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寺(雲南省昆明市龍泉寺)

龍泉寺(雲南省昆明市龍泉寺)

陽宗鎮龍泉寺概況

龍泉寺位於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陽宗鎮寶珠山,現遺留在寺內的明弘治七年(公元1497年)“新建寶珠山龍泉寺碑記”就詳細記載著建寺始末,時任強宗知縣陳能(四川人)、雲南前衛揮使范公鏞便命“合境軍民善土,開拓基址,然後募材鳩工”。經過努力,終於建成有一定規模的寺院群,“中建佛殿祇奉三寶像,東西兩壁彩繪釋氏修行之跡”,佛殿台下建成法堂。龍泉一側建祠,供龍王牌位,又建一座山門。工程自成化庚子季三月(公元1480年)動工,落成於弘治丁已季正月(公元1497年),歷時達17年之久。寺院落成後,成為強宗縣境內最著名的勝跡。繼後於明萬曆,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續建和擴建,使寶珠山呈殿閣參差,金碧生輝,宏偉壯觀,構成了四院九閣十八耳,如果將戲台等附屬建築算上,達40餘間的龍泉寺古建築群落。明及清康熙前陽宗為縣時,寶珠山龍泉勝景稱為“龍潭梵宇”和“岩泉古寺”,被列入陽宗“八景”與“四景”的著名景觀之中。清朝河陽(今澂江縣)尹袁啟繼曾寫有“岩泉古寺”的七言絕,讚美景觀云:“茂林深處隱招堤,岩下流泉共止棲。清水一泓禪性寂,間雲萬片悟心迷。”有的則描繪為“深山古藏龍泉寺”,“寶珠梵剎景最幽”等。龍泉寺內有一棵樹齡1210年的黃蓮樹,高32.6米、胸徑2.7米,如今枝繁葉茂、冠幅達235平方米,2006年入選中華古樹名木,也是雲南省目前發現樹齡最老、最長的一棵古木老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泉寺
  • 地理位置:雲南省昆明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6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0:00-24:00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寶珠山
地圖信息,
概況
龍泉寺位於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陽宗鎮寶珠山,現遺留在寺內的明弘治七年(公元1497年)“新建寶珠山龍泉寺碑記”就詳細記載著建寺始末,時任強宗知縣陳能(四川人)、雲南前衛揮使范公鏞便命“合境軍民善土,開拓基址,然後募材鳩工”。經過努力,終於建成有一定規模的寺院群,“中建佛殿祇奉三寶像,東西兩壁彩繪釋氏修行之跡”,佛殿台下建成法堂。龍泉一側建祠,供龍王牌位,又建一座山門。工程自成化庚子季三月(公元1480年)動工,落成於弘治丁已季正月(公元1497年),歷時達17年之久。寺院落成後,成為強宗縣境內最著名的勝跡。繼後於明萬曆,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續建和擴建,使寶珠山呈殿閣參差,金碧生輝,宏偉壯觀,構成了四院九閣十八耳,如果將戲台等附屬建築算上,達40餘間的龍泉寺古建築群落。