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古寨

龍湖古寨

龍湖古寨地處潮汕平原,韓江中下游之濱,古寨呈帶狀,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公里,寨內辟三街六巷,從門到街巷顯得設計有致,布置明朗,儼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築風格與古時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龍湖是潮州小城之稱。2012年11月龍湖古寨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湖古寨
  • 地理位置:龍湖古寨地處韓江中下游西岸
  • 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歷史建築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潮州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發展歷史,建築特徵,主要景點,旅遊信息,

發展歷史

龍湖古寨地處韓江中下游西岸,就在公路邊,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現在仍保存著100多座古建築,寨內庭院深深,千年老榕樹盤龍錯節隨處可見。
龍湖古寨
走進龍湖寨門,街巷井然有序,祠第無數,庭院深深,而千年老榕樹盤龍錯節隨處可見。 古寨內巷陌縱橫名宅巨祠無數......
古寨的結構很講究,是先人按照九宮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於形似“龍脊”,加上該寨四周韓江水、池塘湖水環繞,因而稱“龍湖”, 直街東面有三條街,西門有六條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在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
龍湖寨多姓聚居之地,幫書齋名稱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如黃姓的“江夏家塾”﹑許姓的“高陽家塾”﹑肖姓的“肖氏家齋”.但更多的是由邑紳或進士﹑舉人命名,如“梨花吟館” “讀我書屋”“抱經舍”“雨花精廬”“怡香書室”等等,書齋名字可謂各具意蘊,別有情趣。看來龍湖寨肯定是個尊師重教的地方。
龍湖寨內還有不少人居住,在小巷裡轉來轉去的時候,可以看到不少的機車停在屋前,不過居住在寨內的生活上好像也不太充裕,可能有幾個錢的都已搬走了。
龍湖古寨,體大底實,屬國寶級古建築群,2016年廣東省公布的《中央財政補貼古村落名錄》中潮州無一村落入選,引起海內外文化圈和建築界一陣唏噓
過去,龍湖古寨有五多:
一是姓氏多,頂峰時期72姓,今餘21姓。
龍湖古寨
二是舉士多,史載進士、舉人一百多人,高居華南列村之首,惜經“破四舊”,後可細考究者僅五十有三,其中最著名者當屬“因直言不諱而被下壓名次”的冠軍型探花姚宏中。
三是府第祠堂多,今留有五十餘座,不僅建的多而且敢於破除藩籬,尊師重教,設“先生祠”;重義行孝,建“阿婆祠”。
四是書院、書齋多,目前仍可尋得蹤跡的就有三十餘處,如“讀我書屋”、“芥舟書齋”、“友竹居”、“梨花吟館”、“抱經舍”、“蘭後齋”、“津南別墅”、“雨花精廬”等。
五是學田多,潮州地處省尾國角,古時進京趕考一路坎坷兇險,沒錢拉倒,還好該村有錢,光龍湖書院就有學田736畝(明朝)。

