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丘邑

麥丘邑 麥丘邑是《炎黃氏族文化考》一書中說:萊人為神農氏後裔。山東之萊族是由西徙來者,出土文物可證,萊國是萊夷所建的商、周時的諸侯國,姜姓,立國最早可追溯到夏代以前的原始社會時期。周姜太公封地齊國之邑城,距今近5000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丘邑
  •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
  • 本義:邑,國也
  • 都城:城邑。都邑
邑,麥丘邑的來歷,歷史記載,兩種說法,後記,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為囗(wéi),表疆域,下為跪著的人形,表人口。合起來表城邑。“邑”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變體為右耳旁。從“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城市,都城,舊指縣,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
基本解釋
1.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2.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3.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4.古同“悒”,愁悶不安。
【名】本義:國
邑,國也。——《說文》。段玉裁註:“《左傳》凡稱人曰大國,凡自稱曰敝邑。古國邑通稱。”朱駿聲通訓定聲:“《書》‘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謂國。”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左傳·僖公四年》

麥丘邑的來歷

《炎黃氏族文化考》一書中說:萊人為神農氏後裔。山東之萊族是由西徙來者。萊人之名稱來源於萊人首先培育了小麥;商周時期稱小麥為來,是因為萊人培育了小麥,來、萊古為一字。《集韻》云:“齊謂麥,從來,從麥。”《廣雅》云:“麥來,小麥。”這些都說明萊人培育了小麥。出土文物可證萊夷是原始社會中晚的一個部落,萊國是萊夷所建的夏、商、周時的諸侯國,姜姓,立國最早可追溯到夏代以前的原始社會時期。姜太公封於齊以後,齊國曾與萊國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67年,齊國滅萊。
氏族部落至商麥丘邑
這支萊人帶著他們的麥種,不斷往東遷徙,一路上留下許多種植小麥的痕跡。考古證明,新疆和黃土高原以及中原地區,都分別有他們先後種植小麥生存和遷徙的線索。這支民族最後進入現在的山東,是為九夷之一的萊夷。
甲骨文中,來字是一個麥穗的象形。來就是麥。後來,“來”字被借用為“來去”的來,為了區別,“麥”字下邊便被加了個“夕”字,但在甲骨文中,“夕”字是“足”的象形,意為,麥子是外來的。又為了區別這個帶來麥種的民族,便在“來”(小麥)上加草頭,以示這個民族最初和植物有關。
這個民族進入山東後,應該是先停留在今天我們商河的。商河在這之前曾是九黎族(蚩尤,後來的苗族)活動的範圍,蚩尤被黃帝所敗,其大部南遷(臨邑有犁丘,蚩尤葬陽穀)。據史料記載后羿有窮氏)也在這裡活動過,但已遷往濰坊一帶。有鬲氏在德州。可見,這裡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原因應該是土壤因素。這個帶來麥種的民族來這裡居住決不是偶然的。就在這個民族開墾擴大種植面積的時候,曾經輔佐過大禹治水的契(商部落)卻在商河流域壯大起來,於是萊夷被迫南遷,到達山東和江蘇交界一帶。他們在商河苦心經營的田畝和城邑便廢棄了。商人把他們留下的城邑叫做“麥丘邑”。
商部落取夏而立,據史料記載在商統治期間,又不斷地征伐周邦夷狄之民,萊部落又被迫北下,東徙,進入山東半島(蓬萊,萊州,萊陽),並長期繁衍。
周麥丘邑
據《史記》記載周滅商後由於種麥的萊人居住過,周室封地於齊的姜尚便稱這裡也為“麥丘”。丘字不是後來解釋的高坡的意思。在甲骨文中,丘字是兩個人即將離開一個地方。因此,在先秦的史籍中,多稱廢棄的城邑為丘(不用說,城邑沒有建在很凹的地方的),麥丘,也即是萊丘。 齊桓公滅萊後,萊人被趕到萊蕪,先是生活在山谷之中,後來萊人被同化後,也稱那裡為“麥丘”,這也便是為什麼會有兩個“麥丘”了。到了明清修縣誌時,曾有撰文者到萊蕪考察,認為那裡是山谷,麥丘不應在那裡,是因為不知道麥丘和萊人的關係的緣故。
但商河的麥丘早於萊蕪的麥丘是顯然的了。《史記》中的麥丘無疑是在商河,齊桓公到過的麥丘也應在商河。到了齊景公時,萊人已基本被同化,萊蕪的麥丘也便形成了,所以就不敢說是在商河了。但關於齊景公的那則故事,明顯是照搬的齊桓公的,所以,齊景公到沒到萊蕪的麥丘,還是個問題。
齊麥丘邑
春秋時齊國之麥丘邑。西漢司馬遷之《史記》、劉向之《新序·雜事》、東漢桓譚之《新論》以及後來的史書多有記載。姜國新先生的“麥丘辨”,引證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論證了麥丘“在齊,不在魯”,排除了《太平寰宇記》中麥丘在宋譙縣(即今安徽亳縣)之說,並根據《讀史方輿紀要》(明顧祖禹撰)中所載,麥丘邑即今商河。一說商河西北古城,一說商河城。
據史料記載,麥丘邑是姜太公之子封地,戰國時為齊宣王少子通的封地。

