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圍山

黃圍山

黃圍山是中國南太行別具特色的著名旅遊風景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東南25公里處,面積100餘平方公里,地理優越、交通便利。黃圍山以險峰、溶洞、古道、飛瀑、奇峽及紅豆杉林為特色景觀,其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與紅豆杉自然保護區重合,並以奇異的地質地貌被確定為省級地質公園。依照風景區的地理位置,分為黃圍山——靈湫洞、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十里河大峽谷三大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圍山
  • 拼音:huang wei shan
  • 所在地:中國南太行
  • 面積:100餘平方公里
  • 森林覆蓋率:90%以上
簡介,靈湫洞,十里河峽谷,祖師頂,白陘古道,

簡介

黃圍山是中國南太行別具特色的著名旅遊風景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東南25公里處,面積100餘平方公里,地理優越、交通便利。黃圍山以險峰、溶洞、古道、飛瀑、奇峽及紅豆杉林為特色景觀,其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與紅豆杉自然保護區重合,並以奇異的地質地貌被確定為省級地質公園
黃圍山風景區山水相依,植被多樣,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這裡一年四季都有美景,自然風光隨季節而變化無窮,有天然氧吧之稱,是您遊山玩水、驅除身心疲勞、養身健體的好去處。
黃圍山風景區有國家級地質公園和省級紅豆杉自然保護區相重合的自然生態景觀,凝聚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絕妙的生態環境,有地質遺蹟景點和歷史文化、人文景觀100多處。依照景區地理位置,分為靈湫洞、祖師頂和白陘古道、十里河大峽谷以及紅豆杉大峽谷三大系列景區。
黃圍山古稱黃梅山,它歷史文化悠久。這裡峰巒峻巍,林木蕭森,溶洞怪異,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自秦漢時代就有人開發靈湫洞和黃梅洞。佛教禪宗五祖黃梅及道教真武祖師等分別在黃梅洞和祖師頂修行,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山中至今留有黃梅洞遺蹟。據考證,自漢代以來,佛、道、儒三教在此參禪悟道,修身養性,讀書求學,形成了三教珠聯璧合、交相輝映、相通相融的特色文化。
黃圍山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構成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陵川縣古八景之首的“黃圍靈湫”即指這裡,同時也是陵川縣古代八大景保存最好,最有欣賞價值的風景旅遊勝地。
黃圍山景區的自然資源、風光、文化底蘊的確是陵川縣甚至在全國也是為數不多的、具有獨特價值的風景區。陵川縣古八景之首的“黃圍秋色”即是這裡,也是現在陵川縣古八景保存最好、最有欣賞價值的風景旅遊聖地。過去因為戰爭、年代久遠和修繕保護不力,古建廟宇、歷史文化遺蹟遭受了很大的破壞,許多有珍貴价值的碑文被無知的山民搬走、損壞,致使現在許多需要考證的東西無從下手。不過,從現在保存完好的有限的幾通碑文可以看出,黃圍山特殊文化背景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明洪武三十五年以前,部分建築結構和部分古建材料宋代風格很濃,洞內的兩尊佛像雕刻的藝術手法和造型特點與唐代的特色極為相似,陵川縣有人說過可能隋唐時期黃圍就已經有相當規模的廟宇存在了。據北京古建專家講,只要是宋代以前的東西,就可申報“國寶”,如果能找到有價值的文獻記載,那黃圍山的價值就不僅僅只是它獨特的自然風光。
黃圍山
從現存的建築規模和碑文上能夠了解到,在黃圍鼎盛時,佛、、儒得到了和諧的相處,(靈湫洞內及兩邊配房供奉為佛,祖師頂供奉為道,下宮院兩邊翠眉山有登閣處、奎星樓、學堂等儒家的經典建築)。清朝乾隆年間進士武維藩《游黃圍記》中寫道“……余先人與小泉先生曾讀書於此,……,”攜友人曹相武,小泉王先生之九世孫相游於黃圍……,”可見作為讀書講學之處其歷史悠遠。另外,在黃圍山下有庵掌、和尚墳等遺蹟,在靈湫洞口兩個小門圈頂上分別有“者里來,燒香”、“往外去,上山”字樣。這種在一處佛、道、儒相互統一,並且都頗具規模的場面十分罕見,需要下功夫去尋找歷史根源。值得一提的大木樓,作為五層建築結構的古建在黃圍山區其建設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它是作為僧侶住所,還是藏經之用,還是另有其他特別的用處,都很值得深究。無論是僧侶住所還是藏經之用,它都能顯現出歷史上黃圍建築規模之宏大。
黃圍山

