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留村(山東省即墨市龍山街道下轄村)

大留村(山東省即墨市龍山街道下轄村)

大留村屬山東青島即墨市龍山街道下轄村。位於即墨市東部的龍山街道辦事處駐地。共有居民630戶,人口2143人。所轄面積240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留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地理位置:距即墨市城區中心3公里
  • 人口:2143人
村莊由來,政區人口,經濟狀況,龍山,天井,龍王廟,社會事業,民主法治示範村,地圖信息,

村莊由來

明朝初年,周氏先人安住由河南遷居此地。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9年),中山王徐達之子魏國公徐輝祖奉命建鰲山衛,因周安住與其父友好,遂便道訪周,並贈與田地數頃。因周氏內外親戚先後來此居住,故稱留村。“留”字當有紀念徐在此地淹留的含義。小留村形成後,改稱大留村。
大留村村委大留村村委

政區人口

該村位於山東省即墨市區東部,距即墨市城區中心3公里,屬龍山街道辦事處。藍鰲路從村中橫穿而過,鶴山路位於村北1公里向東西延伸,青煙一級路在村西2公里縱貫南北。2005年,共有居民630戶,人口2143人。所轄面積240公頃。

經濟狀況

招商引資是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截止到2005年,全村形成了針織、服裝、床子、鑄造等多元化經濟發展的模式,共有個體私營企業20餘家,其中引進台灣、韓國、日本等外資企業5家,內資企業6家。200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657萬元,人均收入7007元。

龍山

又名天井山,系嶗山余脈,位於即墨市區東5公里的龍山街道大村村南,大留村東,海拔81米,因山頂有一深井,據傳井中棲龍,故名龍山。龍山山容端莊,山勢舒緩,林木蔥蘢,曲徑清幽。此山雖不高,卻古今聞名,它不僅有神奇的傳說和興盛已久的廟會,古代的地理志中也多有記載。在北宋《太平環宇記》載,即墨諸山峰,天井山列在首位:“天井山在縣東十三里,周回二里,頂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嶗山續志》載:“四隅廉峻方似削,若人工修剔而無斧鑿痕,故曰天井。”
相傳,北宋初年,龍山下有一李姓之妻王氏生一小黑龍,小黑龍因被父削去尾巴痛極,一爪抓出山頂的龍池,並於此棲息。後飛到黑龍江戰勝行災作惡的大白龍,為民除害興利,人們把這條黑龍稱為“沒尾巴老李”,極為尊崇。沒尾巴老李行雲布雨極為靈驗,若遇天旱,求雨輒應,恩澤廣布。據載,明清以來,山東各地盛行“取龍牌祈雨”的風俗,有“龍神”之類的廟壇107處,其中禱雨靈應者7處,唯天井山龍王廟獨有池中龍牌,共貯有金屬制龍牌63面。慈禧太后曾親書“澤周壯武”匾額賜天井山龍王廟,光緒皇帝曾敕封“小黑龍”為“九江王”。

天井

又稱“龍池”,非人工鑿成,也不是傳說中小龍抓出的,而是遠古火山爆發導致地殼變動而形成的自然景觀。天井長9~12米,寬4.5~6米,深14.8米,井中之水清澈甘潤,常年不枯。

龍王廟

又名“龍神祠”,傳說始建於南宋初年,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修。後屢經戰火和人為破壞,毀損較為嚴重。1993年重修,面積達1300餘平方米,殿門正中上懸慈禧太后親書“澤
周壯武”字匾,兩側掛御賜宮燈一對。另建有東、西兩偏殿,東殿為財神殿,西殿為菩薩殿。東廂為文物廳,陳列龍牌、名人詩文,西廂為迎客廳,可供遊客小憩。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傳說為“黑龍王”的生日)舉行山會。

社會事業

1985年,該村劃出60畝地,做為樓房區,統一規劃建設新村。1988年到2005年,村共投資220萬元整修街道,漿砌排水溝,並對所有街道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1992年,投資15萬元,打自來水井,鋪設自來水管道,全村村民吃上了自來水。2004年,投資50萬元對全村自來水管道進行更換。2005年,投資10萬元按青島市示範幼稚園標準,對幼稚園進行了整修、改造;新建集貿市場一處,沿藍鰲路建起了商業一條街;街道上設立了垃圾池,成立了專門保潔隊伍。截止到2005年,全村有92%的居民擁有彩電、冰櫃等家用電器,機車成為代步工具;電話、手機通訊工具已經普及;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5%。2002年,全村居民均參加了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投保額21400元。
截止到2005年,該村連續7年被評為青島市文明村莊標兵,2005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村莊。

民主法治示範村

該村積極參與“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堅持把推行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作為推進依法治村工作的關鍵環節來抓,不斷健全和完善村民代表會、村民代表議事會和村民大會制度,加強領導,強化措施,使“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範化的管理軌道,有力的促進了村莊的全面發展,2008年獲山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稱號。

地圖信息

地址:藍鰲路南2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