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淇溝內村

洋淇溝內村

揭陽空港經濟區登崗鎮溝內村,坐落於潮汕機場旁,是登崗鎮的一個自然村。全村村民大約3000人左右,皆為楊姓。溝內先祖是由開基始祖楊樂耕公於元成宗大德二年(即元朝1298年)由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葵樹下涵頭村移居揭陽桃山都鳳翔鄉溝內村(即洋淇鄉)開基。行年三十四歲。

這裡溪水環繞,鐘靈毓秀,是一個典型的水鄉,村里還保留著大片的土磚塊鋪就的古民居建築和祠堂,有些雖已支離破碎,但風韻依舊,仿佛數百年的時光已在這裡凝固

溝內村,於清康熙年間(具體時間不詳)與洋淇楊姓聯宗合族,供奉徽源公為一世祖。後世人稱為“洋淇溝內十八鄉”

樂耕公,於南宋宋度宗元年(1265年)生,娶莫氏,生子四人:德潛(失詳)、弘隱、平易、四子不詳。

樂耕公墓現在本村土地宮旁,墓碑由於歷史原因,現安放在土地宮前大榕樹下,樂耕公祭日:六月初三,妣:十月廿九日。

溝內村最先創建田中客廳,後是草田、西厝、北厝、大客廳。溝內村地界東至下鄭村,西至涵頭村(機場拆遷至安置區)大陳村,南至後巷村、竹林村、北至蘇明橋,與寨內村、橋南村以溪為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淇溝內村
  • 外文名:yangqigouneicun
  • 開基始祖:樂耕公
  • 開基時間:元成宗大德二年(元朝1298年)
  • 誕辰紀念日:農曆六月初三日
  • 向外拓展:元朝開始
  • 楊氏宗祠:創建於1747年
  • 溝內宗親:潮安縣庵埠鎮文里村(內文/外文)/洋淇村
溝內村祠堂與書齋名,楊氏宗祠,大客廳,藟葉騰青祠堂,年例習俗,溝內村村容,古建築群,地址,

溝內村祠堂與書齋名

歷史上溝內楊氏書香傳家,人文蔚起,科甲連綿,是有名的書得世家,名門望族。自古以來有著「金溝內,銀桃山」之說,古時溝內村有五大祠堂:楊氏宗祠(三房祠)、舊祠堂、新祠堂(藟葉騰青)、橫翠凌煙公祠(日本侵華時期拆毀)、北祠堂(人稱火燒祠堂,已燒毀)
同時,溝內村先後創辦了十八所書齋【藜照軒書齋、鳳凰書齋、青藍居書齋、步雲軒書齋、均安居書齋、挹翠軒書齋、逢源書齋、巽成軒書齋、綠竹居書齋、將就居書齋、博約書齋、聚成居書齋、聚安居書齋、長集居書齋、蟠雲軒書齋、德位書堂(差兩個書齋名)等等書齋,部分已經倒塌或者拆毀】現存完整的書齋有藜照軒書齋,至今還能窺視其原始面貌。
洋淇溝內村

楊氏宗祠

根據揭陽考古專家考察,位於揭陽市揭東縣登崗鎮洋淇鄉溝內村的-----楊氏宗祠(也叫三房祠),是祭祀楊氏各位先祖之恩德而建設的,創建於1747年。楊氏宗祠是由符客公、玉臣公(即樂耕公之嫡孫)兩人出資建造,符客公出四分之三的資金,玉臣公出四分之一的資金;
民國時期,孫中山興起了破除封建迷信運動,故楊氏宗祠改為學校,宗祠裡面祭祀的東西全都換成孔子的肖像;日本侵華時期,宗祠後廳遭嚴重破壞,於翌年重修;
鑒於祠堂門匾後面碑記記載,楊氏宗祠是樂耕公之嫡孫為祭祀歷代先祖而創建的一座宗祠,楊氏宗祠乃樂耕公後人共同的一座宗祠;
楊氏宗祠於2011年10月25日開始重修;
洋淇溝內——楊氏宗祠
大門門匾大門門匾
門匾碑記門匾碑記
楊氏宗祠楊氏宗祠
前廳前廳
後廳後廳
後廳後廳
四知堂號四知堂號
前廳前廳
捐資名單捐資名單
楊氏宗祠記楊氏宗祠記
楊氏祖先像楊氏祖先像
楊氏祖先像楊氏祖先像