建築特徵

龍湖又稱塘湖,因村西、南、北皆池塘(古彩塘溪遺蹟),故名。初創鄉年代應為南宋紹興二年以前(《海陽縣誌》有紹興二年建地藏院的記載),經數百年龍湖先民的建設,至明嘉靖年間,為防禦倭寇的侵擾,築寨自衛,自邇,龍湖寨就形成了“三街六巷”的聚落規劃格局,寨中匯聚有數百座宗祠、府第、商宅、宮廟等建築物。至今較完整地保存尚有一百多座,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
龍湖古寨
歷史上的龍湖寨水陸交通便利,對它後來成為繁榮的商埠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創鄉之初,龍湖寨東有韓江西溪,西臨尚未湮沒的古彩塘溪,陸路又是通往府城的要道,周圍十里沃土。恰處於韓江的出海口,古時陸路交通不便,大宗貨物運輸多通過水運,由於龍湖具備水陸交通的特殊位置,自然而然地成為歷史上潮州的物資集散地之一,16世紀以後,海運業逐步有所發展,潮州後來興起的小港口如東港、西港、溪東、南隴、東里及沙汕頭,共同組成了當時聯運的港口群,其中的西港即是龍湖東南方的西溪出口處,故龍湖歷史上一直是潮州商業貿易十分活躍的墟市。目前從龍湖寨遺存的民居聚落規模,尚可想像出當年望族聚居、富商雲集的盛況,其規模是一處正在發育的城市雛形,是可耕可賈的理想人居環境。清鹹豐八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將潮州闢為通商口岸,因潮州民眾強烈反對,加上南海濱線逐漸南移,鹹豐十一年,中英雙方改汕頭為通商口岸,汕頭港和樟林港從此隨之崛起,西港和潮州其它港口一樣,其海運口岸的功能逐漸退化。龍湖自邇也成為內陸鎮。
由於龍湖晚期地理位置的變化,得不到商業經濟的刺激,整體經濟退坡,加上潮汕不能隨便拆改祖屋的傳統觀念約束,故較完整地保存了龍湖寨全盛時期的風貌。這些建築的風格特色同潮州傳統建築一樣,屬潮汕建築的風格。但是,仍然具有自己的風格特徵。綜觀整個聚落建築,可用“極具個性”四字概括。
首先,從聚落總體來看,潮汕的鄉村聚落多為聚族而居,一般是一姓一鄉或數姓一鄉,而龍湖寨作為一個自然聚落,其聚居姓氏達五十餘姓之多,寨中宗祠、家廟百餘座,民居、府第數百座,直街長度達一公里有餘,(早年潮州府城的太平路長僅1678米)。是潮州少有的姓氏繁多、宗派林立的雜居聚落。其規模之大,在嶺南地區的自然聚落中極為鮮見。可見,龍湖寨的聚落規模在嶺南地區具有獨特的個性。
其次,龍湖寨因歷宋至今近千年的歷史,寨中尚保存著少量線條洗鍊的宋式的建築構件,大量的帶簡約風格的明式建築;華貴尚美、精雕細刻的清式建築;帶太平洋彼岸裝飾風格的僑眷建築。可謂為古今並存、中西兼有、花樣百出,不失為一座潮州民居建築的博物館。在建築形制上,由於受商業經濟的影響和具體地理條件的限制,龍湖寨中的府第、民居較少受到《營造法式》和《工部做法則例》等官式建築形制的約束。在平面布局方面,因地理條件的限制,龍湖寨中的府第、民居大部分無法橫向發展,形成多縱軸線的建築群體,只能沿中軸線縱向發展,個別府第達八進之多。這些建築平面布局在潮州民居建築中甚為罕見。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有明確的規定。《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公侯“門屋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面,擺錫環”;一品二品官員,“門屋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面,擺錫環”;三品至五品,“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六品至九品,“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同時規定,“一品官房……其門窗戶牖並不許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妝飾”。而寨中個別家廟寬“準五間”,斗拱及彩色妝飾更是比比皆是。
龍湖古寨
龍湖古寨
寨中個別建築由於營造者的心理或條件等因素的作用,在構件、建築符號的處理上一反傳統樣式,形成鮮明的個性。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黃府的檐口桁橫貫三跨,長約12.8米,是國內傳統建築中鮮見的超長構件。婆祠的大門肚寬達建築物寬度的一半,比例極為張揚,有“闊嘴祠”之稱;天后宮大門兩側的抱鼓石內向一面,分別為剔鑿花活(浮雕),主題為雙獅戲球。在中原地區,抱鼓石下部雕為須彌座,中間為鼓形,飾以花紋浮雕,上部透雕獅子,這是常見的樣式。(據《營造法原》,將圓鼓部分雕成獅形者,以術語稱,叫拉獅砷或挨獅砷。)但是在潮州卻為孤例。天后宮的鬥神繪著二位端莊肅穆、和藹慈祥的女性。雖然中國的鬥神,多是采自征戰疆場的武將,諸如秦瓊尉遲恭岳飛、關羽、韓信趙雲等男性歷史人物,但個別地區尚有繪著花木蘭、穆桂英的女性將軍。而在潮州廟宇中卻未見先列。至於天后宮鬥神不是將軍的形象,應是龍湖獨有。
在美學研究中,許多學者提出了“新鮮性”的觀點。即在美的創作中,一成不變的美感是不存在的,即便是一種很成熟的,很符合美學規律的,具有很強表現力的形式創作,也不能長久不衰,一直被人們喜愛。只有那些更新的,另闢蹊徑的形式創作才會引起大家的注意,產生新的美感,這便是“新鮮性”。也就是今日大家很熟悉的“時尚”觀念。這一點,在許多藝術品創作及實用品形式設計中都反映出來,民居建築形式的新鮮性就是“個性”。在類似的建築技術手段、類似的建築材料、近似的生活方式的制約下產生龍湖寨中的建築物,不管營造者在營建時心理或條件等因素的作用,但從實質上就是為增加其建築作品的個性,讓人們從個性中獲得美感。由此才形成千宅千面的建築造型。才能以體形、體量的變化和其形式美的豐富變幻,贏得了美的讚譽。
作者;吳志敏
書齋遺址
在潮州的龍湖鎮至今仍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較為著名的龍湖寨南北門、姚探花府、方伯第、太卿第、夏氏府(夏雨來故居)、龍湖書院近期成為遊人訪古觀光的好去處。而這裡眾多的書齋遺址同樣引人矚目。
龍湖古寨
有志稱潮汕過去是家有千金者,必構書齋,雕樑畫棟,綴以池台竹樹。宋代時,注重文化教育的龍湖寨富家大戶更在自己的房舍中設立書齋,聘請學識好的先生(教師)教授自家的子弟。俗稱“一個先生教一個弟子”。至明清時期,龍湖的書齋迅速發展。其中,既有富戶人家設立的,也有以宗族名義創辦的。全盛時全寨書齋數量不少於30處。這些書齋大都環境優美、裝飾漂亮、雕樑畫棟,成為當地教書育人的好地方。
由於龍湖寨多姓聚居之地,故書齋名稱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如黃姓的“江夏家塾”、許姓的“高陽家塾”、肖姓的“肖民書齋”。但更多的是由邑紳或進士、舉人命名,如“梨花吟館”、“讀我書屋”、“抱經舍”、“雨花精廬”、“怡香書室”等等,書齋名字可謂各具意蘊,別有情趣。此外,各書齋均配以門聯或由名人撰寫的詩詞雕刻。如今尚存的黃姓大夫第“讀我書屋”聯曰:讀史方知司馬筆,我詩不讓杜玲篇。原位於南堤上的“卯橋詩莊”由歲進士許促仙撰聯曰:讀書常至卯,溪漲欲平橋。花樓巷的“蘭亭講易,石室藏書。石喜蘭香,蘭愛石潔。居子相交,不在顏色。”可見那時的書齋里外,處處充溢著濃濃的書香。
過去龍湖寨書齋,大多為男童所設,但也為女子設立的書齋。據記載,明崇貞年間,當地“家資豐盈甲於潮州”的員外郎黃作雨,不僅在自家院落設立書樓,供男童讀書,還於中平巷頭設立了一處女書齋,以供族內小姐們就讀,這在毗鄰村落中尚屬少見。
由於龍湖寨中大量書齋的湧現和龍湖書院(創辦於明時)的創立,使龍湖寨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從這裡走出了一大批名人名家,僅進士、舉人、貢生等多達60多人,其中進士、舉人達53人。其中有北宋探花姚宏中、明朝布政使劉子興、御史夏懋學、詩人黃衍啟等等一大批名人名家。香嚴居士游龍湖古寨名人名宅後詩曰:
光輝正是勉加身,回顧來人倍覺真。
是舊新橋橋是舊,寒門敢把認朱珍
不少離鄉背井到龍湖寨的書齋執教的先生,為了學子的成長成才,他們嘔心瀝血,默默耗儘自己的一生。在龍湖寨北門旁,仍有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先生祠堂,那就是王侗初先生祠,祠中還有一方《府憲撰給碑記》,這在周邊地區可謂絕無僅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龍湖寨尊師重教之風由來已久,且世代相傳。

