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街道(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

龍山街道(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

龍山街道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西部,因在境內城子崖遺址首先發現龍山文化而得名。總面積92平方公里,轄76個行政村,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9.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山街道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西部
  • 總面積:92平方公里
  • 下轄:76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龍山文化,東平陵故城,區位優勢,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投資環境,龍山三珍,

歷史沿革

龍山歷史悠久,境內名勝古蹟頗多,城子崖遺址為“龍山文化”發祥地和當今重要考古基地。東平陵故城曾為濟南國、郡治所。

龍山文化

境內城子崖遺址的發現和龍山文化的確立,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里程碑。考古學家們將距今4800~4000年之間的這段歷史,稱之為龍山時代,是以黑陶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也稱之為“黑陶文化”。
1928年,考古學家首次在今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城子崖發現龍山黑陶,史學家稱之為“原始文化的瑰寶”。其中尤以蛋殼陶為絕品,“黑如漆、亮如鏡、硬如瓷、聲如磬、薄如紙”,堪稱東方藝術珍品,世界陶藝一絕。在世界陶藝中,唯有此地燒制出的陶器呈油亮的純黑色。龍山文化陶器造型精美,形態多樣,氣勢宏偉,高度多在50厘米以上,是同類器物的上乘之作。形制主要有碗、盂、筒形器、杯、盆、罐、鬲等。尤其是舉世聞名、薄如蛋殼的蛋殼陶高柄杯,通體為泥質黑色,光滑細膩,最薄出的盤口部分厚度僅為0.3~0.5毫米,個別可達0.2毫米,即使在較厚的柄部和底座處,厚度也不會超過1~2毫米,總體重量僅為50~70克左右,“飄乎若無,敲之錚錚有聲”,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龍山黑陶龍山黑陶
龍山文化高超的陶器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歷史遺產,是研究龍山文化性質、社會特點、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原始藝術的重要依據,現代許多設計師們還從中汲取營養,為今天的社會服務。

東平陵故城

位於城子崖遺址東北約二公里,始自春秋,繁榮於兩漢,是漢濟南國、郡的治所。歷經1500年的滄桑,現四面城牆依稀可見。東平陵原名平陵,春秋時屬譚國,齊桓公二年(前684年),齊師滅譚,為平陵邑,歸齊國。平陵二字最早見於西漢劉向的《說苑.貴德》:“桓公之平陵,見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受河道遷徙影響,東平陵自春秋至唐,曾三置三廢。後郡治西遷歷城。東平陵城故址呈方形,邊長1900米,總面積360餘萬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見殘存夯土城牆,寬10~30米,高1~4米不等,城牆頂殘寬2~7米,地下保留的牆基寬40米,4座城門遺蹟。城內地貌南高北低,自西城牆沿中南部至東北部和沿西城牆向北有兩條古河道。遺址隨處可見磚瓦和陶器殘片,城內中部西側300~400米範圍內殘留大量鐵渣、礦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燒土,為冶鐵遺址。南面為陶窯群,是手工業區。東部偏北處有大面積夯土基址和磚、石路面,為宮殿區,其餘部分為居民區。1928年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吳金鼎先生首次進行調查。1975年前後,山東省博物館等單位對城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重點鑽探。1978年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區位優勢

龍山地處濟南市歷城區帶與濟南市章丘區對接點,區位優越,交通發達。濟青公路、濟青高速公路、膠濟鐵路貫穿東西,潘王路縱貫南北,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15公里,距濟南市區25公里,交通便利,貨流暢捷。

自然環境

龍山境內生態環境優越,水資源豐富。龍湖又名杜張水庫,是由縱貫龍山南北的巨野河、武原河匯積而成,占地5000畝,儲水量150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26平方公里。這裡水面遼闊,碧波蕩漾,綠樹環繞,環境優雅,氣候宜人,是發展水上旅遊的理想之地。根據濟南市東聯供水工程和章丘市“兩泉、三河、五湖”的大水系旅遊規劃,水利部門將對杜張水庫進行增容量為2000萬立方米的擴容改造,屆時龍湖將成為集工農業用水和旅遊開發為一體的旅遊景觀,風光旖旎的龍湖也將成為人們旅遊度假的最佳去處。東西兩條巨野河象兩條奔騰的巨龍,向北注入美麗怡人的龍湖,形成“二龍戲珠”之勢,又象兩條龍脈,生生不息,源源流長,昭示著這一方的興旺發達。武原河是一條遠古時代的河流,上有雪花橋水庫,下有龍湖,上下水源相連,如一條銀色的飄帶,這裡兩岸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是孕育龍山文化的母親河。

經濟發展

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址與優美的自然資源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產豐饒,引導民眾搞好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大蔥、豆腐、小米、大櫻桃等特色產業,章丘大蔥有萬畝以上種植規模,並形成了畜牧養殖、大櫻桃、花卉苗木、立體種植等專業化集聚型特色園區。交通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完善,大批項目落戶工業園區,形成了電力資源、重汽配套、電子科技、生物製劑主導產業。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注重長效機制建設,農業生產明顯改善,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投資環境

