齧指心痛

齧指心痛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基本介紹

  • 本名:曾參
  • 別稱:子輿
  •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 出生地:魯國
  • 出生時間:春秋時期
  • 主要作品:《大學》、《孝經
原文,故事,評說,二十四孝,

原文

原文: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曾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乃齧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齧指以悟汝耳。”後人系詩頌之。 詩曰:“母指方纏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譯文: 曾參,姓曾名參,字子興,又稱曾子,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孔子子弟。著有《大學》一書。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母孝順。傳說,有一天,他進入深山砍柴,家中來了客人,母親急盼兒歸,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時曾參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連心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齧指心痛齧指心痛
母指才方齧,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故事

周朝的時候,有一個叫曾參的人,是孔子的學生。此人品德高尚,孝順父母。孔子認為他可通孝道,經常和他一起討論關於孝的問題,為後人留下許多關於孝的言論。
有一次,他吃過午飯便到山裡砍柴去了,他母親一個人在家裡。他剛去不久,家裡忽然來了幾個客人,當時家裡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招待客人。母親著急,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哎,要是曾子這時候能夠回來幫我一下就好了。”她這樣想著,並在心裡焦急地盼望著兒子的出現。可是等啊等,等了好長時間,還不見兒子的身影。情急之中,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她知道母子的血脈是相通的,於是就用牙齒將自己的一根手指咬破。
果然,曾子在山裡就忽然感到一陣心痛,他料想家裡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就急忙挑著柴回家。回到家裡,客人還沒有走,曾子便幫著母親招待客人。待客人走後,曾子跪在母親膝前,請母親告訴他為什麼家裡來了客人他會心痛。母親便向他解釋道:“因為客人來了以後,家裡沒有招待客人的東西,我見你尚未歸來,就咬破手指,我想你必定會有感覺,能早點回來,幫助招待客人。”
故事中的“齧指心痛”,實際上是一種心靈感應,曾參每每心痛,體現了一種思念之切,骨肉之情。

評說

此則標題“齧指心痛”,也有作“齧指痛心”的。“齧()”,是咬的意思。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曾參這個孝子,服侍母親的孝敬之心達到了極點。一次,曾參在山中砍柴,家裡有客人來到,其母不知道該怎么辦,盼望兒子早點回來,但曾參還是沒有回來。於是她就咬自己的指頭,曾參忽然心痛,就馬上背柴歸家,跪在母親前面,詢問緣由。母說:“有客人突然來到,我咬指頭讓你感悟。”
現代人一看這故事當然會啞然失笑,這種通訊的方法竟然比現代人的手機、電話還方便?其實這就是《孝經》所說的“至孝”而引發的“孝感”了。當然這是一種浪漫化的思維方式,然而往其深層看,就是說孝子與親人的心是時刻連在一起的,彼有所動,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應,心心相印,息息相關。這大概就是現代人所謂的心靈感應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誠,由這一故事彰顯出來了。
東漢的王充在《論衡·感虛》中首次記錄了這一故事:
傳書言:曾子之孝,與母同氣。曾子出薪於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願留,參方到。”即以右手(,同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馳至,問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來欲去,吾臂以呼汝耳。”蓋以至孝,與父母同氣,體有疾病,精神輒感。
這裡有一個細節可注意,即其母不是咬手指,而是用右手扼掐自己的左臂,然後曾子的左臂也立刻疼痛起來。唐代的乾寶《搜神記》則有這樣記載:“曾子從仲尼在楚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齧指。’孔子曰:‘曾參之孝,精感萬里。’”此故事在流傳中不斷被改變、加工,至此出現了“齧指”的細節,而且又將母與子之間的距離隔得更遠了,甚至遠在楚國了。這似乎又太玄乎了一點。因此回過頭來再看《二十四孝》的“齧指心痛”,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些綜合、融會、演化的發展線索。
不過,傳說的方式雖不一,但是心靈的感應是一樣的,由於孝子與親人的“同氣”,達到的精神上的通感、感應是一樣的。《孝經·感應章》所云:“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曾子的故事雖然有些誇張,其實也就是《孝經》中“孝的感應”之說的演繹。我們都知道“母子連心”這句話,曾子的故事從某一個側面為此作出了一個註解。其實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應該心連心,心印心,心貼心,是一種心心相印的心愛。

二十四孝

展開收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