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漢語成語)

龍生九子(漢語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生九子是一個成語,讀音是lóng shēng jiǔ zǐ,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長,出自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生九子
  • 拼音:lóng shēng jiǔ zǐ
  • 解釋: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
  • 出處:《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
解釋,出處,成語典故,具體意義,對此觀點,其他版本,成語由來,

解釋

古代傳說,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

出處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事例】真是~,各有所長。

成語典故

關於龍生九子的讀音、排序混亂。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龍生九子專家梁海燕指出,書上刊登不一,均為來回抄襲,以訛傳訛,應該以中國大百科全書為準。關於讀音總不會再往上倒至“上古漢語的擬音”,一是沒有必要,二是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現代漢語讀音大相逕庭。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我們主要以年份偏老並已經被後人整理成書的《中國吉祥圖說》來了解具體是哪九子。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chī),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具體意義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形似,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屓
負屓負屓
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對此觀點

從一子到九子的順序分兩組:
尊重第二組說法,但依然選擇第一組說法。
贔屓又名霸下,而蚣蝮古義詞為“蟲八”和“蟲夏”(音譯八夏),在這裡就看出矛盾了,霸下和八夏基本上讀音沒區別。而因為古人向來避諱,所以不可信。
螭吻口闊噪粗,平生好吞,與饕餮貪食相撞,且饕餮縉雲氏之子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所以同樣不可信。
反觀第一組數據囚牛作為貴重胡琴的裝飾物,的確證明囚牛喜好音樂。但蒲牢是因為受到巨鯨的攻擊就會發出洪亮的聲響,所以將蒲牢安置在鐘提樑上作為獸鈕,可幫助鐘聲遠揚,並非喜愛音樂。
嘲風居於殿台角之上是為了避免洪水等突襲來防災避禍,且有威嚴震懾妖魔、吉利辟邪安宅的作用,嘲風蹲至殿台角,生性好望,使得它的坐姿如同犬一樣,並非模樣似犬。和朝天吼有共同喜好。
螭吻,螭是一種無角的龍。將螭吻安置在殿脊並非因為它也喜好瞭望,螭吻屬性為水,能滅火消災,便作為鎮宅之物安置在房頂。
贔屓和負屓,雖然都圍著石碑,但各自都占據一個字,就證明它們是不可分開的一對組合。
【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音樂與文字是為文化(囚牛,負屓);殺戮為軍隊,與監獄為國家強制力、之本(睚眥,狴犴);鐘為祥瑞,鎮邪之物為天意,合為運氣(嘲風,蒲牢,螭吻);顯赫石碑為讚頌功績之物(贔屓);佛教為神的旨意(狻猊)】
綜上所言,不難得出第一組並沒有重複。並且第二組壓根沒有固定的龍子順序排名,饕餮為四凶之一,豈能作為瑞獸而供之,而且還與螭吻相撞。蚣蝮連具體讀音都不清晰,而且蚣蝮作為鎮橋靈獸,身軀如豹雖有龍角可也不可能是鹿角,並附有鱗甲也不能證明是龍鱗吧。所以說蚣蝮為避免水害的異獸卻不能歸為龍子之列,強大的龍恰恰生出了狗兒。

其他版本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贔屓,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贔屓: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霸下([蟲八][蟲夏]):又名贔屓,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龍生九子”的另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ú niú)
老二睚眥(yá zì)
老三嘲風(cháo fēng)
老四蒲牢(pú láo)
老五狻猊(suān ní)
老六饕餮(tāo tiè)
老七狴犴(bì àn)
老八贔屓(bì xì)
老九螭吻/鴟尾(chī wěn/chī wěi)
另也有說法為
老大贔屓(bì xì)
老二螭吻/鴟尾(chī wěn/chī wěi)
老三蒲牢(pú láo)
老四狴犴(bì àn)
老五饕餮(tāo tiè)
老六蚣蝮(gōng fù)
老七睚眥(yá zì)
老八狻猊(suān ní)
老九椒圖(jiāo 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朝天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成語由來

生九子”在明代以前並沒有記載,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開始出現。
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於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以復命”回答說:
生九子不成,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一麓堂後稿》卷十二)
李東陽的門生楊慎曾聽他老師談過“龍生九子”的事情,很欽佩老師“不蔽下臣之美”的“賢相之節”,根據自己的印象記下了九子的名目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楊慎所記的“九子名目”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嘲風,增加了饕餮椒圖,並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贔屓、螭吻提為第一、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徵。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代第一,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而後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於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東陽、楊慎的影響,“龍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脛而走,盛傳一時。而且添枝加葉、愈傳愈奇。說什麼“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五雜俎》卷九)。龍“遇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則結卵成蛟”,“不特九種已也”;且雲其中一子名“吉,蓋與鹿交,遺精而成,能壯陽治陰痿(《萬曆野獲編》卷七)等等。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龍生九子”原無其說,只是因明孝宗提問“九子名目”,由大臣們拼湊出來的“假貨”。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後又經許多名人傳播,名人效應使它弄假成真,逐步為人們所接受,最終成為一說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