明及清康熙前陽宗為縣時,寶珠山龍泉勝景稱為“龍潭梵宇”和“岩泉古寺”,被列入陽宗“八景”與“四景”的著名景觀之中。清朝河陽(今澂江縣)尹袁啟繼曾寫有“岩泉古寺”的七言絕,讚美景觀云:“茂林深處隱招堤,岩下流泉共止棲。清水一泓禪性寂,間雲萬片悟心迷。”有的則描繪為“深山古藏龍泉寺”,“寶珠梵剎景最幽”等。龍泉寺內有一棵樹齡1210年的黃蓮樹,高32.6米、胸徑2.7米,如今枝繁葉茂、冠幅達235平方米,2006年入選中華古樹名木,也是雲南省目前發現樹齡最老、最長的一棵古木老樹。
陽宗鎮新街村委會東約2公里處,有一座山叫寶珠山,山上樹木蔥鬱,岩峭壁陡,站于山間,陽宗壩子一覽無餘。波光粼粼的陽宗海像顆明珠,鑲在壩子中北部,好像一幅秀美的圖畫。就在這風景如畫的半山腰,有一緩坡地,其旁的凹陷處有一深井,常年湧出一股清澈的泉水,當地人稱為“龍泉”,龍泉東北長著一棵枝葉茂密高大的黃連木樹,又稱“龍樹”或“公雞樹”,此樹莖較粗,需6-7人展雙臂才能合圍,是當地的“風水樹”,凡遇久旱無雨的年份或逢年過節,附近的當地人都要齊集在泉旁、風水樹邊焚香燒紙,求雨祈神,以保風調雨順。到明朝中葉,有一道人遠觀寶珠山紫氣升騰,佛光乍現,認為此地風水絕佳,說服當時的強宗縣(今陽宗鎮)地方官紳建寺供佛,便在“龍泉”和“龍樹”北側闢地開山建起以“龍泉”為名的“龍泉寺”。現遺留在寺內的明弘治七年(公元1497年)“新建寶珠山龍泉寺碑記”就詳細記載著建寺始末,稱“此地山水可觀,龍泉附近使建一梵宇,上以為祝延聖壽之所,下以為黔黎祈福之門”,俾一方歲無旱厲,時和豐年”,時任強宗知縣陳能(四川人)、雲南前衛揮使范公鏞便命“合境軍民善土,開拓基址,然後募材鳩工”。經過努力,終於建成有一定規模的寺院群,“中建佛殿祇奉三寶像,東西兩壁彩繪釋氏修行之跡”,佛殿台下建成法堂。龍泉一側建祠,供龍王牌位,又建一座山門。工程自成化庚子季三月(公元1480年)動工,落成於弘治丁已季正月(公元1497年),歷時達17年之久。寺院落成後,成為強宗縣境內最著名的勝跡。繼後於明萬曆,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續建和擴建,使寶珠山呈殿閣參差,金碧生輝,宏偉壯觀,構成了四院九閣十八耳,如果將戲台等附屬建築算上,達40餘間的龍泉寺古建築群落。明及清康熙前陽宗為縣時,寶珠山龍泉勝景稱為“龍潭梵宇”和“岩泉古寺”,被列入陽宗“八景”與“四景”的著名景觀之中。清朝河陽(今澂江縣)尹袁啟繼曾寫有“岩泉古寺”的七言絕,讚美景觀云:“茂林深處隱招堤,岩下流泉共止棲。清水一泓禪性寂,間雲萬片悟心迷。”有的則描繪為“深山古藏龍泉寺”,“寶珠梵剎景最幽”等。
登臨龍泉寺,廟宇錯落有致,進山門,有一院落,種有奇花異草,院落正中,砌有雕刻精緻的高台,兩側有石梯,登梯又有一平台,寬廣而四齊,前方就是“大雄寶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阿彌陀佛及藥師佛,都按傳統佛教排列供奉,泥雕彩塑,慈祥端裝,香火繚繞。在大雄寶殿北側,過月宮門,又有一院落為聖母殿,殿內塑聖母及俗稱的送子娘娘和相關人物。在娘娘殿和大雄寶殿間拾級而上,又有二層建築的一殿宇。下層為天王殿,正殿塑“四大天王”,左側殿內塑三官大帝即上元一品天官,中元二品地官,下元三品水官。左側殿內塑周公和桃花女。上層為玉皇閣,塑有道教祖師玉皇大帝。