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濕地保護區之一,地處龍感湖核心地域,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東南部,東接安徽省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北與黃梅縣下新鎮相連,西與濯港鎮毗鄰,南臨長江,與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江之隔。總面積為22322h㎡。

保護區是由湖泊、灘涂、草甸等組成的以生物多樣性和內陸水域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龍感湖濕地,是中國淡水湖泊中保持最為完好的重要湖泊濕地之一。2009年9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湖北黃梅縣東南部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2322h㎡
  • 類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粗梗水蕨秤錘樹白頭鶴
  • 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09年9月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氣候,湖泊,地質地貌,保護範圍,保護目標,自然資源,植物,動物,管理措施,地位價值,

歷史沿革

1986年冬,武漢大學教授胡鴻興第一次在湖北龍感湖發現白頭鶴種群數量達425隻、黑鸛47隻,引起生物學界的重度重視,黃梅縣政府於1988年劃建近700公頃農田建設保護區。
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圖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圖
1992年1月,國際鶴類基金會(ICF)主席哈里斯博士考察湖北龍感湖白頭鶴,為儘快建立自然保護區,資助胡鴻興開展白頭鶴越冬種群生態學研究。
2000年,黃岡市人民政府批覆黃梅縣人民政府,同意成立黃梅縣龍感湖市級自然保護區。
2001年8月,《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和《湖北省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工程總體規劃》把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列入“十五”期間湖北省重點建設項目,並進行白頭鶴資源專項調查。9月,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組織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武漢大學專家聯合對湖北龍感湖進行綜合科學考察,編寫了《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並首次在該地區發現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和秤錘樹。
2001年10月,黃岡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請,申請建立湖北龍感湖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2年,龍感湖自然保護區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9年9月18日,經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09]54號文批准成立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龍感湖核心地域,位於黃岡市黃梅縣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5°56'-116°07',北緯29°48'—30°04',東接安徽省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北與黃梅縣下新鎮相連,西與濯港鎮毗鄰,南臨長江,與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江之隔。
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氣候

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區內年平均氣溫16.7度,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是湖北省多雨區之一,年平均降水日數138.2天,,暴雨日數為6.5天,無霜期267天。

湖泊

湖北龍感湖外部形態似桌球拍狀,東與安徽龍感湖相連,北與其柄狀的大源湖、小源湖和下新鎮、下灣相通,西和西南被“八一”大堤分隔並與溪閣閘相連的是圍湖墾殖大片張湖、萬牟湖和大沙湖以及龍感湖農場,南與“八一”港直通長江。在其周邊有太白湖、柴湖、上沙湖和洋湖。湖北龍感湖的斷面形態呈淺盤狀,湖岸緩斜不陡,湖底較平坦,湖濱淺灘稍有發育。0m~20m處多為長江沖積物,20m~40m處是第四紀粘土沉積物,40m以下屬嘉陵石灰岩。
綠翅鴨綠翅鴨
湖北龍感湖湖岸線長69km,長度22km,最大寬度8km,最小7km,湖岸發育係數K值為2.14。由表2-1可以看出,湖北龍感湖的面積與同時期的洪湖相比,洪湖面積要大兩倍以上,但湖岸線長卻幾乎相等;與梁子湖相比,湖北龍感湖雖僅小1/2不到,但湖岸線長卻短了4倍,K值也僅為梁子湖的1/4,說明三者形態差異明顯,尤其是梁子湖。

地質地貌

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下揚子台褶帶的北緣。在早更新世,東部沿海抬升幾十米形成斷塊山,後由於中、晚更新世,長江中下游構造差異,斷陷盆地規模活動較強,長江大地下陷,形成內陸水泊區域,經水流和地質作用,長江上游沉積物在這裡沉積,並構成自然沖積扇狀沿江沖積平原
龍感湖在春秋戰國時與江南的鄱陽湖連通一片,統稱彭蠡澤,漢三國以後彭蠡澤(現今鄱陽湖)南移與江北大湖分離。新中國建立前,堤防失修,多次造成江堤潰口,洪水泛濫帶來泥砂搬運到階地前沿,中部雖有第四紀黃土堆積延伸,但受低丘的阻礙,第四紀黃土堆積難以向前推移,使之形成現今的湖相構造。龍感湖正處於長江中下游和華中與華東地區的過渡地帶,地勢低平,水網交織,湖泊濕地眾多。

