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芝,中藥材名。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皺蓋烏芝和烏芝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名:Amauroderma ruda(Berk.)Pat.;Amauroderma rugosum(Bl.et Nees)Bres.[Polyporus rugosus Bl.et Nees]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去掉泥沙,曬乾,備用。功能主治為:益腎;利尿;消積。主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消化不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芝
  • 漢語名稱:Hei Zhi
  • 別名:玄芝、黑雲芝、假靈芝。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用法用量,

來源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皺蓋烏芝和烏芝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名:Amauroderma ruda(Berk.)Pat.;Amauroderma rugosum(Bl.et Nees)Bres.[Polyporus rugosus Bl.et Nees]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去掉泥沙,曬乾,備用。

性味歸經

淡;平。

功能主治

益腎;利尿;消積。主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消化不良。

形態特徵

1.皺蓋烏芝子實體一年生,有柄。菌蓋圓形至近圓形,有時不規則形,寬3-10(-13)cm;蓋面具不明顯的皮殼,淡褐色、黑褐色至黑色,被微絨毛,具輻射狀皺紋;邊緣整齊或波狀。管口面白色,傷時變紅色或紫紅色,後變為黑色;管口角形,每1mm間4-6個;菌管單層,短,色暗。菌柄中生、偏生至近側生,常扭曲,灰褐色至近黑色,(3.5-8)cm×(0.5-1)cm。菌肉黃白色,傷時變為紅紫色,後變為黑色。菌絲系統為三體型,生殖菌絲無色,有鎖狀聯合。孢子廣橢圓形至近球形,雙層壁,外壁光滑無色,內壁微粗糙至有小疣,淡褐色,(8-10)μm×(6-7)μm。
2.烏芝菌蓋腎形,具側生柄,有時圓形而具中生柄。硬木栓質,扁半球形,有微細絨毛或光滑,暗青褐色或深棕灰色至暗灰色或灰黑色,具有同心環帶及不顯著的輻射狀皺紋,寬2-15cm,厚5-10mm;邊緣銳或平截,波浪狀。菌肉淡色,厚1.5-6mm。菌管長2-6mm,色較菌肉深,管口近白色,受傷後立即變為血紅色,圓形,平均每毫米間6個。柄圓柱形,往往彎曲,與菌蓋同色,有細微絨毛或光滑,長5-40cm,粗2-14mm,有假根,有時分叉。孢子近球形,淡黃色,(8.5-11)μm×(8-9)μm。

分布區域

1.分布於福建、廣東、雲南等地。2.分布於海南、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1.生於林中地上或地下埋木上。2.生於地上,附著於土中的腐木上。

藥材性狀

性狀鑑別:(1)皺蓋烏芝菌蓋腎形或類圓形,直徑3-10cm,厚5-7m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細微絨毛,並有放射狀深皺紋和不明顯的環紋,邊緣銳,波狀,多瓣裂。管口面類白色或黑褐色。縱剖面可見菌管單層。菌柄偏生,圓柱形,彎曲,長4-12cm,直徑3-10mm,下部有假根,與菌蓋同色,有細微絨毛。木栓質。氣微,味淡。(2)烏芝菌蓋直徑2-15cm,厚5-10mm,表面青褐色、深棕灰色或灰黑色,具細微絨毛或光滑,有同心環紋及不明顯的放射狀皺紋。管口面暗褐色。菌柄光滑,有假根。硬木栓質。氣微,味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