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嘴劍鴴

長嘴劍鴴

長嘴劍鴴(學名:Charadrius placidus)屬中小型涉禽。基、頦、喉、前頸白色;眉紋白色,耳羽黑褐色。頭頂前部具黑色帶斑;上體灰褐色。後頸的白色領環延至胸前;其下部是一黑色胸帶。下體餘部皆白色。第1枚初級飛羽的羽乾淡褐色,近梢一段轉為白色。嘴峰黑色。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嘴劍鴴
  • 拉丁學名:Charadrius placid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鴴形目
  • 鴴科
  • 鴴屬
  • 命名者及年代:Gray & Gray, 1863
  • 英文名稱:Long-billed Plover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分布,中國分布,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成鳥(繁殖期):前額白色直抵嘴基部;白色眼紋向後延伸。頭頂前部具有較寬黑斑,後部灰褐色;眼先和眼下的暗褐色窄帶後延至耳羽;後頸的白色狹窄領環伸至頸側與頦、喉的白色相連,其下部圍繞一狹窄的黑色胸帶;黑胸帶在胸部變得稍微寬闊。背、肩、兩翅覆羽、腰、尾上覆羽、尾羽灰褐色。尾羽近端部渲染黑褐色,外側尾羽羽端白色。飛羽黑褐色,內側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有白色或灰白色邊緣,與大覆羽羽端的白色共同形成淡淡的翼斑。胸、腹及翅下覆羽、腋羽、尾下覆羽皆純白色。兩性的羽色和大小均相似。
成鳥(非繁殖羽):胸帶經常是灰褐色。身體其他黑色部分也是如此,在更換飛羽期間,羽色灰暗。背羽和兩翅覆羽具棕黃色羽緣。
亞成鳥:與非繁殖期的成鳥極其相似,缺少黑色的頭斑,胸帶亦不黑。眼紋黃褐色。上體的羽毛密布棕黃色羽緣。
虹膜黑褐色;眼瞼黃色,形成比較細的黃色眼圈。嘴黑色,下喙的基部略有黃色;脛、跗蹠和趾土黃色或肉黃色,爪黑色。
劍鴴相比,長嘴劍鴴體型明顯較大,嘴峰較長;上喙無黃色;前額基部白色而非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7~77g,♀60~81g;體長♂184~232mm,♀185~242mm;嘴峰♂19~22mm,♀19~23mm;翅♂130~146mm,♀136~146mm;尾♂72~87mm,♀74~185mm;跗蹠♂30~33mm,♀31~34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喜活動於內陸水域附近的沼澤、河灘、田埂上。在中國雲南、西藏四川交界地區,分布至海拔2600米以上。

生活習性

河北為夏候鳥,只有少數留下越冬。多單個或3~5隻結群活動。食物為半翅目鞘翅目昆蟲、蜘蛛、植物碎片和細根等,包括小蝦、昆蟲、淡水螺鱗翅目幼蟲、螞蟻、蒼蠅、蚯蚓等。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不丹,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尼泊爾,俄羅斯聯邦,泰國,越南。
長嘴劍鴴分布圖長嘴劍鴴分布圖
旅鳥:孟加拉國,汶萊,香港,印尼,斯里蘭卡。

中國分布

北京(密雲、十三陵水庫、懷柔、延慶、房山、順義、昌平、周口店、通縣)、天津(漢沽)、河北(易縣、井陘、淶源、東陵、澎城、遵化筆架山、北戴河)、山西(垣曲)、內蒙古(涼城、扎賚特旗一綽爾河流域、扎蘭屯)、遼寧(本溪、寬甸、丹東、大連、蓋縣、興城)、吉林(安圖)、黑龍江(大興安嶺呼中、烏蘇里江)、山東(廣饒、泰山、青島)、河南(孟津、商城)、重慶(城口、巫山、綦江、南川、秀山)、四川(成都、金堂、雙流、南充、萬源、南江、樂山、峨眉、青神、昭覺、雷波、峨邊、米易、會東、寶興、巴塘、雅安)、陝西(太白、周至、佛坪、洋縣、西鄉、漢中、渭河、漢江)、甘肅(天水、武山)、青海、寧夏(六盤山)
旅鳥、地方性繁殖鳥;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如上海(崇明、長興島)、江蘇(南京、浦口、大豐、射陽)、浙江(遂昌、象山、寧海、仙居、海寧、湖州、杭州)、安徽(黃山、歙縣)、福建(福州、廈門)、湖北(宜城、宜昌、江漢湖群)、江西(婺源、廣豐、鄱陽湖)、湖南(瀏陽)、廣東、廣西(桂西南緣、沿海紅樹林地區)、貴州(威寧、清鎮、都勻、興義、印江、羅甸、惠水、江口)、雲南(昆明、路南、景東、瀾滄、騰衝、寧蒗瀘沽湖、富寧、瑞麗、河口)、西藏(波密、易貢湖、錯那、米林、林芝、朗縣、昌都)、台灣(台北、台南)、香港等(旅鳥,冬候鳥)。有時會留在河北越冬。

繁殖方式

5月中旬開始在河岸平灘上營巢,保護色極好;每窩產卵3~4枚,產於卵石灘凹陷處,無任何鋪墊物。卵呈圓錐形,黃色沾紅,具不規則的黑色斑點。此鳥在甘肅有繁殖,屬於留鳥。繁殖於河北西北部的山前地帶。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