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原鎮

鹿原鎮

鹿原鎮,隸屬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位於炎陵縣西北部,與茶陵縣郴州市安仁縣毗鄰。1996年底由一鎮一鄉一村合併組建,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所在地。東北距炎陵縣城18公里,北距106國道10公里,炎資、炎安公路、衡炎高速縱貫全鎮,洣水、斜瀨河居中環流。轄22個行政村,184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10個居民小組。初步形成了炎陵縣西部重鎮的“一區帶兩翼,三橋構重鎮”的生態旅遊型小城鎮建設格局。境內盛產天堂茶,其中的“神農劍”茶久負盛名。

2015年,鹿原鎮轄35個建制村,1個居委會,總面積196.5平方千米,總人口3.66萬人。

2009年12月26日,衡炎高速(湖南省衡陽至炎帝陵高速公路)開通,該條高速公路的終點就位於鹿原鎮炎帝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鹿原鎮
  • 外文名稱:LuYuanTown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湖南省炎陵縣
  • 下轄地區:35個建制村,1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王家渡
  • 電話區號:0731
  • 地理位置湖南省炎陵縣西北部
  • 面積:196.5平方千米 
  • 人口:3.66萬 
  • 著名景點炎帝陵
  • 機場:西距衡陽南嶽機場120公里
  • 火車站炎陵站茶陵南站
  • 車牌代碼:湘B
概況,沿革,行政區劃,經濟概況,農業現狀,農村建設,創建工作,發展思想,發展目標,下轄村,城鎮建設,作風建設,炎帝陵,

概況

鹿原鎮位於炎陵縣西部。面積143.98平方千米,人口2.46萬人(2005年)。有漢、瑤、壯3個民族。轄鹿原1個居委會,瀧湖、天星、鰲頭、湖田、洣西、荊山、金花、翠群、玉江、西塘、河光、水東、炎陵、南沖、柳山、新坪、霞塘、星火、澎溪、江口、天堂、田壠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王家渡,距縣城18千米。東有河西大橋與炎資公路相接,西有炎安公路通過鎮境。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炎帝陵在境內。

沿革

1949年屬炎陵鄉,1958年屬火花公社,1962年為河西公社,1984年改河西鄉,1989年改王家渡鎮。原塘田鄉1949年屬塘田二區,1952年屬三區,1956年為塘田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王家渡鎮面積65.3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政府駐王家渡,轄雙湖、天星、坳頭、湖田、洣西、荊山、金花、萃群、玉江、西塘10個行政村和王家渡居委會;塘田鄉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1.1萬,鄉政府駐塘田墟,轄水東、炎陵、南沖、柳山、新坪、下塘、星火、澎溪、江口、天堂、田壠11個行政村。1996年底,王家渡鎮、塘田鄉及三河鎮的河光村合併設立鹿原鎮,因境內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又稱鹿原坡、炎陵山,古稱白鹿原)而得名。

行政區劃

全鎮總面積143平方公里,鎮區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轄鹿原鎮;瀧湖、天星、坳頭、湖田、米西、荊山、金花、翠群、玉江、西塘、塘旺、水東、炎陵、南沖、柳山、新坪、霞塘、星火、澎溪、江口、天堂、田壠22個行政村,184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10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5萬人。初步形成了炎陵縣西部重鎮的“一區帶兩翼,三橋構重鎮”的生態旅遊型小城鎮建設格局。境內盛產天堂茶,其中的“神農劍”茶久負盛名。
2015年,炎陵縣鄉鎮區劃調整,鹿原鎮、東風鄉成建制合併設立鹿原鎮。
調整後的鹿原鎮轄35個建制村,1個居委會,總面積196.5平方千米,總人口3.6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王家渡。

經濟概況

全鎮有5000餘人常年赴外打工經商。2004年鎮內生產總值1.16億元,財政收入631.9萬元,農民人 平純收2235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42.67萬元,農民儲蓄存款9201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6648萬元。鹿原鎮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民風淳樸,歷史悠久。
炎帝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交易文化、社會文化和祭祀等民俗文化在這裡源遠流長,並不斷的得到繼承和發揚。炎帝洗藥池、龍腦石、聖火台、詠豐臺等一系列有關炎帝的神奇傳說的著名景點在這裡不勝枚舉,歷來為華夏兒女尋根謁祖、祈福求安的聖地,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和風景旅遊名鎮。
鹿原鎮鹿原鎮
鹿原鎮先後被評為“2002年度市文明建設紅旗單位”,“2003年度縣文明建設紅旗單位”、“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2004年度市文明建設紅旗單位”、“湖南省2004屆"文明村鎮”、“省農村反邪教警示教育先進基層單位”。

