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彩分色畫法

點彩分色畫法即使用小號油畫筆以色點形式塑造物體。在這種純粹的表現形式中,色點是未經調和的純色,顏色以極小的形狀直接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點彩分色畫法
  • 解釋:小號油畫筆以色點形式塑造物體
  • 色點:未經調和的純色
  • 由來新印象畫派
由來,特點,發展歷史,點彩主義,風格分析,關於分色主義,

由來

點彩畫派即“新印象畫派”,亦稱“分色主義”。是運用圓點繪畫方法作畫的畫派。點彩畫派源於法國。是從印象派的光與色彩的原理發展而來。
19 世紀末,由法國畫家喬治·修拉首先提出並實踐。點彩派對光和色進行了分解,創造出一種用筆觸的繪畫技法,把原色中的紅色一條條塗在畫面上,再在紅的筆觸下面平行地塗上藍的筆觸,站在一定距離看上去,畫面的兩種色彩恰好混合成紫色。修拉以及西涅克,把物理學上色彩分解與綜合的方法運用於繪畫上,又創造出一種圓點繪畫的方法。他們覺得用圓點比用長條的筆觸畫出來的畫效果更好,不再在調色板上調合顏色運用筆。

特點

當把不同顏色的顏料混合在一起時,最終會得到一種灰黑混沌的污濁色,這是因為繪畫中的顏料執行的是“減法混合”. 顏料屬性有明度、純度和色相,每當把它們混合一次後,相混合顏料的明度、純度和色相都會發生變化,混合次數越多變化越大,最終喪失了顏料的原有屬性.而光的混合執行的是“加法混合”,兩種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會提高,混合色的光的總亮度等於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
而點彩派畫法正是利用了光的混合效果,帶給我們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有人稱之為純色的魅力
文藝復興之後,以達文西等為代表的古典派畫法統治著歐洲世界,古典派畫法強調寫實,注重還原物體本來面目.但過分刻板的遵循往往限制了畫家們的靈感發揮.而在一次藝術沙龍中首次面世的法國畫家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則代表了一個新的畫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誕生.印象派畫家吸取自然科學家對光學的研究成果,在寫生實踐中充分正確地表現物體的色彩變化,反映光線、周圍環境對物體色彩的影響。產生一種淡然的意境.
點彩派(pointillism)則是在印象派所主張的色光原理基礎上出現的一個新畫派,又稱‘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點彩派畫法畫面上只有色彩斑點的逐漸變化,把自然物象分析成細碎的色彩斑塊,用畫筆點點地畫在畫布上。這些斑斑點點,通過視覺作用達到自然結合,形成各種物象。他們主張:廢除在調色板上調色,把原色一點點地用科學的規律排列在畫面上,讓人眼的水晶體去混合色彩,從而產生對色彩的感覺,這就是畢沙羅所說的“以光學調色代替顏料調色”所以也可以把這種印象主義叫做科學的印象派。再者畫面具有永恆和穩定的特點,不是一瞬間的,有別於印象派強調瞬間的真實
點彩畫的的核心就是利用了光的混合原理,近看斑駁的各種小色塊,在一定距離觀察時,自然柔和的混合在一起,產生了比直接顏料混合明度更高,畫面更明快,艷麗的色彩。“純色的魅力”使得畫面擺脫了一層朦朧的灰色。

發展歷史

19世紀光色科學理論影響下,法國新印象派畫家認為物體所有的色彩都是可以分割的,於是產生了分色畫法,它與傳統繪畫觀念和方法涇渭分明。
新印象主義利用光學科學的實驗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自然科學的成果證明,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體的色彩是分割的。他們認為印象主義表現光色效果的方法還不夠“科學”,主張不要在調色板上調和顏料,應該在畫布上把原色排列或交錯在一起,讓觀眾的眼睛進行視覺混合,然後獲得一種新的色彩感受。畫面上的形象由若干色點組成,好似繽紛的鑲嵌畫,所以該畫派又被稱為“點彩派”。因為它的理論是色彩分割原理,也叫“分割主義”藝術。
最初的分色法,是畫家在調色盤上把各種顏色成分找出來放在一起,不作或少作混合,就搬到畫布上去,使每一筆顏色都保留本來的色相,使畫面色彩生動而豐富。後來雷諾瓦等畫家用顏色並置法,使用小筆觸或小色點,將純正不調和的顏色擺到畫面上。
修拉將這種色彩技巧發展到一個極端,他採取純色的微小圓點層層排列,當把畫放在適當的距離時,在看畫人的眼中,這些分離的原色點通過視覺自然地進行調和。比如藍色點與黃色點並置可產生綠色,再加紅色點則變成灰色,這是用“點”的方式來作畫的特有效果。 修拉用極其認真的態度安排每一個色點,在他的畫面上色點閃躍跳動,能再現陽光的氣氛,並且使樹木、草地、房舍或者水,具有特定時間的特徵。那些小色點呈現出色彩生命的豐富性,使人感受到那特定場景的生動印象。

