狴犴(中國古代神獸)

狴犴(中國古代神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圖像。

《龍經》有云:“狴犴好訟,亦曰憲章。”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徵,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此外,上虞市上浦鎮馮浦村還有“狴犴龍舞”的文化習俗,頗具地方特色,深受當地民眾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狴犴
  • 外文名:Bian
  • 別名:憲章
  • 來源:中國古代傳說
  • 地區:中國
  • 身份:龍之七子
  • 寓意:法律、正氣
  • 特點:急公好義,仗義執言
  • 相關典籍:《懷麓堂集》
狴犴起源,外貌形態,“龍生九子”說,版本一,版本二,版本三,考略,史書記載,後世影響,狴犴龍舞,

狴犴起源

大約在900年前南宋的時候,有個專管牢獄的人叫犴裔。犴裔看管監獄時,對待犯人就象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和善,每天都給犯人講解出獄後怎樣做一個好人,因此很多貪官都妒忌他,一直想找機會把他殺掉。
狴犴
傳說當時的皇帝趙構很迷信,光是天天為他作法的道士就有七八個,其中有一個是皇帝最為信任叫封咒的道士被貪官收買了。有一次,封咒為皇帝作法,就在用龜甲占卜時,忽然大驚失色,龜甲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皇帝問他怎么了,他“撲通”一聲跪倒在皇帝面前,假意言到:“皇上,臣、臣不敢說。”皇上又說:“但說無妨,恕你無罪。”封咒這才肯說:“皇上,臣剛才占卜時,在龜甲上隱約看到六個字。”“是哪六個字?”皇上問。“犴裔乃是瘟神”“啊!什麼!難道犴裔真是天上的瘟神下凡來散播瘟疫的?”“正是如此。皇上,如果不趕快除掉犴裔,後果不堪構想啊!”封咒道。皇上聽到這話立刻下旨,讓大奸臣秦檜處理這件事。秦檜接到聖旨,高興的不得了。立即擺酒設宴款待封咒,而且還賞了他紋銀百兩、錦緞百匹。
秦檜領旨後問其他幾個同黨該如何處置犴裔,他的同黨都說:“該把犴裔處死,最好今日正午問斬。”秦檜採納了他們的建議,立刻讓人把犴裔抓來。
在犴裔被押赴刑場的途中,街道兩旁的百姓都為犴裔鳴不平。犴裔被押到刑場時,他對著天喊到:“想我犴裔一生為國為民,哪兒作過對不起陛下的事。陛下您斬了我不要緊,但您千萬不要再相信那道士的讒言了,否則大宋江山不保,黎民百姓遭殃呀!”接著,他又對那些奸臣說:“你們這些衣冠禽獸,害死了人都不知悔改,我犴裔就算化成走獸也要找你們報仇血恨。”說完便被斬首了。當時在場的百姓們放聲大哭。就在這時,天空中突然電閃雷鳴,一頭怪獸出現在雲頭。只見他麟頭豸尾西龍翼,足踏祥雲照九州。這頭怪獸用一陣龍捲風把道士和姦臣們都卷上了天,又摔在山頭。山頭立刻裂開一條縫隙,把他們全部封在裡面了。
狴犴
這頭怪獸叫狴犴,是犴裔的化身。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徵,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關於狴犴起源的說法,大多是“龍生九子”,排行第七。這種說法大抵盛行於明代,在明代,人們匯集了各種文獻中的多種怪異獸形而演化為龍,俗稱神獸、瑞獸。把他們安插在民間傳統建築的器物或重要場所,來裝飾紋樣,讓其“各司其職”,孕育吉祥、免禍消災。

外貌形態

相貌像虎,有威力。

“龍生九子”說

版本一

一說: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
狴犴
另說: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其他:|麒麟|犼|貔貅
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生有九子,都不像龍,各有所好。
好音者:囚牛,平生愛好音樂,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
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好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蚣蝮(音功夫)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桿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好險者:螭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好吞者:饕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好閉者: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紐上。
好重者:贔屓(音畢戲),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版本二

1.贔屓(bi,xi):形似龜,好負重。一衝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狴犴(中國古代神獸)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鐘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鐘上的鐘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敲鐘的怪獸。善鳴,怕鯨魚。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衝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6.饕餮(t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7.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凶獸
狴犴(中國古代神獸)
8.椒圖(jiao,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好閉口。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贔屓(bi xi),又名霸下趴蝮(ba xia),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屓(fu xi),,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考略

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祖先。龍的歷史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南北。在北方內蒙古的三星他拉於1971年發現了玉雕的豬龍,據專家考證大約距今6000-7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陶壺龍紋;遠隔千里之外的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的龍圖騰崇拜的象徵。這說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了關於龍的圖騰崇拜。龍的形成起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的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脫離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成為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於一身的特殊動物。到唐代,龍成了天子的專利。龍紋只能用於皇帝的衣服器物,龍成為皇權的象徵。宋之後,關於龍的歷史與家族有了更多的傳說。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獸像在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徵,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
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據說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淑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只要知道龍生九子的形成過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龍生九子有這么多的說法。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
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一衝查閱了一些資料,並結合在各地旅行中所見的民間習俗,按民間影響、出現頻率等因素重新列出了龍生九子的名單。
狴犴(中國古代神獸)
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一衝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狻猊: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衝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睚眥: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史書記載

《天祿識余·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狴犴(中國古代神獸)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贔屓,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龍經》:“狴犴好訟,亦曰憲章。”
清胡式鈺《竇存》:“一狴犴,此獸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也。”
明張岱《夜航船》:“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後世影響

在牢獄門頭上、公堂兩側、法官審訊犯人或出巡時分立兩邊的肅靜迴避牌上,是狴犴所在的地方。傳說狴犴像獬豸一樣,愛好訴訟,主持正義,明辨是非,又生得相貌堂堂,能夠增加威嚴的氛圍,高高在上鎮懾犯人,所以人們把它雕刻、繪飾在了這一正義較量非正義的地方。
狴犴(中國古代神獸)

狴犴龍舞

狴犴龍舞原是上虞市上浦鎮馮浦村的舊時民俗。南宋年間,馮姓隨宋高宗康王南渡定居漁浦廟,是祭祀虞舜大帝的場所,慶典時獨特的“狴犴龍舞“頗具地方特色,深受當地民眾歡迎。抗戰勝利時,在章鎮舉行的慶典會上,狴犴龍舞最引人注目。
狴犴(中國古代神獸)
解放後,因種種原因,狴犴龍舞沒有得到傳承和保護,直到2008年,在狴犴龍舞傳承人馮占龍老人的指導下,狴犴龍舞傳承才在我市舉行的“娥江之春”文藝晚會上得以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