歷史記載

據《韓詩外傳》(西漢韓嬰撰)及《新序·雜事》(西漢劉向撰)載,春秋五霸之齊桓公,曾獵於麥丘,見83歲的麥丘邑老人,問其年齡,並求其為自己祝福。老人從容應對,並祝福齊桓公:“祝主君萬歲,金玉越來越便宜,人才成為寶貝。”齊桓公非常開心,便說:“好極了!最高的德行不會單獨出現,好話不會單單一句,我的老人家,您再來祝福我一次吧!”老人說:“讓我的主君不以向別人學習為恥,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為羞,讓賢能的人伴隨著我的主君,讓提建議的人認可主君的善用。”齊桓公仍然說:“好極了!最高的德行不會單獨出現,好話不會單單兩句,老人家,您再來祝福我一次吧!”老人說:“為我的主君祝福,讓我的主君不被群臣、百姓怪罪。”齊桓公聽完這句話後,有些不高興了。他說:“我只聽說過做子女的會被父母怪罪,做臣子的會被主上怪罪,從沒聽說過主上還會被臣下怪罪的。你剛才的這句話,根本沒法和前兩句比,您改個說法吧!”老人行禮說:“兒女被父母怪罪,可以讓姑母叔父求情,而讓父母原諒。臣下被主上怪罪,可以讓主上的親近和左右求情,而讓主上原諒。過去夏桀被商湯怪罪,殷紂被周武王怪罪,這就是主上被臣下怪罪的例子。”齊桓公聽完後豁然開朗,他扶著麥丘邑老人上了車,親自駕車回宮,隨後又在朝廷上行了封官之禮,讓這位老人在麥丘邑當了大官,以治理一方平安。