故這一廟宇是佛道兩教諸神都擠在了一起,曾有陽宗十八怪中一怪言之:“廟中佛神不分派”。這到底是古人故意為之還是另有原因已經不得而知。但此樓為龍泉寺建築群最高點,登上玉皇閣,只見龍泉寺層層殿閣盡收眼底,放眼還能遠眺陽宗壩西屏障峰巒和北側陽宗海。據參與文革破壞的紅衛兵回憶:龍泉寺供奉神像與其他地方不同,所有塑像是有內臟的,其臟器用錫製成,可見心、肺、脾、胃及腸子。這種現象在廟宇塑像中實屬罕見。寶珠山綠濤滾滾雄姿,真是一大觀也。在大雄寶殿南側,還建有龍王廟,塑有龍王和巡海夜叉,廟前有一小門,出去就是風水樹和龍泉,沿風水樹和龍泉間小路向南有一廣場,又建有戲台,為過去逢年過節唱戲慶誕之地。現戲台已重建於龍泉寺下山廣場處。古寺門口左右兩側還遺留有一平方左右大小蓮花形石制香墩,上刻各種人物圖騰圖像,用於高香插入。
寶珠山是集龍泉、古黃連木龍泉古寺為一體的陽宗海邊最難得的風景名勝和歷史遺蹟,龍泉為天然生成,因泉如太極又稱“太極潭”。至今仍遺留的一棵古老蒼勁、粗壯挺撥、葉茂枝密、冠蓋龍泉的古樹。當地人稱為“龍樹”,學名“黃連木”。是我國唐朝中期貞元年間(公元786-804年)的遺物。是當時聚居於陽宗海邊的彝族祖先“龍”圖騰的“龍樹”或稱“風水樹”。因此“泉”和“樹”成為當地祈雨的聖地。凡遇“亢秋為虐”便來“禱求雨澤,罔不感應”。明朝地方官為順應形勢,在“龍泉”附近建一梵宇,以為“祝誕、聖壽”之所,為此修建了龍泉寺。龍泉寺從建至今已有500餘年,並形成了寶珠山、泉、寺、樹相存相依,具有多元化歷史的遺址,同時還保留著獨具特色的風情習俗。
龍泉寺“祈雨祈福”主要是在上元節期間,所保留的風情就體現在節慶中。“祝誕”活動要連續3天,節慶的準備活動在正月十四日以前就開始。附近的新街和新縣等幾個村子要輪流在村里先擀好一對大香,正月十四日送香活動。正月十六日點燃大香,上元廟會才能開始,高香由當地長老或高官點燃,香燒半月有餘。龍、獅等要在龍泉和龍樹旁邊邊耍邊祭拜,戲台上的滇戲、花燈也要緊密鑼鼓開演,拜佛的老人們則到寺里上香。在3天的會期里,還可以見到古老稀有專演三國故事的關索戲、傳統的滇戲折子戲。過去,我省著名的滇戲名角粟成之、周錦堂碧金玉、竹八音等曾在這裡唱過戲。在這山林間唱戲所傳之音飄出古林,蓋過鑼鼓,被人稱之為“聲振寶珠”,並以此還掛一匾額於戲台之上。在廟會的人群中不可以欣賞到陽宗海邊北斗、新街婦女挽著“高髻”,穿著繡得很精巧的“滿鑲滾”、“花托肩”、“搬尖鞋”,讓人體會到一種特有的漢族風情。相沿幾百年至上千年的龍泉盛會是陽宗古風遺存、最具地方特色的盛會,不僅有陽宗壩子的民眾趕會,連周邊昆明、呈貢、宜良、石林的民眾也來參加。清末陽宗稟生蔣增華在詠“寶珠梵剎”詩中就這樣寫道:
榭閣長聯名士撰,聲振寶珠慶上元。
鳥語花香游聖境,龍飛鳳舞慶豐年
蔣增華所描述的是百年以前的龍泉盛會,時至今日,盛會依舊,而且還吸引著眾多省內外的民俗學家、電視和報刊記者趕來採風,蒐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攝像的、拍照的穿梭於演出場地和穿紅戴綠的人群中,使古老的盛會增添了現代的氣息。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龍泉寺(機場高速公路南42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