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寺(河南省洛陽市龍泉寺)

龍泉寺(河南省洛陽市龍泉寺)

河南洛陽伊川縣千年古剎龍泉寺,據原碑文記載,龍泉寺始建於西晉年間。隨著印度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已建成一座規模可觀的寺院,迄今約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史記晉武帝(司馬炎)在洛陽建都後,志滿意得。在他的倡導下,把修建寺院尊崇佛教當成大事去做。龍泉寺因其黑龍溝的自然景觀“黑龍泉”而得名。

龍泉寺傍山臨水、景色秀麗、鐘聲悠揚、佛光普照,吸引四方香客到此謁拜。上午9時許,站在龍泉水庫大壩上眺望美景,驚奇的發現晨光下的龍泉佛塔映射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此景異常壯觀,經考究後稱作“龍泉塔影”,亦是伊川八大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泉寺
  • 地理位置:河南省伊川縣水寨鎮韋村黑龍溝
  • 占地面積:50平方公里
  • 整理人:白  航
  • 撰文作者:白玉昌
  • 寺院原名:龍玄寺
南北朝時期的龍泉寺,建造殿宇三十餘間,有三門、天王殿、大雄殿;東側配有伽藍殿,西側配有祖師殿,寺內建有鐘鼓樓,寺前建有密檐式佛塔;寺旁還建有僧侶廊坊和香客施主來賓室等;寺東植有翠竹園,寺西種有牡丹園,軒峻壯麗,殿堂樓閣的龍泉寺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樹木花草之中。春夏秋冬,龍泉寺成了達官貴人和善男信女的膜拜之地,有此勝景,歷代文人墨客多匯於此,有詩可證。
龍泉寺
隱居伊門闕,北守萬安山;東依娘娘嶺,下臨伊河川;
翠嶺襯後殿,清泉流寺前;雲繞藏經閣,煙彌大雄殿;
鼓樓鼓聲響,鐘樓鐘聲燦;晨鐘千峰過,暮鼓萬里傳;
擊缽聲脆脆,誦經語慢慢;普渡芸眾生,龍泉盛名遠。
隋朝末年,唐王李世民隨父安邦平天下,曾遭官兵追殺,落難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至今流傳。有誰知少林寺因怕官府發難,隨將李世民隱匿龍泉寺內歷時半年,保全了一代明君日後治理大唐江山。
龍泉寺傍山臨水、景色秀麗、鐘聲悠揚、佛光普照,吸引四方香客到此謁拜。上午9時許,站在龍泉水庫大壩上眺望美景,驚奇的發現晨光下的龍泉佛塔映射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此景異常壯觀,經考究後稱作“龍泉塔影”,亦是伊川八大景之一。
武則天皇帝(大周)當政期間,三教中佛教被推崇為首教。朝里每年都撥下大批銀兩修建寺院,使龍泉寺達到了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寺院僧侶最多達八十多人,官府批給寺院耕地九百四十多畝,並擁有寺院附近林木管屬權。寺院磨、碾、牲口騾具齊全,僅一口鐵鍋一次可供500多香客、弟子吃飯。寺院周圍古柏參天,綠樹成蔭;枝頭上鳥語花香,溪水傍鹿兔成群,牛羊遍野……。那莊嚴雄偉的三門,金碧輝煌的殿宇,玲瓏別致的佛塔和三門以外從龍頭口中噴出的清冽泉水,像一道彩虹飛流直下,蜿蜒曲折流瀉遠方,仿佛一條五光十色的彩帶降福於人間。前來龍泉求取聖水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抬提著一桶桶、一罐罐清冽的泉水從早到晚。此情此景,龍泉寺是一幅多么生動的盛唐佛教畫卷。
龍泉寺
龍泉寺因獨處幽棲,地接洛陽,坐北向南,冬暖夏涼等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吸引來四方信眾。更有六祖慧能之禪學在此發揚光大馳名八方,贏得了十萬施主的信賴。
史記唐朝中葉的一年春天,風和日麗,暖風蕩漾。玄宗帝遊歷洛陽行宮,觀賞伊闕風景,得聞龍泉寺盛名,隨攜文武百官,親駕蒞臨到龍泉寺上香。但見寺院周圍,遙山迭翠,遠山澄清,奇花綻錦繡鋪林,嫩柳舞金絲拂地。所到之處,景色秀麗,環境秀雅。寺內亭如鳥飛,殿賽天宮。鐘聲響亮,聲傳數里。經聲迭起,撼動天地;正殿巍巍,如青山橫臥;廊坊連片,似魚鱗排列。大殿前香菸裊裊,如絲如縷;木魚聲、祈禱聲此起彼伏,悠揚悅耳。真乃早來門外祥雲見,疑是觀音迎佛祖。遇此重大進香節日,香客之多,亘始未見。玄宗皇帝有高僧攜領,拾級而上。逐殿進香,其虔誠之心佛祖可鑑。進香畢,玄宗帝與方丈對坐,雙手合十,龍目微閉,據經論法,引用典籍。談至興處,玄宗帝龍顏大悅,龍章鳳篆、御筆親書“龍玄寺”三個大字。從此,使龍泉寺在今後的歷史年代裡盛名不衰。同時也使這座寺院的名字蒙上了一層帝王參與佛教的玄機奧理。時過境遷,古月宛在。玄宗皇帝離開龍泉寺的暮鼓聲經久不息,時常迴響在夕陽黃昏時的黑龍溝里,使聞者頓生“逝者如斯夫”的幽幽懷古之情。
龍泉寺