兩種說法

一商河西北古城
商河縣城西北方有一古鎮,名叫懷仁鎮懷仁鎮便是麥丘邑遺址所在地。記者一行從濟南出發,奔波了近兩個小時後終於到達懷仁鎮懷仁鎮儲家村東北方是大片略微凹陷的農田,棉花、玉米等農作物鬱鬱蔥蔥地生長著,一派生機盎然。這裡,便是麥丘邑遺址。
據《德平縣誌》記載,此地在春秋時為麥丘邑,漢時為古鬲城。古鬲城為“漢置,宋熙寧三年廢”。那么,如今的麥丘邑遺址是什麼樣子呢?
記者站在儲家村東北方的這片農田裡,穿過一片玉米和棉花,來到東面的一塊高地上。帶路的懷仁鎮王鎮長告訴我們,這塊高地便是古城的東城牆,也是如今僅剩的遺存。
東城牆高約3米,長約百米,最寬處有10餘米。站在高高的城牆上向西看去,是一大片略微低洼的農田,這便是麥丘邑城內遺址了,它占地約9000平方米。如今,這塊窪地被村民稱為城海子。城牆西面還有一條南北向的道路,相傳為古城的跑馬道。但到底是不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古鬲城傳說世代相傳
儲家村有一位94歲的老壽星,名叫儲久信。他是鎮上的離休老教師,對麥丘邑遺址頗為了解。他耳不聾、眼不花,和記者相對而坐侃侃而談
儲久信從小就常聽老人們談起麥丘邑,包括它的古老歷史,以及那些神秘的傳說。儲久信告訴記者,他讀私塾時曾親眼目睹,村民們在城海子裡刨出來的一些古物,有陶盆、石夯、石磨、陶豆等。附近的幾個村子依城海子而建,在城海子裡面種莊稼。當時,村民在城海子裡面最凹陷的地方打井,挖著挖著竟然挖到一塊堅硬的石頭。打井的村民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頭石獅子。眾人不敢將它挖出來,怕破壞了這裡的風水,引來災難,就又將它埋了起來,改在別的地方打井。這也是儲久信親耳聽打井村民說的。“我還親眼見過古城裡的排水通道。”儲久信說,他們在挖地時曾挖出一段青磚砌成的拱形通道。這條通道從城海子直通向城外,村民們便猜測這可能是古城用來排水的通道。
儲久信說,在他小時候,麥丘邑遺址上除了東城牆,還有傳說中的跑馬道、點將台、校場、鹼場、殺場等,雖然現在它們都被莊稼覆蓋了,但村民們依然喜歡用這些名字來劃分地塊。
那么,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是如何消失的呢?每當提起這個問題,村民都會說出一樣的話:“天塌地陷了,古鬲城也就沉到地下去了。”他們還會講起一個“老薑背老婆”的傳說:
相傳,古鬲城有三個城門,三條甬道,像是一隻三條腿的鬲,因此被稱為鬲城。相傳,鬲城人比較聰明、喜歡占小便宜,因此當地流傳著一首歌謠:“經商到鬲城,當心拐騙坑,便宜讓人占,千萬別做聲,誰要挑個理,保你要挨轟。”有一天,一位賣油翁來到鬲城賣油。他賣油賣得很“傻”,當時的一斤為16兩,一葫蘆油4兩,四葫蘆油他卻按半斤賣。城裡的人都以為他缺心眼,便都爭著來買油。
城裡有一個老實人,名叫老薑。老薑看賣油翁這么吃虧,便跑到他面前說:“老伯,四葫蘆油正好一斤,你按半斤賣怎么行呢?”沒想到賣油翁毫不在意地說:“沒關係,我家買賣大。”
一天夜裡,賣油翁突然出現在老薑面前說:“全城數你最忠厚,我要告訴你一件事。”說著他便唱起來:“遠打雷,近打閃,天一下雨去廟前,門前獅子紅了眼,忙背老婆城外搬。”話音剛落,賣油翁就不見了。老薑尋思著,自己可能遇上仙人了。於是,每逢下雨老薑便去廟前看石獅子。有一天又下起雨來,老薑像往常一樣來廟前看石獅子,石獅子的雙眼真的變紅了。老薑急忙跑回家,背起老婆便往城外跑。剛出城門,老薑就聽見背後傳來一聲巨響,鬲城轉眼沉入地下。
如今,附近村莊每年元宵節扭秧歌時都會表演一段“老薑背老婆”的故事,教育人們一定要養成善良忠厚的品德。
二商河城
一、懷仁鎮古城遺址,原屬德平縣,一九五六年始劃歸商河。此地在歷史上從未隸屬本邑,東漢時為鬲侯朱祐封地,後為平昌縣、德平縣。如果此說成立,那么齊國之麥丘就不能說在商河,而應在德平。因為所有有關麥丘在商河的資料記載都是一九五六年之前的,姜先生的考證實際上將麥丘城排除在了商河之境外。
二、關於“在縣西北”的含義。如同“商河在縣北十五里”一說,縣西北與城西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縣是一級行政區域,指一定的範圍;城是一級行政區域的中心,指一定的地點。筆者認為“縣西北”即在商河縣版圖的西北部位。歷史上的商河縣,縣城至西北德平縣界二十里(最近處僅十五里左右),東南至齊東縣界八十七里,西南至祝阿界一百零六里。由此不難斷定,縣城即在縣的西北部位。比如說新疆在中國的西北,黑龍江在中國的東北,即謂此地在中國整個版圖中的位置,更不是說在中國以外的某個方向。如果把麥丘城逐出商河的版圖,就不存在齊國之麥丘在商河縣一說。
三、關於懷仁古城城牆一說,亦能證明此處不是春秋時齊之麥丘城。據史料記載,齊時邑城多無城牆,即使是齊國之都城,也是在其建國二百多年後的周宣王時期,才命令仲山甫“城彼東方”(詩·烝民),即方為齊國築城牆,何況區區一麥丘小邑。有關“曾挖出完好的青磚白灰壘制的一段牆壁”之說,更證明其不是麥丘城之牆。因為即便當時有城牆,亦不過夯土而成,“青磚白灰”之牆不會出現在彼時矣。
四、關於古城遺蹟“占地三千平方米”之說。三千平方米即每邊長五十多米,這么點的面積能算作邑城嗎?充其量是一個居民大院而已。春秋之時的邑城再小,也不會小到如此之可憐吧。
五、岳璇撰《山東通志》載:“齊之麥丘邑,唐武德中築城,周圍三里許,即其遺址。”查明、清《商河縣誌》均記載:“唐武德中築土城,周圍三里。”縣誌之載與《山東通志》所記,完全相符,足以證明今之縣城即齊之麥丘城所在地,而不必刻意另覓他處。
六、位於清水窪之北部邊緣的太公廟,是祭祀齊之開國之君姜太公的廟宇。此廟於城南三里許,其地現屬商河鎮油坊村。本邑境內廟宇不少,“太公廟”僅此一處,不知能否證明“麥丘城在清水窪,周定王五年黃河溢患,麥丘被水,城移高地至摩天嶺一帶(即今縣城)”一說。

後記

商河縣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著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在這塊沃土上,不僅傳頌著齊桓公拜麥丘老人,並求其祝的動人故事,傳頌著許商鑿河的豐功偉績,歷朝歷代興利除害、造福一方者亦不乏其人。如唐之曹華衛城,宋之韓質治水,元之高禧驅虎,明之曾公修志,可圈可點,可歌可泣。清乾隆十四年,浙江石門人陳錕知商河縣,興利除弊、勤恤民隱,廉明有聲,官升梧州知州時邑浚河來竣,不肯即赴任,“日月在公所,積勞成疾,未幾而卒”,百姓甚哀之。湖南人相依斗,光緒壬午知邑事,民有訟獄,輒以自責,有古人閉閣思過之風。時值黃水泛溢,公督率紳民增修土河堤,日月防守。河南村民聚眾毀堤,攜持矢石,不時衝突,公冒險渡河,曉以大義,而眾為屏息,境內無恙,人鹹服其膽略。人以地靈,地以人顯,深入研究、大力弘揚燦爛的歷史文化,名人文化,服務於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強當代人的文化素質,乃是一件意義深遠的大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