農業現狀

鹿原鎮是農業大鎮,農業人口23272人,農業戶6815戶,耕地面積23193畝,其中水田20201畝,旱地2992畝。山地面積15.42萬畝,森林面積14.34萬畝。糧食總產量1.5萬噸;發展生豬4.3萬頭,家禽16萬羽,水產品產量153.6噸。 農業綜合開發。鹿原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從2002年9月開始實施至2003年12月底全面竣工,總投資543萬元,集中連片改造中低產田1.6萬畝,新增排灌渠道6.7KM,硬化改造渠道47.6KM,增、改造機耕路8.2KM。共涉及柳山、米西、新坪、炎陵、澎溪、湖田等18個行政村,104個村民小組,受益人口16839人。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000畝,改善除澇面積1400,改善灌溉面積16000畝。
鹿原鎮鹿原鎮
同時,形成了“直如線、彎如月、平如鏡、硬如鐵、美如畫”的幽美田園風光,與炎帝陵景區相輔相成,成為炎帝陵旅遊的一道新的亮麗風景線。

農村建設

一是突出抓產業發展。以建設農業基地為重點,建立一批農業示範工程,扶持壯大富民養殖協會、東華發展養殖場和百果香藥材種植基地;大力發展農業產品加工等家庭非農經營項目;啟動旅遊商貿產業發展。
鹿原鎮鹿原鎮
二是突出抓村鎮建設。啟動城鎮整體規劃修編,完成22個村的村莊規劃;解決好西山灌區沿線農田灌溉問題,擴大鎮自業水供水規模;強化村莊建設,整治鎮容光煥發鎮貌和村莊環境。
三是突出抓招商引資力度,全年爭取引進1——2個投資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實現企業總稅收過百萬。四是突出抓民主建設。切實抓好政務公開、村務公開、一事一議、村級財務管理等制度的落實,建立健全村組相關配套組織,加強村民民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坦蕩步擴大基層民主

創建工作

鹿原鎮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全面推進“生態立鎮、農業固鎮、工業強鎮、旅遊興鎮”戰略,突出抓好小城鎮建設,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鹿原鎮鹿原鎮

發展思想

圍繞“旅遊興鎮”,依靠炎帝陵風景名勝區,大力發展小城鎮旅遊產業、農林特產加工業、小水電產業,全方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發展目標

以“一區帶兩翼、三橋構重鎮”布局,緊跟炎帝陵建設步伐,建好揚錢洲農耕文化新區,帶動王家渡墟和塘田墟兩翼發展;以神農大橋、鹿原大橋、河西大橋三橋為紐帶,構建炎陵縣西部重鎮。突出小城鎮水、電、路、通訊、醫療科技、教育等基本設施的完善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鞏固和加
在炎資、炎安公路交匯處建一棟以經營旅遊特色產品為主的綜合市場,建設經營炎陵縣特色農產品為主的體現農耕文化風貌的店面走廊;在炎帝陵景區周邊村開發展現當地農耕民俗文化特色的農家宴一條街,營造“拜祭老祖宗、嘗農家小宴、品農耕文化大餐”的旅遊氛圍;在炎帝陵風景區附近建占面積300畝的旅遊觀光農業園。

下轄村

城鎮建設

鹿原鎮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陵寢所在地,該鎮始終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嚴格要求,把小城鎮建設當作第一抓手,把廣大人民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作為小城鎮建設的切入點、突破口,圍繞創品牌、樹精品、提檔次,突出“城建規劃、舊鎮提質、新區開發”三大重點,努力構築“生態型、富裕型、和諧型”旅遊強鎮。以迎賓路建設為龍頭,大力開展小城鎮建設,城鎮面貌大為改觀,展現新的面貌。迎賓路改造工程是鹿原鎮小城鎮建設的重頭戲,是“市屬小城鎮建設重點鎮”的重點建設項目,按照“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的總體要求和本著“服務旅遊、生態休閒、和諧共處”的建設理念,分五期工程組織實施,包括休閒廣場、馬路市場、沿江觀景台、鎮政府機關大院、鎮政府大門和圍牆的建設和改造,自2007年4月動工,2008年8月全面竣工,總投資230餘萬元。 休閒廣場是一個高標準建設的鄉鎮民眾休閒廣場,原為樹木縱橫、荒草叢生、垃圾遍地的空坪,經過改造,鋪設了高檔文化廣場磚,修設了花壇、石桌,裝好了宮燈及景觀地燈,種植了紅檵木、紅楓海棠桂花等名貴苗木。馬路市場改造,對河西橋頭至田心河堤全長500餘米路段進行亮化、美化、綠化,將該路段兩側拓寬各1米,建設高標準人行道,鋪設路緣石、火燒板,造綠化帶,植景觀苗木,形成了極富生態特色一條街。沿江觀景台,採用精雕石欄構築沿江護堤,修築景觀花壇,種植龍爪槐、石榴、桂花等名貴苗木,設大理石休閒凳。沿江觀景台的建設既消除了交通隱患,又為廣大民眾提供了一個休閒觀光的好處所。鹿原鎮著力實施小城鎮建設,為改善鹿原人民民眾的宜居環境,提升鹿原小城鎮建設品位,塑造鹿原鎮的良好形象做了一次大膽嘗試,為鹿原鎮“圍繞炎帝陵,依託炎帝陵,服務炎帝陵,建設旅遊強鎮”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鹿原鎮鹿原鎮