大客廳

大客廳(南面廳),為五世祖樂叟公創建,上五間下五間,二橫屋,後連前塗庫後塗庫,兩巷厝,共三十六間
洋淇溝內村

藟葉騰青祠堂

洋淇溝內村
洋淇溝內村
洋淇溝內村
藟葉騰青(堂號“綏福堂”),據調查,它是兼具婆祠和生祠性質的清代女祠。
這座婆祠竣工於清代嘉慶八年(1803)冬,其時女祠主陳桂香(生於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卒於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享年73歲)尚健在。因此,它也是潮汕地區女祠中少見的生祠(為健在的人建造的專祠),祠記中的“則以是為吾母百歲後衣冠俎豆地耳”,也可加以說明這座婆祠當初是一座生祠。據調查,潮汕地區目前已發現屬於生祠的傳統女祠還有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的揭陽市榕城區西門許氏庶祖祠(婆祠)、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的榕城區中山路的曾母陳氏節孝祠坊和建於光緒年間(1875~1908)的揭西縣錢坑鎮的仁懷副妣祠(婆祠)。舊時人們認為“報本之禮,祠祭為大。”即彰顯孝道以建造祠堂為最大的舉措。潮俗往往以事業的成敗,歸諸祖先墓地的吉凶,因而對於祖墓的修築與建立家廟祠堂,視為莫大的禮節。婆祠“藟葉騰青”兼為生祠,更加彰顯了建祠者當時濃濃的報本孝思。
祠匾堂號典出詩經
這座祠堂建於清代嘉慶八年(1803),坐北朝南,為單一的兩進式格局(溝內村楊氏族譜載,“藟葉騰青”系該村楊氏第五房第二支系的祖婆祠,堂內“綏福堂”,二進。),女祠主為溝內村楊氏第15世楊德信(字仁智,號寶峰,清代監生)的小妾桂香陳氏。因此,它是一座婆祠。祠堂面闊三間,寬約12米(天井和後廳倒塌,深進約20米),規模略為狹小。大門內徑寬約1.31米,高2.69米。祠堂的匾額獨特,高0.52米,長1.59米,為“藟葉騰青”四字陽刻行書,並非常制的“XX祠”格式,沒有直接標明建築物名稱。內匾為篆書標題“匾記宅氏”的隸書祠記,撰寫者為女祠主之子楊爰盛(字講茂,楊德信次子,清代監生,育二子:長著嘉、次著雄,長子為例貢生)。祠堂前廳凹肚門樓的牆面和地面均為石砌形制,祠匾左右兩側立“鹿”“鶴”石雕——喻指祿壽吉祥之意;大門兩側正面和門樓側牆各有上下兩幅豎長方形石雕,上方四幅自左而右為“福”“祿”“壽”“全”四字,以龍紋和祥雲構形,圖案精美。相傳,凹肚門樓這些石雕是民國初期重修所設。祠堂的前面有寬闊的陽埕和自東向西流的小河,陽埕東南端原有一旗桿夾,解放初期被毀棄,未重立。目前,祠堂僅前廳基本完好,後廳在“抗戰”期間已倒塌,裡面長著一棵大玉蘭樹。
祠匾“藟葉騰青”和祠匾“綏福堂”應是出典於《詩經·周南·樛木》的第一章:“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歷來多認為這首詩是上古男婚女嫁的祝福歌,但有學者又認為,如果從詩意的多義性角度來考慮,則不必拘泥於這種共識,只要符合“樛木”和“葛藟”的關係或具有這兩者關係的其他社會關係,也未必不可以引用此詩來表達美好的祝福和期許。這座婆祠祠匾和堂號的取名正是對上述“共識”的超越。“藟”為藤蔓草名,也稱葛藟、千歲藟,常以纏繞樹木而向上生長。《說文》釋“藟”為葛藟之省稱。“藟”又可通“蕾”,以“藟葉騰青”(同“蕾葉騰青”)喻子孫後代興旺發達,可看作是對詩歌原來表達婚慶祝福的一種化用。
