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腹冠鵯

黃腹冠鵯

黃腹冠鵯(學名:Alophoixus flaveolus):體長19-24厘米,是一種體型略大的褐色鵯。頭頂橄欖褐色具黑褐色羽冠。白色的喉膨起,下體黃色。似白喉冠鵯但較鮮亮,上體褐色較重,腹部為鮮亮的檸檬黃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粉紅色。

多生活于海拔約1600米以下的次生闊葉林、季雨林或溝谷林以及活動於喬木或灌木叢中。雜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昆蟲。分布於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黃腹冠鵯前額基部灰色,前額至頭頂逐漸變為褐色,羽端綴橄欖黃色。背、肩、腰等上體橄欖黃色。尾上覆羽沾棕色,尾羽暗棕褐色,外側尾羽先端較淺淡。兩翅覆羽棕褐色,羽緣綴橄欖黃色,飛羽暗褐色或褐黑色,外翈暗茶黃色,內側飛羽內外翈均為暗茶黃色。眼先和眼周灰白色,耳羽和頰亦為灰白色,有的微綴褐灰色。頦、喉白色,其餘下體包括尾下覆羽鮮黃色,兩脅橄欖褐色,有的胸部亦沾橄欖褐色。羽緣黃色,尾下覆羽淡黃色。
虹膜深紅色,嘴黑色或黑灰色,腳肉棕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40-71.5g,♀44-64g;體長♂189-240mm,♀201-228mm;嘴峰♂17-20mm,♀18-19mm;翅♂98-104mm,♀95-105mm;尾♂85-99mm,♀86-96mm;跗蹠♂19-22mm,♀19-2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次生闊葉林、常綠闊葉林、雨林或季雨林中。尤其喜歡在溝谷林和林下灌木發達的闊葉林中活動。

生活習性

留鳥。常呈3-5隻或10餘只的小群活動於高大喬木樹上或林下灌木上,也常到林緣疏林和灌叢中活動。有時也和山椒鳥、鵑鵙、鳳鶥等混群活動。喜鳴叫,鳴聲清脆婉轉。在喬木和灌木樹上覓食,很少到地面上活動和覓食。似白喉冠鵯。停棲時尾全扇開。
雜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昆蟲。
叫聲:喧鬧。響亮沙啞而帶鼻音的呱呱叫,及清亮的teek, da-te-ek, da-te-ek聲,也有尖厲的抽辮聲及甜潤哨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和泰國。
偶見於中國的有限地區,高可至海拔1800米。指名亞種見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瀾滄江以西及西藏東南部(墨脫)。
黃腹冠鵯分布圖黃腹冠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靠近溪流附近的林下灌木或小樹上,巢呈杯狀,主要由草莖、草葉和細根等構成,內墊以竹葉、細根。巢距地高1.2-3米,每窩產卵2-4枚,多為3枚。卵橙紅色,有時著有淡紫色,被有血紅色或栗色點狀和線狀等不同類型的斑紋,卵的大小為23.3-27.5×18.0-20.6mm。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3天,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