-O-沒食子醯-3,6(R)-HHDP-4-O-短葉老鸛草羧基-β-D-吡喃葡萄糖[1-O-galloyl-3,6(R)-HHDP-4-O-brevifolincarboxyl-β-D-glucopyranose],鞣(料)雲實精(corila-gin),石岩楓酸(repandusinic acid)A,葉下珠鞣質(phyllanthusiin)C,夫羅星鞣質(furosin),老鶴草鞣質(geraniin)。酚羥酸:短葉老鶴草羥酸(brevifolincarboxylic acid),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黃酮類化合物:木犀草素(luteolin),山柰酚(kaempferol),金於草(黃)素(chrysoeriol),槲皮素(quercetin),金絲桃甙(hyperin)。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栽培技術

1.培育方法:先用實生繁殖培育砧木苗,然後用嫁接繁殖。7-8月龍眼成熟時,選取適應性強,粗生易長,病蟲害少的母樹採種,種子容易喪失發芽力,採種後,立即播種可提高種子發芽率。用點播或條播,按行距20cm開溝播種,每1hm2播種種量750kg左右。播種後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當幼苗高度超過25cm時,進行摘頂,促進主幹增粗,隨時剪除基部分枝,保持主幹離地面10-17cm光滑直立,利用嫁接的操作,經過1-2年培育的砧木苗可進行嫁接。春季嫁接4-6月,秋季嫁接以9-10月份較適宜。接穗應從經過鑑定的優良母樹上選取。嫁接方法用芽片貼接法或舌接法。春、秋兩季均可定植,多採用長方形或正方形栽植。定植行株距一般4m,每1hm2600株左右為宜。
2.田間管理:幼年樹的管理應注重間作與覆蓋、擴穴改土、及時施肥、合理整形修剪,形成良好的樹形,培養強壯的骨幹枝。成年樹則著重增施肥料、培土、耕作、排灌和修剪。
【採收加工儲藏】春季花開時採摘,晾乾備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