境內龍棗組團屬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開發區,為章丘市委、市政府主抓的項目區之一,全面享受各級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園區內基礎設施完善,水、電、道路、通訊等達到“十通一平”;裝機容量320蒸氣資源。重信守諾的龍山人民在為企業創造優質硬環境的同時萬千瓦的章丘電廠坐落境內,為入園企業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也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開展“一站式”服務,認真履行服務承諾,全力服務入園企業,營造了“親商、安商、扶商、”的富商投資環境。

龍山三珍

神奇古老的土地培育出了獨具特色的名優特產——龍山黑陶、龍山小米、龍山豆腐被譽為“龍山三珍”,其中龍山小米被認定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龍山文化的代表作——黑陶已絕跡數千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催綠了祖國原野,也使龍山黑陶奇葩重新綻放艷麗。龍山蛋殼黑陶以“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掂之飄忽若無,敲之錚錚有聲”而聞名於世,而今,龍山街道辦事處不僅研製成功蛋殼陶,而且增加了仿古、人物、動物、花瓶、文房四寶等多門類、多品種的製品,產品獲得北京國際博覽會銀獎,不僅暢銷國內,在國外尤其是周邊國家也有很大市場。
龍山小米曾為貢米,據說為乾隆皇帝到章丘時御定。穀子在中國有近萬年的種植歷史,西河遺址的聚落種植穀子必然有一定水平。龍山境內的肥水沃土又為種植穀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龍山小米色金黃、粒大圓,煮後米油飄浮厚厚一層,香味四溢,有“一家做飯四鄰香”之譽。據省食品質量檢測站分析檢驗,龍山小米含澱粉64%、蛋白質14.3%、脂肪3.6%,人體所需胺基酸及微量元素鈣60%、鐵44%、鋅34%。龍山小米是哺育嬰幼兒和老人病者保健食品,尤其是糖尿病人的理想保健食品。
龍山小米。境內著名特產龍山小米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為清代全國四大貢米(金穀米、龍山米、沁州米、桃花米)之一,以其性粘、味香、富有油脂而聞名於世,價格昂貴,被譽為“龍米”。
據傳說,清乾隆皇帝出巡,路經龍山下榻用膳,接駕的是章丘西關名門望族高如恂。為博得乾隆歡心,高家擺出山珍海味,輔以錦歌艷舞,皇帝不悅。高如恂忽然想到了龍山小米。在乾隆皇帝用“小飯”(點心)的時候,高如恂急忙啟奏道:“奴才備有龍米金湯,望萬歲品嘗。”乾隆皇帝聽後尋思:羹湯之類,朕不知喝過多少,這“龍米金湯”未曾聽過,隨傳旨速上。當銀碗金湯端上時,乾隆細觀,碗中湯色金黃,粘凝均勻,表面氤氳浮著一層米油之氣,未曾入口,香氣早已入鼻,入口之後,更感濃香外溢。乾隆食後意猶未盡,一邊回味,一邊讚譽:“真乃銀碗金湯!‘龍米’之說出自何處?”高如恂答道:“此米產於縣邑西南龍山鎮石人坡,故名‘龍米’。”乾隆大悅,隨傳旨速集龍米數斗,一半送京城賜朝中大臣們品嘗,一半隨駕攜帶,分賜沿途地方官員。並傳下口喻:龍山小米乃上乘佳品,後歲歲朝貢。後親題“天開壽域”四個大字賜予高如恂。
龍山小米產地以龍山街道辦事處北石人坡為中心,南至白谷堆,北至蘭家莊,西至蘆家寨(歷城區),東至平陵城,方圓5公里。尤其以龍山村石人坡的400畝地最為聞名。這一帶的適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加上傳統的栽培技術,最宜穀子的生長發育。所以龍山小米籽大粒圓,色澤金黃,性粘味香,營養豐富。特別是煮粥時,表面浮一層黃亮的米質油,是產婦、老人的佳補食品。濟南有名的“八寶粥”“王家甜沫”等小吃,均用龍山小米做原料。據中國農科院化驗,龍山小米蛋白質、脂肪、賴氨酸、澱粉、維生素含量均超過其它小米。
使人嘖嘖連聲、不斷稱奇的還有龍山豆腐。龍山豆腐是不用鹵、不用石膏,而是用龍山特有的井水點漿做成的豆腐。其特點是質白胎嫩、細膩滑口、富有韌性,拌、煎、炒、煮都不破碎,且越煎越煮越鼓脹。因其特殊的風味,聲名遠揚。龍山豆腐不僅吃起來滑嫩,不苦不澀,而且各種做法有各種做法的味道。有這樣一個傳說:龍山一個叫王致和的,因做的豆腐好吃,突發奇想,帶豆腐去京城給皇帝進貢,皇帝一定喜歡。可那時交通不便,等他將豆腐帶到北京,豆腐卻臭了,他不禁叫苦連天,回家的盤纏也不夠了,沒辦法,臭豆腐也得想辦法吃了。可也奇,臭豆腐也有臭豆腐的美妙味道,於是,一種名吃也就此誕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