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現場:揭開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迷霧

中東現場:揭開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迷霧

《中東現場:揭開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迷霧》介紹了我們所處的21世紀第二個十年,看來是危機與機遇、絕望與希望並存的一個新革命年代,沒有領導卻個個是領導的年代,沒有英雄則無處不出現英雄的弔詭年代。 中東可能是世界上最詭秘的新聞黑洞,它吞噬了多少記者的事業和生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東現場:揭開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迷霧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513970, 754951397X
  • 作者:張翠容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448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東現場:揭開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迷霧》是作者在風起雲湧的中東地區,橫跨十年(2002—2011)的見證、觀察、記錄。撥開這個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迷霧,讓我們也不得不思考,該地區與我們命運的關聯。從阿拉伯的現在回望過去,或許讓大家有更深的了解,而作者內心亦不禁百感交集。
《中東現場:揭開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迷霧》作者是被譽為“華人世界的卡普欽斯基”、“希羅多德的現代版”的獨立記者、國際觀察家張翠容,她行走風起雲湧的中東現場,十年磨一劍,告訴你不一樣的中東,絕對真實的中東!
一場牽動全球眼球的“阿拉伯之春”為什麼會在中東發生?親臨現場,追問歷史,理解現實。

作者簡介

張翠容,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服務於西方及華文媒體,這包括BBC World Service和Inter Press Service,香港經濟日報與現代傳播等,其後以獨立記者身份活躍於兩岸三地,為中國內地以及港、台地區多份報章、雜誌、電台報導國際事務。自一九九八年開始,經常背著背囊,隻身遊走在國際邊沿的第三世界,被台灣知名評論家形容為希羅多德的現代版。
採訪過的國際大事計有:印度尼西亞民主化進程、高棉紅色高棉解除武裝、東帝汶獨立公投、科索沃危機、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最後歲月、巴以地區衝突、伊拉克戰爭、黎巴嫩真主黨、拉丁美洲21世紀社會主義革命、東歐劇變20周年、2011年阿拉伯之春等。
曾採訪的國際領導人物有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巴勒斯坦自治組織已故主席阿拉法特、東帝汶開國總統古斯芒、高棉王子拉那列等。
繁體字著作共四本:《行過烽火大地》、《大地旅人》、《中東現場》、《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均由台灣馬可孛羅出版。《拉丁美洲真相之路》中國內地簡體字版改名為《拉丁美洲革命現場》。

圖書目錄

前言 阿拉伯驚雷:2011年,埃及
自序 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
楔子 恐怖主義的迷思
第一章 埃及:尼羅河之子
現代伊斯蘭主義運動的起源地
激進主義的發展
第二章 以色列·巴勒斯坦:風暴在這裡開始
從約旦到耶路撒冷
走訪猶太定居點現場
月光下的孤影:從傑寧到加沙
阿拉法特與巴解組織
第三章 黎巴嫩:浴火鳳凰
從戰爭灰燼中站起來
國中有國,戰中有戰
親往真主黨基地:黎巴嫩南部
第四章 敘利亞:風暴靶心
大馬士革的榮耀與哀愁
呼喊的山谷,戈蘭高地相思何時了
第五章 伊拉克:潘多拉的盒子
伊拉克,動盪之源
伊拉克的石油原罪
國家重建的困境
貧鈾彈的貽害
第六章 文學·政治:阿拉伯藝術家
阿拉伯文學家如是說
第七章 美國·中東:從文明衝突到東方主義
尋找美國中東政策的幕後推手
歷史,一把了解世界的鑰匙
第八章 和平運動在中東:黑暗中的光芒
發現和平之旅
追訪和平締造者的蹤跡
風蕭蕭兮易水寒:他們到伊拉克去
後記 為和平作談判

後記

我以和平運動作為本書的終結,目的是要展示在一個充滿暴力與仇恨的地區,原來也有生命的信息,指出一個希望的方向。這不是一味追求戰爭與死亡的小布希集團所能比擬的,也不是腰纏炸彈的“聖戰者”可以較量的。
游擊式的恐怖主義固然恐怖,國家恐怖主義更恐怖。它之所以更恐怖,乃由於它鮮少在我們的關注視線之中,它可以比前者更胡作非為,激發更多有害細胞。不幸的是,它總會穿上美麗的外衣,手中握有絕對的權力,以及輿論的咽喉。
為什麼會有伊斯蘭主義運動?為什麼會出現基地、真主黨、哈馬斯等激進伊斯蘭組織?一個危險的訊號,紅色的燈光向世界閃動著。
當我要剖析恐怖主義的謎團時,卻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壓力撲面而來。有人有心混淆視聽,有人根本搞不清楚,他們總會向一些企圖了解恐怖主義的人扣上同情恐怖主義的帽子,然後,言論一剎那便給窒息了。
有不少時候,和平組織也被視為恐怖主義的同情者,甚至是同謀者。當權者不喜歡他們的身影,一如他們不希望記者在前線目擊一切。
但,只要我們走到前線,讓一切世人以為沒有發生的事給描述出來,好讓人們停留一刻,想想那裡究竟正在發生什麼事,然後走出冷漠與無知,監察戰爭發動者的行為,那么,我們的來臨,便可為和平做談判了。
寫完這本書,還有沒有完結的感覺。真的,它仍未完結。在中東採訪過程里,我認識不少朋友,例如駐守耶路撒冷舊城的以軍,其中一個總會大呼:“Susanna,you are back!”(你又回來了。)然後,我們緊緊擁抱,親如兄弟姊妹。
這個地區,的確需要改變,但不是來自集束彈、貧鈾彈甚至人肉炸彈,也不是來自殖民者、占領軍或“聖戰者”。那些新保守勢力的帝國霸權野心,那些走向極端的宗教狂熱分子,還有民族擴張主義及貪污腐敗的獨裁政權,他們弔詭地互相依附生存,造就了今天的中東局面。人民要對這一切說“不”,國際和平隊伍甘願冒險與他們牽手,展示了世界公民的力量、非暴力的可能。
對如何在該地區建構一個相互包容、尊重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並與國際接軌,或許當中可找到答案。
最後,我感謝曾協助我採訪的國際友人,還有近在香港與台灣的朋友不時給予我鼓勵。我特別感謝黃芳田女士義務為我打字、審閱文稿,並給予我寶貴的意見,她送給我那本由新加坡女醫生洪瑞釵(Dr.Swee Chai Ang)撰寫的《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From Betuit to Jerusalem),與弗里德曼的書同名,卻見證了一位華人在中東地區的關懷。我希望後有來者,而且浩浩蕩蕩。