保護範圍

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濕地保護區之一,長22km,最大寬度為8km,湖岸發育係數K值為2.14,總面積為22322h㎡,其中核心區面積為8124.6h㎡、緩衝區面積為7299.2h㎡、實驗區面積為6808.2h㎡。

保護目標

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由湖泊灘涂草甸等組成的以生物多樣性和內陸水域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淡水湖泊中保持最為完好的重要湖泊濕地之一。
野蓮花野蓮花
①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白頭鶴、黑鸛、白鶴、東方白鸛、大鴇5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其中白頭鶴數量曾達425隻,為國內白頭鶴種群數量最多的保護區;1999年,黑鸛數量達54隻,為目前國內黑鸛種群數量最多之處;2005年,小天鵝數量達510隻。區內有白琵鷺、白額雁、大天鵝等2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②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香樟、蓮、野菱、粗梗水蕨和秤錘樹等5種,其中蓮的分布面積達333.3hm2,在江漢湖群中實屬罕見,秤錘樹分布面積達2hm2,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野生種群。
③典型的長江中下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龍感湖自然保護區位於長江中游下段北岸,是全球性白頭鶴、黑鸛等多種瀕危水禽保護的關鍵性越冬地帶,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個生態區之一的長江中遊河流湖泊的典型代表,也是亞太地區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越冬地或中繼站。由於保護區地處偏遠、人煙稀少、人為活動干擾程度極弱、水質優良、生境多樣,與同類型自然保護區相比,其自然性和典型性十分突出,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
④人工濕地萬牟湖、張湖白頭鶴等鳥類的覓食地稻田濕地。位於龍感湖湖畔,其中稻田遠離居民點,收割季節至次年播種期極少有人活動,且地勢平坦開闊,溝渠眾多,濕地水草豐富,沿湖濕生植物茂盛,湖岸灘涂沼澤較大,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黑等鳥類良好的越冬場所。
⑤國際協定保護鳥類。保護區內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有白鷺白琵鷺花臉鴨游隼等28種,占公約中保護種類的16.2%;被列入《中日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協定》的有小鵐、長耳鴞鳳頭麥雞白頭鷂等73種,占協定中保護種類的32. 2%;被列入《中澳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協定》的有大葦鶯白鶺鴒長耳鴞青腳鷸等22種,占協定中保護種類的27.2%。保護區是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停歇地和越冬地。
⑥濕地景觀資源。保護區濕地景觀資源十分豐富,這裡水質清澈,水生植物種類多樣,黑藻等優勢植物群落構成別致的“水下森林”景觀,湖面開闊,空氣清香,一望無際的野菱荷花、各種野生水草以及飛騰戲水的各種水鳥一起構成了一幅非常完美的生態系統圖景。