作風建設

2007年以來,鹿原鎮堅持把“建設一支隊伍出力量”作為第一追求,從轉變工作作風入手,狠抓作風建設,踏踏實實抓大事、乾實事、做好事,有力地推動了全鎮各項事業的友好又快大發展。 學風轉變是作風革新的催化劑。2007年初制訂了詳細的《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計畫》,對《江澤民文選》、“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構建”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
鹿原鎮
制度管幹部是作風建設的強力保證。為堅決革除乾與不乾一個樣,乾多乾少一個樣,乾好乾壞一個樣的弊端,該鎮一直在“內強素質、外塑形象”上下功夫,樹立了用制度管理的理念,把制度建設作為規範工作程式、提高辦事效率的基本保證。建章立制,把成熟的辦法、措施用長效機制的辦法鞏固下來,將《首問責任制》、《辦事公開制》、《辦事限時制》、《例會制度》、《談心、駐村和建立重大事情、民眾意見徵求制度》、《政府行政責任制》、《政府崗位責任制度》、《公開承諾制》、《公文督辦制》、《責任追究制》等十項制度作為制度管理的重要內容,並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作風建設成就鹿原事業繁榮。幹部作風的轉變成為開創全鎮事業全面發展的基石,廣大幹部職工做到了事事“抓得實”、“頂得住”、“幹得好”。

炎帝陵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境內。這裡洣水環流,古樹參天,景色秀麗。
關於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據地方史《酃縣誌》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廟之後,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67-983年),朝廷將事官慮炎帝陵地僻路險,舟車不便,奏請將炎帝廟遷至茶陵縣城南,宋太宗詔許,即移鹿原陂炎帝廟於茶陵縣城南五里處。此後凡二百餘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均在茶陵縣城南炎帝祠廟進行,鹿原陂炎帝廟幾近湮沒。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劉清之鑑於炎帝陵沒有炎帝廟,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點不倫不類,於是奏請朝廷,廢陵前唐興寺而重建炎帝廟。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軍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後,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屬酃縣境地,隸屬衡州府管轄。至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撫使奏請朝廷為炎帝陵禁樵牧,設守陵戶,並對炎帝祠廟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後,元代近百年間,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動,而未有詔修炎帝陵廟的記載。
明代,有關炎帝陵廟的修葺,史書記載頗詳。較大規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詔命遍修歷代帝王陵寢,由此炎帝陵廟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縣知縣易宗周主持。這次重修是在原廟舊址上拓寬興建,基本上改變了舊廟原貌。第三次是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縣縣令派人於路旁募款,發起重修。新廟規模雖因循舊制,但廟貌大為改觀。
清代對炎帝陵廟的修葺,有據可查的約有9次。清世祖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將領蓋遇時部進駐炎陵,屯兵廟側,炎帝陵廟慘遭破壞。是後,當地官民士紳及時進行了補葺,但由於戰爭頻仍,資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聖祖玄燁遣太僕寺少卿王紳前來炎帝陵告災致祭。王見陵廟棟宇損壞嚴重,入告於朝,奏請修葺,聖祖準奏。由酃縣知縣龔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復前代規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縣張浚奉文動用國帑,按清王朝公布頒行的古帝王陵殿統一格式重建,陵廟也統稱陵殿而正其名。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門--行禮亭--正殿--陵寢"的四進格局。整座陵殿為仿皇宮建築,氣勢恢宏,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傳統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復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縣俞昌會主持、當地士紳百姓募資捐款所進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開始,年底竣工,費時8個月有餘。這次重修後的炎帝陵殿,高大寬敞,金碧輝煌,,莊嚴肅穆,蔚為壯觀,各附屬建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與主殿相輝相映,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也為炎陵山增添了無限秀色。
民國年間,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動,據有關文字記載有4次:第一次是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酃縣知事瞿燮捐資百元,連同炎帝陵修葺費14元,交人籌措修復,土木將興,旋因湘軍駐陵側,以至無法施工而作罷。第二次是民國十二年(1923年),因連年兵禍,陵廟傾圯在即,酃縣政府再次呈文請修,湖南省政府撥款500元,令縣長歐陽枚鳩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縣縣長夏禮鑒於"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損壞",於年初組建了修復炎陵籌備委員會。但是半途而廢,修復計畫未能實施。第四次是1940年,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軍犯西南,為防患於未然,薛岳擬將省政府遷酃縣炎陵山。是年春,撥專款於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機關辦公用房和員工宿舍,修築了茶陵至酃縣炎陵山的簡易公路,同時對炎陵殿宇進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國成立後,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燭,引燃殿內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間,陵殿及其附屬建築又重遭破壞,除陵墓外,全部夷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後,重新修復炎帝陵殿已成為廣大炎黃子孫的強烈願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修復條件日趨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縣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復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到1988年10月勝利竣工。重修後的炎帝陵殿,規模較前稍有擴大,整個建築占地面積3836平方米。分為五進:第一進為午門,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主殿,第四進為墓碑亭,第五進為墓冢。殿外修復了詠豐臺、天使館、鹿原亭等附屬建築。整個建築金碧輝煌,重檐翹角,氣勢恢宏,富有民族傳統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