靈湫洞

靈湫洞內的鐘乳石石筍各具特徵,在地質抬升形成山系的太行山脈中出現這樣規模、面積四千多平米的溶洞,也屬罕見。相傳黃圍有五洞,目前,可入的三洞為靈湫洞、擂鼓洞、清風洞(擂鼓洞在靈湫洞右邊,在此洞敲
黃圍山
擊石頭酷似擂鼓,清風洞在蠟燭山頂,比較難入,有較好的保護和輔助工具方可入內,據說清風洞內景觀十分獨特,但現在無人進入其內),另外還有黃梅洞(傳
說中要想此洞開,還得此人來即是說此洞),黃梅洞洞口的一些石雕門樓,楹聯還在。但到底有無黃梅洞,洞內是個什麼形狀,我們正與規劃設計單位的洞穴專家們商定,在靈湫洞規劃結束後即可進行探尋。我們在黃圍村調查時,發現了一通較小的石碑,碑文清晰可辯,碑文上記載,有二位高僧在黃梅洞苦修,最後坐化於黃梅洞,可見黃梅洞很有可能存在。縣誌上記載說相傳黃梅洞水大風急、深不可測,可能與壺關相通,只是歷史太久,天災人禍、歲月湮沒了它的痕跡,第五個洞據當地老百姓講,可能與黃梅洞相通,或者就與黃梅洞在一起,但也只是猜想、傳說,需要我們在開發的過程中挖掘整理。
山下的和尚墳遺蹟還在,和尚墳基座呈八角形,磚雕、石雕還有一點,只是塔下圈頂已塌,圈頂形狀和普通墳墓圈頂相同,墓內大約有六、七平米。當地老百姓講,墓頂剛塌時,發現在墓內有骨灰罈一百多個,由有關管理部門收存運走,據說骨灰罈有元代器皿。
天橋兩個天眼處有十殿閻王廟和奶奶廟,大家所看到的是現在修的,歷史價值不大,也與風景的整體布局有悖。規劃專家認為在這裡修建的兩座廟宇對自然景觀影響很大。但其相對而建卻與十殿閻王掌管人間生死和奶奶送子入戶這兩種弘揚人間真、善、美,勸人向善的傳統理念有著其獨特濃郁的色彩。
經過天橋向上沿陡峭的小路和一百餘台階即登上祖師頂,在行進的途中有黑虎玄壇廟。黑虎玄壇廟內供奉神仙,當地老百姓也講不清楚,相關資料也無記載,估計可能是敬奉財神一類神仙的廟宇。登上祖師頂的第一座廟宇是靈官殿,門楹上有醒目的“誅虧理”三個大字。一般道教古建中有類似風格的不少,但以靈官殿來體現這一種傳統人文思想也屬少見。祖師頂現存比較完整的廟宇還有祖師廟、玉皇廟、皇姑廟三座,廟宇中雕梁畫柱,可見當初的富麗堂皇,非同一般。另外在祖師廟玉皇廟的院內還有供奉二十八宿等道教神仙的琉璃小廟四十二座,現在只剩一些碎片了。在祖師廟和玉皇廟內的壁畫損壞程度十分嚴重,已不能修復,一些具有相當高藝術水平的木雕、磚雕、石雕也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壞。
黃圍山風景區的一些文字,包括傳說、資料記載中的,比如洞天初步、洞天福地、望台、紫徽、北極等,一部分是道教中流傳百世的專語,另一部分則是體現質樸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語言,還有則是很通俗的大眾化語言。在保存完整的部分碑文中刻寫的有價值的文字資料現已不多,也許還有被埋沒的沒有發現,所以在今後的發掘整理中,要非常小心謹慎,盡力保持埋藏物品的完整。
黃圍山
八景之首“黃圍靈湫”不僅只是凝聚豐富人文思想,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宗教建築與周圍環境的融合,而更是它妙不可言的紅葉。入秋以後,天氣乍涼,滿山的紅葉一夜之間遍現山間,紅的鮮艷、黃的富貴,與搖曳的蒼枝綠葉相掩映,別有一番風情,黃圍宮院在蒼山翠柏、紅葉白松間更顯幽深。黃圍紅葉既有北京香山紅葉的氣派堂皇之勢,又屬陵川紅葉層林盡染的精品所在,穿行於漫山盡野的紅葉間,身處寧靜雅致的洞天福地,的確可以讓人蕩滌心田,愁雲消逝,心曠神怡,感智升華。
秦家磨景區。秦家磨景區兩岸險峰相峙、嵯峨而立、色彩斑斕;谷底岩石裸露、流水不斷、潭瀑相連,時而收束,時而展開,酷似微縮的黃河壺口;溝中岩壁鈣華體型態優美,天然象形石眾多,神情逼真且富於聯想;秦家磨河穿梭蕩漾在其間,平添了無限的靈氣,無論水中或岸邊天然植被多樣,地貌景觀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旅遊專家考察組到此考察,驚呼“太行小九寨”,並且,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在這裡成片分布,生長及自然更新良好。秦家磨的山清水秀、曲徑通幽,與我縣的其它景觀相比,具有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特點,與王莽嶺相比,雖少了些許險峭,但多了幾分秀美,雖減了那點空曠,但添了莫多溫情;與鳳凰歡樂谷相比,則多了一些凝鍊,增了一些瑕想。站在祖師頂遠眺秦家磨,山巒起伏,絕壁連天。薄薄的雲霧籠罩著接天入地的山峰,身處一覽眾山的祖師頂,讓人感覺到仿佛來到了縹渺的南天門。雨季,這裡流泉飛瀑,一瀉而下,陽光穿過山間、樹林,映射溝底淙淙溪流,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熠熠生輝,秦家磨可以說是步步有美景,步步景不同。但這天造地設的美妙勝景卻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就要遭到人為的毀滅,因為這裡的水,這裡的峽谷,有關部門準備在這裡修建一個水電站,水電站的規劃設計已得到省里有關部門的批准,準備上報國務院。為了保存和諧完整的自然生態,我們與北京旅遊規劃專家共同起草了旨在保護生態、保護紅豆杉、保護環境、停止修建秦家磨水電站的報告。目前,此報告已上報縣委縣政府。
黃圍山
景區還有十里臥佛的最佳觀賞點、惟妙惟肖的偉人頭等頗具價值的景觀。北京神州新紀錄規劃設計研究院在短短的幾天考察中,歸納出極具特色、風格獨異的黃圍六絕:(洞廟一體、竄洞成雙、巨龍橫空、石筍造像、五彩黃圍、白陘古道)和秦家磨河四絕:(十里長峽、壺口疊瀑、翠浪漣漪、紅豆三峽),並將在總規、詳規和旅遊策劃中詳細闡述和規劃布置。