自然資源

植物

保護區濕地植被屬於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草叢沼澤和淺水植物濕地區長江中下游平原淺水植物濕地亞區。
秤錘樹開花秤錘樹開花
浮游藻類
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現有浮游藻類171種,隸屬8門、39科、81屬。其中藍藻門4科、12屬、24種,占總數14.1%;隱藻門1科、2屬、5種,占總數2.9%;甲藻門3科、3屬、5種,占總數2.9%;金藻門2科、2屬、4種,占總數2.3%;黃藻門3科、3屬、3種,占總數1.7%;硅藻門9科、17屬、43種,占總數25.2%;裸藻門3科、7屬、11種,占總數5.8%;綠藻門14科、35屬、76種,占總數44.7%。藍藻、硅藻和綠藻占總數84%。保護區浮游藻類種類多,密度較小。
維管束植物
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內現有維管束植物183種,隸屬3門、63科、131屬,其中,蕨類植物6種,隸屬5科5屬;裸子植物6種,隸屬2科4屬;被子植物171種,隸屬56科122屬。15個分布區類型中,在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中除了中亞分布外其它14種均有分布,說明該地區植物區系的地理成分是複雜的。從區系各分布區類型所占比例來看,世界分布的36屬66種,占總屬數的29.51%和38.60%,是各個分布區類型中最多的;剩下的86個屬中,屬於熱帶或以熱帶為中心分布地理成分的有44屬、50種,分別占總數的36.07%、29.24%,屬於溫帶性質的有42屬、55種,分別占總數的34.43%、32.16%,溫帶分布和熱帶分布基本相當,表明從熱帶到溫帶的過渡屬性是湖北龍感湖自然保護區植物區系的基本特點。
植被類型
   ①水生植物群落。保護區內水生維管束植物118種,按生活型劃分:濕生和挺水植物86種,占72.88%;沉水植物19種,占16.10%;浮葉植物5種,占4.23%;漂浮植物8種,占6.77%。優勢種有蓮、芡實、菰、黑藻、菹草、苦草、小茨藻、水鱉、野菱、聚草、眼子菜、馬來眼子菜、微齒眼子菜、冠菱和金魚藻等。
龍感湖水生植物帶狀分布十分明顯,其特點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葉植物均各自形成獨立的植物帶。分別是濕生植物帶、挺水植物帶、浮葉植物帶和沉水植物帶。
根據《中國植被》的分類系統劃分方法和《中國濕地植被》的區劃,保護區水生植被型劃分為沉水、浮葉、挺水、濕生4個植被亞型13個群落,即苦草、菹群落,苦草、黑藻、金魚藻群落,黑藻群落,小茨藻群落,荇菜群落,芡實+槐葉萍群落,菱群落,芡實群落,芡實+蓮+菱群落,菰群落,蓮群落,蓮+菰+喜旱蓮子草群落,粗梗水蕨+菰+鳳眼蓮+水鱉群落。
②陸生植物群落。保護區陸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保護區東北部部分低山丘陵地區,主要群落類型有針葉沼澤林類型、針闊混交林類型和落葉闊葉林類型。
重點保護植物
保護區內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有粗梗水蕨、蓮、野菱、秤錘樹、樟5種。粗梗水蕨分布面積約為250h㎡,野生蓮的分布面積達333.3h㎡。

動物

保護區內有各種野生動物48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白鶴、大鴇、東方白鸛、白頭鶴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黃嘴白鷺、白琵鷺等32種,列入《瀕危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有白眉鴨、東方白鸛等28種,列入《中日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協定》的有金腰燕、灰鶴、白頭鷂等73種,列入《中澳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協定》的有白眉鴨、水雉等22種;在此越冬的白頭鶴425隻和黑鸛54隻,均為國內發現的最大越冬種群,為此,2005年我縣被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命名為“中國白頭鶴之鄉”。
白頭鶴白頭鶴
主要動物:白頭鶴(Crus monacha)、白鶴(Grus leucogeranus)、大鴇(Otis tarda)、絲光椋鳥(Sturnu sericeus)、黑鸛(Ciconia c.boyciana)、赤麻鴨(Tadorna terruginea)、大天鵝(黃嘴天鵝)(Cygnus c.)、紅腳苦惡鳥(Amaurornis akool)、環頸鴴(Charadrius alexandrinus)、黑尾塍鷸(Limosa limosa)、鶴鷸(Tringa erythropus)、黑腹濱鷸(Calidris alpina)、反嘴鷸(Recurvirostra avosetta)、長嘴劍鴴(Charadrius placidus)、磯鷸(Actitis hypoleucos)、海鷗(Larus canus)、林鷸(Tringa glareola)、普通鵟(Buteo buteo)。

管理措施

①野外巡護;
白頭鶴之鄉白頭鶴之鄉
②疫源疫病防控。按照野生動物疫情處置預案,遇到疫情向黃梅縣政府應急辦及湖北省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中心報告,同時與縣畜牧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聯繫,按《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處理;
③資源保護。為切實加強區內濕地資源保護管理,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根據總體規劃,籌措資金30萬元,在下新管理站安裝了無線視頻監控接收系統,在大源湖範圍內安裝了遠程視頻監控塔,基本實現了下新管理站轄區內無線遠程視頻監控全覆蓋,極大地方便了管理站巡護執法工作。推行“八不準”:不準圍湖開墾亂搭亂建、不準亂倒垃圾排放污水、不準破壞濕地野生植物、不準非法捕撈水生動物、不準非法獵捕野生動物、不準擅自建設旅遊景點、不準擅自改擴養殖項目、不準擅自引進外來物種
④搞好科研監測。

地位價值

保護好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性與完整性,保持其植被類型的多樣性與群落結構的複雜性,同時,對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逐步進行恢復,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為珍稀瀕危物種提供一個較為完好的棲息生長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