主要景點

古寨的寨內結構是先人按照地輿學的九宮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長1.5公里,由於形似龍脊,便將原先的俗稱“塘湖”改為“龍湖”。
中央直街的東面有新街、上東門街、下東門街,西門有五宮巷、隆慶巷、福興巷、獅巷、中平巷、伯公巷,形成“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
龍湖古寨
據考證,龍湖寨歷代科舉出身的進士、舉人達53人,名人的題詞、書法、碑記也相當多。至清末民初,在面積只有1.5平方公里的寨內,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有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
這些建築既體現了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不同建築風格,又薈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間工藝精華。
俗話說:“潮州厝,皇宮起。”這些府第、民居的門廊主面裝飾濃重,門匾、側壁等多繪風俗彩畫,十分氣派;天井地鋪卵石或條石,擺設花盆,簡潔明快;門廳與天井間置同花屏風隔扇,使空間轉折變化。這些建築雖經歷滄桑,但石刻文字仍清晰可見,牆上壁畫栩栩如生,屋脊嵌瓷的花蟲鳥獸生動傳神。
古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舞龍、舞獅、英歌舞、潮樂、游鯉魚、賽燈籠等民俗活動異彩紛呈。寨外“綠韓洲”川原盈綠,是典型的潮汕平原自然風景。

旅遊信息

線路導航:護堤公路往汕頭方向,過江東大橋後再繼續往前大約3公里即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