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檦縣

根據史書記載與考證,隋唐龍檦縣在今湖南黔陽。還有在貴州隆里說。教育部批准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國中語文書中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的龍標的注釋標明:龍標即湖南黔陽(1998改名為洪江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檦縣
  • 地點:湖南黔陽(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
  • 朝代:隋唐
  • 性質:歷史
南朝梁天監十年,高力士貶巫州,沙苑南渡頭,

南朝梁天監十年

以城東有龍檦山,故改潕陽縣為龍檦縣,屬南陽郡。隋開皇九年(589),廢南陽郡置壽州,龍檦縣屬之。十八年(598)改壽州為兗州,龍檦縣仍屬之。大業二年(606)為沅陵郡治,後為屬縣。唐武德三年(620)屬辰州。貞觀八年(634),龍檦縣的“檦”改為“標”,為巫州治所。
《通典·州郡》“潭陽郡巫州”條:“巫今理龍標縣。古蠻夷之境,楚國黔中之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或為潭陽郡。領縣三。”《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寶慶府”條:“……城步:難。府西南四百二十里。……又有巫水,源出東北巫山,南屈而西為漁渡江,縣東南諸水皆入焉。”
以上文獻所載均為今湖南境內城步縣的巫山。
《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寶慶府”條:“……城步:難。府西南四百二十里。……又有巫水,源出東北巫山,南屈而西為漁渡江,縣東南諸水皆入焉。”
巫水在洪江流入沅水。今犁頭嘴古稱“溪口”,城東的英明山古稱“龍檦山”。
據杜佑《通典》一百八十三卷推算巫州(龍標)至朗州(常德)武陵陸程六百里,水程泝沅入武陵為八百里。王昌齡貶夜郎即取道由朗州至龍標。觀其《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馬盧溪詩》“諸侯分楚郡,飲餞五溪春。山水清暉遠,俱憐一逐臣”可知。