慧日普照,智月常圓。余觀運會,滄海變桑田。漫漫歷史長夜,龍泉寺歷經朝代更迭,風雲變幻,其中幾經榮辱劫難流傳下來。究其原委與“即心是佛,佛即是心”,“以施捨身得正果”的佛教宗旨是分不開的。
清光緒三年(1877年),豫西大旱,寸草不生。顆粒無收,河塘乾涸;平地冒煙,樹木枯死;畜生亡絕,餓殍遍野,民不聊生。曾流傳民謠:“秋旱乾,麥未安,人吃人,犬吃犬,大戶牛餓死,小戶殺吃完,到處立下殺人鍋,半死不活往裡摁。”其年饉現狀,慘不忍睹。就在四鄰百姓於水深火熱之時,龍泉寺拿出了庫存多年的糧食,積攢的香錢賑濟災民,共同度過生活危機。難怪韋村、南申、宋村、上天院、司馬溝等村的老年人都說:“光緒年饉,龍泉寺可真是附近人的救命寺啊。”
龍泉寺(河南省洛陽市龍泉寺)
建國初期,全縣尚有八個僧侶。張新芳,法號靜真,是龍泉寺最後一名主持。1952年,龍泉寺和其它寺院一樣被毀。殿堂原料用於伊川縣人民會堂(即原伊川劇院),一方中原名寺從此消失了。
一九八六年,受洛陽白馬寺方丈釋海法大師和盛春法師的重託,釋印善師傅被派駐龍泉寺擔當主持。當時的龍泉寺只剩破窯一孔,幾乎坍塌。窯內滿是積污、灰塵,牆上漆黑一片,牆角和窯頂遍布了蜘蛛羅網。窯洞面積僅20平方米,寺院內除了破磚就是爛瓦,昔日的殿宇輝煌,在殘桓斷壁及隱約可見的殿基上依稀可尋。野草叢生的寺院前,幾隻烏鴉在兩棵古老的皂角樹上悲鳴,使人倍覺荒涼。然釋印善師傅不畏艱難,日出而早作,日暮而晚息,用自己頑強的毅力和對佛教堅定的信念,積極號召四方信眾捐籌資金、糧食、磚瓦、木材等物資,一滴血一滴汗地把寺院重新修建了起來。使龍泉寺初具規模。並請來能工巧匠刻塑佛爺金身,使這座千年古剎重放光彩。
龍泉寺(河南省洛陽市龍泉寺)
又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遷。公元一九九七年,以戴松靈為首的二電建設者們,以可上九天攬月的氣概,再顯英雄本色。擬用上百億巨資,建設跨世紀的河南省重點工程之一——洛陽龍泉電力開發有限公司。在龍泉寺這塊風水寶地,建電廠配套供水工程——龍泉水庫。為支援國家建設,寺院需要搬遷。
“高峽起平湖。”黑龍溝水庫大壩剛告竣工,戴松靈以當代企業家的開拓精神和豪邁氣概,用商界戰略家的遠大眼光,精心規劃和描繪宏偉藍圖。把龍泉水庫的利用和開發超前一步。即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帶動我縣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舉數得。龍泉寺在原有的搬遷基礎上被定為風景旅遊觀光點。這一決策一出台,馬上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讚譽。普遍認為這一舉措是承前啟後弘揚伊川歷史文化之良策。
龍泉寺(河南省洛陽市龍泉寺)
為了把龍泉寺搬遷建設好,戴松靈、貟正國、吳君芝等領導,冒著炎炎酷暑到白馬寺、少林寺等各地市、縣名寺參觀“取經”。積極聯繫市園林局仿古建築設計院到寺院新址現場勘查,精心測量,制定搬遷建設方案,尋找專業隊伍進行施工。其建築標準是:經濟、美觀、超前、長遠,四者缺一不可。並符合古代建築風格和現代建築藝術的審美觀,儘量減少土地使用面積。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時,積極與市、縣、統戰、佛教界領導達成共識,符合黨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使搬遷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龍泉寺(河南省洛陽市龍泉寺)
從剪彩動工到地形開挖。從基礎奠基到全部竣工。黑龍溝的青山、綠水可以作證,龍泉寺工地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個角落,無不灑下戴松靈辛勤的汗水。經過工地領導郭小兵、李武現和全體參建員工的共同努力。使一個嶄新、莊嚴、布局合理,具有典型仿古建築風格的龍泉寺呈現在人們面前,其雄偉壯觀是龍泉寺歷史上任何建設者所無法相比的。新落成的寺院,仿佛是鑲嵌在伊河大地上的一顆明珠,璀璨奪目,必將吸引來四方來客和遠方貴賓。它不僅美化了伊川環境,弘揚了歷史文化,開發了旅遊資源,而且昭示著芸芸眾生,建設人間淨土,建設美好家園,團結一致,弘法利生,福蔭萬代。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中國、省、市佛教協會對龍泉寺的搬遷和建設給予了大力支持,他們和關心建設龍泉寺的領導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一樣,功不可沒,流傳千秋。
龍泉寺(河南省洛陽市龍泉寺)
龍泉寺懷古
龍泉寺院美名聞,
古剎風華照今人;
西晉故址遺千世,
樓閣藏經列萬珍;

唐王避難成明帝,
龍泉寺(河南省洛陽市龍泉寺)
則天興建賦洛神;
博愛灑滿慈航路,
佛海無邊佛法新。
龍泉寺(河南省洛陽市龍泉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