另外,祠主陳桂香的身份為侍妾,與其夫楊德信的正妻是嫡庶關係,而嫡庶尊卑貴賤有別——嫡為主,庶為次。這座婆祠祠匾典出“南有樛木,葛藟纍之。”“纍”可釋之為纏繞、依附,以“嫡-庶”與“樛木-葛藟”相對應,則又可以認為祠匾“藟葉騰青”也在暗示祠堂的性質為婆祠和期許婆房興旺發達。堂號“綏福”二字也取自上述《詩經》中的“福履綏之(福澤降臨,使其安樂)”,祠記自注有“綏者,安也;福者,順也。”意義相關,可看作是藉以寄寓崇祖報本的宗旨。
潮汕地區女祠中少見的生祠
村里人稱這座祠堂為婆祠,也可以從其內匾祠記得到印證,全文如下:
先君晚而得盛,顧而喜之,謂我母陳氏曰:“我之宗鬯有司,將來爾之廟食求賴焉。保抱顧復思養兼至,其所以付盛者非輕,則所以望盛者尤重。”未幾,五歲而孤,不省所怙,惟母是依。稍長,母於家政之餘,偶為盛述。盛泣而志之,不敢忘言。
盛年二十有餘矣,竊思歷代考妣神靈各有所棲,而生母陳氏今日既未栽名以顧其身,後日復無專廟以安其主。罔極之謂何?何其忝所生也!因於歷代祖祠之左別築一祠,額其匾曰‘綏福堂’,綏者,安也;福者,順也。非敢雲順親也,所以安親也。則以是為吾母百歲後衣冠俎豆地耳。盛才疏德薄,不能繼父志,聊藉以慰母心,故鄭重書之,以求厥傳雲。
嘉慶八年歲在癸亥季冬盛謹書
祠記中建祠者楊爰盛所言“竊思歷代考妣神靈各有所棲,而生母陳氏今日既未栽名以顧其身,後日復無專廟以安其主”,正是因禮制“妣以嫡附”(舊時潮汕地區相關俗語有“赤腳(阿婆)孬入祠”)而擔慮其身份為侍妾的生母往生後的“廟食”問題。據楊氏族譜載,楊爰盛及其父均為監生,其長子楊著嘉為例貢生,祖孫三代顯達,可謂是當時的“有力之家”。慎終追遠歷來是我國宗法文化的重要內容,清代後期,作為“有力之家”的“婆房”(庶系)裔孫楊爰盛為生母“別築一祠”——營建專祠以報本,是一種具有挑戰封建宗法禮教的舉措,以獨特的匾額“藟葉騰青”委婉標記婆祠,則顯得低調謙卑,是否存在挑戰與妥協兼顧則不得而知。對這一獨特的匾額文化,可以結契約鎮的西淇村婆祠“坤芳鼎峙”和潮州市龍湖古寨婆祠“椒實蕃枝”等進行深入的人文探究。

年例習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村里都會舉辦隆重的游神拜神活動,正月十三、十五晚上游神巡安活動
洋淇溝內村
四月十四、八月初一是呂祖、李祖的誕辰,村里同樣會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
洋淇溝內村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村里青年、老人組都會組織划龍舟活動,並參與洋淇村龍舟友誼賽,2019年五月初七八,溝內村舉辦了首屆“賢德溝內、鄰里和諧”的龍舟邀請賽
洋淇溝內村
洋淇溝內村
洋淇溝內村

溝內村村容

2018年,由村委出資、以及鄉賢捐資,村里大力整改村容村貌。內溪清理淤泥並砌好石籬,修路,清理雜草垃圾。並修建了村文化廣場
洋淇溝內村
洋淇溝內村
洋淇溝內村

古建築群

田中公廳田中公廳
官廳官廳
大客廳大客廳
西厝公廳西厝公廳
紅門樓紅門樓
洋淇溝內村
洋淇溝內村

地址

地址:廣東省揭陽市空港經濟區登崗鎮洋淇鄉溝內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