序言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中東這個充滿爭議的地區?或許,包括作者與讀者,不要再繼續沉迷於那些流水賬式的歷險記吧!什麼烽火熱線、什麼生死日記,反而阻擋了我們的視線、封閉了我們的心靈、窒息了我們的思考。
在過去多年的採訪旅程中,我刻意拋開衝鋒陷陣,放慢一下腳步,把焦點對準阿拉伯地區,這一塊牽動著國際局勢的是非之地,有人更視之為人類未來禍福之所系。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這片土地抹上不同的救世主理論色彩,學者們也忙不迭地詮釋該地區的持續性衝突,大國爭奪終極的霸權。
我甫踏進這個可能是世界上最詭秘的新聞黑洞,它吞噬了多少記者的事業和生命,我懷念這些已犧牲的同業,沒有他們,這個地區更是摸不清、看不透。
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Nothing has really happened until it has been described.)
——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
我從這些記者身上學習到不要掉眼淚,至死也不要掉眼淚,因為眼淚會模糊記者的視野。我很努力地學習這一點,雖然不一定成功,特別是當我曾經採訪的人物,一個個在我身邊倒下。
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駐中東的知名記者羅伯·菲斯卡(Robert Fisk)在他最新的一千多頁巨著《文明大戰:征服中東地區》(The Great War for Civilisation: The Conquest of the Middle East)這樣寫著:
在往後的日子裡,我只能感到沮喪,死亡正籠罩著中東,並成為我生活的夢魘……
面對不斷生與死的悲劇,我們要作出反應嗎?不,我會說,新聞工作是一項志業,一個記者可以對死亡咆哮,而非站在這裡哭泣。醫生,當然我不是將新聞工作與醫生專業作比較,他們不會一邊為垂危的病人動手術,一邊哭泣。我們的工作是去記錄,把我們的手指向當權者,一如以色列異議記者阿美娃·哈西(Amira Hass)勇敢地站出來說話……
哈西是以色列猶太人,她跑到“敵方”採訪固然需要莫大的勇氣,而她寫出有異於以色列主流的第一線見證,更需要有極大的抗壓能耐,正如菲斯卡受到多次追殺威嚇也表現得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繼續坐在貝魯特的露天咖啡店與友人分析時局。
在這個地區,不論你如何客觀報導,總會有一方認為你不夠客觀,特別在兩派鮮明對峙的處境。我也曾經受到客觀的迷惑:到底怎樣才算客觀?
有記者以為各打五十板就叫做客觀,但我終於明白,應該要打八十板的就打八十板,要打四十板的就四十板。
記者得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忘聆聽內在的聲音。這需要一分冷靜,就好像醫生解剖一樣,這樣才能跨越令記者迷失的烽火線、生死線。
翻雲覆雨的中東地區,容不下記者個人的榮辱和天真的爛漫。它需要的是我們老老實實而靈巧地去做一位記錄者。是非黑白的混戰正在敲打我們的良知,畢竟這是“文明衝突”中最核心的衝突,我們無法不去解開這一個謎。
我希望讀者拋開獵奇心態,能夠耐心與我一起探索這一個被喻為最麻煩的火藥庫。
一個存在著二十二個阿拉伯國家與一個猶太以色列國的中東地區,鬥爭超過了半個世紀。打從以色列於1948年建國開始,這個地區便與“恐怖主義”結緣,而且愈演愈烈。
作為一個香港來的記者,面對如此龐大的一個大陸,我只能集中幾個是非之國,從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大本營埃及,到因巴人喪失家園而成為中東衝突焦點的以巴地區,還有由於領土問題而與以色列長期對峙的黎巴嫩與敘利亞,以及美國正用武力改造的伊拉克。我花一段長時間採訪這幾個阿拉伯國家,企圖解開伊斯蘭激進活動的來龍去脈。
由於個人資源與體力有限,此次我只能從這幾個阿拉伯國家來探討一些國際關注的問題。至於以色列,它足以用另一本書去了解其多重豐富的面貌,例如猶太宗教與文化和國內的複雜政治。在此我難以兼顧,只能略帶出它與阿拉伯之間的糾葛,望讀者見諒。
畢竟這本書只是一個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