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伊斯蘭教

黎巴嫩伊斯蘭教

黎巴嫩共和國。。(1980)。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占居民絕大多數,還有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土耳其人和庫德人等。阿拉伯語是國語,通用英語和法語。居民約54%信奉伊斯蘭教,45%信奉基督教。首都貝魯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巴嫩伊斯蘭教
  • 地點:位於亞洲西端、地中海東岸
  • 面積:1.04萬平方公里
  • 人口:316萬
歷史演變,建立,政治主張,內戰,美好祝願,

歷史演變

7世紀前,黎巴嫩屬拜占庭帝國敘利亞行省,居民大多原信奉基督教。636年,伊斯蘭教第二任哈里法歐麥爾派穆斯林軍攻占黎巴嫩,開始傳播伊斯蘭教。當時山區居民雖保持原來的宗教信仰‘,但在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上已逐漸阿拉伯化。後歷經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於11世紀一半居民已伊斯蘭化。

建立

後黎巴嫩先後處於法蒂瑪王朝、阿尤布王朝、馬穆魯克王朝的統治之下。11世紀曾被十字軍占領。1517年,黎巴嫩淪為奧斯曼帝國屬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基督教勢力日漸增長,伊斯蘭教教派關係
1976年遜尼派建立了黎巴嫩“伊斯蘭聯盟”政治組織。什葉派建立了“什葉派伊斯蘭最高委員會”和“被剝奪者運動”組織。黎巴嫩為“阿拉伯國家聯盟”發起國之一,並為“世界伊斯蘭大會”、“伊斯蘭世界聯盟”、“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
近年來,因大批巴勒斯坦難民流入,穆斯林人數超過基督教徒。穆斯林中屬遜尼派的占45%,屬什葉派的占54%左右。黎巴嫩在宗教方面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國家之一。各宗教教派在國家分權制問題上有著不同的主張;伊斯蘭教派與基督教派之間矛盾重重,1975年爆發了全面內戰。伊斯蘭教內部,遜尼、什葉和德魯茲派之間紛爭不已,呈現出極為複雜的局面。國內局勢經常動盪不安,武裝衝突時有發生。

政治主張

黎巴嫩伊斯蘭教遜尼派政治組織。1976年7月在貝魯特成立。其成員大多為遜尼派穆斯林的頭面人物,如前總理、前部長、前議員及著名學者等。該組織反對基督教馬龍派獨攬國家大權,要求伊斯蘭教遜尼派分享部分國家權力,主張成立國家最高領導委員會,由各宗教及教派的領袖輪流擔任主席,要求重建全國統一的軍隊,主張基督教各派與伊斯蘭教各派進行平等對話,消除分歧,互相諒解。在巴勒斯坦問題上,主張執行開羅協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侵略收復失地,重建民族家園的合法鬥爭。該盟同伊斯蘭世界聯盟保持有密切的聯繫。

內戰

黎巴嫩內戰是一場持續自1975年至1990年期間的一場全面內戰。這場內戰總共導致了大約12萬人喪生,至今在黎巴嫩國內仍有76000人依舊因這場內戰流離失所,還有大約一百萬人因這場內戰逃離至國外。

美好祝願

感懷戰爭而作
(朱保平)
人寰多劫難,處處見刀兵。
弱小遭侵略,貧窮陷黨爭。
家園成煉獄,城市化荒塋。
骨肉經離散,親朋遇死生。
強權興罪孽,靉靆布蒼穹。
何日陰霾遠,迎來朗朗空。
衷心祝願黎巴嫩人民早日結束紛爭,人民能過上幸福和諧的新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