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性耳道炎

黴菌性耳道炎

黴菌性耳道炎,在耳道疾病中占有相當的比率,其發病多在耳內感染的基礎上誘發黴菌屬感染引起,主要病症表現為耳癢、耳內不適、流水樣分泌物,分泌物阻塞耳道時影響聽力。檢查時可見耳道內有白色、灰色、黃色或黑色膜狀物,即菌苔、乾燥時呈痂皮狀,同其他黴菌感染的皮膚病一樣,黴菌性耳道炎較頑固、愈後易復發,所以用藥要選擇敏感性強的藥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黴菌性耳道炎
  • 常見症狀:外耳道炎外耳道灼熱,疼痛
  • 治療方案:超短波、紅外線理療
  • 常用中成藥: 銀翹丸、牛黃解毒丸口服
黴菌性耳道炎簡介,常見症狀,常用西藥,

黴菌性耳道炎簡介

黴菌性耳道炎,在耳道疾病中占有相當的比率,其發病多在耳內感染的基礎上誘發黴菌屬感染引起,主要病症表現為耳癢、耳內不適、流水樣分泌物,分泌物阻塞耳道時影響聽力。檢查時可見耳道內有白色、灰色、黃色或黑色膜狀物,即菌苔、乾燥時呈痂皮狀,同其他黴菌感染的皮膚病一樣,黴菌性耳道炎較頑固、愈後易復發,所以用藥要選擇敏感性強的藥物,常用的治療藥物有:
(1)10%水楊酸甲酯[非],1%~2%麝香草酚酒精[非]、1∶5000醋酸苯汞[處]塗布或滴耳,每日用藥2~3次,連用數日,以後每隔2周治療數日,以防復發。
(2)可用制黴菌素油膏[處]、1%克霉唑軟膏[非]、兩性黴素B軟膏[處]、局部塗布。
(3)用氨本磺胺[處]與硼酸[處]等量之混合粉劑,噴入外耳道創面上。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套用耳藥前應徹底清洗耳道,清除耳道內膜狀物和痂皮,保持耳道清潔。
黴菌呈片狀叢生,耳道瘙癢,耳道皮膚瀰漫性腫脹,呈暗紅色,有少許粘稠分泌物。中醫認為此為濕熱邪氣蘊積耳道所致。
黴菌性外耳道炎是由黴菌感染所致,致病原因主要是機體抵抗力下降,用不潔物挖耳,長期全身用抗菌素或耳內滴用抗菌素造成。其表現為耳癢、流水,合併感染時伴有耳痛、紅腫。出現上述症狀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黴菌性外耳道炎易反覆發作,用藥時至少在一周以上,保持耳道乾燥,戒除挖耳習慣,同時應合理套用抗菌素,減少復發。
保持外耳道乾燥,及時清理外耳道分泌物,然後可以使用0.1%新潔爾滅酊塗外耳道,口服廣譜抗菌素,大約一至兩周即可治癒。

常見症狀

1.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灼熱、疼痛、耳聞感,重者伴全身發熱、不適感,耳周淋巴結腫大。檢查可見外耳道瀰漫性充血、腫脹,重者外耳道狹窄,皮膚潰爛。
2.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不適和癢感,並有少量分泌物。病程長者可因外耳道皮膚增厚而聽力減退。某些慢性外耳道炎伴有奇癢的應注意與黴菌性外耳道炎相區別。
常用中成藥
本病屬中醫的耳瘡範疇,多因風熱侵襲或熱毒望盛所致,治宜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1.內服藥 銀翹丸、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1九日2次。
2.外用藥
①黃連膏、紫金錠外耳道塗敷。
②中藥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③如伴有耳周圍腫脹。可以水調散外敷(即黃柏研末後加等量石膏和涼開水調成糊狀塗布耳周腫脹處或以濕熱毛巾敷局部)。

常用西藥

1.急性外耳道炎;紅黴素或螺旋黴素1日3次口服,宜適當服用止痛藥物如去痛片等。
2.外耳道局部可塗布醋酸去炎松霜、可的鬆軟膏等。
3.超短波、紅外線理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