高力士貶巫州

(治所在龍標,轄夜郎、渭溪、思微三縣),在上元二年(760)七月。他的《詠薺》詩,即作於巫州貶所洪江:“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借物明志,表現了縱有滄桑巨變,而不改本色的高尚操守。寶應元年(762)春末,病中的肅宗下令召高力士回京(在李林甫迫害作為皇子的肅宗時,高力士曾加以保護——見《資治通鑑》二百十四卷)。當力士奉詔來到朗州,始獲知玄宗、肅宗父子在十四天內相繼去世的噩耗。意外的打擊把高力士擊垮了。他號啕慟哭,嘔血不止。八月病卒於朗州龍興寺。
南朝梁天監十年(511),以城東有龍檦山,改潕陽縣為龍檦縣,隸南陽郡。南朝陳永定三年(559),改屬沅陵郡。隋廢之。
唐武德七年(624),復置龍檦縣,屬辰州。唐貞觀八年(634),改龍檦縣之“檦”為“標”,置巫州治於龍標。
明·屠隆 《彩毫記·妻子哭別》:“別親知,走天涯,過龍標、五溪,我怎顧得路崎嶇。”
唐·王昌齡《送崔參軍往龍溪》:“龍溪只在龍標上,秋月孤山兩相向。譴謫離心是丈夫,鴻恩共待春江漲。”
關於王昌齡的貶謫地,存在一定爭議。一般認為在今湖南省黔陽縣黔城。另有貴州省黎平縣、貴州省錦屏縣隆里所、湖南省靖州縣、湖南省芷江縣、貴州省天柱縣等多種說法。本人認為在洪江。 我可以從三個方面論證:一是王昌齡大量關於風土人情、山水寫意的詩詞描述;二是古代地理典籍描述;三是周邊縣市縣誌和其他古籍旁證材料。
黔城與洪江長期漢蠻對峙,在北宋之前不可能建治,一直因漢蠻在該地區的實力消長,而從屬於芷江(無陽縣、沅州府)和少數民族統治的洪江(巫州、敘州、龍標)之間,洪江自古有商人上下碼頭殖貨,王昌齡時期的苗蠻歸附唐朝,遷客騷人始居洪江。
沅水三鎮:洪江、沅陵和常德,在沅水流域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沅陵歷史悠久,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縣,屬武陵郡,與芷江(沅州府、無陽縣)形成兩隻拳頭,是朝廷征服沅水上游苗蠻的前進基地。特別是今湖南之常德春秋時屬楚,戰國時為秦掠取置黔中郡,漢改武陵郡,後漢光武時亦稱五溪,為漢將馬援所平。從其發展階段來看,六朝五胡亂華時,部分南蠻亦北遷中原,後魏常封其蠻酋為刺史,東晉叛臣桓玄之子即為太陽蠻之酋。其在江南者均以不同地名名之,如荊州蠻、長沙蠻、辰州蠻⋯⋯。西至蜀中亦有蠻。南北朝時,諸夏政治集團皆利用蠻人以制敵。而蠻人對雙方擾害亦頗大。北周天和元年(566 年) ,乃大舉征服之,蠻勢受挫。《南史》卷七九載:“時宋人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諸黨連郡,動有數百千人,州郡力弱,則起為盜賊,種類稍多,戶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險。居武陵者,有雄溪、橫溪、辰溪、酉溪、武溪⋯⋯皆深山重阻,人跡罕至。”唐以後長江以北不復有蠻,同化與南遷者皆有之,雜居江南。由於周邊地區受中原勢力的征剿,很大部分便集結到雪峰山脈的深山叢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繁衍生息,發展成為震攝古湘楚地段的勢力而使北宋統治者惶惶不安。
事實上,自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來,所有封建統治者已大力加強了對原武陵五溪蠻地區及湘南蒼梧之地的控制,連大文化柳宗元都在永州、柳州做過地方長官。只有雪峰山地區、包括渠水、巫水河畔,山巒重阻,幽谷深澗,交通極不便利,中原統治者可說望山興嘆,在洪江這個碼頭反覆上船下船,苗蠻叛服無常,更加無力深入其間。是以。是以今洪江、會同、靖州、通道、綏寧、城步、黎平等縣市的蠻獠民族,沒有王化,自為生理,才真正地堪稱為“五溪蠻”者,當時中原封建統治者也不能不承認這是一夥不負擔任何徭賦的“蠻獠”人。不管怎樣理解,黔城處於與南三縣蠻獠針鋒相對的最前線,不可能設定縣治,由於北宋時期南江16州互相內斗,實力大減,才被朝廷收拾,應當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也有史書詳細的記載。兩宋時期,朝廷以辰州(今湖南沅陵)、沉州(今湖南芷江)為據點,開展對湘西、黔東、鄂西、川東民族地區的經營,繼續推行“樹其酋長,使自鎮撫,始終蠻夷適之”的羈縻政策。在荊湖路設定三十八個羈縻州,州路設四十九個羈縻州。而像洪江苗疆這樣的小羈縻州縣多達上百,由當地苗王節制,鳳凰、洪江很多地方都是這種情況。
宋熙寧四年(1071)辰 州布衣張翹上疏陳南北江厲害。他說:“南江蠻雖有十六州,惟富、硤、敘州僅有千戶,余各戶不滿百,土廣無兵,加以荐饑。近向永晤與繡、鶴、敘諸州蠻自相仇 殺,眾苦之,鹹思歸化。願招富、硤二州,則余州自歸。”宋神宗採納張翹的主張,於七年,遣章惇領兵壓境,派人入各州勸諭,“開其酋以禍福使為士民”,對民 眾均賜土田,貸牛種糧,教之耕犁,以衣以食。各州首領莫不率眾歸附。南北江正式納入宋王朝統治之下,各州之間“強弱相凌”、自為仇敵的局面自此結束。
崇寧元年正月起知南康軍,時方開邊,蠻寇擾辰州。七月除亶[舒亶(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慈谿(今屬浙江)人。]直龍圖閣、知荊南府、荊湖北路都鈐、轄辰州。故黔中郡歷漢唐皆建郡縣,至五代始棄不通,然亦有內屬者。熙寧元豐開復沅誠,而元祐中又棄之,自是猺人恃險難制。亶圖上地形,募施黔土人,分七路遣將,授以方略,斬賊首並其徒黨三千餘級,俘數百人,破洞百餘。遂分敘浦、辰溪、龍潭為七,以忠順首領主之。既奏功,朝廷又詔亶興復誠州,乃進屯沅州,兵未壓境而渠陽五溪降。胡耳西道最為僻遠,至是亦請命天子為之告廟,肆赦改誠州為靖州。亶復計議築屯沅之洪江,分兵江之南,建若水、豐山、貫堡三寨。靖州跨大江,在飛山之東,猺人出人多以為障蔽,亶乃選形勝,得飛山福純坡,建新城,最為控扼之要。
