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冠鵯

白喉冠鵯

白喉冠鵯(學名:Alophoixus pallidus):體長20-25cm。頭頂紅褐色,有長而細的羽冠、紅褐色,頭側灰色。上體橄欖綠黃色,飛羽暗褐色,外茶黃色,尾下覆羽皮黃色。

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闊葉林次生林、常綠闊葉林、季雨林雨林中。常成小群活動在喬木樹冠層,也到林下灌木層活動和覓食。很少到地上活動,有時也見活動在林緣或林外一些散生的樹木上。以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昆蟲幼蟲和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分布於中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喉冠鵯的頭頂和冠羽褐色或紅褐色,眼先、眼周、頰、耳羽等頭側灰色或褐灰色。上體橄欖綠褐色,尾上覆羽棕色,翼上覆羽橄欖綠褐色,飛羽暗褐色,外翈除先端外大部分呈暗茶黃色,最內側飛羽暗茶褐色。尾羽棕褐色具不明顯的橫紋,外側尾羽端部略淺。頦、喉白色,其餘下體橄欖黃色,胸和兩脅沾灰褐色,有的具乳白色或黃色軸紋。尾下覆羽皮黃色,翼緣和翼下覆羽黃白色或淺皮黃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深藍灰色、上嘴暗褐或黑色,下嘴鉛灰色或淡黃色,跗蹠暗肉色或肉灰色。
大小量度:♂45-60g,♀40-58g;體長♂195-255mm,♀198-255mm;嘴峰♂18-20.5mm,♀18-20mm;翅♂97-114mm,♀95-109mm;尾♂97-116mm,♀97.5-113mm;跗蹠♂18.5-22.5mm,♀18-22mm。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闊葉林、次生林、常綠闊葉林、季雨林和雨林中,尤以溪流、溝谷沿岸較為開闊的次生闊葉林較常見。

生活習性

主要以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象甲、瓢甲、蟬、蜂、蝗蟲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昆蟲、昆蟲幼蟲和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常成小群活動在喬木樹冠層,也到林下灌木層活動和覓食。很少到地上活動,有時也見活動在林緣或林外一些散生的樹木上。
叫聲:群鳥持續地發出斷續高叫,偶有細弱鳴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緬甸、泰國、寮國、越南、中國(雲南西南部、南部、東南部和貴州及廣西等地。)。
白喉冠鵯白喉冠鵯

繁殖方式

繁殖期5-6月,通常營巢於闊葉林中,巢多置於林下灌木或藤條上。每窩產卵2-4枚。卵呈深彩紅色具血紅色斑點。

亞種分化

白喉冠鵯(7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白喉冠鵯中南亞種
Alophoixus pallidusannamensis
2
白喉冠鵯緬南亞種
Alophoixus pallidusgriseiceps
3
Alophoixus pallidushenrici
Alophoixus pallidusisani
4
白喉冠鵯泰國亞種
5
白喉冠鵯南部亞種
Alophoixus palliduskhmerensis
6
Alophoixus palliduspallidus
7
白喉冠鵯德林達依亞種
Alophoixus pallidusrobinsoni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