十里河峽谷

該峽谷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黃圍山景區,是南太行最窄的峽谷之一,峽谷長約10公里,谷壁陡峭,峰巒疊嶂,深幽奇險,峽谷最窄處的一線天,高達三百多米,寬不足10米。峽谷內的主要地質遺蹟自然景觀有:牛鼻洞岩溶洞穴群、怪窟窿岩溶泉、生物鈣華珠簾壁、千米垂直大節理地質奇觀、溶峰二郎擔山、聚仙台、孤峰山、流石壁、雙乳峰馬鞍山等。
黃圍山

祖師頂

上有天堂景,下有祖師頂。
祖師頂海拔1500多米,孤峰插天,巍峨秀麗,頂部龍頭昂首,四周山脈盤旋,勢如迥龍,在天地之間生成陰陽吻合的太極圖。祖師頂下的一道山樑中部有兩個溶岩穿洞,形成了雙孔天生橋,被稱為“巨龍雙眼”。祖師頂上修建有真武殿、玉皇殿和皇姑廟,還有上黨地區獨有的珍貴文化遺蹟五祖聖母冢,所以歷朝歷代香火興盛。
祖師頂還有奇絕的地方是無限風光在險峰。您站在絕巔上可遠眺黃河奔流的氣勢,可觀賞黃圍壯觀日出的景象,可體驗風靜如止的自然景象,可朝拜寺廟閱覽佛、道、儒三教文化的精髓,所以自古被尊崇為仙境黃圍。

白陘古道

白陘古道是黃圍山風景區最有歷史色彩的第二大景區。古代太行山通往華北平原有八條孔道,被稱為“太行八陘”,白陘為其中的第三陘。全長150多公里,至今最少已有2600年的歷史。它位於十里河大峽谷上懸崖絕壁的中部,根據山勢開鑿修建,路面寬約2米,全用石板鋪築,路基外砌有護牆,是我國古代修路史上的一大壯舉。白陘古道沿路奇峰巍峨,森林茂盛,懸崖上各種山花爛漫。在古道下面山腰間盤旋著“玉帶渠”,是通向十里河發電站的引水渠,它氣勢宏偉,流水清澈,堪與“紅旗渠”媲美。在峽谷底部,陵馬公路曲折穿行,這裡古道、水道、車道在峰巒間蜿蜒並行,形成了天然成趣的亮麗景觀。
黃圍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