“惟富、硤、敘州僅有千戶”------富州(未知),硤州在安江附近,那么,這個時候的羈縻州外之化外敘州是哪裡?楊再思廢綏寧--城步之間的古敘州後,在靖州設立誠州,崇寧二年(1103)誠州改為靖州,因此, 這個“敘州”應該也是五溪土豪苗族自封的州治。
這個歷史上最後的“敘州”在黔城嗎?不太可能,當時黔城也已經於1075年建立黔陽縣治,靖州嗎?更加不可能,靖州已經率先投降舒亶,成為圍剿五溪蠻族的縣治,而且會同、綏寧、城步這個時候也已經建立了縣治,這些縣治軍事意義大於民生意義,剛好像一個鎖鏈一樣圍困了雪峰山下巫水流域的苗境(含硤州安江),那么,對於一個在詩人的描述中已經是煙火萬家的商貿物流中心的洪江來說,這個歷史上最後的“敘州”有可能是洪江苗王自封的名稱(朝廷沒有承認的)。
可以說,是北宋鐵鎖巫龍的堡壘推進政策,以及蠻州內斗消耗,使得舒亶在洪江(敘州)、安江(硤州)、靖州(誠州)最後不戰而破了歷史悠久的五溪蠻。
由於洪江(巫州)以上清江灘多水急,航道狹窄又淺,必須在洪江將大船換乘小船,守住洪江,就守住了西南門戶;洪江地形像一個大布袋,也非常適合布陣排兵,以一當十;洪江的後勤補給通過巫水、清江順流而下也非常方便;後人常常將潕水誤認為巫水,因為芷江上游也有一個小洪江,從而以為黔城是巫州。包括守敬也在《水經註疏》里搞錯洪江的位置,原因是受清朝的黔陽縣令曾鈺,葉夢鱗打造黔城是龍標縣治、修芙蓉樓的影響。洪江歷史上重商主義嚴重阻礙了對自己歷史的關注,最根本的原因是長期不入中國版籍,不參與朝廷科舉,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記錄。宋以後至滿清時期洪江仍然是自由貿易的幾十條碼頭之地,實行高度自治,沒有地方政府,也沒有地方縣誌記錄,給鄰居黔城創造了假冒洪江唐代至北宋部分重要歷史地望的機會。其實,洪江就是從唐朝開始到五代、楊再思時代以後苗蠻割據、叛服無常的巫州(龍標),歷史記載也證明了這段時間反覆搬縣治、改名稱,到北宋1080年左右,洪江才與安江一起最後怪怪地真正舉手投降朝廷的。真正要搞清楚的歷史,就是洪江在唐朝--五代--北宋這段歷史,因為很多典籍記載都指明了巫州在洪江,又因為黔城與洪江在歷史上就一直糾葛不清,使得專家學者將黔城誤以為是洪江也就情有可原了。其他歷史都已經很清楚。洪江作為沅水三鎮的第一鎮,其歷史地位不容忽視!
由於洪江(巫州、敘州、龍標)雖然是朝廷冊封的少數民族縣治,然而叛服無常,不是長期處於朝廷控制,首先需要確認的一個事實是黔城屬於朝廷的軍事屯堡,實行朝廷發配、募招的漢人軍墾戌邊制度,不存在少數民族居民。而王昌齡左遷的巫州是少數民族地區,唐王朝派去的官員都是去掛虛職的,王昌齡就任的龍標尉氏什麼官?為什麼不任命他做縣太爺?因為這些縣太爺都是當地臣服朝廷的酋長世襲的。這些朝廷冊封的州縣推行的是“樹其酋長,使自鎮撫,始終蠻夷適之”的羈縻政策,正史對這些叛服無常的州縣不可能濃墨重彩地去記載,而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在王昌齡的詩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歷史密碼:
送吳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
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
說明龍標在沅陵上游的某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有溪口與沅水相連。這就排除了清江上游的隆里和黎平。而潕水口的黔城和巫水口的洪江符合條件。又,巫水口的洪江古名巫州,龍標建治巫州,可以推論龍標在洪江!
龍標野宴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這個景致的描寫與洪江(巫州)與黔城(無陽縣境)之間的橫岩風景、地理位置完全吻合!
送崔參軍往龍溪
龍溪只在龍標上,秋月孤山兩相向。
譴謫離心是丈夫,鴻恩共待春江漲。
本文“龍溪只在龍標上”,說明了黎平的龍溪在龍標縣治的上游,那么,龍標就可以認定在黎平與沅陵之間的沅水邊上了。

沙苑南渡頭


秋霧連雲白,歸心浦漵懸。
津人空守纜,村館復臨川。
篷隔蒼茫雨,波連演漾田。
孤舟未得濟,入夢在何年?
黔陽人認為這首詩作於洪江古城郊沙灣鄉。
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瀟湘月:一作湘江上。
洪江從古至今,江邊的吊腳樓非常出名,橘柚是洪江一帶的特產。
送程六
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膾橙薺。
武岡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雲向西。
青魚是洪江回龍寺、天柱峰、大灣塘深潭裡的特產魚類,青魚片燉膾橙皮是洪江味極鮮美的一道地方菜。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非常明確地指明了王昌齡在沅水與巫水交匯的洪江送別柴侍御去武岡。洪江去武岡兩條路,一條是水路走巫水到城步換乘馬車;一條是陸路翻山越嶺的千年古道。
別皇甫五
淑浦潭陽隔楚山,離尊不用起愁顏。
明祠靈響期昭應,天澤俱從此路還。
湖南學者認為:楚山-----雪峰山
斷句
朝薦抱良策,獨倚江城樓。[述情《詩式》]
昨從金陵邑,遠謫沅溪濱。《沅志》
河口餞南客,進帆清江水。《送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