點彩主義

現代藝術流派,在繪畫音樂藝術中曾一度流行。繪畫的“點彩派”又稱“新印象畫派”和“分色主義”。是從19世紀末法國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個流派。它把色彩分析的方法運用於繪畫,用不同的色點排列組合作畫。代表畫家有修拉西涅克克羅斯等。
樂中的點彩主義則用許多被休止符隔斷的短音和音組構成樂曲。點彩主義藝術具有明顯的主觀化的特點,它拒絕對客觀事物作真實描繪,而是藉助不同色調的彩色斑點表達藝術家的主觀印象。這派藝術活動時間比較短暫。

風格分析

自西涅克邀請喬治·修拉參加印象派,向修拉炫耀了純色的優越性後,便在畫布上堆起與環境、陽光、顏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圓點來。為了更好地平衡這些因素,並使其互相滲透到只有極小的差異程度,採用了不在調色板上調色,而用小圓點和純色色點進行點彩的辦法。在一定的距離看上去,這無數的小點便在視網膜上造成所尋求的調色效果。從此以後,同時對比法則、點彩法、純色和光學調色法便成為修拉藝術的主要成分。
喬治·修拉是新印象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早年在美術學院接受過傳統的藝術教育,作品始終帶有古典氣質。崇尚理論,把理論看得高於感覺和直覺。儘管他用色點表現對象,但他十分看中對形體的塑造,這與印象主義是不同的。由於過分強調理性的分析和形體的幾何化,畫家的激情與感性幾乎完全排除,致使作品缺乏生動性。他的油畫《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是他花費了兩年的時間“點”成的一幅代表性作品。畫面中的色點大小一致,感覺是“戳”而不是畫出來的。 採用“點彩”技法最好使用鬃毛和貂毛小畫筆,用濃稠的調色劑(如聚合亞麻仁油)調色,那樣能使畫布上的色點如同鑲嵌畫一樣美麗。 另外,“點彩”分色法也可以採用細小的條狀筆觸作畫,或與色點混合併用。
畫中人物都是按遠近透視法安排的,並以數學計算式的精確,遞減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進行重複來構成畫面,畫中領著孩子的婦女正好被置於畫面的幾何中心點。畫面上有大塊對比強烈的明暗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上千個並列的互補色小筆觸色點組成,使人們的眼睛從前景轉向覺得很美的背景,整個畫面在色彩的量感中取得了均衡與統一。
在這幅畫裡畫家使用了垂直線和水平線的幾何分割關係和色彩分割關係,描繪了盛夏烈日下有40個人在大碗島遊玩的情景,畫面上充滿一種神奇的空氣感,人物只有體積感而無個性和生命感,彼此之間具有神秘莫測的隔絕的特點。修拉的這幅畫預示了塞尚的藝術以及後來的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問世,使他成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者之一。

關於分色主義

新印象主義,又稱分色主義。
點彩畫
19世紀80年代後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而用點狀的小筆觸,通過合乎科學的光色規律的並置,讓無數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這種畫法被稱為新印象主義,又稱分色主義。
新印象派,或稱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是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
奠基人之一P·西涅克為其定義:“他們是自1886年以來發展了分割技術的人,分割主義用色彩和色彩進行光的混合,以此表現自己的意圖。”即採用純粹的色彩用小點塊的方法,彼此相鄰近地排列於畫布上,以克羅斯《遇險》求得比在畫板上進行色調混合的更高明亮度,故又稱點彩派。
其出現與科學的迅猛發展有密切聯繫,光學和色彩學的理論以及實驗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它的發展。
其理論是:
①色彩的分割理論,及分割法。
②主張色彩、線的表現性與情感的特質相結合。新印象主義既是印象主義的某些技法和科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印象派(憑直覺、憑經驗的寫實主義)向古典主義(重法則、重理論、重秩序)的轉化。
[2] 中國特產專業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